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台】春秋經通義&隱公元年(21)

欄目:經學新覽
發布時間:2022-07-30 17:17:23
標簽:春秋經通義、隱公元年

春秋經通義(yi) &隱公元年(21

作者:爾雅台

來源:“雅台近思”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十一日癸亥

          耶穌2022年7月9日

 

(三)紀綱之道,與(yu) 秩序構建

 

宋胡宏曰:“天下之道有三:大本也,大幾也,大法也…治之大本,一心也;大幾,萬(wan) 變也;大法,三綱也。”(《知言》卷五)心即王心。萬(wan) 變散在事,王心緣紀綱而加焉。王心在,則紀綱正;紀綱正,則萬(wan) 事明。

 

1)紀綱乃禮秩之骨架

 

禮者,天地之序。《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有萬(wan) 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yi) 有所錯(措)。”此自然之序也。《禮運》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夫禮必本於(yu) 天,殽於(yu) 地,列於(yu) 鬼神,達於(yu) 喪(sang) 、祭、射、禦、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此禮義(yi) 之所措也。故禮有二層:一是超越的,一是人事的。禮“本於(yu) 天,殽於(yu) 地,列於(yu) 鬼神”,這是承天之道,是超越的,是本;禮“達於(yu) 喪(sang) 、祭、射、禦、冠、昏、朝、聘”,這是以治人之情,是人事,是治。而聖王以天下為(wei) 一家,以中國為(wei) 一人者,製禮作樂(le) ,承本而道治也。圖示如下:

 

 

先說禮之本。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禮莫重於(yu) 喪(sang) 祭,喪(sang) 禮是慎終,祭禮是追遠,故“喪(sang) 祭之禮廢”則“倍死忘生者眾(zhong) ”,“明乎郊社之禮,褅嚐之義(yi) ,治國其如示諸掌乎”。《郊特牲》曰:萬(wan)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社者,祭地而主陰氣;郊者,大報天而主日。地載萬(wan) 物天垂象,取財於(yu) 地,取法於(yu) 天,是以尊天而親(qin) 地也。社,所以報本反始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祭統》曰:“祭有四時: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嚐,冬祭白烝。”礿禘陽義(yi) 也,嚐烝陰義(yi) 也;締者陽之盛也,嚐者陰之盛也。“古者於(yu) 禘也,發爵賜服,順陽義(yi) 也;於(yu) 嚐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陰義(yi) 也”。故曰“禘嚐之義(yi) 大矣,治國之本也。”故荀子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出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次說禮之治。《禮運》曰:“是故夫禮必本於(yu) 大一,分而為(wei) 天地,轉而為(wei) 陰陽,變而為(wei) 四時,列而為(wei) 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yu) 天也。夫禮必本於(yu) 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cong) 時,協於(yu) 分藝。其居人也曰養(yang) ,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sang) 、祭、射、禦、朝、聘。”所謂“其降曰命,其官於(yu) 天”,言君師之治也。“分天地,列鬼神”,承天之道也;“列而之事,協於(yu) 分藝”,治人之情也。然王不獨治,故《周禮》設官分職,以佐邦治。天下治理,由是係於(yu) 君臣。其次,“貨、力、辭、讓、飲、食”六者,是居養(yang) 口體(ti) 。非貨財強力不能舉(ju) 其事,非文辭揖讓不能達其情,非酒醴牢羞不能隆其美,故清邵氏懿辰謂之“禮之緯”也。荀子則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zheng) ;爭(zheng) 則亂(luan) ,亂(luan) 則窮。先王惡其亂(luan) 也,故製禮義(yi) 以分之,以養(yang) 人之欲,給人之求。”故謂禮者養(yang) 也,“芻豢稻梁,五味調香,所以養(yang) 口也;椒蘭(lan) 芬苾,所以養(yang) 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yang) 目也;鍾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yang) 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幾筵,所以養(yang) 體(ti) 也”。以今言之,即所謂財貨之生產(chan) 。古者生產(chan) 是氏族性事業(ye) ,人的生產(chan) 、物的生產(chan) 統一於(yu) 家庭,故係之於(yu) 夫婦。第三,“冠、昏、喪(sang) 、祭、射、禦、朝、聘”八者,是居養(yang) 之別分,清邵氏懿辰謂之“禮之經”也。邵氏曰:“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喪(sang) 以仁父子,祭以嚴(yan) 鬼神,鄉(xiang) 飲以合鄉(xiang) 裏,燕射以成賓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覲以辨上下。天下之人盡於(yu) 此矣,天下之事亦盡於(yu) 此矣。”實則“朝、聘”係於(yu) 君臣,其它皆氏族之事,從(cong) “類之本”,係之於(yu) 父子也。

 

君臣、父子、夫婦,治之三綱也。董仲舒曰:“王道之三綱,可求於(yu) 天。”《白虎通》曰:“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wei) 三綱。”又曰:“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人合陰陽有施化端也。”是聖人作則,以天地為(wei) 本,以陰陽為(wei) 端(《禮運》語)。周敦頤曰:“古者聖王製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wan) 物鹹若。”(《通書(shu) 》)三綱是禮製之綱,聖人循三綱而製禮也。朱熹曰:“所謂損益者,亦是要扶持個(ge) 三綱五常而已,如秦之繼周,雖損益有所不當,然三綱五常終變不得。”(《語類》)故孔子作春秋,損周之文益夏之忠,變周之文從(cong) 殷之質,兼三王之禮鼎綱立常,以彰王道,以治百世。

