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儒眼金睛論佛道
——東(dong) 海微言集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賜稿
【佛道】佛道兩(liang) 家皆有所蔽。其一是蔽於(yu) 天而不知人,有得乎天,但為(wei) 天道所蔽而不明人道;其二是蔽於(yu) 坤而不知乾。天道即太極,乾坤兼備。但佛道所得不全,隻得乎坤,未得乎乾。佛家歸宗空寂,道家歸宗虛靜,都具有明顯的坤道特征,與(yu) 歸宗至誠無息、生生不息、於(yu) 穆不已的乾道的儒家形成了明顯區別。注意,坤道也有剛動性,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雲(yun) ,但這不同於(yu) 乾道的陽剛健動。佛教中的禪宗也說自性能生萬(wan) 法,這就是萬(wan) 物資生的坤道之生,不同於(yu) 乾道的生生。東(dong) 海儒眼金睛,揭出佛道二蔽,縱然釋尊老子重來,不能不心服也。當然,這正是出世法的特色。佛道若與(yu) 儒家一樣歸宗於(yu) 乾道,就無法出家出世了;若與(yu) 儒家一樣立足於(yu) 人道,就不成其為(wei) 宗教了。沒有佛道兩(liang) 家,豈非人間一大文化損失。故麵對東(dong) 海如理如實的批評,估計釋尊老子重來,也隻能置而不論,一笑了之。
【荀子】荀子說“莊子蔽於(yu) 天而不知人”,這個(ge) 批評非常正確,這是佛道兩(liang) 家共同的特征。佛道之所以知天又蔽於(yu) 天,是因為(wei) 對天道認證不全,蔽於(yu) 坤而不知乾。注意,荀子乃儒門外道,自己亦有大蔽,蔽於(yu) 人而不知天,恰好與(yu) 莊子相反。荀子之所以蔽於(yu) 人,是因為(wei) 對人性認證不全,蔽於(yu) 習(xi) 而不知本,隻知習(xi) 性易惡,不知天性至善,更不知天命之性即天地之性。正因為(wei) 不明性天,荀子之禮學無根。知坤知乾,乾坤雙明;知天知人,天人無蔽,唯孔孟和曆代中道聖賢能夠。
【空見】佛教於(yu) 性天認證不全,有耽空之弊,但亦忌空見。蓋四大皆空,佛性不空,因果不空。空掉佛性和因果,便墮空見。據瑜伽師地論卷七載,空見有兩(liang) 種:一是外道之空見,諸外道不明因果有今世、後世等遲速之別,見行善者招感惡果,行惡者反得善果,便謂因果皆空,而無視於(yu) 善惡業(ye) 報之理;二是教內(nei) 之空見,即學佛者未明如來所說之甚深道理,聽聞般若等一切皆空之說,遂墮於(yu) 諸法皆無之空見。佛教認為(wei) ,諸見之中,空見之過最重,能壞一切,據摩訶止觀卷四上謂,若墮於(yu) 此見,死後墮落三惡道,永劫沈淪。
【儒佛】以下是2011-1-17答複儒生格筠的一段話,錄此共賞:佛教有耽空之弊,是因為(wei) 隻知佛性空寂,不知道體(ti) 乾健;隻知萬(wan) 法歸一,不知一歸萬(wan) 法。一歸萬(wan) 法就是朱子所說“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熊師所說“於(yu) 一一物而皆見為(wei) 乾元”。佛教認證的一是無為(wei) 、不生的,不可能象儒家那樣講一歸萬(wan) 法----這是佛教與(yu) 儒家最大的區別。熊師在《摧惑顯宗記》裏寫(xie) 道:“乾元遍為(wei) 萬(wan) 物實體(ti) ,即於(yu) 一一物而皆見為(wei) 乾元,是故於(yu) 器而見道,於(yu) 氣而顯理,於(yu) 物而知神,於(yu) 形下而識形上,於(yu) 形色而睹天性,於(yu) 相對而證入絕對,於(yu) 小己而透悟大我,於(yu) 肉體(ti) 而悟為(wei) 神帝。徹乎此者,不獨無生死海可厭離,實乃於(yu) 人間世而顯天德。人生日新盛德,富有大業(ye) ,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範圍天地之化,裁成天地之道。曲成萬(wan) 物,輔相萬(wan) 物,極乎天地鹹位,萬(wan) 物並育,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人稟天德以成人能,即於(yu) 人道實現天德,天人本不二,非可求天道於(yu) 人道之外也。”(《十力語要初續》)又說:“孟子‘形色天性也’一語,直含佛氏《大般若》無量甚深微妙義(yi) ,有其長處而無其流弊。《般若》破相顯性,何如不破相而於(yu) 相顯性?破之固以遮執,而亦易於(yu) 耽空,且有性相不得融一之過,故孟子語更妙也。誠知形色即天性,即於(yu) 世間直證為(wei) 天性流行,豈複有世間相乎?於(yu) 一一物象或器界直認為(wei) 天性顯現,豈複有物象或器界相乎?於(yu) 小己直證入天性,豈複有小已相乎?孟子即相顯性,則不待破相而相縛已無。”雲(yun) 雲(yun) 。這兩(liang) 段話說明了儒佛兩(liang) 家的根本性區別。
