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義虎】拆了孔廟,斯文何在——驚聞“海南第一廟”被拆

欄目:孔廟(文廟)維權
發布時間:2011-09-29 08:00:00
標簽:
齊義虎

作者簡介:齊義(yi) 虎,男,字宜之,居號四毋齋,西元一九七八年生於(yu) 天津。先後任教於(yu) 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樂(le) 山師範學院。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憲政問題,著有《經世三論》。

 




     被喻為“海南第一廟”的文昌孔廟,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是海南現存的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百年來卻多次身陷囹圄,而今再次遭遇地方政府修建佛寺帶來的土地危機。據悉,文昌孔廟的學宮後殿遺址上,近期又將破土動工,修建推動旅遊經濟的佛寺“宏光寺”。 
  
     一百年前,在一個叫武昌的地方爆發了辛亥革命。武昌、武昌,“武運昌盛”,沒想到竟一語成讖,真的一舉以武力推翻了顢頇自閉的滿清王朝,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新時代。在此後的革命歲月中,不同黨派的中國人前赴後繼,以自己的信仰和方式接續著這場偉大的革命。 
  
     不到半個世紀,我們就基本完成了革命的政治建設,從此偃武修文,開始了下一步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任務。又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奮鬥,我們的經濟實力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可謂小有成就。 
  
     但經濟的富足隻是幸福的條件,而不是生活追求的最終目標。古人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如今經濟上的發達正好為我們大力開展文化建設、複興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厚實的基礎。 
  
     如果說政治建設的成功在於讓中國人站了起來,經濟建設的成功在於讓中國人富了起來,那麽文化建設的成功就在於要讓中國人“華”起來。因為我們的名字叫中華,我們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國,我們自古就是四夷賓服的禮儀之邦。 
  
     光政治上站起來不過是個有尊嚴的窮漢子,正所謂人窮則誌短;光經濟上富起來不過是個沒品位的暴發戶,即所謂為富或不仁;隻有文化才能讓一個人成為一個全麵發展的人,讓一個國家成為一個文明發達的國家。同樣隻有文化才能化解偏狹的政治紛爭,才能救治資本的為富不仁。強而不霸、富而好禮,這才是我們中國人的家國追求,也是我們對全人類的智慧貢獻。 
  
     可是,一百年後,在一個叫文昌的地方,孔廟卻麵臨著拆遷,不得不讓人驚詫和唏噓。孔子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在中國一直都是斯文一脈的最高象征。與世界上其他宗教的教堂、寺廟、道觀皆不同,孔廟裏供奉的不是任何神祇,而是天下讀書人共同的老師。孔廟又稱文廟,正說明它是這一斯文傳統的廟堂所在。此外孔廟還是一個教化場所,往往與學宮合二為一,例如北京的孔廟同時也是最高學府國子監的所在。如今公然拆毀孔廟,尤其是在文昌這樣一個地方,不僅是對古建文物的破壞,更是對斯文的公然蔑視。反過來暴露的正是權力的傲慢和資本的冷酷,亦即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漏洞。 
  
     在現代,文昌沒有武昌出名,因為近代以來的中國是一個轉型期的據亂世,“武”的作用更勝於“文”。但在古代的升平世甚至太平世,“文”的地位一直都要高於“武”。文昌本是天上星宮之名,簡稱文星,又稱文曲星,係星宿中主文運者。杜甫曾有詩雲:“北風隨爽氣,南鬥避文星”。即指此星。 
  
     作為此星官之文昌帝君,一般認為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隋唐科舉製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其受民間的奉祀,從周朝以來,曆代相沿,製訂禮法,列入祀典。以前皇帝曾把文昌帝君列為重要祭典之一,凡是讀書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每逢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之日,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都要準備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祭祀之。 
  
     貞觀元年(西曆627年),唐太宗取“偃武修文”之意將原來的平昌縣更名為文昌縣,意欲使此海南之島、化外之地能從此被風向化、文教昌盛。如今,就是這座文昌市卻要拆除斯文所在的孔廟,豈不滑天下之大稽?孔廟若真的被拆了,文昌市還有資格再叫“文昌”嗎? 
  
     為了紀念一百年的曆史,武昌在蓋館;為了抹殺三千年的傳統,文昌卻在拆廟。兩相對比,讓人情何以堪?文昌的做法或許隻是文昌一地的錯誤,但它所折射的卻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病態。“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如此赤裸裸的表白,當它堂而皇之地寫在政府文件裏、掛在官員嘴巴上的時候,我們全社會就已經陷入了一種集體的價值錯亂當中。一個文明、發達、健康的社會,其價值坐標絕不是依靠權力和資本編織起來的。也許隻有當我們懂得尊重斯文、當孔廟重新發揮其教化職能的時候,我們這個民族才會開始又一次的騰飛。  


     原載於2011年8月30日《環球時報》,有刪改。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