 

綱常之道,“盡倫(lun) ”而已。是故聖人作,為(wei) 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yu) 禽獸(shou) (《曲禮》)。是故人人親(qin) 其親(qin) ,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虞書(shu) 》舜命契曰:“百姓不親(qin) ,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五教,父子有親(qin) ,君臣有義(yi)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皆因其秉彝之所固有而導之,使親(qin) 睦遜順。《禮運》曰:“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yi) 、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yi) ;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zheng) 奪相殺,謂之人患。”十義(yi) 者亦因五教之目而廣之。所謂人利、人患者,亦即親(qin) 與(yu) 不親(qin) 、遜與(yu) 不遜之別耳,而行之必自孝悌始。故《孝經》謂至德要道,以順天下也。《孝經》曰:“教民親(qin) 愛莫善於(yu) 孝,教民禮順莫善於(yu) 弟,移風易俗莫善於(yu) 樂(le) ,安上治民莫善於(yu) 禮。”又曰:“愛親(qin) 者無敢惡於(yu) 人,敬親(qin) 者無敢慢於(yu) 人。愛敬盡於(yu) 事親(qin) ,而德教加於(yu) 百姓,刑(型)於(yu) 四海。”《大學》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yu) 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zhong) 也。一家仁一國興(xing) 仁,一家讓一國興(xing) 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luan) 。”子夏問“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孔子答以“必達於(yu) 禮樂(le) 之原”。孝弟者,即禮樂(le) 之原也。蓋聖人治世,繼天立極,為(wei) 事親(qin) 之終也;盡性至命,即孝子之成身也;窮神知化,即天道之不已也;是故禮樂(le) 之興(xing) ,皆孝弟之達也。故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馬一浮《論語大義(yi) 》禮樂(le) 教)

 

2)禮秩之始基在宗法

 

宋儒備崇三代,故好言宗法。何以故?蓋三代之治以宗法為(wei) 基。程子曰: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係、收世族、立宗子法(遺書(shu) 卷六)。如果說,三綱是禮製秩序的綱領、框架,宗子則是禮製秩序的邏輯起點。

 

宗子何謂?嫡子也。《曲禮》曰:支子不祭,祭必告於(yu) 宗子。支子即庶子,宗子即是嫡子。荀子曰“先祖者類之本”,嫡嫡相傳(chuan) 乃繼先祖之“正體(ti) ”,故宗子主宗廟。故庶子不輒祭,除非宗子有疾,不堪當祭,而讓庶子代攝,故曰“祭必告於(yu) 宗子”。所以,宗子上承先祖“正體(ti) ”,以嫡統庶,以合族也。《白虎通》曰:“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wei) 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禮曰宗人將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長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紀理族人者也。”為(wei) 先祖主者,宗子也。宗子統領宗族,故宗人尊之。宗子與(yu) 宗人實由嫡庶而分。顯然,“宗”是沿父、子、孫一線這個(ge) “自然之序”所組成的親(qin) 族群。這個(ge) 親(qin) 族群又會(hui) 膨脹而分化出許多小宗,所謂“另立山頭”,但仍以大宗為(wei) 尊。《白虎通》又曰:“族者何也?族者,湊也,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上湊高祖,下至玄孫,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為(wei) 親(qin) ,生相親(qin) 愛,死相哀痛,有會(hui) 聚之道,故謂之族。《尚書(shu) 》曰以親(qin) 九族。”因此,聖人製禮,始基是通過嫡庶之製,收宗族以教化。

 

其一,宗族的結構:大宗與(yu) 小宗。

 

下麵是一個(ge) 簡化的宗法圖,每一人設有二子,一嫡一庶,實際情況是嫡為(wei) 單數而庶為(wei) 複數,但皆可由此一庶而推之。(圖引自陳贇《周禮與(yu) 家天下的王製》)

 

 

上圖中,1表示宗法圖的元世,是始祖。始祖者,“別子為(wei) 祖,繼別為(wei) 宗”是也。鄭玄謂“別子之世嫡也,族人尊之,謂之大宗,是宗子也”。別子的後代,世世代代都以嫡長子繼承別子,作為(wei) 別子正體(ti) 傳(chuan) 重之人,因為(wei) 別子的嫡子、嫡孫、嫡曾孫、嫡玄孫等對別子這一宗法係統的繼承,使得別子成為(wei) 這一宗的始祖,而繼別的別子的世世嫡長則成為(wei) 別子這一宗族的宗子。在宗法圖中,2-1、3-1、4-1、5-1、6-1是第一世、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的繼別者,是別子在一、二、三、四、五世的體(ti) 現或代表,是整個(ge) 宗族曆代(確切地說,本宗一世至五世)的大宗宗子。從(cong) 橫向上講,這一宗的族人都要以這一宗的宗子為(wei) 宗,宗子則成為(wei) 族人的統領者。即便別子的庶子另外建立了宗族的分支即小宗,但也還要以繼別者為(wei) 其宗。繼別者所成立的宗,是百世不遷的大宗,別子的世世嫡長便是這一宗族的大宗宗子。鄭玄謂“別子之世長子,為(wei) 其族人為(wei) 宗,所謂百世不遷之宗”是也。