【儒佛】佛教之極高明,吾儒知之;儒家之更高明,佛教不知。佛教未能道中庸,雖然極高明,終究有限。極高明而道中庸,唯儒家中道能夠,非中道聖人不可。佛教有言,是真佛隻說家常,意謂真佛隻說家常話,常識。其實,真正的人道常識,包括道德常識和政治常識,隻有儒家才能提供,非佛教所能。佛教立足於(yu) 涅槃,致力於(yu) 出離,於(yu) 人倫(lun) 人道政治事務,不關(guan) 心,不研究,不認真,總是想當然。道德和政治佛教化,後患流弊不堪設想。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er) 之類,就是孝道佛教化的結果。至於(yu) 政治佛教化,問題就更大了。梁武、武曌、元廷及曆史上的印度,皆深受佛教不良影響,敗家弱族亡國,其禍不可勝言。
【儒佛】不生不滅是佛教根本諦,即最高原則。佛教三法印之涅槃寂靜,就是不生。在最原則處,儒家說乾陽健動,說生生不息、說至誠無息,是佛教所不許的。《六祖壇經》中六祖明心時說了五個(ge) “何期”來讚歎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wan) 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最後也說了自性能生。有必要說明兩(liang) 點。首先,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所謂中國化,核心就是儒家化。說自性能生萬(wan) 法,就是儒化的征象。其次,這裏的能生是放在本不生滅之後所說,是不生的下位法。故禪宗雖中國化,未逾佛教根本。
【儒佛】佛教徒喜歡說,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e) 。這確是佛教精神。不過,儒眼相看,要做入世的事業(ye) ,精神上就必須立足於(yu) 人道,否則是做不好入世事業(ye) 的。儒家同樣有形而上的超越性,但立足點始終放在人道上,以盡心於(yu) 人道的方式追求知性知天的上達,形而上與(yu) 形而下、超越性與(yu) 現實性打成一片。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e) ,結果是天道人道兩(liang) 不能盡。此言讓吾想起應邵《風俗通》中東(dong) 食西宿的故事:“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dong) 家子醜(chou) 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jue) ,問其女,定所欲適。女雲(yun) :欲東(dong) 家食,西家宿。”
【儒佛】有一種認同和融合充滿傲慢色彩。佛徒言:“顏回是光淨菩薩化身,孔子是儒童菩薩化身,老子是迦葉菩薩化身。此外,伏羲、女媧、神農(nong) 炎帝、軒轅黃帝、莊子、孟子皆菩薩權現。”又言:“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做到極致的就是佛陀。”儼(yan) 然釋尊高於(yu) 孔孟,傲慢態度顯而易見。特此嚴(yan) 正指出,佛教雖然極高明,未能道中庸。論道,佛教蔽於(yu) 坤寂而不知乾健;論學,佛教耽滯內(nei) 聖而輕忽外王,焉能與(yu) 吾儒比肩哉。
【儒佛】東(dong) 海《學儒乃大丈夫事----論語點睛自序》中提及,明清四大高僧之一蕅益大師做過《論語點睛》。蕅益將儒家的仁詮釋成佛教的如來藏性而為(wei) 其《論語點睛》之思想核心。智旭《四書(shu) 蕅益解序》說:“解《論語》者曰點睛,開出世光明也。”可見蕅益是藉儒家這部經典闡發出世思想。儒家仁性與(yu) 佛家佛性所指相同,都是指人之本性。但兩(liang) 家對其證悟同中有異。概乎言之,兩(liang) 家性體(ti) 皆不滅,此其同;儒家生生,佛家不生,此其異,是兩(liang) 家根本區別。
