【吳耀明】蓮池書院:被毛澤東稱為清末全國書院之冠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3-05-19 19:20:05
標簽:蓮池書院

蓮池書(shu) 院:被毛澤東(dong) 稱為(wei) 清末全國書(shu) 院之冠

作者:吳耀明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初一日丁醜(chou)

          耶穌2023年5月19日

 

蓮池書(shu) 院位於(yu) 河北保定的古城中心,坐落在著名的北方園林古蓮花池中,書(shu) 院因其所在而得名。園林初名雪香園,為(wei) 金元之際名將張柔所建,後贈予部將作私人園林,當時大儒郝經記載此處景致“茂樹蔥鬱”“魚泳而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le) ,可謂勝地矣”,明代稱之為(wei) “古蓮花池”,蓮池因荷得名,以水為(wei) 勝,但為(wei) 之注入更豐(feng) 富人文內(nei) 涵的卻是清代創辦的蓮池書(shu) 院。1918年,毛澤東(dong) 為(wei) 安排湖南學生赴法勤工儉(jian) 學事宜第一次來到保定遊覽了古蓮花池。1952年,他南下考察途中,重遊蓮池書(shu) 院時說:“蓮池之所以有名,關(guan) 鍵是蓮池書(shu) 院有名,蓮池書(shu) 院在清末可稱為(wei) 全國書(shu) 院之冠。”一語道出了蓮池書(shu) 院的知名度和在中國書(shu) 院史上的重要地位。

 

備受重視的官辦學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創建了蓮池書(shu) 院,院舍主體(ti) 在蓮池西北部,建有講堂、聖殿、魁閣、齋舍等建築,“廳事五間,精舍三間,廊廡共十一間,群房共四十餘(yu) 間”,另辟“南園”於(yu) 東(dong) 南部,為(wei) 諸生自修、研習(xi) 之所。整個(ge) 書(shu) 院山環水繞、亭台樓閣參差錯落,優(you) 雅別致,是讀書(shu) 問學的好地方,成為(wei) 清代直隸最高學府。蓮池書(shu) 院在辦學的170年歲月裏,匯集了眾(zhong) 多名師大家、培育了大量英賢俊才,堪稱清代官辦書(shu) 院的典範,對促進直隸乃至全國的學術傳(chuan) 播和文教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自創立以來,蓮池書(shu) 院受到曆代皇帝高度重視,特別是乾隆帝多次來書(shu) 院巡視,賜禦書(shu) “緒式濂溪”匾,希望師生效法北宋理學家、《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在巡幸過程中,乾隆帝還給予師生不少賞賜,並賦詩多首,勉勵師生一心向學,其一曰:“西巡回駐郡城邊,便幸蓮池讀愛蓮。不必有花識君子,所欣此地育英賢”,表達了對蓮池書(shu) 院培養(yang) 英才的深切期望。乾隆帝高度重視書(shu) 院師資的選拔,在《訓飭直省書(shu) 院師生》的上諭中說,“居講席者,固宜老成宿望”“凡書(shu) 院之長,必選經明行修、足為(wei) 鄉(xiang) 士模範者”,為(wei) 書(shu) 院聘請師資製定了標準,認為(wei) 院長要由知識淵博、品行端正和威望崇高的學者來擔任。

 

清代曆任直隸總督對蓮池書(shu) 院也格外關(guan) 心和支持。嘉慶、道光年間三任直隸總督那彥成將家藏的包括唐褚遂良的《千字文》、顏真卿的《千福碑》、懷素的《自敘帖》、宋米芾的《虹縣詩》、明董其昌的《雲(yun) 隱山房題記》等珍貴的名賢墨跡和舊拓拿出來,摹刻上石,嵌在了蓮池書(shu) 院南樓壁間,世稱《蓮池書(shu) 院法帖》。這些法帖集中了曆代書(shu) 法大家的精品,供書(shu) 院學生觀摩,成就了一段藝林翰墨佳話。曾國藩督直期間,秉持湘學精神,倡導桐城派文風,極大地影響了直隸士風。“曾門四弟子”中造詣最高的張裕釗和吳汝綸兩(liang) 人接續主持蓮池書(shu) 院,將桐城派在北方發展壯大,為(wei) 振興(xing) 直隸文教事業(ye)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人評價(jia) “張、吳兩(liang) 先生主講保定之蓮池書(shu) 院,先後十餘(yu) 載,北方學者多出於(yu) 其門。此兩(liang) 先生者,皆嚐親(qin) 承緒論於(yu) 曾氏,於(yu) 是燕薊之間始有桐城之學”。