 

《禮記·喪(sang) 服》:別子為(wei) 祖,繼別為(wei) 宗,繼禰者為(wei) 小宗。孫希旦雲(yun) :“禰,即別子之庶子。繼禰者,即別子庶子之子也。別子庶子之子,一世為(wei) 繼禰之宗,二世為(wei) 繼祖之宗,三世為(wei) 繼曾祖之宗,四世為(wei) 繼高祖之宗。”蓋小宗有四類:宗其為(wei) 高祖後者為(wei) 高祖宗,宗其為(wei) 曾祖後者為(wei) 曾祖宗,宗其為(wei) 祖後者為(wei) 祖宗,宗其為(wei) 父後者為(wei) 父宗。孔穎達雲(yun) :“一身凡事四宗:事親(qin) 兄弟之嫡,是繼禰小宗也;事同堂兄弟之嫡,是繼祖小宗也;事再從(cong) 兄弟之嫡,是繼曾祖小宗也;事三從(cong) 兄弟之嫡,是繼高祖小宗也。於(yu) 族人唯一俱時事四小宗,兼大宗為(wei) 五也。”

 

《白虎通·宗族》:“所謂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宗,人之親(qin) 所以備矣。”大宗一、小宗四,具體(ti) 落實到某一個(ge) 人(例如6-32)身上,就是說他最多要宗五個(ge) 宗子:即一個(ge) 大宗(6-1)與(yu) 四個(ge) 小宗,四個(ge) 小宗即繼禰小宗6-31、繼祖小宗6-29、繼曾祖小宗6-25、繼高祖小宗6-17。他與(yu) 繼禰的小宗宗子是同父的親(qin) 兄弟,他與(yu) 繼祖的小宗宗子是同祖的堂兄弟(從(cong) 兄弟),他與(yu) 繼曾祖的小宗宗子是同曾祖的再從(cong) 兄弟,他與(yu) 繼高祖的小宗宗子是同高祖的三從(cong) 兄弟,他與(yu) 大宗宗子是同一個(ge) 始祖的族人。

 

小宗之所以為(wei) 小,大宗之所以為(wei) 大,就在於(yu) 小宗五世則遷而大宗百世不遷。《喪(sang) 服小記》謂:“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是故祖遷於(yu) 上,宗易於(yu) 下。”蓋就橫向譜係而言,四世兄弟仍共高祖,而屬同宗,五世以外則各別為(wei) 宗。按照“親(qin) 親(qin) 以三為(wei) 五,以五為(wei) 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qin) 畢”的原則,一族之人,當宗共同始祖的大宗宗子以及同高祖、同曾祖、同祖、同父四代之正嫡(即四類小宗宗子)。小宗的原則是親(qin) 親(qin) ,但論親(qin) 族之遠近,六世而往,則為(wei) 路人,是故“五世則遷”;但大宗則以尊尊為(wei) 原則,以義(yi) 加之,共宗別子之正嫡,親(qin) 親(qin) 之盡而不散,百世而不遷。在小宗親(qin) 緣關(guan) 係竭盡之處,大宗仍然可以發揮其收族功能,故王夫之雲(yun) :“過是則遷,唯統於(yu) 大宗耳。”

 

其二,收族之道:尊祖與(yu) 敬宗。

 

宗法的縱向結構是以子繼父。由父而上及祖,由子而下及孫,由此構築了父係家族的一體(ti) 綿延,此即《喪(sang) 服小記》所謂的“親(qin) 親(qin) 以三為(wei) 五,以五為(wei) 九”。從(cong) 自己出發,從(cong) 三(父—己—子)到五(祖—父—己—子—孫)到九(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親(qin) 情漸漸疏遠,而喪(sang) 服亦漸漸由重而輕,即《喪(sang) 服小記》所謂“上殺,下殺,旁殺,而親(qin) 畢矣”。由此可以看出,一般人由己而親(qin) 父親(qin) 子,擴展到親(qin) 祖親(qin) 孫,實是親(qin) 親(qin) 原則由近及遠之擴展。

 

《禮記·大傳(chuan) 》雲(yun) :“自仁率親(qin) ,等而上之至於(yu) 祖,自義(yi) 率祖,順而下之至於(yu) 禰,是故人道親(qin) 親(qin) 也。親(qin) 親(qin) 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yan) 。”尊祖是親(qin) 親(qin) 原則的自然展開。祖雖然已經死去,但特定的生者(宗子)仍然構成其繼續存在的載體(ti) ,甚至是其臨(lin) 在形式。由此而獲得的先祖與(yu) 其曆代世嫡之間的一體(ti) 性,便不再是自然人的血緣意義(yi) 上的一體(ti) 性,而是作為(wei) 宗族體(ti) 現意義(yi) 上的一體(ti) 性,是宗族祭祀不絕(香火不斷)的保證。從(cong) 而,每個(ge) 人都可以在宗族世係之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通過宗族共同體(ti) 的綿延而使自己的生命得以承傳(chuan) 。在這種係世意識中,死去了的先人以承受祭祀的鬼神的方式,在其繼承者那裏繼續存在,參與(yu) 生者的生活,於(yu) 是,“人神一體(ti) ”,使得宗族本身不再僅(jin) 僅(jin) 是社會(hui) 的人倫(lun) 共同體(ti) ,更重要的是人神共同體(ti) ,因而宗族本身由繼而獲得了某種神聖性。故“盛德必百世祀”,“為(wei) 人子孫者,體(ti) 此道以守宗廟,宗廟不滅之謂祭祀不絕”。