【儒佛】或說:“儒家是佛家之前的狀態。學了佛,儒就不是問題了。佛徹底囊括儒。佛對儒的囊括,是愛因斯坦對牛頓的囊括。佛把儒變成了自己的子集。”東(dong) 海學舌曰:佛家是儒家之旁的狀態。學了儒,佛就不是問題了。儒徹底囊括佛。儒對佛的囊括,是乾元對坤元的囊括。儒把佛變成了自己的子集。
【儒佛】對於(yu) 現實,世人容易沉迷表象、沉淪物質而溺於(yu) 其中。故佛教觀空理論,有其獨特的警醒心靈和超越現實的作用。但宇宙生命本體(ti) 的最大特征是生生,佛教卻倡導不生,歸諸空寂,又遮蔽了本體(ti) 的好生之德乃至本體(ti) 本身,不足為(wei) 訓。熊十力先生稱佛教“有反人生傾(qing) 向”,我深以為(wei) 然。佛教對人生和人道問題,包括家庭、民族、政治種種問題,不乏大而化之的道德關(guan) 懷,但缺乏認真嚴(yan) 肅的外王思考和合情合理的解決(jue) 方案,其心不在人世間故。佛教過盛而儒家不振的時代,社會(hui) 和國家就會(hui) 出現很大問題。
【儒佛】論學術品質,儒高於(yu) 佛。這是依據儒理判教判學,並非毀佛自讚。佛教學者喜歡強調佛高於(yu) 儒,我們(men) 也不能斥之為(wei) 毀儒自讚。雙方立場觀點不同,故得出的結論有別。東(dong) 海言儒高於(yu) 佛,理據有三。其一、佛教蔽於(yu) 坤而不知乾,重靜輕動,乏乾健生生之能,有耽空滯寂之蔽。其二、佛教蔽於(yu) 天而不知人,重德輕政,對於(yu) 政治這個(ge) 人道最大的事業(ye) 缺乏必要的熱誠和研究,沒有禮學法學政治學;三、儒家主導之國,佛教得以順利健康的發展。佛教主導之國,佛教往往衰敗甚至消失。當然,指出佛教的不足,彰顯儒高於(yu) 佛,並非否定佛教,而是在儒家文化、政治和製度框架中給予恰當的定位。否定佛道西學固然不行,過於(yu) 抬高三家,同樣不行。王道中華,一主三輔,儒主而佛道西學為(wei) 輔,這是最恰當的安排。
【史眼】唐太宗對於(yu) 儒佛道三家的態度頗為(wei) 複雜。他曾自稱“皇帝菩薩戒弟子”,發誓“惟以丹誠皈依三寶”雲(yun) ,曾在貞觀之初表示:“自有國以來,何處別造道觀?凡有功德,並歸寺家。國內(nei) 戰場之始,無不一心歸命於(yu) 佛。今天下大定,唯置佛寺。朕敬有處,所以盡命歸依。”(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可見,這時候是先佛後道。貞觀十一年,唐太宗頒布《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宣布“自今已後,齋供、行法、至於(yu) 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這時候改為(wei) 先道後佛。
但是有一點他始終沒有改變過,那就是以儒立國和治國。唐朝與(yu) 漢宋並肩,作為(wei) 中華正統,肇端於(yu) 唐高祖,奠基於(yu) 唐太宗。他在《貞觀政要》中說:“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wei) 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貞觀政要》中,儒家道德、政治原則一以貫之。
【法顯】非常喜歡法顯《佛國記》中的這段話:“乘危履險,不惜此形者,蓋是誌有所存,專(zhuan) 其愚直,故投命於(yu) 不必全之地,以達萬(wan) 一之冀。”這種愚直精神,為(wei) 儒佛兩(liang) 家共有。佛家舍身求法,儒家以身殉道、殺身成仁和舍生取義(yi) ,都有賴於(yu) 這種精神。
【擊蒙】林語堂言:“中國人,得意時信儒,失意時信道,絕望時信佛。信仰隨時可變,本質就是沒有信仰。”似是而非。儒佛道並重兼信,未必沒有信仰。因為(wei) 儒佛道三家對天道的證悟異中有同,有重疊處。若非醇儒,往往很難區別三家信仰對象的不同。不少人時而信儒,時而信道,時而信佛,或者同時信仰三家,自有其真誠性。
