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為祥 著《實踐與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評價(增訂版)》暨序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3-03-25 12:14:10
標簽:實踐與超越
丁為祥

作者簡介:丁為(wei) 祥,男,西曆一九五七年生,武漢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職陝西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著有《實踐與(yu) 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yu) 評價(jia) 》《熊十力學術思想評傳(chuan) 》《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ti) 係及其定位》《發生與(yu) 詮釋——儒學形成、發展之主體(ti) 向度的追尋》等。

丁為(wei) 祥  著《實踐與(yu) 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yu) 評價(jia) (增訂版)》暨序言

 

 

 

書(shu) 名:《實踐與(yu) 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yu) 評價(jia) (增訂版)》

作者:丁為(wei) 祥

出版社:孔學堂書(shu) 局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論述了王陽明哲學的形成、發展、結構、特征和王陽明哲學的境界等。在走出陽明的體(ti) 係時,作者又站在對象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總體(ti) 的反觀。不得不說本書(shu) 是認識陽明學、了解陽明學的必讀之作。此次修訂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修訂、擴充,新收錄作者最新的陽明學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丁為(wei) 祥:陝西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增訂版序言】

 

給自己的第一本書(shu) 寫(xie) 再版序按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xing) 的事,但我非但沒有一絲(si) 高興(xing) 的心理,反而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沉重。而這種沉重感既有我自己的因素,但又不全然是因為(wei) 我的原因。

 

記得是在2019年11月1日的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年會(hui) 上,徐圻書(shu) 記提出應當將改革開放以來還有學術價(jia) 值或學術影響的著作加以再版,並建議大家擬一個(ge) 書(shu) 單,以便孔學堂書(shu) 局操作。當時有老師提出《實踐與(yu) 超越:王陽明哲學的詮釋、解析與(yu) 評價(jia) 》應當再版,我當時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應:“25年前的書(shu) 啦!完全不值得。”因為(wei) 我是作者,所以就等於(yu) 是一錘定音了。

 

臨(lin) 近寒假時,忽然接到負責出版的發賢兄的電話,言說他把拙著翻了一下(我都不知道發賢兄從(cong) 哪裏找到的),覺得還有再版的必要。我仍以前述原因謝絕,並補充說,僅(jin) 我這幾年的陽明論文都可以出一本集子啦。發賢兄說出論文集也可以,但我又覺得一時抽不出時間整理,最後發賢兄建議我再考慮一下,無論是拙著還是論文集都可以。

 

放下電話,我這才不得不尋思自己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沉重感究竟何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yu) 時代的機緣,陽明心學一度成了我的全部世界。作為(wei) 一個(ge) 三家村走出來的學子,我對陽明學就像當年背語錄、玩魔方一樣用心體(ti) 貼,但比照當時學界的研究,又發覺與(yu) 自己的認知根本不是一個(ge) 路子,當然也沒有辦法表達。由於(yu) 自己畢竟用了多年的心思,所以就想著要把自己的看法寫(xie) 出來。這就是當時寫(xie) 這本書(shu) 時的情景。所以寫(xie) 完了,算是給自己一個(ge) 交代,根本沒有再回頭去看。

 

今年3月,孔學堂書(shu) 局發來了“照排本”,我不得不回過頭去看自己30年前的思考。這一通誦讀,居然使我有一點受驚的感覺:英國有一部紀實電視片,叫作《人生七年》;中國民間也有相近的說法,意思是“3歲看大,7歲看老”。雖然這些年,我基本上是通過陽明學與(yu) 學界交流的,但翻檢自己這幾年所寫(xie) 的文章,卻基本上都是出自當年對陽明學的認知,不過有個(ge) 論文的模樣而已。原來最初對陽明學的認知,居然成了我自己學術視角的塑造者。所以,這一通誦讀的結果,就是不再羞澀於(yu) 自己當年三家村學子的視野,而是羞愧於(yu) 自己至今並沒有走出當年那個(ge) 陽明學的世界。

 

