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紬繹四書啟關鑰 ——評《關學四書學研究》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3-04-02 23:24:54
標簽:《關學四書學研究》

紬繹四書(shu) 啟關(guan) 鑰

——評《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研究》

作者:魏冬(西北大學關(guan) 學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閏二月初七日乙酉

          耶穌2023年3月28日

 

關(guan) 學從(cong) 其宗師張載開始,即有濃厚的經學傳(chuan) 統。這裏所謂的經學,當然不僅(jin) 僅(jin) 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而是指“六經”。如《宋史》所說,張載之學是“以《易》為(wei) 宗,以《中庸》為(wei) 體(ti) ,以孔孟為(wei) 法,以禮為(wei) 的”。結合張載的行狀和著作,可以看出他實際上對《禮》《樂(le) 》《詩》《書(shu) 》《易》《春秋》都很重視。其弟子呂大臨(lin) ,也極為(wei) 重視經學,尤其是禮學。到明清時期,雖然“四書(shu) 學”已經形成,但六經的觀念對關(guan) 中學人的影響還是很深,如韓邦奇就極為(wei) 重視律呂,著有《苑洛誌樂(le) 》,具有為(wei) “樂(le) 經補亡”的性質。與(yu) 他同時的馬理、呂柟等人也是如此。然而,並不能由此說關(guan) 學學派不重視“四書(shu) ”。實際上,在張載那裏,除了重視《論語》《孟子》外,對《大學》特別是《中庸》也極為(wei) 重視。雖然當時完整意義(yi) 上的“四書(shu) ”尚未建立,但張載的這種傾(qing) 向,無疑為(wei) 後來程朱將《大學》《中庸》從(cong) 《禮記》中表出而與(yu) 《論語》《孟子》並行,開啟了一定的先聲。

 

自朱熹《四書(shu) 集注》之後,“四書(shu) ”的地位正式確立並在曆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明清時期的關(guan) 中學人,也不可避免地在朱子學的氛圍下開展“四書(shu) 學”研究。通過明清時期關(guan) 中學人如呂柟的《四書(shu) 因問》、馮(feng) 從(cong) 吾的《四書(shu) 疑思錄》、李二曲的《四書(shu) 反身錄》等二十餘(yu) 部著作,不難看出“四書(shu) 學”在關(guan) 學經學體(ti) 係中的卓絕地位。據此而言,從(cong) “四書(shu) 學”的角度開展對於(yu) 關(guan) 學的研究,無疑是非常有價(jia) 值和有必要的。李敬峰教授所著《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研究》(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22年9月版),即是從(cong) “四書(shu) 學”角度推進關(guan) 學研究,同時也是從(cong) “關(guan) 學”維度充實“四書(shu) 學”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首先,該著提起“關(guan) 學四書(shu) 學”,或許有點“舊話重提”的意思。實際在他之前,已經有龔傑、朱漢民等先生提及“關(guan) 學”中的“四書(shu) 學”,龔傑還以“四書(shu) ”作為(wei) 張載思想的主要經典根源。但對於(yu) 這種觀點,學界未必能予以充分認同。此次“舊調重彈”,重新提起“關(guan) 學四書(shu) 學”這一話題,其意義(yi) 究竟何在?通過該書(shu) 與(yu) 以往學者的比較,可以看出:以往對“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的探討,往往是個(ge) 案性、片段性的研究,而係統性、整體(ti) 性的研究較少。即使我們(men) 肯定“四書(shu) ”與(yu) 張載之學之間存在密切關(guan) 係,然而關(guan) 學並不完全等於(yu) 張載之學。“四書(shu) 學”在整個(ge) 關(guan) 學源流中的地位、影響和特征究竟如何,這一問題正是《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研究》極為(wei) 關(guan) 注的問題。基於(yu) 此,作者從(cong) 對關(guan) 學文獻的梳理做起,以關(guan) 學的曆史發展為(wei) 線索,同時又“左顧右盼”,注意同一時期關(guan) 學學人與(yu) 異地學人“四書(shu) 學”的比較研究。這種“既要趕路,又要看風景”的姿態,無疑是學術研究所需要的,也體(ti) 現了關(guan) 學研究既要注意地方性,同時又不能脫離全國學術發展大背景的要求。

 

