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休謨的社交媒體(ti) 指南
作者:阿蘭(lan) ·雅各布斯 著 吳萬(wan) 偉(wei) 譯
來源:譯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本文認為(wei) 我們(men) 可以依靠培養(yang) 品味來獲得解放。
在社交媒體(ti) 平台美版公眾(zhong) 號”Substack”最近的一份帖子中,自由放養(yang) 的社會(hui) 批評家弗雷德裏克·德波爾(Freddie deBoer)問道“智能手機是否青少年中心理健康危機的罪魁禍首?”當然,他絕非提出這樣問題的第一人,但是,他接下來說的話吸引了我的注意:
這個(ge) 辯論最近成為(wei) 時髦的潮流,部分是因為(wei) 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它們(men) 的確至少部分內(nei) 容上是如此。喬(qiao) 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在集結調度這方麵的證據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存在一個(ge) 輔助的問題,果真如此的話,手機究竟是如何讓孩子們(men) 感到痛苦的。
接下來重要的議題是智能手機究竟對青少年做了什麽(me) 讓他們(men) 如此痛苦?德波爾的回答非常好---我特別歡迎他強調這一點,即痛苦源於(yu) 人們(men) 不停地遭受自己根本不可能實際擁有的生活形象的轟炸。但是,我認為(wei) 我們(men) 能夠通過關(guan) 注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將近300年前提供的人類行為(wei) 的描述顯著加深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休謨在其第一本書(shu) 《人性論》(1740)中提出如下斷言:
人類心靈中的一切知覺(Perceptions)可以分為(wei) 顯然不同的兩(liang) 種,這兩(liang) 種我將稱之為(wei) 印象和觀念。兩(liang) 者的差別在於(yu) :當它們(men) 刺激心靈,進入我們(men) 的思想或意識中時,它們(men) 的強烈程度和生動程度各不相同。進入心靈時最強最猛的那些知覺,我們(men) 可以稱之為(wei) 印象(impressions);在印象這個(ge) 名詞中間,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現於(yu) 靈魂中的我們(men) 的一切感覺、情感和情緒。至於(yu) 觀念(idea)這個(ge) 名詞,我用來指我們(men) 的感覺、情感和情緒在思維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當前的討論所引起的一切知覺便是一例,隻要除去那些由視覺和觸覺所引起的知覺,以及這種討論所可能引起的直接快樂(le) 或不快。
從(cong) 這一點,休謨接著做出了很多區分,但是這裏我想集中在其中少數內(nei) 容上。
我們(men) 暫時擱置觀念,讓我們(men) 轉向印象:最初印象或者感覺印象是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從(cong) 身體(ti) 構造、動物的精氣或外部感官對物體(ti) 的接觸,而在靈魂中產(chan) 生的。次生的或者反省印象是由這些原初印象產(chan) 生的,要麽(me) 直接來自觀念,要麽(me) 來自觀念的融合,間接從(cong) 感覺中得來的。第一種是感覺印象,包括身體(ti) 的一切痛苦和快樂(le) ,第二種是激情,還有類似的其他情感。
從(cong) 這個(ge) 反省中,我得出我的主題:我們(men) 的智能手機對心靈的影響---正如我們(men) 使用的典型設備那樣---就是整體(ti) 上壓製觀念領域,大力打壓“感覺印象”,相反是不斷挑起激情。
為(wei) 什麽(me) 這個(ge) 重要是休謨在他完成《人性論》之後寫(xie) 的一篇文章“論趣味與(yu) 激情的細致”中解釋的東(dong) 西,該文的開頭是這樣的:有些性情中人受製於(yu) 某種細致的激情,這讓他們(men) 對人生中的所有偶發事件都極端敏感,,每當遇到順境,就特別開心,發自內(nei) 心有巨大的喜悅,讓他們(men) 充滿活力和快樂(le) 。每當遭遇不幸或者逆境的時候,都絲(si) 毫不掩蓋其鑽心刺骨的悲痛。
讓我們(men) 成為(wei) 這種人就是我們(men) 的智能手機的目的,尤其是安裝在手機上的社交媒體(ti) 應用工具的目地。如果我們(men) 花在這種設備上的時間給我們(men) 太多的“巨大驚喜”和“鑽心刺骨的悲痛”,或許不是那麽(me) 糟糕。但是,正如休謨接著解釋的那樣,那並非其工作的方式:
順境或者逆境很少是我們(men) 能夠控製的東(dong) 西:當一個(ge) 擁有情感敏感性的性情中人遭遇任何不幸的時候,他的悲傷(shang) 或者怨恨可能完全征服了他,剝奪了他生活中所有常見事件的享受,而享受那些東(dong) 西恰恰構成了我們(men) 幸福的主要部分。巨大的快樂(le) 遠遠沒有巨大的痛苦來得那麽(me) 頻繁,因此一個(ge) 性情中人肯定在快樂(le) 而不是痛苦上遭遇更少考驗。更不要提這樣的性情中人更容易被轉移到超越所有謹慎和小心的邊界之外,生活中采取錯誤的舉(ju) 動往往造成難以挽回的可怕後果。
