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三期講錄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2-06-25 12:31:22
標簽:《孟子》通講第三期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三期講錄

來源:“孟子研究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廿三日乙巳

          耶穌2022年6月21日

 

2022年6月11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師範大學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喀什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洙泗書(shu) 院、孟子書(shu) 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三期舉(ju) 行。本期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孟子書(shu) 院執行院長殷延祿擔任主講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孔子研究院研究院魏衍華擔任與(yu) 談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劉曉擔任主持人。

 

 

 

主講人殷延祿

 

本期通講的內(nei) 容是《孟子·梁惠王上》的第1.6至1.7章。

 

第1.6章,“孟子見梁襄王”。殷老師首先對本章的關(guan) 鍵字詞進行了梳理。其中,特別對“定於(yu) 一”、“槁”、“沛”、“浡”、“人牧”等字詞進行了詳細解釋:

 

關(guan) 於(yu) “定於(yu) 一”,殷老師指出,趙岐在注“定於(yu) 一”時說:“孟子謂仁政為(wei) 一也。”“定於(yu) 一”即行仁政可以使天下一統、安定。焦循在《孟子正義(yi) 》中說:“孟子對滕文公亦雲(yun) :‘夫道一而已。’趙氏《章指》言:‘定天下者,一道而已。’謂孟子對梁襄王之定於(yu) 一,即對滕文公之道一也。趙氏之說正矣。”

 

關(guan) 於(yu) “槁”,殷老師說,“槁”是會(hui) 意字,從(cong) 高從(cong) 葉省。象征著葉落由低向高。關(guan) 於(yu) “沛”,字形右側(ce) “巿”,為(wei) 上古衣,蔽前而巳,巿以象之。巿最初或用草束製而成,稀疏則不能蔽體(ti) 。故引申為(wei) 草木茂盛,草木茂盛往往意味著雨水充沛。“浡”,通孛,字形為(wei) ,從(cong) 屮從(cong) 子。加兩(liang) 側(ce) 生長意符號。會(hui) 意興(xing) 起、草木茂盛。關(guan) 於(yu) “人牧”,即治理人民的人,意指國君。牧,甲骨文寫(xie) 作,會(hui) 手持鞭子放牛之意,本義(yi) 是放牧。這裏“牧”字的用法係由“牧牛”引伸而來的,是一個(ge) 具有時代痕跡的字。

 

接著,殷老師對本章主旨進行了闡發。他指出,本章文字簡短,是孟子見梁襄王的事後追記。張栻曾在《南軒先生孟子說·卷第一》中說:“望之不似人君,無可敬之儀(yi) 也;就之而不見所畏,無可畏之威也;卒然而問,則又發言之無序也。觀其威儀(yi) ,聽其發言,君子之於(yu) 人也,其大略亦可得矣。”

 

作為(wei) 隱形出現的人物,梁襄王在孟子的眼裏,實在不值得多費筆墨,遠看“望之不似人君”,近觀“不見所畏”而已。不過,我們(men) 可以從(cong) 這簡短文字,看到字麵、字中、字後的三對張力:

 

字麵:梁襄王其人與(yu) 其言所展開的德行與(yu) 欲望之間的張力;字中:孟子“仁義(yi) ”追求與(yu) 君主“嗜殺”時風,所展開的盡心與(yu) 命運之間的張力;字後:孟子“仁者無敵”主張與(yu) 曆代王朝暴力更迭所展開的理想與(yu) 現實之間的張力。

 

從(cong) 德行與(yu) 欲望之間的張力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沒有德行的支撐,所謂的欲望隻是讓人淪為(wei) 笑柄;從(cong) 盡心與(yu) 命運之間的張力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即使是聖人,麵對命運也常常是無力的,而聖人之所以為(wei) 聖人,是因為(wei) 他們(men) 在無力中不怨天不尤人,唯義(yi) 是求,點燃他們(men) 的生命,照亮黑暗的時代;從(cong) 理想與(yu) 現實之間的張力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理想總是在山頭之上,現實總是在山腳之下。我們(men) 要學會(hui) 站在現實瞭望理想,確定前進的方向;站在理想俯視現實,規劃前進的路徑。

