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中國禮文化與三禮學研究獲得新成果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3-01-06 18:41:03
標簽:三禮學、禮文化

中國禮文化與(yu) 三禮學研究獲得新成果

作者:李華(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dong) 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山東(dong) 省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壬寅臘月十五日甲子

          耶穌2022年1月6日

 

我國素稱禮儀(yi) 之邦。“禮”是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特質和核心。《周禮》《儀(yi) 禮》和《禮記》號稱“三禮”,是我國傳(chuan) 統禮文化的主要載體(ti) 。以《周禮》《儀(yi) 禮》和《禮記》作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的“三禮學”在我國古代傳(chuan) 統學術中一直居於(yu) “顯學”的地位。曆代從(cong) 經學的角度詮釋和訓解“三禮”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成就斐然。可是,自20世紀初以來,在一浪又一浪的社會(hui) 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影響下,隨著社會(hui) 的轉型和文化範式的轉換,“三禮學”逐步被邊緣化和碎片化。雖然有關(guan) “三禮學”的研究依然不絕如縷,但總體(ti) 上呈現一種乏人問津的態勢,無論是對“三禮”本身的研究還是對“三禮學術史”的研究都非常薄弱,一度幾乎成為(wei) “冷門絕學”。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三禮學”研究逐漸得到學界的重視,但與(yu) 《詩經》《尚書(shu) 》《周易》《春秋》等其他儒家經典的學術史研究相比,有關(guan) “三禮學術史”的研究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方麵都有很大差距。近幾十年來,儒家經典中的《詩經》《尚書(shu) 》《周易》《春秋》《孝經》《論語》和《孟子》都有了專(zhuan) 門的學術史方麵的通史著作,其中《詩經》《尚書(shu) 》和《周易》《孝經》等甚至有了多部學術通史著作。而關(guan) 於(yu) “三禮學”通代學術史的研究迄今還處於(yu) 空白、闕如狀態。目前隻見到吳萬(wan) 居《宋代三禮學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林存陽《清初三禮學》(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潘斌《宋代〈禮記〉學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二十世紀中國三禮學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劉豐(feng) 《北宋禮學研究》(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6年)、夏微《宋代〈周禮〉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鄧聲國《清代〈儀(yi) 禮〉學史》(人民出版社2021年)等幾部斷代“三禮學術史”著作,尚未見到有關(guan) “三禮學術史”的通史專(zhuan) 著問世。這與(yu) “三禮學”在我國古代社會(hui) 和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產(chan) 生過的重要影響很不相稱。

 

有鑒於(yu) 此,丁鼎先生協同海峽兩(liang) 岸八位三禮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殫精竭慮,深稽博考,十閱寒暑,數易其稿,終於(yu) 完成了這部史無前例的三卷本《三禮學通史》,彌補了“三禮學”一直沒有學術通史的缺憾,有填補學術空白之功。丁鼎先生主持的這項“三禮學通史”研究課題於(yu) 2009年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於(yu) 2016年完成本課題研究成果,並以“優(you) 秀”等級通過評審鑒定。其後,該課題研究成果又經過多次修訂增補,於(yu) 2020年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立項,由人民出版社於(yu) 2020年12月正式出版。

 

該書(shu) 綜合運用社會(hui) 學、曆史學和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對我國數千年的“三禮學術史”進行了全麵、深入、係統的探究和總結。不僅(jin) 簡潔明了地勾勒出“三禮學”發展演變的曆史脈絡,還對各個(ge) 時期有代表性的三禮著作進行了較為(wei) 全麵深入的考察,同時注重將三禮研究置於(yu) 社會(hui) 曆史發展的大背景下,探究了三禮學與(yu) 曆代政治製度、社會(hui) 思潮之間的相互影響,從(cong) 而揭示了“三禮學”在中國曆史上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該書(shu) 不僅(jin) 對於(yu) 了解和把握“三禮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學術價(jia) 值,而且對於(yu) 深入認識三禮學在中國政治史、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的曆史地位以及三禮學在中國古代社會(hui) 中的曆史和文化價(jia) 值都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yi) 。

