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禮剛】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與當代意義

欄目:《原道》第41輯
發布時間:2023-04-15 21:22:55
標簽:王陽明

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與(yu) 當代意義(yi)

作者:方禮剛(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海南省南海文明研究基地常務副主任)

來源:《原道》第41輯(陳明、朱漢民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摘    要:研究陽明心學,必先認識社會(hui) 背景,探尋其思想根源。一方麵,明朝中葉,隨著社會(hui) 逐步安定,經濟不斷發展,特別是隨著江南一些地方城市工商業(ye) 的發展,在傳(chuan) 統“士農(nong) 工商”的等級劃分之外,出現了“四民皆本”的觀念。另一方麵,文化專(zhuan) 製、閹宦幹政、賦稅沉重以及內(nei) 憂外患等消極因素,亦激發起人們(men) 對政治、思想、社會(hui) 等領域變革的期待與(yu) 渴望。陽明心學正是在順應這一社會(hui) 需求,並在繼承和發展儒家傳(chuan) 統道德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陽明心學不同於(yu) 理學的心性論、工夫論。“心即理”是陽明道德哲學的本體(ti) 論,“知行合一”是陽明道德哲學的實踐論,“致良知”是陽明道德哲學的價(jia) 值論。陽明心學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瑰寶,深入研究陽明心學有助於(yu) 涵養(yang) 中國特色核心價(jia) 值觀,構建中國哲學的終極關(guan) 懷,重塑知識與(yu) 道德的關(guan) 係,以及處理當前的國際關(guan) 係。


一、陽明心學的社會(hui) 背景

 

“複漢家風範”本是朱元璋的政治理想。開國之初,朱明王朝對宦官的約束尤其嚴(yan) 格。《明史·太祖本紀》載:“懲元政廢弛……禁宦豎不得幹政。”但承平日久,曆史周期率再現,宦官幹政成為(wei) 突出問題,也成為(wei) 明朝亂(luan) 象的開始。王陽明所處的時代,末世危機業(ye) 已顯現。王陽明自稱曆經“百死千難”,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宦官幹政。生死之劫、家國之難,造就了陽明,成就了心學。

 

明朝初年,通過推行“兩(liang) 稅法”“魚鱗冊(ce) ”等製度,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但矯枉過正,弊端日顯,土地高度集中,徭役賦稅沉重,朝政日趨腐敗。至明代中期,原有的改革氣象逐漸消失,政治環境日趨惡化,社會(hui) 矛盾加劇,起義(yi) 暴動、軍(jun) 兵嘩變、民族矛盾尖銳等問題日顯。王陽明對此頗有感慨:“今世士大夫高者談玄理,其次為(wei) 柔願,下者直以貪黜奔競,謀自利其身。”【1】他認為(wei) :“風俗薄惡如此,有司者豈獨不能辭其責?”【2】他建言,“務洗貪鄙之俗,共敦廉讓之風”,“去權奸以彰聖德”。【3】起初,王陽明將當時的社會(hui) 問題歸咎於(yu) “權奸”“貪鄙”等表麵現象;及至晚年,新的現實使王陽明的思想有了新的發展。

 

明代中期,江南地區城市工商業(ye) 的發展,促進了市民階層迅速興(xing) 起並日趨活躍,“工商皆本”的思想被廣泛接受,“士農(nong) 工商”不再是等級的代名詞。一股追求功利和個(ge) 性解放的思潮,開始衝(chong) 擊以程朱理學“定於(yu) 一尊”的官方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思潮湧動、觀念激蕩的時代,也叩問著思想者的心靈。王陽明認識到萬(wan) 事應當“在根源上講求”,【4】良知之學由此而創立。黃宗羲就此評價(jia) :“蓋自程朱一線中絕,而後補偏救弊,契聖歸宗,未有若先生之深切著名者也。”【5】


二、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

 