 

第1.7章,“保民而王”章。因文本較長,殷老師分為(wei) “言王不言霸”、“以羊易牛”、“王之不王”、“緣木而求魚”、“仁政藍圖”等五段展開講述。

 

首先,殷老師對其中的關(guan) 鍵字詞進行了梳理。特別對“保民而王”、“釁鍾”、“觳觫”、“隱其無罪”、“術”、“折枝”、“家邦”等字詞進行了詳細闡釋:

 

“保民而王”,即保養(yang) 百姓而稱王天下。保是會(hui) 意字,甲骨文寫(xie) 作,字形逼真傳(chuan) 神:一位母親(qin) 非常辛苦地背著孩子,嗬護他成長。《說文解字》中說:“保,養(yang) 也。”古代稱官員“民父母”,“保民”便是對“民父母”的最佳注釋。

 

“釁鍾”,是古代一種祭祀儀(yi) 式。新鍾鑄成後,殺牲取血,塗在鍾的接縫處。

 

“觳觫”,因恐懼而發抖的樣子。“觳”是古代盛物的器皿。甲骨文寫(xie) 作,會(hui) 意取牛角以製器皿。觫,本義(yi) 應為(wei) 捆紮牛角。觳觫的意思,或是為(wei) 製器皿而取活牛角。引申為(wei) 恐懼貌。

 

“隱其無罪”的隱,即哀痛、可憐。隱是形聲兼會(hui) 意字,從(cong) 㥯,㥯亦聲,小篆寫(xie) 作(阜,像山之山坡階梯之形。此處代指城牆)。(兩(liang) 手持工築牆)從(cong) (心)。會(hui) 意築牆掩蔽,再加上,表示掩蓋內(nei) 心的情感或不明顯於(yu) 外的情感。

 

“術”,篆書(shu) 寫(xie) 作,從(cong) “行”,“朮”聲。本義(yi) 是城邑中的道路,泛指道路。《朱子語類》中說:陳晞周問“仁術”。曰:“‘術’字,本非不好底事。隻緣後來把做變詐看了,便道是不好。卻不知天下事有難處處,須著有個(ge) 巧底道理始得。當齊王見牛之時,惻隱之心已發乎中。又見釁鈡事大似住不得,隻得以所不見者而易之,乃是他既用旋得那事,又不抑遏了這不忍之心,此心乃得流行。若當時無個(ge) 措置,便抑遏了這不忍之心,遂不得而流行矣。此乃所謂術也。”

 

“折枝”,即折取草莖樹枝做拐杖。朱熹《孟子集注》中說:“以長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難也。”一說折腰、鞠躬。支:通“肢”。一說為(wei) 按摩。趙岐注:“折枝,案摩。”皆不取。

 

“家邦”,家指卿大夫的采地食邑。邦指諸侯的封國。邦是會(hui) 意字。甲骨文寫(xie) 作,從(cong) (樹)從(cong) (田),表示植樹立界,也即“封疆”之義(yi) 。古文字中“封”()、“邦”本為(wei) 一字。

 

接著,殷老師對本章主旨進行了闡發。本章係統闡述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涉及到王霸之辨、不忍之心、推恩保民、仁者無敵、仁政藍圖等等孟子政治思想的許多方麵。文字較長,思想內(nei) 容極為(wei) 深刻而複雜,同時也展示了孟子“以道事君”的情懷和“我知言”的智慧、語言藝術。

 

殷老師指出,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兩(liang) 大霸主。宣王想建立霸業(ye) ,所以問桓文之事。孟子回絕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其實,孔門並非不談齊桓、晉文之事,我們(men) 隨便就可以從(cong) 《論語》中找到數條。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孟子明明知道,卻不回答呢?《朱子語類·卷第五十一·孟子一》中說:“事者,營霸之事,儒者未嚐講求。如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則誰不知!至於(yu) 經營霸業(ye) 之事,儒者未嚐言也。”在《孟子》12·7,孟子說:“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ye) ,雖不乏“尊王攘夷”之功,但是他們(men) 畢竟是以利欲引領天下,以兵車威服天下的,與(yu) 孟子倡導的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張有本質的區別。如果順應齊宣王霸者心理而言霸道,孟子與(yu) 公孫衍、張儀(yi) 之徒又有何不同?隻有超越霸道,直接王道,以去除齊宣王心中的霸道妄想,才能呈現孟子的真正意義(yi) 。