 

故王國維曰:“宗必有所繼。”以子繼父及其延伸的世係,就構成了“宗”。祖即便去世,但其宗仍在,而繼祖繼禰的嫡子被稱為(wei) “宗子”。尊祖必然敬宗,“尊崇其祖,故敬宗子,所以敬宗子者,尊崇先祖之義(yi) 也”。《喪(sang) 服傳(chuan) 》解釋父為(wei) 嫡長子的喪(sang) 服何以是最高最重的斬衰三年時說:“正體(ti) 於(yu) 上,又乃將所傳(chuan) 重也。”“正體(ti) ”意味著以世嫡身份出現的宗子與(yu) 先人為(wei) 一體(ti) ,雖然先人的子孫都可與(yu) 先祖為(wei) 一體(ti) ,也即皆可“體(ti) 於(yu) 上”,但唯有世嫡是“正體(ti) ”。作為(wei) 世嫡的“大宗是遠祖之正體(ti) ,小宗是高祖之正體(ti) ”。“傳(chuan) 重”意味著為(wei) 宗廟主,負責主持祭祀先祖,它與(yu) 采邑、祿田以及宗族共同財產(chan) 關(guan) 聯在一起,構建出本於(yu) 宗族的門內(nei) 之治。

 

宗法的橫向結構是以兄統弟。所謂的“敬宗”,就是群弟尊重、敬重作為(wei) 先祖之現實體(ti) 現者的嫡兄。同父的兄弟宗其繼禰的嫡兄,同祖的堂兄弟宗其繼祖的嫡兄,同曾祖的再從(cong) 兄弟宗其繼曾祖的嫡兄,同高祖的三從(cong) 兄弟宗其繼高祖的嫡兄。同始祖的群兄弟在其諸小宗的統領下去宗別子的“世嫡”,而這一“世嫡”與(yu) 群兄弟之間亦為(wei) 兄弟關(guan) 係。故程瑤田將宗法概括為(wei) 兄道,大小宗宗子以嫡兄的身份統領他的庶兄弟與(yu) 族人。“宗之道,兄道也。大夫士之家,以兄統弟而以弟事兄之道也。”

 

兄弟們(men) 之間的親(qin) 疏遠近要通過同父、同祖、同曾祖、同高祖等而分別出不同的世數,由此而彼此之間有親(qin) 兄弟、堂兄弟(從(cong) 兄弟)、再從(cong) 兄弟、三從(cong) 兄弟等的親(qin) 疏遠近的差別。兄弟之間的血緣關(guan) 係越遠,就越要通過對越來越遠的祖先(從(cong) 父到祖,再從(cong) 祖到曾祖、高祖,直到始祖)的祭祀等方式來凝聚,而擔負這些不同世數兄弟之間收族任務的就是大小宗的宗子。以過去先祖之名義(yi) 收現在之兄弟,使之按照血緣親(qin) 疏遠近的程度而構成不同的宗法共同體(ti) 。就此而言,宗法之道的核心是橫向的而不是縱向的,是兄弟之道而不是父子之道。大宗與(yu) 小宗之間並不是上下兩(liang) 代或幾代的關(guan) 係,而是同代基於(yu) 嫡庶之別而產(chan) 生的兄弟關(guan) 係。毛奇齡曰:“立宗,為(wei) 兄弟而設。《周禮·大宗伯》以飲食之禮親(qin) 宗族兄弟,故凡宗人燕饗,其為(wei) 詩誦歎多稱兄弟,如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類。”故宗法的核心是兄之道,在嫡庶之製的基礎上以兄統弟、以弟尊兄構成宗法指向的人倫(lun) 關(guan) 係的主體(ti) 。

 

宗法中“以子繼父”的縱向結構與(yu) “以兄統弟”的橫向結構,都建立在“以嫡統庶”的基礎上。嫡庶之製,顯然是更具奠基性的基本原則。王國維曰:“其所宗者皆嫡也,宗之者皆庶也。”程瑤田曰:“自後世而溯之,則同父之嫡兄曰繼禰之宗,同祖之嫡兄曰繼祖之宗,同曾祖之嫡兄曰繼曾祖之宗,同高祖之嫡兄曰繼高祖之宗……而彼繼別者為(wei) 收族之大宗,則一族之人所同於(yu) 別子之嫡兄也。”故紀大奎雲(yun) :“禮之所謂宗,以嫡為(wei) 宗而已矣。”“再世之嫡,則一世之嫡宗之。三世、四世之嫡,則再世、一世之嫡宗之。凡嫡之所宗皆曰宗。繼禰者,一世之嫡而已矣。必禰嫡而後謂之宗,是故禰嫡則謂之繼祖,祖嫡則謂之繼曾祖,曾祖嫡則謂之繼高祖。”因此,由“以子繼父”而有宗法的尊祖,由“以兄統弟”而有宗法的收族,由“以嫡統庶”而有宗法的敬宗。敬兄意味著尊敬宗子,而宗子通過以子繼父產(chan) 生,通過以兄統弟而發生其作用。