陽明心學是中國式的道德哲學,在世界上也當是較早、較係統地涉及道德哲學領域。明確陽明心學為(wei) 道德哲學這個(ge) 定位之後,對陽明心學的理解就會(hui) 容易得多。陽明心學與(yu) 孔孟儒學、周程理學一脈相承。陳來指出,二程的學說“把孟子以後中斷了一千四百年之久的儒學道統真正承接起來了。他們(men) 以理為(wei) 最高哲學範疇,強調道德原則對個(ge) 人和社會(hui) 的意義(yi) ,注重內(nei) 心生活和精神修養(yang) ,形成了一個(ge) 代表新的風氣的學派”【6】。陽明心學繼承了程顥心學的觀點,充滿了人為(wei) 什麽(me) 而活著、怎樣生活得更好的“蘇格拉底之問”【7】。比王陽明晚生251年的英國哲學家亞(ya) 當·弗格森認為(wei) ,知識分兩(liang) 種,要麽(me) 是關(guan) 於(yu) 特定事實,要麽(me) 是關(guan) 於(yu) 一般法則;法則也分為(wei) 兩(liang) 種,“要麽(me) 是物理的,要麽(me) 是道德的”,道德哲學是研究心靈亦即道德法則的學問;“合理的、能夠帶來快樂(le) 的東(dong) 西就是善”,“人皆渴望卓越憎惡缺陷”。【8】弗格森的道德哲學與(yu) 王陽明所講的“心外無物”“心即理”“致良知”“為(wei) 善去惡”“好好色”“惡惡臭”是一致的。與(yu) 弗格森同時代的亞(ya) 當·斯密認為(wei) ,“良心”是理性、是道義(yi) ,是“判斷我們(men) 行為(wei) 的偉(wei) 大法官和裁判”;良心是“自動出現”的,是“天性”。【9】這同樣與(yu) 陽明心學的諸多觀點高度一致。陽明心學就是研究一般道德法則的學問,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傑出代表。

 

通常,人們(men) 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三句話作為(wei) 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但由於(yu) 古文與(yu) 今文的文本差異,解讀起來,仍讓人一頭霧水。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麽(me) ,是其誕生以來人們(men) 一直在探索追問的話題。本文亦從(cong) “三句話”開始,從(cong) 道德哲學的角度,對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進行再探索。


首先,“心即理”是王陽明道德哲學的本體(ti) 論。

 

“心即理”是陽明心學的首要論斷和理論基礎。王陽明在《朱子晚年定論》中說道:“予既自幸其說之不謬於(yu) 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然,且慨夫世之學者徒守朱子中年未定之說,而不複知求其晚歲既悟之論。”【10】陳明指出,朱子“人心道心”的工夫論是從(cong) “未發為(wei) 性、已發為(wei) 情”出發的,“向經驗領域落實而形成的人格完成模式”,“雖然成就人格一定程度也能滿足生命的渴望,但太極或理,與(yu) 生命的同一關(guan) 係是知識性的,情感慰藉不足”。【11】陽明心學更加強調道德自覺、自律和自問,認為(wei) “未發之中即良知也”,“未發在已發之中,而已發之中未嚐別有未發者在;已發在未發之中,而未發之中未嚐別有已發者存”。【12】陽明掀髯酣唱“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wan) 有基”【13】,即是點明慎獨、獨知恰是心之本體(ti) 。陽明的“心無體(ti) ,以天地萬(wan) 物感應之是非為(wei) 體(ti) ”等釋義(yi) ,與(yu)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所指出的“人是萬(wan) 物的尺度”有異曲同工之妙。理解“心即理”,要明確什麽(me) 是“心”。陽明《傳(chuan) 習(xi) 錄》一段原文,很清楚地回答了這個(ge) 問題:“這心之本體(ti) ,原隻是個(ge) 天理,原無非禮,這個(ge) 便是汝之真己。這個(ge) 真己,是軀殼的主宰。若無真己,便無軀殼,真是有之即生,無之即死。”【14】心是人的靈魂,“心即理”直指靈魂深處最本原的東(dong) 西,也就是心靈本體(ti) 。人活著是因為(wei) 心活著,人活成聖賢是將心修成了聖賢。“心即理”本是明中葉解放思想、解放生產(chan) 力的一次大討論和大實踐。今天,我們(men) 應當拂去其曆史灰塵,讓其再現光明,為(wei) 時代服務。反複研讀《傳(chuan) 習(xi) 錄》後發現,“心即理”既是道德哲學,也是認知科學。陽明所講的“視聽言動”,就是感知(感覺、知覺);所講的“本體(ti) ”“天理”“真己”“主宰”“虛靈明覺”“本原良知”,就是中樞信息處理(認知或決(jue) 策),也就是“算法”。在陽明心學中,這個(ge) “算法”就是“本體(ti) ”“天理”等不同詞匯背後所隱喻的同一個(ge) 類似程序邏輯的東(dong) 西——道德法則(天理、良知),也就是“心即理”——良心就是天理。因此,“心即理”隻是陽明心學的一個(ge) 基本原理;感知到的信息經過“算法”進行處理之後,作出的反應或信息輸出才是“行”。依陽明心學,這個(ge) “算法”過程以及感知過程也是“行”的過程。如陽明所講的“我今說個(ge) 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15】陽明還說:“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16】見小孩掉井裏,一般會(hui) “不加思索”救人,但從(cong) 科學上認識,這個(ge) “中樞信息處理”並沒有被省略,隻是這一過程反應神速,連自己都感覺不到,這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其所謂的“心”,既是自我的主體(ti) ,又是宇宙的本體(ti) ,更是道德的本體(ti) 。


