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學書(shu) 院:明清兩(liang) 代皖北重要學府
作者:王彬 戴和聖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閏二月十七日乙未
耶穌2023年4月7日
在皖北地區,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書(shu) 院,蘇軾曾於(yu) 此處設立學堂,乾隆皇帝親(qin) 臨(lin) 題字贈聯,這就是位於(yu) “山川靈秀,有石如璧”的靈璧縣的正學書(shu) 院。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出任徐州知州,“南望靈壁(璧),雞犬之聲相聞”,閑暇時常做客張氏園亭,探訪靈地名勝。蘇軾倡導在此處設立學堂,名流望族翕然響應。元豐(feng) 元年(1078年),學堂建成,時人稱其為(wei) “竹中精舍”。此後,竹林之中每每書(shu) 聲琅琅,文風大振。蘇軾譽其他日必為(wei) “靈陽聖地”,後正學書(shu) 院創建於(yu) 此處。皖北地區書(shu) 院偏少,像靈璧正學書(shu) 院這樣一直延續文脈,舊址得以完整保存的更是稀少。
繼承陽明致良知與(yu) 知行合一為(wei) 正
正學書(shu) 院,是明萬(wan) 曆二十五年(1597年)知縣鍾大章所建,他的老師鄒元標題寫(xie) 匾額“正學書(shu) 院”並作《正學書(shu) 院記》。鄒元標是王陽明三傳(chuan) 弟子中的領袖,也是東(dong) 林黨(dang) 首領之一。他的文章與(yu) 題名提升了書(shu) 院的地位,擴大了影響,他本人以躬行“正學”,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
鄒元標年輕時遍曆名山大川,拜訪了很多書(shu) 院,飽聞各家學說。他曾為(wei) 12所書(shu) 院作記,書(shu) 院取名“正學”,寄寓了鄒元標的理想。在晚明士林,鄒元標存誠除百偽(wei) ,持正壓千邪,融嚴(yan) 毅方正之氣,與(yu) 世推移,以氣節名重當時。他為(wei) 官敢言,勇於(yu) 抨擊時弊,曾因正直遭忌被貶。其學說得陽明心學的精髓,極具實學特色與(yu) 實踐價(jia) 值。他在《正學書(shu) 院記》中說:“(靈璧)而俗固質直右儒,以子淳衷古行,稍一振鐸,必有聞風而興(xing) 者。”“質直右儒”“淳衷古行”均是“正氣”的範疇,稱讚靈璧的地方百姓胸懷正氣,有提倡正義(yi) 之舉(ju) ,必會(hui) 一呼百應。鄒元標在記中闡釋何為(wei) “正學”,即以儒學為(wei) 正,繼承陽明致良知與(yu) 知行合一為(wei) 正。要做到“正學”,就要繼承孔子“以明明德於(yu) 天下國家為(wei) 極致。天下人有一人不明其德,以為(wei) 己之德未明也”,即要持心為(wei) 公,以造福天下國家為(wei) 己任,弘揚每個(ge) 人內(nei) 心善良光明的德性。要“正學”還要繼承宋儒張載“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利濟蒼生的責任意識與(yu) 擔當精神。又說:“學者,大人之學,非一身一人能私;道者,天下萬(wan) 事之大道,非一世一家能私。”能超越一身一人、一世一家,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方為(wei) 大人之學。大人之學,即學做聖人之學,成聖之學,希賢希聖之學。以天下為(wei) 公,方為(wei) 大道。能到如此境界,方為(wei) 正學。
由講學實現育人與(yu) 移風易俗的目的
讀書(shu) 立誌,經邦濟國。明天啟七年(1627年),著名書(shu) 法家倪元璐在同年進士陳三重(正學書(shu) 院學生)的陪同下,回到靈璧,參觀了正學書(shu) 院。倪元璐題贈一聯:“讀聖賢書(shu) ,取義(yi) 成仁,所學何事;立經濟誌,先憂後樂(le) ,無愧此心。”上聯是文天祥絕筆詞變化而來,《宋史·文天祥傳(chuan)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yi) 。惟其義(yi) 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shu) ,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的這首絕筆詞,繼承孔子、孟子取義(yi) 成仁的教誨,並以身躬行,成為(wei) 仁人誌士慷慨赴難的精神支撐。下聯的“經濟”,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與(yu) 簡化,“立經濟誌”是古代學子為(wei) 國為(wei) 民讀書(shu) 的寫(xie) 照。“先憂後樂(le) ”出自範仲淹《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是指古代為(wei) 官者要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wei) 蒼生的前途、命運擔憂。倪元璐的贈聯闡釋建院初衷,對學子寄予期望,成為(wei) 書(shu) 院學子的座右銘。