 

故宗法是“以子繼父”、“以兄統弟”與(yu) 嫡庶之製上的三結合。其中“以嫡統庶”貫穿在以子繼父、以兄統弟之中,故而王國維謂無嫡庶之製則無宗法,宗法的基礎在嫡庶之製。而在縱向的“以子繼父”(以孫繼祖、以曾孫繼曾祖等等都是以子繼父的擴展形式)與(yu) 橫向的“以兄統弟”之間,前者指向生者(現在之族)與(yu) 死者(死去之祖)的關(guan) 係,後者指向生者與(yu) 生者的關(guan) 係,縱向的關(guan) 係最終歸宿於(yu) 橫向的關(guan) 係,由此“以兄統弟”才是宗法中三者(以子繼父、以嫡統庶、以兄統弟)關(guan) 係的指向與(yu) 歸宿。這是由於(yu) 宗法的現實功能在於(yu) 收族,而收族所采用的方式便是以兄(宗子)統弟(族人)。

 

《周禮·大宰》謂“宗,以族得民”。當然,小宗與(yu) 大宗的收族方式不同。《禮記·大傳(chuan) 》雲(yun) “同姓從(cong) 宗,合族屬”,又雲(yun) “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qin) 屬竭矣”。《大傳(chuan) 》在此實際上是區分了“親(qin) 屬”與(yu) “族屬”:“親(qin) 屬”指四世以內(nei) 的同宗者,親(qin) 與(yu) 親(qin) 相屬,尚在“五服”之內(nei) ,可及於(yu) 三從(cong) 兄弟;而“族屬”則可在五世以外,族與(yu) 族相屬。小宗的團結族人發生在“親(qin) 屬”的架構之內(nei) ,而大宗則由“親(qin) 屬”而擴展到“族屬”,因為(wei) “同宗”即同始祖,故而同姓者可以合其“族屬”。換言之,在親(qin) 屬關(guan) 係竭盡之處,五世、六世、七世甚至百世的兄弟,仍然可以共同始祖的名義(yi) 而為(wei) 大宗所收族。今世的國族構建,亦隻是在此意義(yi) 上之收族。

 

其三,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倫(lun) 常秩序的展開。

 

尊祖而敬宗,敬宗而收族。宗法的收族,是禮製秩序的邏輯起點。《大傳(chuan) 》雲(yun) :“自仁率親(qin) ,等而上之至於(yu) 祖;自義(yi) 率祖,順而下之至於(yu) 禰;是故人道親(qin) 親(qin) 也。親(qin) 親(qin) 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yan) ,宗廟嚴(yan) 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愛百姓故刑罰中,刑罰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財用足,財用足故百誌成,百誌成故禮俗刑,禮俗刑然後樂(le) 。”一幅由宗法展開的治理秩序藍圖。王國維指出:“以上諸製,皆由尊尊、親(qin) 親(qin) 二義(yi) 出。”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乃周禮之兩(liang) 大原則。《大傳(chuan) 》又雲(yun) :“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qin) 親(qin) 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繆,別之以禮義(yi) ,人道竭矣。”周公製作的任何一項禮製都可以分辨其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的基礎。

 

與(yu) 宗法互嵌的喪(sang) 服製度,更是最大限度地體(ti) 現了尊尊與(yu) 親(qin) 親(qin) 的精神原則。《禮記·大傳(chuan) 》言喪(sang) 服製度:“服術有六:一曰親(qin) 親(qin) ,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長幼,六曰從(cong) 服。”其中親(qin) 親(qin) 、尊尊是貫穿整個(ge) 喪(sang) 服體(ti) 製的一般性原則,名、出入、長幼和從(cong) 服則是特殊情況下所遵循的製服原則。這些特殊情況分別麵對的是來婦、嫁女、殤死和聯姻宗族之間的服製。而對於(yu) 同族成年親(qin) 屬及未嫁之女之間的服製,親(qin) 親(qin) 和尊尊的原則基本可以涵蓋。故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是基本原則,而名、出入、長幼、從(cong) 服等四條服術是派生的。

 