其次,“知行合一”是王陽明道德哲學的實踐論。

 

王陽明所講的知,是道德感知,是知是非的知,也是道德實踐。陽明《傳(chuan) 習(xi) 錄》開篇就談到這個(ge) 問題:“身之主為(wei) 心,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動是意,意之所著為(wei) 物。”【17】靈明就是“虛靈明覺”,是一種敏銳的感知。“意”是感知到的信息經過中樞係統處理之後的行動指令,指令必落到實處,即“意之所著為(wei) 物”。知和意、意和物也是連在一起的,是一個(ge) 連續的、快速的反應過程。陽明心學是將心、知、意、物視為(wei) 一體(ti) ,這是知行合一的完整概念。陽明認為(wei) ,“知行合一”本來就是一個(ge) 東(dong) 西,而時人將其分做兩(liang) 半,所以才會(hui) 生出許多危害社會(hui) 發展的“冥行妄作”和“懸空思索”。【18】“知”體(ti) 現在“行”上,行是結果,這強調了道德實踐的重要性。時人多被私欲遮蔽真知,“故須格物以致其知”【19】。因此,講知行合一也離不開格物致知。王陽明說:“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20】“克倒”就是“行”的過程。“知行合一”是道德法則的應用,體(ti) 現的是鮮明的實踐觀。


最後,“致良知”是王陽明道德哲學的價(jia) 值論。

 

王陽明認為(wei) ,“良知”是中國文化的基因。王陽明定然不知蘇格拉底,但兩(liang) 位古聖先賢在對“善”的認識和追求上高度一致,蘇格拉底認為(wei) “趨善避惡”是人的本性,這與(yu) “致良知”是一個(ge) 道理。“致良知”包含兩(liang) 個(ge) 層麵的概念。一是良知。良知是心靈本體(ti) ,這與(yu) 蘇格拉底認為(wei) “趨善避惡”是人的本性是一致的。良知“是萬(wan) 物的尺度”,心是良知,心無體(ti) ,以萬(wan) 物之體(ti) 為(wei) 體(ti) 。良知是自然而然的,“吾心之良知,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乃天命之性,吾心靈昭明覺之本體(ti) 也。惟不自欺其良知,斯知致而意可誠矣”【21】。王陽明的良知說強調了以良知統攝天理,以良知決(jue) 斷人事。通過誠意、格物、克私、立誌的過程,人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這一命題激勵、吸引無數人在理性、道德良知上不懈地追求。二是致良知。門生九川問如何致知,王陽明說:“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隻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裏何等穩當快樂(le) 。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22】按良心做事,不自欺,就是“致良知”。王陽明的道德哲學,正是研究靈魂的學問。


三、陽明心學的當代意義(yi)

 

儒學是支撐我們(men) 這個(ge) 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和文化之心。陽明心學是儒學中的道德哲學,它直指心靈本體(ti) ,揭示了無論自然界和人類社會(hui) ,都是依“道”和“德”的規則運行,逆之則敗,順之則成。“道”和“德”統一於(yu) 心,心即理。修心、養(yang) 心,萬(wan) 事從(cong) “心”上問策問計問行,這就是我們(men) 民族文化中的“一滴骨血”,認準它,滋養(yang) 它,對於(yu) 個(ge) 人、社會(hui) 和國家的發展,就會(hui) 化繁為(wei) 簡、化險為(wei) 夷、化難為(wei) 易,於(yu) 千頭萬(wan) 緒中,抓住一個(ge) 根本。研究、繼承與(yu) 發展陽明心學,將其核心思想靈活運用於(yu) 當代實踐,定將助推我們(men) 實現強國之偉(wei) 業(ye) 。


首先,深入研究陽明心學有助於(yu) 涵養(yang) 中國特色核心價(jia) 值觀。

 