帝王親(qin) 臨(lin) ,寄寓正學。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出於(yu) 對靈璧磬石的鍾愛,曾三次繞道靈璧。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皇帝南巡返回,親(qin) 臨(lin) 正學書(shu) 院,在聽完書(shu) 院的介紹後,感慨萬(wan) 分。眾(zhong) 人連忙祈求墨寶,乾隆一揮而就,題“正學之門”;又稍停片刻,吟成一聯:“正氣凝天地,學風融古今。”上聯脫胎於(yu) 文天祥《正氣歌》首句“天地有正氣”。此聯嵌“正”“學”二字於(yu) 每聯開頭,自然成文,既呼應了書(shu) 院名稱,又簡略概括書(shu) 院的曆史與(yu) 學風,屬於(yu) 鶴頂格楹聯中的上乘之作。
育人為(wei) 本,德行為(wei) 重。書(shu) 院始終以育人為(wei) 根本,將對人才的德行培養(yang) 作為(wei) 首要目標,注重培養(yang) 人才的道德品質與(yu) 遠大胸襟。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縣孫潤將書(shu) 院重新修繕,同時親(qin) 自製定書(shu) 院學程,對書(shu) 院弟子的日常禮儀(yi) 規範作出具體(ti) 規定,同時強調書(shu) 院應以“講學”為(wei) 宗旨:“立人達人,全在講學;移風易俗,全在講學;撥亂(luan) 返治,全在講學;旋乾轉坤,全在講學。”確立了以講學為(wei) 立院根本的方針,由講學實現育人與(yu) 移風易俗的目的。他又贈聯勉勵諸生:“讀古人書(shu) ,幼學壯行,開卷都成循吏傳(chuan) ;行天下事,先憂後樂(le) ,立心端在秀才時。”上聯強調幼時勤於(yu) 學習(xi) ,壯年施展抱負,青史流芳;下聯繼承範仲淹與(yu) 張載的憂樂(le) 天下、利濟蒼生的責任意識,呼應了書(shu) 院傳(chuan) 統。正學書(shu) 院在此時又重新煥發生機,聞名遠近。
正學書(shu) 院一脈相承的正學育人傳(chuan) 統,是當地人的驕傲。在正學書(shu) 院對外的展覽中,今人的一副對聯概括了書(shu) 院的這一傳(chuan) 承:“叔和院,滌生樹,萬(wan) 曆古井,汴陽風物於(yu) 茲(zi) 極盛;東(dong) 坡詩,南皋文,乾隆妙聯,垓下辭章惟此良多。”上聯是具體(ti) 的實物傳(chuan) 承,包括書(shu) 院建築,院中所植樹木與(yu) 開鑿的古井,都勾起當代人的曆史記憶。下聯概括書(shu) 院精神層麵的傳(chuan) 承,蘇軾的詩,鄒元標的文,乾隆的楹聯,都是書(shu) 院的精神產(chan) 品。保護古老書(shu) 院,既包括對這些建築的曆史記憶、審美價(jia) 值的精心嗬護,也包括對書(shu) 院精神的傳(chuan) 承和發揚,所有這些無不得益於(yu) 靈璧古今賢者的卓識與(yu) 厚愛。
促進了興(xing) 師重教傳(chuan) 統的形成
正學書(shu) 院為(wei) 靈璧縣人才提供了一個(ge) 走出去的窗口,促進了興(xing) 師重教傳(chuan) 統的形成。書(shu) 院的“課程”有兩(liang) 類:一是“文生課”,已中秀才者為(wei) 了應付鄉(xiang) 試,每月定期來書(shu) 院聽講,送文章詩詞請老師批改;二是“童生課”,凡民間俊秀、官員子弟及15歲以上已讀完《四書(shu) 》者方準入學,在書(shu) 院攻讀,以應童試。全縣學子匯集於(yu) 此,書(shu) 院成為(wei) 全縣的文化教育中心,影響深遠。
正學書(shu) 院是靈璧縣域內(nei) 唯一的官辦書(shu) 院,見證了莘莘學子在這裏成才。陳三重豐(feng) 標嶽峙,識度淵澄,從(cong) 政“一塵不染,六案俱清”,成為(wei) 明代知縣楷模;張錫嶸博學多識、堅忍耐勞,後於(yu) 軍(jun) 中壯烈殉國。從(cong) 正學書(shu) 院走出的王奎璧,一生致力於(yu) 教育事業(ye) ,在家鄉(xiang) 創辦多所學校,包括在正學書(shu) 院舊址籌建恢複靈璧中學。
正學書(shu) 院作為(wei) 一處較完整保存下來的古跡,持續發揮影響。正學書(shu) 院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現存的遺跡經過重建、修繕才保存至今。現在的正學書(shu) 院是一處保存較完好的小建築群,其主體(ti) 結構由“學道堂”與(yu) “閱卷廳”組成,位於(yu) 原靈璧中學校園內(nei) 。2020年,靈璧中學整體(ti) 搬遷至新校區,又在新校區內(nei) 重新修建了一座正學書(shu) 院,比原來的更為(wei) 氣派。之前的舊址成為(wei) 靈璧實驗小學一個(ge) 校區,還在造福當地。
正學書(shu) 院由建立時的正學初衷,到後世一脈相承的正學育人、經邦濟國的教育理念,對靈璧的教育、文化產(chan) 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當地有一個(ge) 說法,“正學書(shu) 院,靈邑千年文脈之貯水池也。萬(wan) 曆以前,悉注於(yu) 斯;萬(wan) 曆以後,皆源於(yu) 此”,體(ti) 現了對書(shu) 院價(jia) 值的認可。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