【答客】中嶽廳友問:“儒釋道三條道,哪一個(ge) 最究竟最圓滿?為(wei) 什麽(me) ?”答:儒釋道皆得乎道,儒家最為(wei) 究竟。儒佛所得近乎坤元,兩(liang) 家學說皆有坤道的特征,蔽於(yu) 坤而不知乾,亦不知人,於(yu) 天道之乾健和人道之仁義(yi) ,皆隔了一層。耽虛滯寂,根源在此。唯儒家所證之道體(ti) ,乾元掛帥,乾坤並建,天人圓合,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因果】儒佛道三家都承認因果的存在,因果律堪稱三家共法。儒家因果不論三世,隻論三代;不論六道,隻論人道,最為(wei) 中肯。知因果是儒家十二智之一,詳見東(dong) 海《儒家大智慧》一書(shu) 。不信因果,不足以入中華文化之門;不明因果,不足以明易理天理、登儒堂入儒室也。
【因果】儒佛道耶都有各自的因果論。儒家因果論是內(nei) 聖學要義(yi) ,特別實在和正確。依據曆史事實和現實證據,論述和揭示因果之理,彰明反孔反儒的各種人生和社會(hui) 後果,是良知啟蒙的重要內(nei) 容。一些不信因果者認為(wei) 這是詛咒,可笑可悲之極。詛咒非禮,而且自傷(shang) ,既傷(shang) 形象又傷(shang) 良知,智者不屑,況君子乎。
【擇滅】故人楚狂兒(er) 儒佛兼修,尤深佛學,十年前曾往返辯難多次。吾嚐言,假以時日,有望成為(wei) 當今佛門大師級人物。今下問十多個(ge) 佛教問題,其一曰:“擇滅之擇、擇滅之滅、擇滅之得,各由何而成善性?”問題留待佛門高明,但擇滅一詞,頗有意蘊,可拿來為(wei) 儒所用。擇滅是梵語翻譯而來,又作數滅、智緣滅,大意是以智慧之簡擇力而得之滅諦涅盤。儒家來用,擇為(wei) 簡擇力、判斷力,明辨功夫也,如擇善固執之擇;滅是滅除惡習(xi) ,道德境界也,入無憂無懼無惑之境。至此境界,可以斷離惡習(xi) 纏縛,得到良知自由。
【然哉】虛雲(yun) 老和尚1944年八月十六日雲(yun) 門寺開示:“學佛一法,亦易亦難。從(cong) 言教上解悟,此理甚為(wei) 容易,所謂言下頓悟。如用功得當,即親(qin) 見到自己本來麵目,亦不為(wei) 難。但要得到真實受用,不為(wei) 一切境界所轉,隨時隨地自己作得主張,能夠解脫自在,造次顛沛都能如是,那就非年久月深、無明煩惱斷盡、習(xi) 氣毛病掃清不可。由事上磨練,確實證悟,此則為(wei) 難也。又斷無明煩惱,除習(xi) 氣毛病,莫若嚴(yan) 持戒律;戒律清淨,無明煩惱習(xi) 氣毛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縱修習(xi) 有成,亦是天魔外道。”東(dong) 海曰:儒佛兩(liang) 家修養(yang) 功夫,異中有同。這段話可供儒生參考。“得到真實受用,不為(wei) 一切境界所轉”,相當於(yu) 孔顏之樂(le) 和道德自由。嚴(yan) 持戒律相當於(yu) 嚴(yan) 格守禮和自律。儒家同樣是言下頓悟易,確實證悟難,有賴於(yu) 事上磨練和嚴(yan) 受禮約。
【惡惡】護持善根是儒佛兩(liang) 家共法,但護持的方法有所不同。儒家的護持法是力張八條之目,擴充四端之心。四心有是非之心和羞惡之心,羞是羞自己之不善,惡是惡他人之不善,即惡惡,即“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的惡人。論是非之心和羞惡之心,儒家特別充沛,非其它學派宗派包括佛道所能及也。
【修道】儒佛道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修法,王通《中說》中提到儒家的修法。“房玄齡謂薛收曰:道之不行也必矣,夫子何營營乎?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歟?天子失道,則諸侯修之;諸侯失道,則大夫修之;大夫失道,則士修之;士失道,則庶人修之。修之之道,從(cong) 師無常,誨而不倦,窮而不濫,死而後已,得時則行,失時則蟠。此先王之道所以續而不墜也,古者謂之繼時。《詩》不雲(yun) 乎: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如之何以不行而廢也?”(《中說·立命篇》)薛收所說的從(cong) 師無常、誨而不倦、窮而不濫等等,隻是部分修法,僅(jin) 此不足以繼時也。儒家的修身是身心雙修,內(nei) 外並重。東(dong) 海所說的四種儒功,更加全麵而重要。