習(xi) 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核心價(jia) 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ge) 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hui) 的德。”【23】習(xi) 近平將核心價(jia) 值觀提高到“德”的高度來認識,可謂抓住了核心價(jia) 值觀的本質和關(guan) 鍵,耦合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培育核心價(jia) 值觀就是培育德性的問題,是“種根”的問題。“種根”是王陽明語錄中頻次較多的詞:“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24】陽明講“心無體(ti) ,以天地萬(wan) 物感應之是非為(wei) 體(ti) ”【25】,他的意思是,道德、良知沒有固定的形態,“必有事”時才有形態,這也是“知行合一”的本意。良知能知是非,從(cong) 良知上下功夫,其必能推及萬(wan) 物,國人都依良知行事,何愁不能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民主、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e) 、誠信、友善”的社會(hui) 。良知是以天理體(ti) 認人事,人人皆可得而學之。心有良知,就會(hui) 以國家為(wei) 大。陽明在江西出差,“不意行至中途,遭值寧府反叛,此係國家大變,臣子之義(yi) 不容舍之而去”【26】,遂不等命令,率軍(jun) 平叛。心有良知,就會(hui) 以社會(hui) 為(wei) 重。陽明指出:“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須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體(ti) 。”【27】心有良知,就會(hui) 以個(ge) 人為(wei) 全體(ti) 。王陽明講求“慎獨”“謹獨”“獨知”,並奉為(wei) 做人之根基及快樂(le) 之源泉。這是關(guan) 注自律的問題,能自律,即良知在身,即已將善的價(jia) 值觀種上心頭了,日加滋養(yang) ,定然枝葉繁茂。


其次,深入研究陽明心學有助於(yu) 構建中國哲學的終極關(guan) 懷。

 

中外傳(chuan) 統的道德哲學中,曾有過多元的終極關(guan) 懷。張岱年將其歸納為(wei) 三種類型:歸依上帝的終極關(guan) 懷;返歸本原的終極關(guan) 懷;人生之道的終極關(guan) 懷。【28】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men) 的主體(ti) 意識已經覺醒,“上帝死了”的觀念反而更能引起共鳴。王陽明也講誌士仁人,但他講得更透徹:“問誌士仁人章。先生曰,隻為(wei) 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diu) 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wei) ?若違了天理,便與(yu) 禽獸(shou) 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shou) 。學者要於(yu) 此等處看得明白。”【29】王陽明認為(wei) 良知是生命的最高價(jia) 值,是聖聖相傳(chuan) 的“一滴骨血”,所以他反複強調“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yi) ”【30】。王陽明將終極關(guan) 懷的目標定位於(yu) 普羅大眾(zhong) ,定位於(yu) 具體(ti) 的生活,使得任何人做任何事,隨時都可以獲得修養(yang) 的提升,這是王陽明將道德哲學變成大眾(zhong) 哲學的偉(wei) 大貢獻之一。【31】錢穆先生將陽明道德哲學對整體(ti) 的關(guan) 懷與(yu) 張載《西銘》中對個(ge) 人的關(guan) 懷作比較之後,激動地寫(xie) 道:“必待要到人人作了聖人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這樣的社會(hui) 也才是理想的社會(hui) 。人人分工而合德,人人平等自由,各還他一個(ge) 天賦的才性之真,與(yu) 本心的好惡之誠,而各成為(wei) 一個(ge) 圓滿無缺之聖,這又是何等地美滿的社會(hui) 和人生呀!”【32】共產(chan) 黨(dang) 人同樣信仰舍身成仁,這個(ge) 仁就是“共產(chan) 主義(yi) ”。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本質上必是一個(ge) 充滿良知的社會(hui) ,追求共產(chan) 主義(yi) 的過程也必是一個(ge) “致良知”的過程。從(cong) 這一點來講,將“良知”代替“道德”並作為(wei) 我們(men) 的終極關(guan) 懷,層次境界頓升。


第三,深入研究陽明心學有助於(yu) 重塑知識與(yu) 道德的關(guan) 係。

 