這時候,我不得不重新回憶自己當年那種不願見人的感覺。現在人們(men) 說起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往往有所謂“文化熱”“國學熱”的概括,這自然屬於(yu) 學界關(guan) 於(yu) 時代主題的宏大敘事。就我個(ge) 人的感覺而言,80年代的研究主要是一種認識論範式,90年代則屬於(yu) 一種本體(ti) 論視角(所謂氣學、理學與(yu) 心學),而這兩(liang) 個(ge) 10年的研究,說到底不過是一種“舊學商量加邃密”而已。對於(yu) 我這個(ge) 三家村學子來說,當時根本就沒有按照這種進路走。因而,當我撰寫(xie) 自己對陽明學的認知時,就覺得自己是將陽明學“作為(wei) 人生之書(shu) 來讀”而不是“作為(wei) 理論著作來讀”的,並且也明確認為(wei) :“陽明哲學的主要命題,首先是他在自己的人生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作為(wei) 命題,也無疑是其人生實踐的結晶。”由於(yu) 當時的陽明研究隻有學界這一個(ge) 領域,所以出版之後自己也不願回顧,隻當完成了自己的一份夙願而已。

 

但新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傳(chuan) 統文化的複蘇幾乎成為(wei) 一種全民性的思潮,按理說,這已經不是那個(ge) 年代三家村學子的踽踽獨行了,而我也確實積極參與(yu) 了各種各樣的學術交流。但感觸如何呢?這就涉及我的另一層沉重。

 

由於(yu) 一直任教於(yu) 高校,自然也屬於(yu) 學界,但我卻始終覺得學界的陽明熱隻是一種“學術熱”。這往往表現為(wei) 兩(liang) 種情形:第一種就是“舊學商量”式的研究,對於(yu) 學界來說,這是有其悠久的曆史傳(chuan) 統的,比如陽明的“知行合一”原本就是針對程朱的“知先行後”而提出的,但到了黃宗羲,卻明確讚歎說:“伊川先生已有‘知行合一’之言矣。”看起來,這是將程頤拉到知行合一的視角來評價(jia) ,實際上卻是將陽明的知行合一重新納入到程朱理學的思想譜係中來理解。另一種則往往從(cong) 西方現代哲學借取一種詮釋框架,然後就可以運用於(yu) 陸象山、王陽明,當然也可運用於(yu) 劉蕺山,這樣一來,研究對象就無不隨著其詮釋視角的需要而一一呈現。而這兩(liang) 種研究方法的一個(ge) 共同特征就是特別重視學術規範,即其所有的結論都是通過對文獻的解讀得出的;但對研究者而言,則所有的文獻資料都是平麵的、等值的,至於(yu) 究竟從(cong) 哪種文獻中得出結論,這就像現代隨機性的社會(hui) 調查一樣。所以,對這種進路的研究,人們(men) 也可以說:“給我一份文獻吧,我將給你一個(ge) 學術世界!”

 

對於(yu) 我並不完全認同學界的陽明研究這一點,人們(men) 可能會(hui) 覺得我屬於(yu) 民間進路式的陽明研究,而在重視陽明人生實踐這一點上,我也確實屬於(yu) 草根進路:當年,我首先是把陽明作為(wei) 一種人生榜樣來研究的;這幾年,我也走訪過不少的民間書(shu) 院,尤其對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的陽明書(shu) 院感到新奇。此中當然有許多我並不理解的因素,但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則所謂成功學與(yu) 雞湯學可能正代表著民間陽明熱的兩(liang) 傷(shang) :所謂成功學的陽明熱往往陶醉於(yu) 陽明的事功;而雞湯學的陽明熱則又陶醉於(yu) 陽明的語錄與(yu) 名言,包括其破解各種精神難題之高屋建瓴的視角。但陽明的事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過一時之應跡”而已;至於(yu) 其思想深度,則首先是陽明深入體(ti) 察人心之是非善惡以及對惡之所以發生追究於(yu) “一念發動”的結果。但在我對陽明熱的走訪中,我感覺普遍欠缺一種對陽明學理之窮根究底的追溯。

 

雖然我對這兩(liang) 係陽明學研究並不完全讚同,但這絕不是說我認為(wei) 自己的進路就是完全正確的,而僅(jin) 僅(jin) 在於(yu) 表明,我的這種研究進路與(yu) 這兩(liang) 大主流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那麽(me) ,在這種狀況下,再版自己一本舊書(shu) 究竟給誰看?給研究生看,可能根本就找不到能夠接近學術與(yu) 理論前沿的感覺;讓民工兄弟看,則民工根本就沒有出任贛南軍(jun) 區司令的機會(hui) ,甚至連給陽明“馭役夫以什伍法……暇即驅演八陣圖”當個(ge) 小卒的機會(hui) 都沒有。那麽(me) 再版一本舊書(shu) 給誰看、誰又願意看?這才是我感到沉重的根本原因。

 

