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安順】“新五經”重塑經典課程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2-12-28 00:06:23
標簽:新五經

“新五經”重塑經典課程

作者:祝安順(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一月十四日甲午

          耶穌2022年12月7日

 

中華經典汗牛充棟,僅(jin) 經學元典就有“四書(shu) 五經”和“十三經”兩(liang) 個(ge) 係列,在山東(dong) 省大中小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研究指導中心支持之下,編輯一套以《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周易本義(yi) 》五部經典文本為(wei) 核心的“中小學經典教師讀本係列”是對重建經典課程這一時代要求的有力回應。

 

選擇這五部經典並稱之為(wei) “新五經”,從(cong) 前輩學者牟宗三到楊儒賓已有這個(ge) 提法。楊儒賓說:“‘四書(shu) ’加上理學版的《易經》,筆者杜撰名曰:‘新五經’。‘新五經’當然不是已建立的通稱,而是方便的稱呼。但宋明理學的經典依據當以這五本書(shu) 為(wei) 主,前儒已有是說,牟宗三先生言之尤為(wei) 剴切。所以就內(nei) 容而言,‘新五經’之說並非自我作古,而是不折不扣的接著講。”並認為(wei) ,從(cong) “五經”到“新五經”的典範轉移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ge) 重大事件,也可說是一場寧靜而影響深遠的精神革命。理學各學派依賴的經典依據各不相同,但幾乎都從(cong) 這五本經典汲取精華,以立宗旨。“新五經”的成立意味著儒家體(ti) 用論詮釋模式正式確立,儒家的文化關(guan) 懷和性命之學的追求在此新的文本上合而為(wei) 一。(楊儒賓:從(cong) 《五經》到《新五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身為(wei) 編者之一,我們(men) 吸收和借鑒了中國台灣地區和新加坡的經典教育正反經驗,台灣地區從(cong) 1968年到2009年在高中階段開展以“四書(shu) ”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教育實踐,成效較為(wei) 明顯。雖然目前其大多數高中已經不再開展此教材的必修課教學,但是台北建國中學、女一中等優(you) 質高中還在堅持開設,很多中學老師依然很認可這套經典教材的教學效果。新加坡在20世紀80年代按照儒家倫(lun) 理思想主題編撰的《儒家倫(lun) 理》教育實踐,主題清晰、內(nei) 容簡略、針對性強,但失去經典文本的係統支持。這套名家集體(ti) 編創的教材雖有所實施,但不到十年就不再持續。曆史經驗說明,不依托經典文本的主題教學,很難成為(wei) 經典傳(chuan) 承的有效方式。

 

中國大陸1995年源自民間的經典誦讀活動,後續不斷得到政府、教師、家長的全麵認可和參與(yu) ,“四書(shu) ”全文或者“四書(shu) ”選文乃至《周易》選文都是經典誦讀的基本內(nei) 容之一。2006年央視“百家講壇”對《論語》的傳(chuan) 播,成為(wei) 當時的超級文化現象之一。2014年我們(men) 引進台灣地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改編為(wei) 《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在全國推廣使用,在一些優(you) 質的高中獲得了較好的教學實踐,廣受師生歡迎。《論語》成為(wei) 全國高中生的整本書(shu) 閱讀書(shu) 目之一,《周易》雖然作為(wei) 中小學經典教育的內(nei) 容不多,但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進德修業(ye) ”等詞語已深深融入當代語匯中。

 

從(cong)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讀經熱”,至今未見衰弱跡象,但從(cong) 社會(hui) 熱點現象來看,呈現出“四個(ge) 特征”——“需求熱,有共識”,“實踐多,分歧大”,“課程化,有難度”,“有政策,正深化”。近三十年的實踐成果雖然豐(feng) 富,但問題同樣層出不窮。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針對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完善時強調:“教育內(nei) 容的係統性、整體(ti) 性還明顯不足;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nei) 涵闡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係統性不夠、碎片化傾(qing) 向使得教育效果尚不夠理想。

 

“新五經”組合係列是建基在初具規模的現實聚合支撐係統之上,我們(men) 先編寫(xie) 了一本《中華經典常識教師讀本》,借鑒民初讀書(shu) 人徐敬修編撰的《國學常識》,分五章來重新閱讀、近距離反思傳(chuan) 統學問。中國的經典教育自1905年失去科舉(ju) 製支撐以來,風雨飄搖了一百多年,雖經1995年以來的經典誦讀熱,得以讓經典重新回歸學生的閱讀生活中,但就經典教育的學習(xi) 內(nei) 容遴選來說,仍有幾個(ge) 難點亟待解決(jue) 。假以時日,我們(men) 完全可以通過係統課程接觸,讓學習(xi) 者得以親(qin) 近經典;通過係統浸染,讓學習(xi) 者理解並向往君子的人格魅力。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