王陽明認為(wei) 道德問題是治理天下的首要問題。對道德功能的認識問題貫穿王陽明文治武功的始終。但在我們(men) 的知識教育體(ti) 係中,道德這一塊兒(er) 是缺位的。知識與(yu) 道德之間的關(guan) 係一旦脫節,人心就無所放置,知識再多又有何用?這正是陽明所批判的“剖析愈精,考擬愈繁,著述愈富,而支離愈甚”【33】。講知行合一,講致良知,就是講以良知為(wei) 本體(ti) 行事,如此,遇到事情就會(hui) 自然達到像王陽明不等命令率軍(jun) 平叛一樣的境界。王陽明所講的知行合一的“知”,並不等同於(yu) 我們(men) 今天所講的知識,但是,我們(men) 今天所講的知識應當以“知”為(wei) 根本。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們(men) 就關(guan) 注到這一問題,蘇格拉底認為(wei) “道德就是知識”【34】。王陽明在《示諸生三首》詩中寫(xie) 道:“但致良知成德業(ye) ,謾從(cong) 故紙費精神。”【35】即批評了空談書(shu) 本、講堂知識的獲取而忽略道德教育之流弊。王陽明還對那些虛偽(wei) 的宣講進行了形象生動的針砭:“所以雖在聖人,猶加精一之訓。若隻是那些儀(yi) 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凊奉養(yang) 的儀(yi) 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36】今天我們(men) 教育出現的問題的根源就在於(yu) ,沒有把道德認知融入知識體(ti) 係之中。失卻了根本,心無處措置,知識也沒有用了。陽明心學既指出了知識與(yu) 道德的同一性,也指出了道德應優(you) 先於(yu) 知識,指出“道問學是尊德性功夫”【37】。如何做到知識與(yu) 道德合一?王陽明指出了“學問思辯行”合一的路徑:“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shu) 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38】這也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問題。【39】


最後,深入研究陽明心學有助於(yu) 處理當前的國際關(guan) 係。

 

近年來,一些西方大國在處理對外關(guan) 係中,功利主義(yi) 甚囂塵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優(you) 先”,緊接著“英國優(you) 先”也出籠了。王陽明以為(wei) ,良知唯一的仇敵是功利主義(yi) ,不拔除這個(ge) 病根,一切學問無從(cong) 做起,推而廣之,正常的、良好的國家關(guan) 係也不能建立。陸九淵《大學春秋講義(yi) 》的“華夷之辯”,排除其民族主義(yi) 色彩,將“夷”移植到對外關(guan) 係的語境中,仍然可以“逆覺體(ti) 證”出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聖人貴中國、賤夷狄,非私中國也。中國得天地中和之氣,固禮義(yi) 之所在。貴中國者,非貴中國也,貴禮義(yi) 也。雖更衰亂(luan) ,先王之典刑猶存,流風遺俗未盡泯然也。夷狄盛強,吞並小國,將乘其氣力,以憑陵諸夏,是禮義(yi) 將無所措矣,此聖人之大憂也。”【40】王陽明在《傳(chuan) 習(xi) 錄》中發微《尚書(shu) 》:“惟克明峻德,以親(qin) 九族,則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則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則黎民於(yu) 變時雍,極而至於(yu) 上下草木鳥獸(shou) ,無不鹹若。”【41】任何時候,禮義(yi) 天下,行一體(ti) 之仁才是可以“充塞流行”的國際倫(lun) 理秩序。【42】“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我們(men) 的對外宣言,也是高揚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的旗幟,必將贏得全世界廣大愛好和平人士的尊重。


注釋
 
1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1298頁。
 
2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525頁。
 
3《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525、274頁。
 
4《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1290頁。
 
5 黃宗羲:《明儒學案》,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83頁。
 
6 陳來:《宋明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87-88頁。
 
7 高國希:《道德哲學》,複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頁。
 
8 亞當·弗格森:《道德哲學原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第120頁。
 
9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韓巍譯,西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7頁。
 
10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60-61頁。
 
11陳明:《朱子思想轉折的內容、意義與問題——以儒家文化與中華文明的結構關係為視角的考察》,伟德线上平台,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index.php/article/18371,2020年3月31日最後訪問。
 
12《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60-61頁。
 
13《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715頁。
 
14《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頁。
 
15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91頁。
 
16《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6頁。
 
17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頁。
 
18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
 
19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頁。
 
20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91頁。
21《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9頁。
 
22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87頁。
 
23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民族教育》2014年第6期。
 
24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
 
25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102頁。
 
26《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365頁。
 
27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27-28頁。
 
28 張岱年:《中國哲學關於終極關懷的思想》,《道德與文明》1993年第4期。
 
29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97頁。
 
30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68頁。
 
31 陽明心學的社會關懷,參見焦若水、馬治龍:《曆史敘事中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再審思——以泰州學派為考察》,《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
 
32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59頁。
 
33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5頁。
 
34 魏金聲:《人本主義與存在主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頁。
 
35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715頁。
 
36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
 
37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1071頁。
 
38 《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43頁。
 
39 參見陳碧強:《心學家經典闡釋的問題意識與研究意義》,《原道》2016年第4期。
 
40《陸九淵集》,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7頁。
 
41《王陽明全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271頁。
 
42參見宋雲博:《全球治理的“雙擎模式”:國際德治與國際法治的融合互動》,《法治現代化研究》2018年第2期。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