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涵 馬鵬】禦史服冠寓意深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23-05-16 19:57:55
標簽:禦史服冠

禦史服冠寓意深

作者:張楚涵 馬鵬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三月十六日癸亥

          耶穌2023年5月5日

 

 

 

傳(chuan) 說中頭上長角能觸奸邪的獬豸石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中國古代,服飾是禮製的重要載體(ti) 。由布衣、白丁、黃袍加身這些詞語可見,古代服飾除遮蔽保暖外,還具有區別身份、劃分等級的功能,承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yi) 。曆代史書(shu) 中也有專(zhuan) 門的“輿服誌”來記載各個(ge) 朝代的禮儀(yi) 文化與(yu) 衣冠服飾。

 

在《宋史·輿服誌》中有這樣的記載,“今製,朝服用絳衣……惟法官綬用青地荷蓮錦,以別諸臣。”“今禦史台自中丞而下至監察禦史……既正定厥官,真行執法之事,則宜冠法冠,改服青荷蓮錦綬……”所謂朝服又稱具服,是官員在朝會(hui) 、祭祀等重要禮儀(yi) 場合時穿的禮服。這段記載說的是宋代監察官員的正式禮服的綬和冠與(yu) 其他官員有所不同,不僅(jin) 在綬帶材質上使用有別於(yu) 群臣的青地荷蓮錦,頭冠也配獬豸角,顯示其監察百官職能所在。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樣的特殊之處呢?正如《宋史》所言,“宋之立國,元氣在台諫”。所謂台諫,便是台官與(yu) 諫官的合稱。台官指監督官吏的官員,如禦史中丞;諫官指諷諫君主的官員,如拾遺、補闕。到了宋代,台諫逐漸有合一的趨勢,言事諫正成為(wei) 了禦史的重要職能。

 

這在我國古代監察製度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yi) ,學者們(men) 已經指出“秦漢以來一直處於(yu) 分離狀態的台諫之權,在兩(liang) 宋時期逐漸形成了禦史與(yu) 諫官製度合一之勢。這種台諫合一的結果,使監察製度在國家體(ti) 製的運轉過程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對行政權力構成了強大的製約。”

 

宋代監察製度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是由於(yu) 宋代君臣之間對諫議具有深刻的理解。直言敢諫是忠於(yu) 職守的表現,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誕生了剛直不阿的包拯,他擔任過監察禦史、禦史中丞、知諫院等職,做到了“披肝瀝膽,冒犯威嚴(yan) ,不知忌諱,不避怨仇”。

 

宋代對監察官員的選任是十分嚴(yan) 格的。禦史中丞由皇帝親(qin) 自任命,此外還有臣僚舉(ju) 薦的製度,朝廷下令讓群臣舉(ju) 薦人選,皇帝從(cong) 被舉(ju) 薦的人選中任命。禦史的人選要求不能有貪贓枉法的前科,如果有此類事件被查出,那麽(me) 舉(ju) 薦的官員也要受到處罰。

 

總之,宋代十分重視改革和完善監察製度,對監察官員的朝服配以“特殊待遇”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

 

當今天我們(men) 提到綬,通常會(hui) 想到“綬帶”。的確如此,宋人在穿著正式服裝時,會(hui) 腰係綬帶,不僅(jin) 用於(yu) 固定服裝,更體(ti) 現其身份地位。曆朝曆代的綬有使用絲(si) 線編結而成,也有玉佩珠飾串聯而成,在宋代則使用織錦,因此也被稱為(wei) “錦綬”。而監察官員的青荷蓮錦綬,諧音“清廉”,包含了對監察官員為(wei) 官處事要格外清正廉潔的寄托。

 

古人所戴的冠也不隻是為(wei) 了保暖或美觀,同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獬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chuan) 說中的神獸(shou) ,據《異物誌》的記載,“北荒之中,有獸(shou) 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zheng) ,咋不正者。”相傳(chuan) ,在雙方對簿公堂之時,獬豸會(hui) 用自己的利角,果斷頂倒違法失德之人,獬豸逐漸成為(wei) 了司法公正的象征。獬豸冠則是春秋時期楚文王所製,將象征獬豸角的裝飾加於(yu) 冠上,後成為(wei) 禦史等具有監察執法功能官員的官帽,宋代也延續了這一禮製。

 

宋代監察官員服冠,有如此深刻的寓意,這又何嚐不是對監察官員的鞭策鼓勵呢?須知要做到維護國家綱紀法度,才對得起自己的這身服冠。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