話雖如此說,自己畢竟答應了孔學堂,因而這裏也就不得不把自己修訂的情況作一說明。拿到照排本之後,我用了3天時間通讀一遍,除了隨手修改錯別字和個(ge) 別不適當的表達外,行文基本沒動。但畢竟已經過去了這麽(me) 多年,僅(jin) 我自己的知識背景就有不少改變,所以我又準備從(cong) 三個(ge) 方麵進行修訂:第一,原來寫(xie) 此書(shu) 時,我用的是萬(wan) 有文庫的《王文成公全書(shu) 》,當時的引文也全用隨文夾注的形式。感謝已經畢業(ye) 的劉峰存博士和馬上就要進行論文答辯的博士候選人孫德仁,他們(men) 兩(liang) 位用了一周多的時間將原來的夾注全部改為(wei) 最新版本的頁下注,以適應現在普遍接受的頁下注形式。第二,陽明是我所進入的第一個(ge) 古人世界,此後又對張載、朱熹的思想進行過個(ge) 案解剖,因而從(cong) 宋明理學的角度看,我似乎也有了更多的底氣,思想方麵也會(hui) 有一些變化,所以我將自己有明顯變化的思想通過頁下注的方式作了說明。之所以要保持原樣子,並不是說自己原來的看法都是正確的,而是因為(wei) 當時撰寫(xie) 時精神緊峭,一氣嗬成,現在即使想加上幾句說明,居然加不進去,試了幾次之後終於(yu) 決(jue) 定對原稿讓步。第三,陽明學是我第一個(ge) 解剖的儒家哲學個(ge) 案,沒想到居然成了我的精神家園。近30年來,我盡可能收集所能見到的陽明文集,也帶著研究生讀陽明的書(shu) 劄和語錄,並且也不時撰寫(xie) 關(guan) 於(yu) 陽明哲學的論文。為(wei) 了盡量向現在的論文體(ti) 係靠攏,我特將自己近幾年發表的關(guan) 於(yu) 陽明哲學的7篇論文作為(wei) “續篇”,以從(cong) 學理闡發的角度助力於(yu) 現在的研究生培養(yang) 。

 

從(cong) 最初接觸陽明到現在已經35年了,對陽明學研究來說,我也算是一個(ge) 老人啦。所以這裏特提出自己對陽明學的幾點認知以與(yu) 後來者共勉:陽明學是一種真正的人生哲學,對於(yu) 這種人生哲學,隻有以心靈碰撞與(yu) 視域交融的方式才能親(qin) 切有見;而陽明的哲學命題往往是其對宋明理學實踐落實的產(chan) 物,隻有將其命題放在自己的實踐生活中用心體(ti) 貼而又能時時糾偏,才能理解其“求真是真非”的用心。至於(yu) 陽明精神,也可以說是儒家人生主體(ti) 精神的集大成,對於(yu) 這種主體(ti) 精神,隻有將其放在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背景以及“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的精神方向下,才可以理解其一生對“人生第一等事”的不懈追求!

 

   丁為(wei) 祥

 

龍場前後——從(cong) 方向確立到思想的初步形成

 

但是,既然已經介入了政治鬥爭(zheng) ,其結局便非個(ge) 人所能左右。這年十二月,陽明被貶往貴州龍場任龍場驛。在赴謫途中,劉瑾又派人跟蹤,企圖害陽明於(yu) 途,陽明“乃托為(wei) 投江,潛入武夷山中”。直到次年二月,才輾轉到達龍場。龍場地處貴州西北萬(wan) 山叢(cong) 棘中,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語言不通,“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範土架木以居”。更為(wei) 險惡的是,劉瑾仍不死心,時時派人來窺測陽明的動向。劉瑾與(yu) 陽明之父王華素有舊怨,故對陽明是必欲殺之而後快。貶往龍場,本來就是想置陽明於(yu) 必死之地,而跟蹤、窺測的目的自然是不待言說的。

 

對於(yu) 這一切,陽明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但他“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wei) 石槨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這自然是陽明在生死線上的一段煎熬,但他以坦然等死的“端居澄默”居然超越了生死憂念,從(cong) 而“胸中灑灑”地麵對現實。這是陽明以前所不曾有過的人生體(ti) 驗,所以,反倒一下子振作起來:

 

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cong) 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yu) 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

 

這就是陽明的龍場大悟。這一過程雖然是通過中夜大悟的方式實現的,實際上不過是陽明以突破生死關(guan) 的方式解決(jue) 了20多年一直埋藏在心中的格物疑團而已,所以是猛醒——不覺呼躍。讓我們(men) 從(cong) 其前後的思想變化來分析這一過程。