親(qin) 親(qin) 之義(yi) 貫穿在喪(sang) 服中,謂“至親(qin) 以期斷”。即服喪(sang) 時間的長短,以期(一年)為(wei) 基本單位,以親(qin) 親(qin) 之義(yi) 加期或遞減。與(yu) 喪(sang) 期結合產(chan) 生的服敘等級:斬衰三年、齊衰期(期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緦麻三月。三年斬衰屬於(yu) 期的加隆,大功、小功、緦麻則屬於(yu) 期的弗及而遞減。由此劃分親(qin) 屬的等級亦稱“五服親(qin) ”。最親(qin) 的人去世,創巨者日久、痛甚者年深,也就是情最深者痛最甚,服最重最粗。最重最粗之服相應人的至深至痛之情,服之粗顯示的是至文無文的大質。因為(wei) 最原始的喪(sang) 在道理上是終身之喪(sang) ,它不借重外在的禮文,而是無文的心喪(sang) 。斬衰三年作為(wei) 喪(sang) 服製度中最重的服製,它是以“最長的喪(sang) 期、最粗惡的喪(sang) 服、最重的禮節,盡可能地修飾了終身之喪(sang) 的哀情之實。人之群居合壹之理盡於(yu) 此,不是因為(wei) 它以最高明的方式超越了自然之質,而恰恰是因為(wei) 它最好地表達了哀情之實。人之群居合壹,靠的並不是人為(wei) 的文化建構,而是能夠有序地表達出人情之隆殺親(qin) 疏”。

 

“至親(qin) 以期斷”意味著,“增服以期為(wei) 本位,期服的使用,則以至親(qin) 為(wei) 本位。至親(qin) 即是一體(ti) 之親(qin) ,《喪(sang) 服傳(chuan) 》雲(yun) ‘父子一體(ti) 也,夫妻一體(ti) 也,兄弟一體(ti) 也’。三至親(qin) 即是一個(ge) 血族單位,其互相為(wei) 服,皆是期服。由此出發:子為(wei) 父期,則為(wei) 祖大功,為(wei) 曾祖小功,為(wei) 高祖緦麻,此名上殺;父為(wei) 子期,則為(wei) 孫大功,為(wei) 曾孫小功,為(wei) 玄孫緦麻,此名下殺;兄弟期服,則同祖兄弟大功,同曾祖兄弟小功,同高祖兄弟緦麻,此名旁殺”。換言之,至親(qin) 以期斷意味著以三至親(qin) 為(wei) 喪(sang) 服的本位,“由親(qin) 期斷而上殺、下殺、旁殺,是為(wei) 本等之服;其超過本等的,則為(wei) 特別加重之服”。是喪(sang) 服以親(qin) 親(qin) 為(wei) 其基本精神原則。親(qin) 親(qin) 意味著親(qin) 其親(qin) 人,但親(qin) 人與(yu) 自己有親(qin) 疏遠近的不同,故而其親(qin) 的程度不同,方式亦異。服敘即根據親(qin) 疏遠近,圍繞著生者共同體(ti) 與(yu) 死者的不同關(guan) 係,而區別親(qin) 屬等級、確立人倫(lun) 秩序的一種方式。

 

喪(sang) 服之尊服,比照親(qin) 親(qin) 而為(wei) 之。但尊尊顯然不是一個(ge) 被奠基或派生性的原則。《禮記·喪(sang) 服小記》謂“親(qin) 親(qin) 以三為(wei) 五,以五為(wei) 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qin) 畢矣”。三為(wei) 己、父、子,從(cong) 自己出發而上推、下推、旁推。故在宗法與(yu) 喪(sang) 服體(ti) 係中,以自己為(wei) 原點,圍繞著這一原點的第一層親(qin) 屬關(guan) 係便是最基本的“至親(qin) 以期”,即在服製上表示為(wei) 期服,在親(qin) 屬類型上表現為(wei) 一體(ti) 之至親(qin) ,即父母、昆弟、姊妹、子。這裏由於(yu) 嫡庶以及尊尊原則的引入,而有父母斬衰的加隆和對嫡長子的加隆。再外的一層,上為(wei) 祖父母,下為(wei) 孫,左為(wei) 從(cong) 父姊妹,右為(wei) 從(cong) 父昆弟,這一層基本上是大功之服,其中因尊尊原則的引入而對祖父母加隆為(wei) 期,對嫡孫期。第三層上為(wei) 曾祖父母,下為(wei) 曾孫,左為(wei) 從(cong) 祖姊妹,右為(wei) 從(cong) 祖昆弟,這一層是小功與(yu) 緦麻服親(qin) 屬圈,當然由於(yu) 尊尊原則引入而對曾祖父母齊衰三月。第四層上為(wei) 高祖父母,下為(wei) 玄孫,左右為(wei) 族姊妹、族昆弟,本層為(wei) 緦麻親(qin) 屬層,隻是因尊尊原則對高祖父母齊衰三月。由此可見,由於(yu) 喪(sang) 服製度與(yu) 宗法相為(wei) 表裏,尊尊的原則一再被突出,甚至成為(wei) 喪(sang) 服乃至整個(ge) 周禮的首出性原則。

 

