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中庸之強”的四重境界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2-08-05 21:49:37
標簽:中庸之強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中庸之強”的四重境界

作者: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初四日丙戌

          耶穌2022年8月1日

 

我們(men) 都希望自己是個(ge) 強者,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富強,但是怎麽(me) 理解“強”?什麽(me) 是有意義(yi) 、有價(jia) 值,應該追求的“強”?

 

古代相當於(yu) 今天強弱的“強”是“彊”,《說文解字》:“彊,弓有力也。引申為(wei) 凡有力之稱。”本義(yi) 是弓有力量,引申為(wei) 強力。《增韻》“彊,壯盛也。”《尚書(shu) ·洪範》“身其康彊。”這些都是正麵的含義(yi) :強力、堅強、強健、強勝等。也有反麵的含義(yi) ,《爾雅·釋言》“彊,暴也。”郭璞注:“彊梁淩暴。”“強”與(yu) “彊”後來長期作為(wei) 通假字。到了現代,“彊”字簡化為(wei) “強”,遂被廢止。

 

子路問強引發的“中庸之強”問題

 

《中庸》第十章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yu) ?北方之強與(yu) ?抑而強與(yu)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鄭玄注:“南方以舒緩強。北方以剛猛強。”孔穎達疏:“南方,謂荊陽之南,其地多陽。陽氣舒散,人情寬緩和柔,假令人有無道加己,己亦不報,和柔君子之道。”“北方沙漠之地,其地多陰。陰氣堅急,故人生剛猛,恒好鬥爭(zheng) ,故以甲鎧席,寢宿於(yu) 中,至死不厭,非君子所處,而強梁者居之。”通過比較區分,南方人與(yu) 北方人因為(wei) 地理環境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個(ge) 性氣質,南方偏舒緩和柔,北方偏堅急剛猛。

 

在孔門七十二賢中,子路性情魯莽,勇武好鬥,自然平時崇拜強者,有一次向孔子請教“強”的問題,於(yu) 是有孔子關(guan) 於(yu) 強的這段議論。強的本意是壯健、強盛,但實際上是很大的概念,包含了強壯、強健、強悍、強大等等。就子路的個(ge) 性氣質和思想傾(qing) 向而言,他所說的“強”可能是一種外在的體(ti) 質的強壯、強悍,孔子心中很清楚,所以孔子先以“南方之強”為(wei) 藥,糾偏補弊,此即憨山大師《中庸直指補注》所說的“先舉(ju) 有相之勇為(wei) 病,後舉(ju) 君子之強為(wei) 藥”。但孔子又怕矯枉過正,使子路走向另一極端,遂循循善誘,讓子路知道還有第三種“強”——中庸之強,並提出了“中庸之強”的四重境界,期望子路不走極端,努力修為(wei) 合乎中庸之道的強。

 

“中庸之強”的四重境界

 

“中庸之強”四重境界的“強”與(yu) 南方之強的“不及”,與(yu) 北方之強的“過”比較起來顯然是一種符合中庸之道,剛柔相濟,內(nei) 外兼修的“強”,是孔子推崇的真正的“強”。中國之強即中原華夏應具有的合乎中庸之道的強,可以稱為(wei) “中庸之強”。

 

一是和而不流。孔穎達疏曰:“不為(wei) 南北之強,故性行和合而不流移,心行強哉,形貌矯然。”“和而不流”不是南北之強,本性、行為(wei) 和合而不隨波逐流,心誌堅強,形貌矯健。許衡《中庸直解》雲(yun) :“人若和順易至於(yu) 流蕩,君子雖與(yu) 人和順而不至於(yu) 流蕩,其強之矯矯者。”君子“和而不流”作為(wei) 不南不北的中原人應有的“強”,為(wei) 人要按照“和”的原則做事,善於(yu) 協調自己與(yu) 他人的關(guan) 係,既不與(yu) 別人搞對立,也不被別人同化,更不是無原則地隨聲附和,同流合汙,隨波逐流,而是自主獨立,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相互尊重。這是一種難得的處世智慧,是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與(yu) “和而不流”相反的還有兩(liang) 種人格。一種就是孔孟非常反感的“鄉(xiang) 願”。《論語·陽貨篇》子曰:“鄉(xiang) 願,德之賊也。”《孟子·盡心下》中作了具體(ti) 描述:“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閹然媚於(yu) 世也者,是鄉(xiang) 願也”“非之無舉(ju) 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zhong) 皆悅之,自以為(wei) 是,而不可與(yu) 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顯然,“鄉(xiang) 願”是一種沒有原則,隨波逐流,同流合汙的人,是道德之賊。還有一種人個(ge) 性很強,待人不隨和,固執己見,自以為(wei) 是,我行我素,恃才傲物,舉(ju) 世皆濁我獨清,眾(zhong) 人皆醉我獨醒。這兩(liang) 種都是偏頗的,隻有和而不流才是中庸之道。

 

二是中立而不倚。孔穎達疏曰:“中正獨立而不偏倚,誌意強哉,形貌矯然”。呂大臨(lin) 《禮記解》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與(yu) 夫獨立不懼、遯世無悶者,其‘中立而不倚’者歟!”“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出自《孟子·萬(wan) 章下》,是孟子對伯夷的評價(jia) 。“獨立不懼、遯世無悶”出自《周易·大過卦·象傳(chuan) 》,澤滅木是大過,君子或者獨立自主,沒有憂懼;或者隱遁世外,人不知而不慍。