 

當陽明麵臨(lin) 生死威脅的時候,心中無疑是不平靜的,但既不能反抗,也無法逃避,因而隻能是“俟命而已”。不過,與(yu) 其俟命,不如正視死亡,認真地思考死亡。《傳(chuan) 習(xi) 錄》中有兩(liang) 段關(guan) 於(yu) 生死的思考可以看作陽明當時思想狀況的真實寫(xie) 照,茲(zi) 引如下:

 

學問功夫,於(yu) 一切聲利嗜好俱能脫落殆盡,尚有一種生死念頭毫發掛帶,便於(yu) 全體(ti) 有未融釋處。人於(yu) 生死念頭,本從(cong) 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yu) 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ti) 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隻為(wei) 世上人都把生命身子看得來太重,不問當死不當死,定要宛轉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卻丟(diu) 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為(wei) ?若違了天理,便與(yu) 禽獸(shou) 無異,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過做了千百年的禽獸(shou) 。學者要於(yu) 此等處看得明白。比幹、龍逢,隻為(wei) 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顯然,陽明對死亡威脅從(cong) “搪塞排遣”到“胸中灑灑”,不過是一個(ge) 從(cong) 看不透到“見得破,透得過”的轉向過程,而這也就是其格物說中的正心、正意、正念頭。聖人之所以能夠生富貴,處乎富貴,生貧賤,處乎貧賤,無往而不自得,原來也就是時時正念、事事正念。這樣,埋藏胸中達20年之久的格物疑團終於(yu) 解開了,自己對生死憂念的超越,則正可以說是對這一格物致知之旨的先行實踐。自此以往,萬(wan) 事萬(wan) 物,莫不皆然。這自然是一個(ge) 猛醒,也值得呼躍;而作為(wei) 結論,也就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格物之功,隻在身心上做”。為(wei) 了確證這一生死體(ti) 驗的正確性,陽明當即“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這樣,陽明對這一大悟的結論便“沛然若決(jue) 江河而放諸海”了。

 

【目錄】

 

增訂版序言 / 1

 

引言 / 5

 

上篇 王陽明哲學的形成與(yu) 發展

一、家庭環境與(yu) 性格特征 / 002

二、早年經曆——博覽與(yu) “陷溺”/ 007

三、龍場前後——從(cong) 方向確立到思想的初步形成 / 012

四、南京至南贛——思想轉向時期 / 019

五、江右證透——良知說的提出 / 024

六、居越匯歸——四句教的總結 / 030

七、小結:陽明哲學形成與(yu) 發展的動因 / 037

 

中篇 王陽明哲學的結構與(yu) 特征

一、身心之學 / 042

二、心即理說 / 045

三、知行合一說 / 060

四、良知與(yu) 致良知 / 076

五、四句教 / 098

六、陽明後學的分化與(yu) 流向 / 117

七、陽明與(yu) 理學 / 133

八、小結:陽明哲學的結構與(yu) 特征 / 146

 

下篇 王陽明哲學的境界

一、情與(yu) 理——身心之學 / 153

二、克己與(yu) 大我——萬(wan) 物一體(ti) / 156

三、執著與(yu) 無心——廓然大公 / 164

四、修持與(yu) 超越——無善無惡 / 171

五、陽明對佛老境界的吸取與(yu) 超越 / 177

六、小結:陽明境界的實質及其實現 / 187

 

結論 對王陽明哲學的評價(jia)

一、評價(jia) 的視角與(yu) 問題 / 194

二、對陽明哲學的曆史評價(jia) / 209

三、對陽明哲學的現實評價(jia) / 217

四、陽明哲學的十字整合——走出陽明 / 233

 

續篇 陽明哲學之“點”式再咀嚼

“身心之學”的精準闡發——讀岡(gang) 田武彥的《王陽明大傳(chuan) 》/ 252

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及其指向 / 278

宋明理學的三種知行觀——對理學思想譜係的一種逆向把握 / 288

從(cong) “良知”的形成看陽明研究的不同進路 / 311

說不完的陽明,道不盡的心學——陽明學研究 30 年的一點省思 / 337

陽明精神的三“點”一“線”及其現代意義(yi) ——陽明心學的發生學析辨 / 366

心學:個(ge) 體(ti) 主體(ti) 的反省、自覺及其自我實現之學 / 386

 

後記 / 409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