【三家】儒佛道三家可分別稱為(wei) 仁學、佛學、道學。形而上者謂之道,三家學說於(yu) 形而上之道皆有所知,皆根植於(yu) 道,故可統稱為(wei) 道學。注意,唯儒家道德學可稱為(wei) 聖學,不可以此稱道家。道家於(yu) 道,既有所得,又有所蔽,既蔽於(yu) 天而不知人,又蔽於(yu) 坤而不知乾。故格致誠正不足,不得稱聖學也。道家開不出王道政治和禮樂(le) 製度來,原因在此,在於(yu) 未能立人之道、盡人之心而圓證性天。佛教類似。故三家之中,儒家所得最為(wei) 中正,仁義(yi) 之道最為(wei) 圓實。“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唯吾儒能夠,非仁學莫屬。
【佛道】曾有名家說儒家是陰性文化。恰恰相反,儒家是陽性文化,佛道兩(liang) 家才是陰性文化,或者說坤道文化。注意,佛道側(ce) 重陰柔,並非一味陰柔,其中也有剛動性。但是,佛道的剛動是坤元的剛動。坤文言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這與(yu) 乾元的陽剛生動性質不同,“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佛道兩(liang) 家作為(wei) 坤文化,不適宜主導人道,不足以建設良製良法和政治文明,對儒家宜有一定的尊重順從(cong) 。曆史證明,儒家政治可以為(wei) 佛道自由健康的發展提供最好的保障。在中國,儒家衰敗之世,佛道必然失怙。
【天道】古今中西學術繁多,知天命、明天道者唯儒佛道三家。三家中,儒家圓明,佛道半明。康有為(wei) 說,老子之學偷得《易經》半部。東(dong) 海學舌曰,佛道兩(liang) 家明得天道一半。人本主義(yi) 和自由主義(yi) 有得乎人道,雖不明天道,亦不違之昧之。百姓日用而不知,此之謂也。
【開悟】儒佛道都講悟,都很重視覺悟、開悟,悟個(ge) 什麽(me) ?當然是悟道。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又說:“吾道一以貫之。”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又說:“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釋迦牟尼說:“一切眾(zhong) 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而不征得。”這都是悟道之言。悟有解悟、證悟之別。解悟是理悟,理性理解性天大義(yi) ;證悟是心證,自心實證性與(yu) 天道。性即天命之性,天道即天地之性。悟又有偏悟、圓悟之別。偏悟是執大象之部分,實有所得,又有所漏;圓悟是執大象之全體(ti) 。乾坤並重,天人合一。
【開悟】佛家認為(wei) ,因緣俱足時,刹那可悟道,但習(xi) 障則須有步驟地實修消除。《楞嚴(yan) 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理則頓悟,就是理悟。但理悟未必能實行,知道未必能做到。例如,理解因果之律,知道善惡有報,如果沒有實修功夫,仍難杜絕惡因惡業(ye) 。當然,理悟也很重要。能夠理悟性天之全,就能成為(wei) 而立君子,建立中道信仰。縱然行差言錯,也容易過而改之,不至於(yu) 怙惡不悛。注意,理悟有偏圓之別。唯有深入仁義(yi) 之道,才能圓悟性天之義(yi)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斯道就是仁義(yi) 之道,中庸之道。
【自題】日前醉聞獅子吼,譏吾除了酗酒,百無一用。豪言曰:吾定海神針也,在儒則儒定,在家則家定,為(wei) 國則國定,為(wei) 天下則天下定。小詩自題曰:簞瓢陋巷一年年,醒似孤僧醉似仙。自有仁針能定海,憾無時位可回天。其實,儒家根本無須權位,隻要把言論權教育權歸還,足矣。此詩有深意,簞瓢陋巷和仁針,意謂吾儒者;似僧似仙,意味著尊崇佛道。吾心目中的王道政治是,儒家主統,佛道及自由主義(yi) 為(wei) 輔,三家大德大師享受國賓級待遇。東(dong) 海老矣,此生隻怕無能無緣建設王道了,希望將來有儒生能夠繼承此誌,完成吾願,是為(wei) 至盼。
2023-2-1餘(yu) 東(dong) 海集於(yu) 青秀山下獨樂(le) 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