何休謂“質家親(qin) 親(qin) ,文家尊尊”,周公製作則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並重。親(qin) 親(qin) 原則與(yu) 尊尊原則結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喪(sang) 服體(ti) 係中的父親(qin) 的位格,父親(qin) 不僅(jin) 僅(jin) 是“父—親(qin) ”,更是“父—尊”,將為(wei) 父之服由期服加隆為(wei) 斬衰三年,就是尊尊原則的體(ti) 現。大約至親(qin) 以期斷,凡由此或由本服而加隆的服製皆是由於(yu) 尊尊的原則。以親(qin) 親(qin) 原則而論,長子與(yu) 眾(zhong) 子同為(wei) 至親(qin) ,同在至親(qin) 以期的服術範圍之內(nei) 。然而父為(wei) 眾(zhong) 子期而為(wei) 嫡長子斬衰三年,嫡庶意味著在本來同一父親(qin) 的親(qin) 子們(men) 即親(qin) 兄弟們(men) 之間確立尊卑,從(cong) 而在與(yu) 父親(qin) 同具血緣關(guan) 係的兒(er) 子們(men) 中間確立了不同的身位。故王國維指出:無嫡庶,則有親(qin) 而無尊,有恩而無義(yi) ,而喪(sang) 服之統紊矣。蓋嫡庶之製是在親(qin) 親(qin) 的大宗族成員內(nei) 部區分尊卑貴賤上下,“嫡庶者尊尊之統也,由是而有宗法,有服術”。

 

嫡子將成為(wei) 宗族的繼承人,傳(chuan) 宗廟、土地、人民之重。故同樣是親(qin) 子,而由嫡子傳(chuan) “重”而後“尊”,其所傳(chuan) 之重並不是因為(wei) “傳(chuan) ”而“重”,而是因為(wei) 先祖之正體(ti) 而重。而先祖之正體(ti) 正是宗族與(yu) 邦國的來源與(yu) 象征。所以,作為(wei) 宗子繼承人的嫡長子所承負的是整個(ge) 宗族與(yu) 邦國,這正是其不能不被尊為(wei) 尊者的原因。如果大宗宗子沒有嫡長子作為(wei) 繼承人,那麽(me) 就不得不從(cong) 支子(嫡長子以外的妻所生之子以及妾所生之子)中選擇一位作為(wei) 繼承人,此即“為(wei) 人後者”。“為(wei) 人後者”要為(wei) 其所後之父服以斬衰三年的隆服,其喪(sang) 服之所以如此隆重,是因為(wei) 他過繼之後是要受重的。他與(yu) 他所後之父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guan) 係,但其所服之喪(sang) 服,卻尊於(yu) 與(yu) 其具有血緣關(guan) 係的生父,對於(yu) 本父他隻能降為(wei) 齊衰不杖期。這就是親(qin) 親(qin) 原則讓位於(yu) 尊尊原則的體(ti) 現。

 

王國維雲(yun) :“商人繼統之法,不合尊尊之義(yi) ,其祭法又無遠邇、尊卑之分,則於(yu) 親(qin) 親(qin) 、尊尊二義(yi) ,皆無當也。周人以尊尊之義(yi) 經親(qin) 親(qin) 之義(yi) ,而立嫡庶之製,又以親(qin) 親(qin) 之義(yi) 經尊尊之義(yi) ,而立廟製。此其所以為(wei) 文也。”蓋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之義(yi) 有機結合,正是周禮至文的依據。親(qin) 親(qin) 行於(yu) 尊尊之中,則以血緣、情感的紐帶文飾尊尊,這使得尊尊更近人情;尊尊行於(yu) 親(qin) 親(qin) 之中,則即便親(qin) 親(qin) 不及之所,亦自有尊卑貴賤為(wei) 之衡量,愛敬相輔,皆能有所依循。就親(qin) 親(qin) 之義(yi) 言廟製:“由親(qin) 之統言之,則‘親(qin) 親(qin) 以三為(wei) 五,以五為(wei) 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qin) 畢矣’。親(qin) ,上不過高祖,下不過玄孫。故宗法、服術皆以五為(wei) 節。《喪(sang) 服》有曾祖父母服而無高祖父母服,曾祖父母之服不過齊衰三月。若夫玄孫之生,殆未有及見高祖父母之死者;就令有之,其服亦不過袒免而止。此親(qin) 親(qin) 之界也,過是,則親(qin) 屬竭矣,故遂無服。服之所不及,祭亦不敢及。”“至於(yu) 親(qin) 親(qin) 之事,則貴賤無以異。以三為(wei) 五,大夫以下用之;以五為(wei) 九,雖天子不能過也。”若自尊尊之義(yi) 言之:“劉歆又雲(yun)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此喪(sang) 事尊卑之序也,與(yu) 廟數相應。《春秋左氏傳(chuan) 》曰‘名位不同,禮亦異數。’‘自上以下,降殺以兩(liang) ,禮也。’雖然,言豈一端而已。禮有以多為(wei) 貴者,有以少為(wei) 貴者,有無貴賤一者。車服之節,殯葬之期,此有等衰者也。”周之廟製,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結合,“既有不毀之廟以存尊統,複有四親(qin) 廟以存親(qin) 統,此周禮之至文者也”。周公製作的禮製秩序就此展開。

 

