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心讀《論語》 | 張雨晨:學致淺談》
作者:張雨晨
來源:“書(shu) 院研究”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廿七日己酉
耶穌2022年7月25日
張雨晨是蘭(lan) 州交通大學2018級學生,2021年9月加入明明德讀書(shu) 會(hui) 之後,一直與(yu) 學友們(men) 共同誦讀、研習(xi) 《論語》。以下文字是他關(guan) 於(yu) 經典的一些思考......
其實我一開始是不願意去談心得體(ti) 會(hui) 的,畢竟我學識粗淺,人生閱曆卑少,為(wei) 人做事都並不成熟,尚且處於(yu) 最應該以學徒心態看待一切的人生階段。但是,若說對於(yu) 《論語》等經傳(chuan) 的學習(xi) 沒有任何收獲,卻也是不誠實的。他們(men) 對於(yu) 塑造我的三觀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雖然我在很多時候還做不到,還會(hui) 為(wei) 情緒所左右,但是明了理,知道什麽(me) 是對與(yu) 錯,為(wei) 自己人生的追求樹立了方向。
要問我最大的收獲是什麽(me)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兩(liang) 個(ge) 字“仁”和“恕”。昨天有一位朋友和我說,他最討厭別人勸他原諒,他說“未經人苦,莫勸人善”,他還和我抱怨說他中學遇到了多麽(me) 多麽(me) 過分的老師,對他實施語言暴力,簡直就是教師版的校園欺淩。他說他要自己變得強大,並教育他未來的孩子也不能忍氣吞聲,直接打回去。
我對他說了下麵的話:
你說你要讓自身變得強大,你所說的強大指的是肉體(ti) 的強大嗎?一個(ge) 孩子會(hui) 說我受到了來自父母的傷(shang) 害,而父母從(cong) 來不會(hui) 說我家孩子欺負我,因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父母的意識力量比孩子強大,或者說他們(men) 給自己的定位是強者或者弱者。你想變強大,想不再受傷(shang) ,應該是讓意識變得強大。肉體(ti) 的力量是有極限的,但是人的精神可以修煉成鋼鐵,別人的攻擊都如同石沉大海,簣木落山,無法傷(shang) 你分毫。
那些勸你大度的人,勸你一句於(yu) 他們(men) 而言不痛不癢,但也應該如此,你的痛苦與(yu) 他們(men) 本就無關(guan) ,安慰隻是出於(yu) 禮儀(yi) ,你大度與(yu) 否與(yu) 他們(men) 沒有任何關(guan) 係,重要的是你自己。也許有天街上有個(ge) 人欺負你,你可以憑借身體(ti) 強壯打回去,但如果是命運捉弄你,或者是其他你不可抵抗的力量呢?你是否還會(hui) 像一個(ge) 孩子一樣去抱怨你受了多少苦,你說給誰呢,沒有人會(hui) 去聽。變得大度是你唯一能做的事,你隻能改變自己,去接受,去寬恕,去遺忘。
《論語》言唯“恕”為(wei) 可終身行之言,這不是退讓,而是你內(nei) 心力量真正變得強大了,變得像個(ge) 成年人了。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夫唯不爭(zheng) ,故天下莫能與(yu) 之爭(zheng) ”。世界大的很,見過一個(ge) 曾經對你不好的老師,能認識到什麽(me) 是不對的,但不能局限於(yu) 此,多讀幾本書(shu) ,多認識點人,我們(men) 要去學什麽(me) 是對的。
無論是勸你大度放下仇恨的人,還是和你一起憤怒,支持你縱容感情的人,都是愛你的人。一個(ge) 不愛的人,聽你的遭遇隻會(hui) 覺得與(yu) 他無關(guan) ,甚至幸災樂(le) 禍,因為(wei) 你比他慘而得意。這裏的“愛”指的是仁愛、博愛。別人勸你大度是讓你從(cong) 心底裏能去接受,而不是明明很難受還要裝作大度去故意寬恕。
人是感情動物,你最後依舊無法原諒也是對的,但是寬恕是理,別人勸你一定是勸理,而不是勸情。哪怕你做不到,哪怕他們(men) 也做不到,你也不應該去責備那些勸你的人。至於(yu) 那些指責你的人,在你選擇放棄順應“理”這條路,而選擇順應“情”這條路去走的時候,就應該做好了承受這份責備的覺悟,因為(wei) 一定有人承受過比你更重的苦,最後還選擇了原諒,他們(men) 完全有資格來責備你。
以上便是我將經典中的思想用於(yu) 現實生活事件中的案例。
人類追求的是精神的極致,如果並非如此,那個(ge) 人英雄主義(yi) 、利己主義(yi) ,以及精英主義(yi) 倒也沒有錯。我們(men) 所追求的社會(hui) ,是公平、和諧的,是抵觸矛盾與(yu) 痛苦的。所以我們(men) 崇尚共產(chan) 主義(yi) 與(yu) 大同社會(hui) ,而這種形式的社會(hui) 文明,其核心力量就是愛。寬泛到愛一個(ge) 社會(hui) 的人、一個(ge) 社會(hui) 風氣的愛,就叫“仁”。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