 

該書(shu) 將“三禮”熔為(wei) 一爐,是一部有關(guan) 三禮學的通史性的學術史專(zhuan) 著。全書(shu) 研究內(nei) 容時間跨度之長、資料占有之全麵、對許多禮學問題探討之深入,都是前所未有的。更難能可貴的是,該書(shu) 的八位作者大都是海峽兩(liang) 岸著名的三禮學專(zhuan) 家,憑借在三禮學研究領域的精深造詣,他們(men) 在書(shu) 稿的撰寫(xie) 過程中,不僅(jin) 能夠將三禮學研究的前沿問題展示給讀者,而且能夠深入淺出,將晦澀的三禮學術通史寫(xie) 得既精審謹嚴(yan) ,又簡明曉暢。《三禮學通史》體(ti) 大思精,不僅(jin) 對各個(ge) 曆史時期的三禮學著述和相關(guan) 作者進行了較為(wei) 全麵係統的考察和論述,而且較為(wei) 清晰深刻地厘清了各個(ge) 曆史時期三禮學發展背後的學術思想發展史脈絡和文化動因。閱讀該書(shu) ,不僅(jin) 是在了解三禮學史,同時也是在領略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史。筆者多年從(cong) 事先秦兩(liang) 漢經學諸子相關(guan) 研究,對禮學常懷敬畏之心而不得其奧義(yi) ,拜讀丁鼎教授團隊的這部《三禮學通史》,對許多問題有豁然開朗之感,獲益匪淺。

 

值得稱道的是,這部《三禮學通史》並非簡單的學術史的書(shu) 寫(xie) 或匯編,而是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提出不少真知灼見。例如,該書(shu) 《緒論》對“六經皆禮”這一命題進行了梳理考察,並進一步申論說,其內(nei) 涵包括六經皆源於(yu) 禮、六經皆為(wei) 禮文化的產(chan) 物、六經之教本質上即為(wei) 禮教。再者,《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等六經的內(nei) 容均有禮貫通其中,六經之文皆言禮,六經之義(yi) 亦以禮為(wei) 重。因此“六經皆禮”這一命題是可以成立的。由此“禮”在六經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應該得到承認和重視。該書(shu) 認為(wei)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以“禮”為(wei) 核心的儒家文化也上升為(wei) 國家的主流文化,董仲舒“春秋決(jue) 獄”是援禮入法的政治實踐。此外,書(shu) 中還重點關(guan) 注了漢魏六朝三禮學的發展與(yu) 《禮記》學博士、《周禮》學博士的設立之間存在的重要關(guan) 係。明確指出三國時期曹魏與(yu) 蜀漢都曾將《周禮》立於(yu) 學官、設博士,這在《周禮》學史上是一件大事,從(cong) 此之後,《周禮》得到官方的承認而正式進入儒家經典之列。而三國時期,《禮記》學被曹魏首次列於(yu) 學官,設立博士。吳、蜀兩(liang) 國也繼起效仿設立《禮記》學博士,這同樣是《禮記》學發展史上的大事。從(cong) 此《禮記》正式成為(wei) 官方認定的儒家經典。這也為(wei) 唐代《禮記》取代《儀(yi) 禮》的地位奠定了學術基礎。

 

總體(ti) 上說,該書(shu) 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jia) 值和很高學術水平的禮學學術史研究專(zhuan) 著。該書(shu) 對三禮學術史鉤稽和探索可謂有考有論,源流清楚,做到了宏觀微觀並重,考據義(yi) 理兼擅,確實是一部成功的學術史專(zhuan) 著。它的出版必將嘉惠學林,對儒家經學研究,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大有裨益。相信這部《三禮學通史》的出版問世,也會(hui) 對推動三禮學研究由冷門轉向熱門產(chan) 生積極的作用。該書(shu) 不僅(jin) 可以作為(wei) 一般讀者深入研習(xi) 三禮學、準確理解儒家禮樂(le) 文化的津梁,對於(yu) 我們(men) 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jia) 值。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