 

朱熹認為(wei) ,要做到“中立而不倚”還必須具備硬健之性。他說:“中而不硬健,便難獨立,解倒了。若中而獨立,不有所倚,尤見硬健處!……柔弱底中立,則必欹倚。若能中立而不倚,方見硬健處。”“中立久而終不倚,所以為(wei) 強。”一個(ge) 堅強剛健的人,可以堅守中立,始終不依賴外在,所以是一個(ge) 強者。怎麽(me) 算是“倚”呢?朱熹舉(ju) 例說:“凡或勇或辨,或聲色貨利,執著一邊,便是倚著。立到中間,久久而不偏倚,非強者不能。”或者好勇好辨,或者好聲色貨利,執著於(yu) 外在的任何事物,就是“倚”。所以要抵製外在的一切物欲誘惑,立於(yu) 天地之間,持之以恒,始終不偏不倚,才是真正的強者。

 

許衡《中庸直解》雲(yun) :“人若中立,易至於(yu) 偏倚,君子能卓然自立而不至於(yu) 偏倚,其強之矯矯者”,是說為(wei) 人恪守中庸之道,在複雜的人際關(guan) 係中“行必中正”(《禮記·儒行》),才能不偏,不走極端,才能不倚,不倚仗某種勢力,保持自己相對的獨立性。這樣的人有時似乎並不強大,甚至有點孤立,但因為(wei) 他心裏有中庸之道,就有中庸之行,就不會(hui) 偏激偏頗,就有定海神針,生命就有定力。有定力就能在外在的誘惑、多種力量的糾纏、甚至衝(chong) 突中安然處之,不去主動攀援、依附別人,這其實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孔子認為(wei) 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

 

三、四可以放在一起討論。呂大臨(lin) 《禮記解》曰:“塞,未達也。君子達不離道,故當天下有道,其身必達,不變未達之所守,所謂‘不變塞焉’者也。”朱熹《中庸章句集注》:“國有道,不變未達之所守;國無道,不變平生之所守也。此則所謂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勝其人欲之私,不能擇而守也。君子之強,孰大於(yu) 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氣之剛,而進之以德義(yi) 之勇也。”《朱子語類》進一步說明道:“國有道,則有達之理,故不變其未達之所守。若國無道,則有不幸而死之理,故不變其平生之所守。不變其未達之所守易,不變其平生之所守難。”是指君子麵對國家有道無道,即政治清明還是黑暗兩(liang) 種不同情況應該怎麽(me) 做?如果國家有道,政治清明,他人生通達,有機會(hui) 出仕,幹一番事業(ye) ,這個(ge) 時候不要得意忘形,要利用這難得的機會(hui) 實現自己困窘時的理想、抱負,抵製各種誘惑,守住道德底線,不要驕奢淫逸,貪圖享受,以權謀私,貪汙腐化。如果國家無道,政治黑暗,奸臣當道,社會(hui) 動蕩,他有能力有機會(hui) 就臨(lin) 危受命,努力改變危局,在麵臨(lin) 民眾(zhong) 利益,國君危難之時,會(hui) 挺身而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yi) ;無能力無機會(hui) 也會(hui) 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堅守道德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強。

 

“中庸之強”的融合與(yu) 引申

 

呂大臨(lin) 又把“四強”與(yu) 其他經典進行印證雲(yun) :“‘柔而立,寬而栗’,故能‘和而不流’。剛而寡欲,故能‘中立而不倚’。‘富貴不能淫’,故‘國有道,不變塞焉。’‘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國無道,至死不變。是皆以己之強,力矯其偏,以就中者也。”“柔而立,寬而栗”見於(yu) 《尚書(shu) ·皋陶謨》。“剛而寡欲”化用了《論語·公冶長篇》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見於(yu) 《孟子·滕文公下》。呂大臨(lin) 認為(wei) “四強”是孔子告訴子路如何以中庸之強矯正南方之強和北方之強的偏向,以合乎中庸之道。

 

朱熹還認為(wei) 這“四強”是修養(yang) 中庸之道的工夫。當有學生問:“此四者勇之事。必如此,乃能擇中庸而守之否?”朱熹回答說:“非也。此乃能擇後工夫。大知之人無俟乎守,隻是安行;賢者能擇能守,無俟乎強勇。至此樣資質人,則能擇能守後,須用如此自勝,方能徹頭徹尾不失。”此四者不是能擇中庸而守,而是能擇中庸而後能守的工夫。能擇能守,就能夠戰勝自我的私欲,圓滿地踐行中庸之道。

 

總之,孔子是吸收、融合了南方、北方之強,也受到了老子柔弱勝剛強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中庸之強。中庸之強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人格修養(yang) 境界和工夫,也可以引申擴大到國家富強、民族強盛。對此,在國家民族方麵,不能過分注重國力之強,更要追求民族精神之強,也就是現在常說的既有硬實力,也有軟實力,剛柔相濟,文武兼備。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