 

聞名天下的碩儒名師

 

蓮池書(shu) 院成立以來“延名宿,集諸生,肄習(xi) 書(shu) 院,勸學興(xing) 德”,可謂名師雲(yun) 集、碩儒薈萃,汪師韓、章學誠、祁韻士、黃彭年、何秋濤、李嘉端、王振綱、張裕釗、吳汝綸等在清代學術史、思想史上產(chan) 生很大影響的名儒碩學先後出任院長,塑造了“經世致用、入古出新、南北合流、中西交融”的蓮池精神。特別是光緒年間黃彭年、張裕釗、吳汝綸三位名家先後掌學,蓮池書(shu) 院的盛名不僅(jin) 海內(nei) 共知,還遠播海外,名揚天下。

 

黃彭年,字子壽,號陶樓,貴州貴築(今貴陽)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為(wei) 人廉明剛毅,博學多通,長於(yu) 史學及方誌、地理之學。黃彭年於(yu) 鹹豐(feng) 和光緒年間前後兩(liang) 次出任蓮池書(shu) 院院長,《清史稿》稱其“主講蓮池及在吳時設學古堂,成就尤眾(zhong) ”,主要成就有:一是擴建書(shu) 院,增修講舍二十四間;二是奏請將萬(wan) 卷樓劃歸書(shu) 院,購置書(shu) 籍二萬(wan) 卷,使藏書(shu) 共達三萬(wan) 餘(yu) 卷;三是創辦“學古堂”,訂立學規九條,光緒年間《保定府誌》載,“學古堂在書(shu) 院東(dong) ,光緒八年總督李鴻章、院長黃彭年因蓮花池萬(wan) 卷樓置,廣儲(chu) 書(shu) 籍,明立章程,為(wei) 諸生肄業(ye) 古學之所”,在教學上,不拘泥於(yu) 科舉(ju) 應試課程,創設古課,開展樸學研究,擴大學術視野、規範讀書(shu) 方法;四是改革教學方法,提出“化鄉(xiang) 酬世”的教育理念,使書(shu) 院朝著經世致用的方向發展,黃彭年在《蓮池書(shu) 院記》中提出:“窮則以孝悌忠信化其鄉(xiang) ,達則以經濟文章酬乎世”,表達了不拘俗世的教育理念,即讀書(shu) 目的不應是“博科第”“登顯要”,而要承擔社會(hui) 責任,當濟世之才,倡導諸生學習(xi) 知識要廣博,對各地風俗、中外形勢應多加了解。

 

張裕釗,字廉卿,號濂亭,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舉(ju) 人,專(zhuan) 事訓詁,精通經史,古文造詣極深,並以書(shu) 法著稱於(yu) 世,自言“於(yu) 人世都無所嗜好,獨自幼酷喜文事”。光緒九年(1883年)起,張裕釗任蓮池書(shu) 院院長,他認為(wei) 興(xing) 學育才是治國、強國根本,“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於(yu) 學”;主張學以致用,崇尚通經致用、明體(ti) 達用之學,反對“學為(wei) 科舉(ju) 之文而已”;注重拓寬學生知識麵,接觸西學,經常以“策問”的形式要求學生回答關(guan) 於(yu) 新學的問題;還首開接待外國訪問學者,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先例。1884年,日本學者岡(gang) 千仞前來訪學;1887年,日本人宮島大八因仰慕張裕釗的才學,堅持來保定拜師,留學於(yu) 蓮池書(shu) 院。他跟隨老師七載,持弟子禮甚恭,照料出力尤多,直至張先生故去方才回國,後創辦善鄰書(shu) 院,為(wei) 張氏書(shu) 法和中華文化在日本傳(chuan) 播作出了貢獻。1986年,“張裕釗宮島大八師生紀念碑”在蓮池書(shu) 院舊址落成,兩(liang) 國人民永久紀念這段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

 