對於(yu) 那些沉溺於(yu) 照片牆的羨慕嫉妒恨或者推特盲目滾動智能手機或電腦屏幕瀏覽大量負麵的新聞報道、社交媒體(ti) 帖子或其他網絡分享的人來說,很難想象還有比這更加栩栩如生和準確生動的描述了。
但是,該怎麽(me) 辦?那些(有意或無意)養(yang) 成這種“性情敏感性”的人如何抗拒它或從(cong) 其掌握中恢複自我之身呢?對此問題,休謨也做了回答。那是與(yu) “激情的細致”相反的概念,他稱為(wei) “趣味的細致”。
休謨承認,在某個(ge) 意義(yi) 上,這兩(liang) 種習(xi) 性非常相似:“趣味的細致擁有和激情的細致同樣的影響力:它能夠放大我們(men) 的幸福和痛苦,讓我們(men) 對痛苦和快樂(le) 有同樣的敏感度,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東(dong) 西。”但是,他繼續說“趣味的細致值得我們(men) 培養(yang) ,就像激情的細致令人惋惜一樣。”怎麽(me) 會(hui) 這樣?休謨的區分是從(cong) 這個(ge) 簡單又深刻的要點開始的:“人生的順境或者逆境是我們(men) 很少能控製的東(dong) 西,但是,我們(men)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作為(wei) 主人來決(jue) 定應該讀什麽(me) 書(shu) ,參加什麽(me) 娛樂(le) 活動或與(yu) 什麽(me) 樣的人交往。”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wei)
每個(ge) 聰明人都竭力將其幸福放在這樣的對象上也放在自己身上:除了這種情感的細致,沒有其他任何手段能夠獲得這樣的細致。當一個(ge) 人擁有這種才能時,他就更容易對愉悅其趣味的東(dong) 西感到幸福而不是對滿足其胃口的東(dong) 西感到幸福。也就是說他能夠從(cong) 欣賞一首詩歌或一條推論中獲得更多的快樂(le) ,比從(cong) 昂貴的奢侈品中得到的快樂(le) 更多。在這點上就是比最光芒萬(wan) 丈的照片牆(Instagram)帖子提供的快樂(le) 更多。
這裏再次存在簡單性和深刻性的結合。通過讓我們(men) 培養(yang) 對優(you) 美和聰明之物的趣味---這種趣味的確需要培養(yang) ,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立刻能夠掌握的---我們(men) 逐漸從(cong) 他人的支配下獲得解放,也就是擺脫針對我們(men) 行動的他人,他們(men) 試圖強化我們(men) 身上的激情。休謨繼續說,
這是培養(yang) 渴望和享受自由藝術的新理由。我們(men) 的判斷將因為(wei) 這個(ge) 練習(xi) 而強化:我們(men) 將形成更加公正的人生觀。取悅或者折磨他人的很多東(dong) 西在我們(men) 看來可能覺得過於(yu) 瑣碎輕佻,根本不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我們(men) 將逐漸喪(sang) 失那種敏感性和激情的細致,這是非常狹隘和不方便的。
想象一下:取悅或者折磨他人的很多東(dong) 西在我們(men) 看來可能覺得過於(yu) 瑣碎輕佻,根本不值得我們(men) 關(guan) 注。在道德上和在藝術上培養(yang) 趣味既不是勢利眼也不是精英主義(yi) 者;相反,那是我們(men) 從(cong) 激情的專(zhuan) 製下獲得解放的主要手段,為(wei) 我們(men) 製作智能手機應用軟件的人希望看到我們(men) 受這些軟件應用支配。通過培養(yang) 趣味的細致,我們(men) 能夠變得更少脆弱性,更少被人操控;隨著激情世界不再支配我們(men) ,理智和觀念的偉(wei) 大領域將再次成為(wei) 我們(men) 可以夠得著的東(dong) 西。在當今技術中心主義(yi) 的時刻,如果還有比310年前的大衛·休謨更好的指南,我真不知道這人到底是誰。
譯自:David Hume’s Guide to Social Media by Alan Jacobs
David Hume’s Guide to Social Media The Hedgehog Review
作者簡介:
阿蘭(lan) ·雅各布斯(Alan Jacobs),貝勒大學榮譽學院傑出人文教授,文化高級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多產(chan) 作家、評論家和博客寫(xie) 手,著有《與(yu) 死者共用聖餐:靈魂安靜的讀者指南》、《耶穌紀元年1943年:危機時代的基督教人文主義(yi) 》,《共同祈禱書(shu) :傳(chuan) 記》和《幹擾時代的讀書(shu) 樂(le) 趣》等。
有興(xing) 趣的讀者可閱讀作者的文章“博客,再見”《愛思想》2006-07-03 阿蘭(lan) ·雅格布斯:博客,再見_愛思想 (aisixiang.com)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