 

由此,殷老師還講述了一個(ge) 關(guan) 於(yu) 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故事:西漢初年,賈誼奉命回到京城,覲見漢文帝。正在享受祭肉的漢文帝,對鬼神之事很感興(xing) 趣。賈誼就為(wei) 他詳細地作了講述。文帝聽得全神貫注,不知不覺地靠近到賈誼的身邊。大曆史學家司馬遷,同情賈誼懷才不遇,把他和屈原合在一起,立了傳(chuan) 。唐代的大詩人李商隱,感慨賈誼的懷才不遇,寫(xie) 了《賈生》一詩:“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lun)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殷老師強調,君王仍然還是那樣“不問蒼生”的君王,而懷才不遇的士人,已經缺失了“無道桓、文之事”的風骨。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3.6)夏商周三代開國之君之所以能夠行王道,皆因他們(men) 能夠將不忍人之心,推恩到老百姓身上。不忍人之心每一個(ge) 人都具有,隻是有人不知不思,齊宣王就是這樣的人。於(yu) 是孟子用發生在齊宣王身上的“以羊易牛”的故事來開導他。這自然親(qin) 切可信、入耳入腦,言近而指遠。

 

對話到這裏,齊宣王的良知良能被喚醒,敞開了他的心扉,露出了他最柔軟的地方。於(yu) 是孟子一針準確地紮過去——“今恩足以及禽獸(shou) ,而功不至於(yu) 百姓,獨何與(yu) ?”張栻在《南軒先生孟子說·卷第一》中說:“孟子之意,非使之以其愛物者及人,蓋使之因其愛物,以循其不忍之實,而反其所謂一本者,以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也。此所謂王道也。”由不忍之心到不忍人之心,是推恩;將不忍人之心運用到國家的治理上,也是推恩。不忍人之心之於(yu) 政治,孟子在另外一處(《孟子》2.5)對此更作出了極致的推演:“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韋政通先生在他的《中國思想史》中評價(jia) 道:“這是偉(wei) 大的人道政治的理想,也表現出一個(ge) 偉(wei) 大哲人的悲憫情懷,人類的政治無論如何演變,如果不能包括這種道德精神,就必然失去正義(yi) 的基礎。”

 

殷老師總結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4.1),讓我們(men) 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民之為(wei) 道也,有恒產(chan) 者有恒心,無恒產(chan) 者無恒心”(《孟子》5.3),讓我們(men) 知道了人民生活的道理;“不忍人之心”讓我們(men) 悟到了仁政的人性基礎。

 

為(wei) 政保民,不是簡單地屈服於(yu) 人民的力量,而是順從(cong) 於(yu) 人民生活的道理,更是順從(cong) 於(yu) 執政者的人性。順從(cong) 於(yu) 執政者的人性而為(wei) 政,這一思想主張看起來充滿了強烈的理想主義(yi) 色彩,但是它也的確揭示了為(wei) 政的更為(wei) 本質的動力源泉。

 

行仁政難嗎?不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對親(qin) 人的愛,推及到老百姓身上而已。行仁政有用嗎?有用——“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愛護老百姓就可以王天下,這是無人能阻止了的。行仁政如此有用,又如此的容易,齊宣王為(wei) 什麽(me) 不去做呢?原因在困惑於(yu) “不能”與(yu) “不為(wei) ”。

 

什麽(me) 是“不能”?“挾泰山以超北海”一事,是不能。什麽(me) 是“不為(wei) ”?“為(wei) 長者折枝”一事,是不為(wei) 。霸道主張以力勝人,所以有能與(yu) 不能的問題;王道主張以德治國,所以有為(wei) 與(yu) 不為(wei) 的問題。能與(yu) 不能在力,為(wei) 或不為(wei) 在心。道德乃從(cong) 心而發,推恩是心的發動:折枝是心的發動,刑於(yu) 寡妻是心的發動,保民是心的發動。心有此等發動,自然獲得無窮無盡的道德力量,這便是“得道”,得道者多助,自足以保有四海,治天下可運於(yu) 掌;沒有此等心的發動,老百姓則養(yang) 生喪(sang) 死都不能,便是“失道”,失道則寡助,“寡助之至,親(qin) 戚畔之”。此時卻“大欲”膨脹,興(xing) 兵甲以求稱霸天下,實在是舍本而求末,緣木而求魚,何談得到。縱然僥(jiao) 幸得到,亦必有災禍。