吳汝綸,字摯甫,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其古文功底深厚,乃桐城派最後的大師,有“海內(nei) 大師”和“古文宗匠”之譽。他以科舉(ju) 正途躋身官場,其學識文章深得曾國藩、李鴻章賞識器重,先後入曾、李幕府。光緒十五年(1889年)起,吳汝綸主持蓮池書(shu) 院達13年之久,是目前已知蓮池書(shu) 院院長中任職最長的。在任期間,他推動書(shu) 院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一是為(wei) 學強調以“經世致用”為(wei) 宗旨,讀經治史,兼采中外,以文章為(wei) 一切學問根基;二是教學上重視新學,提倡西學,主張廢除科舉(ju) ,向西方學習(xi) 變法自強;三是聘請英國、日本教師,創設西文學堂和東(dong) 文學堂,鼓勵書(shu) 院學生出國留學,認為(wei) 隻有“精通外語,熟習(xi) 各國政治,始能宏濟時變,以禦外辱”;四是增加經費投入,保證學生質量的前提下,放寬招生條件,強化獎勵機製,在考試製度方麵,將開卷改為(wei) 閉卷,對考試優(you) 秀者給予獎勵。

 

1942年,一位署名“葭翁”的蓮池弟子訪書(shu) 院故址後,寫(xie) 下了如下詩句:“蓮池學派盛同光,第一師承貴築黃(子壽先生首主蓮池書(shu) 院)。後有桐城傳(chuan) 嫡乳(吳摯甫先生最後長書(shu) 院),中流砥柱武昌張(張廉卿先生繼黃而先吳)。”回顧了黃、張、吳三人主持書(shu) 院的盛名與(yu) 輝煌,反映了三位大家對書(shu) 院乃至學界發展的貢獻之巨大、影響之深遠早已為(wei) 世所公認。

 

代不乏人的高徒才俊

 

常言道“好筍出好竹,名師出高徒”,正因蓮池書(shu) 院有碩儒大師掌院主講,又有飽學名師諄諄教導,塑造了兼通新舊、融合中西的文風,講求實學、時務與(yu) 古文辭並重的學風,才得以培養(yang) 了一批批經世致用的人才,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狀元、官至湖廣總督的大學問家畢沅,中國曆史上的末科狀元、“第一人中最後人”劉春霖,其他卓有成就的還有尹嘉銓、王發桂、蘇維垣、胡景桂、王樹枏、賀濤、劉若曾、賈恩紱、張以南、孟慶榮、尚秉和、李剛己、高步瀛、穀鍾秀、邢讚亭等。這些蓮池弟子或為(wei) 學,或從(cong) 政,也有的投身實業(ye) ,真可謂“以勳光文曜,彪炳於(yu) 仕途、議院、學校者,不可屈指數”。

 

1895年,劉春霖兄長、光緒二十九年進士劉春堂在《蓮池書(shu) 院碑銘》寫(xie) 道:“蓮池書(shu) 院者,北學盛衰一大關(guan) 會(hui) 也……數年以來,北地士風蒸然日上,三輔英傑多出其中”;1929年,吳汝綸之子吳闓生這樣記述蓮池書(shu) 院的盛況:“才俊之士奮起雲(yun) 興(xing) ,標英聲而騰茂實者,先後相望不絕也……畿輔人才之盛,甲於(yu) 天下,取巍科登顯仕,大率蓮池高第,江浙川粵各省望風斂避,莫敢抗衡,其聲勢可謂盛哉”。這說明,清末民初,蓮池書(shu) 院不但成為(wei) 文化學術的重鎮,而且更是北方人才之淵藪。這裏名師雲(yun) 集、人才濟濟,並造就了科甲鼎盛、精英薈萃。名師高徒的教學相長、不斷磨礪也實現了相互成全、彼此成就,名師輩出、名徒不斷才使蓮池書(shu) 院聲振全國、名揚中外,至今為(wei) 人津津樂(le) 道。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頒布改書(shu) 院為(wei) 學堂上諭,兩(liang) 年後蓮池書(shu) 院正式停辦,改為(wei) 校士館,後又改為(wei) 文學館;1912年,改建為(wei) 省立第二師範附屬小學;1936年,宋哲元等在書(shu) 院舊址發起成立蓮池講學院,次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講學院被迫停辦。近年來,河北學界乃至社會(hui) 各界一直努力複興(xing) 蓮池書(shu) 院,2022年7月終於(yu) 翻開了新的一頁,保定市與(yu) 河北大學簽約共建蓮池書(shu) 院,雙方將深入挖掘“蓮池書(shu) 院”曆史背景和文化底蘊,重塑“蓮池書(shu) 院”文化品牌,打造特色鮮明的書(shu) 院複興(xing) 典範和傳(chuan) 統文化創新標誌,使這座有著近300年曆史的黌門學府重現生機與(yu) 活力。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