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的交友原則
作者:葉幫義(yi)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十一月初七日丁亥
耶穌2022年11月30日
《論語》中多次提到“朋”“友”,再加上還有一些內(nei) 容也可以作為(wei) 交友的參考或者借鑒,這樣,書(shu) 中涉及交友的文字就更多了,這些文字論及交友的原則、分寸、目的。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們(men) 看來,交友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忠信。曾子提出“日三省乎吾身”,其中包括了“為(wei) 人謀而不忠乎,與(yu) 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兩(liang) 條(見《學而篇》)。子夏也說:“與(yu) 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篇》)這都是交友時要遵循的原則。《公冶長篇》記載孔子與(yu) 弟子各自言誌,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yu) 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這正是曾子為(wei) 人謀而要忠之意。孔子說自己的“誌”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正是子夏等人“與(yu) 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意思,這說明曾子、子夏等人的交友之道直接受到了孔子的影響。
二是真誠。《公冶長篇》記載了孔子的一番話:“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恥於(yu) 向朋友“匿怨”,實際上是說要對朋友真誠,不能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如果對朋友有不同意見,就應該說出來而不能隱瞞,體(ti) 現出一種真誠待友的精神。孔子非常討厭“巧言令色”之佞人,主張“遠佞人”,正是因為(wei) 這種人缺少真誠之心,難以成為(wei) 真正的朋友。在一般人看來,朋友再怎麽(me) 好,也沒有血緣關(guan) 係,不及兄弟來得親(qin) 近,所以朋友在不少人心裏的分量不及兄弟,要讓他們(men) 真正待友不大可能,但《論語·顏淵》裏一段話可以改變人們(men) 這種片麵的認識: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吾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yu) 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是一種交友之道,體(ti) 現了一種真誠、友愛的精神,一種把朋友視為(wei) 兄弟的精神。這種精神極大地擴大了朋友的範圍,也極大地提升了交友的境界,成為(wei) 《論語》中讓人動容的千古名句。
三是“不友不如己者”。這句話兩(liang) 次出現在《論語》中,說明孔子對這個(ge) 原則很重視,但後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如朱光潛《談交友》:“孔子嚐勸人‘無友不知己者’,這話使我很彷徨不安。你不如我,我不和你做朋友,要我和你做朋友,就要你勝似我,這樣我才能得益。但是這算盤我會(hui) 打你也就會(hui) 打,如果你也這麽(me) 說,你我之間不就沒有做朋友的可能麽(me) ?”讀者產(chan) 生這種不安當然有道理,但似乎有點過慮。孔子一生結交廣泛,也包括不如己者,《憲問篇》就有這樣的記載:“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wei) 賊。’以杖叩其脛。”原壤是孔子年輕時候就認識的朋友,但為(wei) 老不尊,孔子生氣地“以杖叩其脛”。孔子與(yu) 他交往多年,但並沒有受他的影響。因此,這段話更多地是在提醒那些道德文章還不夠的人,不要輕易結交那些不如己者,以免受其不良影響,這對那些涉世未深的人而言,不啻為(wei) 交友的清醒劑。如果我們(men) 再看看《季氏篇》裏的一段話,我們(men) 就更能理解孔子“不友不如己者”的用意: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我們(men) 不能把“損者”直接等同於(yu) “不如己者”,但“不如己者”當中的確有很多“損者”。在我們(men) 還不能抗拒這些“損者”的誘惑之前,我們(men) 還是盡可能多地結交“益者”和超過自己的人。可見,“不友不如己者”作為(wei) 交友之道,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成立的,特別是在你還未成為(wei) 君子之前,最好不要結交不如己者;隻有你自己具備堅毅的力量,不被別人同化,你才可能去感染別人、改造別人。
孔門重視交友的原則,但也注意交友的分寸。他們(men) 強調交友要忠,但也認識到過於(yu) 忠也不行。子貢有一次問交友之道,孔子回答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顏淵篇》)孔子認為(wei) 對朋友要盡到忠告善道的義(yi) 務,但如果對方不聽,就不要再說了,以免自取其辱。子遊也有類似的告誡:“朋友數,斯疏矣。”(《裏仁篇》)跟朋友的關(guan) 係太密切了,反而讓雙方的關(guan) 係疏遠。儒家說“無友不知己者”,但子夏指出在評價(jia) 一個(ge) 人的時候要注意大的方麵,不要拘泥細枝末節:“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憲問篇》“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怨”當然可以作為(wei) 交友之道,但這樣容易變成爛好人,顯然不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更能堅持原則。這些都是孔子交友堅持原則、不失底線的具體(ti) 體(ti) 現。
孔門之所以這麽(me) 重視探討交友的原則、分寸等問題,是因為(wei) 交友對學習(xi) 來說太重要了。在孔門看來,學習(xi) 固然是自己的自覺行為(wei) ,但有了朋友,可以一起交流切磋,可以互相駁難,是為(wei) 了求道(仁、禮)成為(wei) 君子。正因為(wei) 交友的目的是為(wei) 了學習(xi) ,所以《論語》中很多交友之道,實際上說的也是求學之道,或者與(yu) 其相通,如《衛靈公篇》“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指交友之道即是學仁之道;又如《裏仁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ei) 自省也”;《述而篇》“擇其善者而從(cong)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均體(ti) 現了儒家謹慎交友、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同時也體(ti) 現了一種樂(le) 於(yu) 學習(xi) 、學無常師的態度。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