 

對話至此,齊宣王臉上發紅,後背冒汗,心裏觸動,態度誠懇:“願夫子輔吾誌,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嚐試之。”希望先生開導我的心誌,明確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試著做吧。於(yu) 是,孟子將仁政的藍圖——井田之製度、人倫(lun) 之教化等等,和盤托出。這是何等的暢快淋漓!直讓人有一種“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的抑製不住的快感!遺憾的是,齊宣王不是滕文公,他最終沒有成為(wei) 孟子的知己。曆史無法假設,它仍然以一貫的冷漠,按照我們(men) 已知的軌跡走到今天。

 

最後,殷老師引楊海文教授在《孟子七篇解讀之滕文公篇》中的感慨作為(wei) 本章評說的結尾:

 

理想走得很慢,曆史走得很快,現實往往不讓我們(men) 滿足,但理想的存在,將引領我們(men) 一步一步向前,走向文明,這是孟子理想主義(yi) 的價(jia) 值。

 

 

 

與(yu) 談人魏衍華老師

 

講讀、互動環節結束之後,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nei) 容做了點評和補充。魏老師說,本次講座,雖然章數不多,但是內(nei) 容十分豐(feng) 富。從(cong) 中我們(men) 已經可以看出孟子對於(yu) 國家治理製度的設計,並能初步看出孟子的龐大仁政體(ti) 係或者說理想中的仁政藍圖。之後,魏老師圍繞“無道桓文之事”“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等,進行了一些補充:

 

關(guan) 於(yu) “無道桓文之事”,魏老師指出,齊宣王向孟子谘詢齊桓、晉文之事,顯然是欲複興(xing) 齊桓公、晉文公之霸業(ye) 而求證、請教於(yu) 孟子。孟子自然非常清楚齊宣王的意圖,然而這種霸業(ye) 和他理想的“仁政”或者“王道”是背道而馳的。孟子的這種說法,對於(yu) 遏製諸侯國君們(men) 的此類欲望,以快速傳(chuan) 遞本人的“仁政”思想,是有利的,與(yu) 梁惠王說的“何必曰利”一語也是一致的。應該說,不談論“桓、文之事”是戰國時期的大儒的特色,至少荀子同樣也是如此。荀子曾兩(liang) 次提及“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荀子·仲尼》),而且還做了非常充分的闡釋。

 

關(guan) 於(yu) “保民而王”,魏老師說,“保民”是為(wei) 政者特別是孔孟儒家心中明王的政治品格。《尚書(shu) ·康浩》中有“小人難保”,《論語·陽貨》篇有“唯女子與(yu) 小人難養(yang) ”,這裏的“保”和“養(yang) ”與(yu) “保民而王”之“保”意義(yi) 相近。“民”對於(yu) 王道來說極為(wei) 重要,是周初以來人們(men) 認識到的“天命”,所以孟子才提出“民為(wei) 貴,君為(wei) 輕,社稷次之”。

 

關(guan) 於(yu) “是心足以王矣”,這裏的“是心”是指齊宣王的“不忍之心”,是不忍心看到過堂之“牛”的那種“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而以未見之“羊”而“易之”。盡管羊無罪卻替牛而死,但是從(cong) 中體(ti) 現了齊宣王的“仁心”和“仁術”,這讓孟子看到了齊宣王能夠實施其“仁政”的可能性。

 

活動最後,大家對殷老師的講解、魏老師的與(yu) 談報以熱烈掌聲,“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三講活動圓滿結束。

 

 


孟子研究院現場聽眾(zhong)

 

 

 

洙泗書(shu) 院現場聽眾(zhong)

 

 

 

儒約書(shu) 院現場聽眾(zhong)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