秩序展開的起點是宗族,展開的向度是宗族成員之間親(qin) 疏遠近的不同關(guan) 係樣式。如果說,自然狀態下的個(ge) 人是近代西方人為(wei) 的抽象構思的產(chan) 物,那麽(me) ,以宗族為(wei) 秩序構思的起點則更接近人類社會(hui) 與(yu) 曆史的實際,而且由此而獲得的秩序必然是從(cong) 社會(hui) 曆史中生長出來的秩序,而不是人為(wei) 建構的抽象秩序。蓋親(qin) 親(qin) 的原則並不能化約為(wei) 或等同於(yu) 純粹自然主義(yi) 的血緣關(guan) 係,而是以血緣關(guan) 係為(wei) 基礎,經與(yu) 尊尊原則的結合,從(cong) 而可以提升血緣關(guan) 係,使得在氏族分化過程中本來漸漸疏遠的親(qin) 屬關(guan) 係聚合起來,以宗族之家的方式擴大並深化政治與(yu) 社會(hui) 的團結。故《喪(sang) 服小記》曰:親(qin) 親(qin) 、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喪(sang) 服等所代表的周禮正是放置在人道的地基上展開的。《中庸》曰:仁者人也,親(qin) 親(qin) 為(wei) 大;義(yi) 者宜也,尊賢為(wei) 大;親(qin) 親(qin) 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由於(yu) 服製與(yu) 宗法相為(wei) 表裏,故而親(qin) 親(qin) 之仁與(yu) 尊尊之義(yi) 結合,共同構築了禮的精神。曾國藩雲(yun) :“先王之製禮也,因人之愛而為(wei) 之文飾以達其仁,因人之敬而立之等威以昭其義(yi) ,雖百變而不越此兩(liang) 端。”“此皆禮之精意,祖仁本義(yi) ,又非僅(jin) 考核詳審而已。”祖仁本義(yi) 建立了周禮與(yu) 人道的關(guan) 係。《周易·說卦》傳(chuan) 曰:“立天之道曰陰與(yu) 陽,立地之道曰柔與(yu)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仁義(yi) 是人之所以為(wei) 人之道,而其內(nei) 涵無法離開親(qin) 親(qin) 、尊尊。仁以服製言,義(yi) 以宗法言。仁與(yu) 義(yi) ,其實皆根植於(yu) 周禮。而禮並非如理那樣,要求人的理性自覺,因為(wei) 在現實性上並非人人都能認識、理解禮的精義(yi) 。先王意識到“禮之本於(yu) 太一,起於(yu) 微眇者,不能盡人而語之,則莫若就民生日用之常事為(wei) 之製,修焉而為(wei) 教,習(xi) 焉而成俗”(曾國藩語)。禮教以尊尊、親(qin) 親(qin) 為(wei) 具體(ti) 規範,可以不自覺的化育人,將人人納於(yu) 禮的軌範之中。隻不過有時以親(qin) 親(qin) 為(wei) 主導,有時以尊尊為(wei) 主導,如所謂“祭時尊尊也,至燕親(qin) 親(qin) ”。尊尊與(yu) 親(qin) 親(qin) 不同,它是在尊卑差異的基礎上尊其所尊者,尊而敬之,尊而重之,尊而遠之,不敬不重不遠,不足以示其尊。無論是與(yu) 親(qin) 親(qin) 相關(guan) 的親(qin) 疏遠近,還是與(yu) 尊尊相關(guan) 的尊卑貴賤,都意味著一種差等的秩序,血緣的親(qin) 疏遠近是自然性的差等,尊卑、貴賤、上下則是社會(hui) 性的差等,二者結合就是差等性的自然—社會(hui) 秩序。

 

在這一秩序形態中,每一個(ge) 人都處在關(guan) 係網絡中的一個(ge) 與(yu) 他者發生關(guan) 係的網格中,或者因為(wei) 名位不同,或者因為(wei) 血緣的遠近,而有相對於(yu) 某一個(ge) 網格為(wei) 參照點的種種不同定位。正是這種定位形成了一個(ge) 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分守,安守自己的分守名位,不相逾越,遂成為(wei) 這種秩序整體(ti) 對個(ge) 人的要求。個(ge) 體(ti) 的生命在這種宗族的整體(ti) 秩序中得到安頓,其中親(qin) 親(qin) 的原則在於(yu) 宗族內(nei) 部的仁愛與(yu) 團結,尊尊的原則則強調共同體(ti) 作為(wei) 整體(ti) 生命及其秩序。由此可見,更富深度地含結於(yu) 人倫(lun) 之中,並因之而更富廣度地籠罩了每個(ge) 個(ge) 體(ti) 的,則是周人的宗法因分“嫡庶”而有“尊尊之統”,同時又借“祭法”而行“親(qin) 親(qin) 之統”。前者昭示的是人各有等,後者昭示的是一脈同源。因此,“尊尊之統”的本旨是在把人分開來;“親(qin) 親(qin) 之統”的本旨是在把人合攏來。這種分開來和合攏來構成了周人的宗法秩序,而其數百年之間以“尊尊之義(yi) 經親(qin) 親(qin) 之義(yi) ”,又以“親(qin) 親(qin) 之義(yi) 經尊尊之義(yi) ”,已在浸染不息之中使宗法秩序化為(wei) 社會(hui) 倫(lun) 常。最終是身在其間,無人能夠自外於(yu) “尊尊之統”,也無人能夠自外於(yu) “親(qin) 親(qin) 之統”。(陳贇《周禮與(yu) 家天下的王製》)

 

3)家國天下,禮製秩序的一體(ti) 化構建

 

(待續)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