其次,從(cong) 《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研究》的結構上看,體(ti) 現了作者以往“史思結合”,既注重文獻研讀,又注重思想闡發的研究特征。全書(shu) 始以“導論”,闡明研究“動態”與(yu) “旨趣”,然後以“史”為(wei) 線索,分為(wei) 四部分,逐步彰顯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的重要成果和進程。其一,“醞釀與(yu) 草創”,介紹了北宋時期的關(guan) 學四書(shu) 學;其二,“式微與(yu) 存續”,介紹了金元時期的關(guan) 學四書(shu) 學;其三,“中興(xing) 與(yu) 多元”,介紹了明代的關(guan) 學四書(shu) 學;其四,“鼎盛與(yu) 終結”,介紹了清代的關(guan) 學四書(shu) 學。每個(ge) 標題,正好概括出這一時期關(guan) 學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是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的時代特征。而最後一章,則歸之以對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的創獲與(yu) 局限的評價(jia) 。如此,不僅(jin) 張載、呂大臨(lin) 、金元諸先生,乃至王恕、呂柟、馮(feng) 從(cong) 吾、王徵、李二曲、王心敬、王建常、王吉相、孫景烈、王巡泰、劉紹攽、張秉直、劉古愚、牛兆濂諸先生的“四書(shu) 學”特征都得以展現,而且凸顯了關(guan) 學在不同時代的境遇,以及不同學術淵源下“四書(shu) ”詮釋的個(ge) 性與(yu) 特征。簡而言之,《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研究》實際上也是一部以“四書(shu) 學”為(wei) 視域的“關(guan) 學思想史”。

 

最後,最為(wei) 重要的是該書(shu) 對“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發展曆史的反思與(yu) 評價(jia) 。該書(shu) 第五章指出,“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的學術特質在於(yu) “獨研義(yi) 理,不事訓詁”“不重舉(ju) 業(ye) ,輕視製藝”“通經致用,擯棄空談”“不拘門戶,匯通諸派”“‘心解’釋經,獨證獨創”;亦指出“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的學術價(jia) 值在於(yu) :“深化對關(guan) 學建構的文本依據與(yu) 學術淵源的理解”“以個(ge) 案的形式佐證關(guan) 學有史”“充實和拓展關(guan) 學乃至宋明理學的研究”“豐(feng) 富和推進中國四書(shu) 學史的研究”;進而指出,“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的局限在於(yu) :“體(ti) 例單一,發展受限”“不拘經文,肆意解經”“偏重於(yu) 形下世界的建構”“較少注重對宗師張載思想的直接承繼與(yu) 闡揚”。客觀言之,作為(wei) 一名關(guan) 學研究者,要對“關(guan) 學”作出“客觀”評價(jia) 或者指出其“局限”,無疑是需要理性和勇氣的。該著對“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的反思與(yu) 評價(jia) ,我也有與(yu) 之“異曲同工”的認識。在我看來,關(guan) 學既有“重義(yi) 理,輕訓詁”“重形下,輕形上”的特征,也“不重舉(ju) 業(ye) ”“不重製藝”。然而,如果將“關(guan) 學四書(shu) 學”與(yu) 關(guan) 學的經學結合起來,能夠看到的恰恰不是他們(men) “肆意解經”“偏重形下”的缺陷,而是他們(men) 注重個(ge) 人自得、注重道德踐履的儒學真精神。明清關(guan) 學學人對張載之學的繼承與(yu) 弘揚,重心也不在其思想方麵,而在於(yu) 張載的精神與(yu) 學風。在我看來,精神層麵的繼承與(yu) 弘揚比對思想層麵的固守更為(wei) 重要。正因為(wei) 關(guan) 學學人能真正理解和繼承張載“濯去舊見,以來新意”“學貴心悟,守舊無功”和開放兼容、躬行實踐的學術“真精神”,才沒有陷入訓詁詞章、科舉(ju) 功名的窠臼之中,才能在時代的流變中繼承創新、傳(chuan) 承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shu) 主張“經學雖然不是關(guan) 學的全部內(nei) 容,但絕對是其核心架構”。對此,筆者深表認同。以往對關(guan) 學的研究,多集中於(yu) 張載、呂大臨(lin) 、馮(feng) 從(cong) 吾、李二曲等少數學人,且多留意於(yu) 關(guan) 學中的易學傳(chuan) 統,而對包含“四書(shu) 學”在內(nei) 的其他經學傳(chuan) 統的研究甚少觀照。我相信該著能夠引起學界對關(guan) 學經學的重視,從(cong) 而將關(guan) 學的經學麵向更多提揭出來,進一步打開和豐(feng) 富關(guan) 學研究的視界。當然,“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關(guan) 學四書(shu) 學研究》亦略有不足之處:一是在史料的擇取上,似乎還未窮盡,如晚清民國時期的孫迺琨,其著有《大學講義(yi) 》《中庸講義(yi) 》等四書(shu) 學著作,作者並未將其納入專(zhuan) 著當中,實有遺珠之憾;二是對海外最新研究成果,如美國學者金正業(ye) 的專(zhuan) 著《張載的氣論》等,未給予足夠的觀照和借鑒。盡管如此,該著的學術價(jia) 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可謂是從(cong) 一個(ge) 重要側(ce) 麵對關(guan) 學進行了有益探索和研究,相信其會(hui) 進一步深化和推動關(guan) 學研究。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