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璞中作者簡介:董璞中,本名董衛國,男,山東(dong) 東(dong) 營人,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西南政法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
禮樂(le) 傳(chuan) 統及其文化功能略說
作者:董衛國
來源:《走進孔子》2022年第1期
中國自古以來被稱為(wei) 禮儀(yi) 之邦,這是我們(men) 常常引以為(wei) 自豪的事情。另外,雖然現實生活中,禮樂(le) 傳(chuan) 統頹壞,國人的禮樂(le) 修養(yang) 的負麵報道時常見諸媒體(ti) ,但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誰也無法否認禮節、禮貌的價(jia) 值,“失禮”依然是公認的可恥的行為(wei) 。其他如婚喪(sang) 嫁娶之禮,很多地方依然或多或少保存著傳(chuan) 統的禮節。這些都能喚起我們(men) 自古以來的禮樂(le) 文化情結。然而,畢竟我們(men) 生活在一個(ge) 傳(chuan) 統禮樂(le) 文化逐漸式微的時代了,若無積極的引導和恢複,禮樂(le) 文化給予我民族的人文教養(yang) 將會(hui) 更快地減少。
一
禮樂(le) 對於(yu) 中國文明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很久以來即被視為(wei) 華夏文明的根本特質。孔穎達說:“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孔穎達等:《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服章亦是禮樂(le) 文化題中之義(yi) ,華夏所以為(wei) 華夏,與(yu) 禮樂(le) 文化是分不開的。可以說,兩(liang) 千多年以來,禮樂(le) 不僅(jin) 是一套安排社會(hui) 生活秩序的文化樣式,而且讓傳(chuan) 統儒家的價(jia) 值觀念深入人心,塑造了民族的性格,塑造了文明的靈魂。
傳(chuan) 統禮樂(le) 文化源遠流長。禮樂(le) 文化雖然成熟於(yu) 西周,然而在上古時期,尤其是夏商兩(liang) 代已有了長期的醞釀和積澱。西周初年,周公製禮作樂(le) ,禮樂(le) 文化於(yu) 是完備。迤邐至於(yu) 春秋,傳(chuan) 統的禮樂(le) 體(ti) 製開始動搖, 史稱“禮壞樂(le) 崩”。此時,有孔子出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對傳(chuan) 承下來的禮樂(le) 典章進行了整理,同時對禮樂(le) 文化做了新的價(jia) 值內(nei) 涵上的詮釋,讓傳(chuan) 統的文化形式獲得精神生命力,禮樂(le) 文化從(cong) 一種側(ce) 重於(yu) 外在的社會(hui) 規範,進而變成了聯通內(nei) 在精神的生命之源。西周以降,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無不以儒家的禮樂(le) 文化立國。孔子所開創的先秦儒家學派,雖然不能於(yu) 當時挽救曆史的亂(luan) 局,但是以孝悌仁義(yi) 為(wei) 內(nei) 核、以禮樂(le) 為(wei) 形式的教化模式自此以後確立,對之後的中國社會(hui) 影響深遠。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wei) 政》),禮樂(le) 本身可以說是文化形式,此文化形式所要傳(chuan) 達的價(jia) 值內(nei) 涵則是德。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論語·八佾》)禮樂(le) 若失去了內(nei) 在的情感基礎和道德內(nei) 涵,那麽(me) 就成了一虛偽(wei) 做作的形式,不能起到教化人心、維持秩序的作用。此所謂德,可以說是一套人文教化的價(jia) 值理念。禮樂(le) 教化的根本精神即在於(yu) 人文教化。所以,從(cong) 根本上說,禮樂(le) 可以有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含義(yi) ,即所謂“有本有文”。所謂本,即禮樂(le) 所要傳(chuan) 達的價(jia) 值內(nei) 涵,如孝、悌、仁、義(yi) 等。所謂文,即禮樂(le) 的形式,諸如禮儀(yi) 之步驟、器物之陳設、服裝之製式等。禮樂(le) 的形式是可以隨著時代而因革損益的,但是禮樂(le) 所傳(chuan) 達的人文教化的理念,則必須有一種文明的自覺,必須自覺地堅守基本人文精神。《易傳(chuan) 》所謂:“文明以止,人文也。”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馬融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何晏等:《論語集解》)根據馬融注,所損益者,是具體(ti) 的文物典章;所繼承的,是仁義(yi) 禮智信等基本的人文價(jia) 值理念。
二
禮樂(le) 文化博大精深,核心的精神在於(yu) 人文教化。對個(ge) 人而言,修身立德;對社會(hui) 而言,作為(wei) 日常生活的軌道,化民成俗。禮樂(le) ,顧名思義(yi) ,包括禮儀(yi) 和樂(le) 舞。其實禮儀(yi) 和樂(le) 舞常常是相互配合,同時並用的,所以統稱為(wei) 禮樂(le) 。禮樂(le) 雖然有區別, 如《禮記·樂(le) 記》說“樂(le) 統同,禮辨異”“樂(le) 由中出,禮自外作”等等,這都是說禮樂(le) 的教化機製有別,但其欲達到的修身立德,化民成俗,令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朱熹:《四書(shu) 章句集注》)的教化功效是一致的。所以,稱禮,在某種意義(yi) 上可以涵蓋樂(le) 。
首先,對於(yu) 個(ge) 人而言,禮樂(le) 乃是修身之器,成德之據。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言:“周公製禮作樂(le) ,定日常生活的軌道,孔子在這裏說明其意義(yi) ,點醒其價(jia) 值,就是指導精神生活之途徑。孔子開精神生活的途徑,是不離作為(wei) 日常生活軌道的禮樂(le) 與(yu) 五倫(lun) 的。”(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孔子以仁釋禮,開精神生活之途徑,即使得儒學由此而有人文教化之意義(yi) 。以仁釋禮,絕非是重仁而輕禮,若無禮樂(le) ,則成德之教失去現實的文化依據,容易流於(yu) 空談。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禮記·禮運》說“禮義(yi) 也者…… 固人之肌膚之會(hui) 、筋骸之束也”,無禮樂(le) ,則無以安頓此身。禮樂(le) 在孔子之教中,不僅(jin) 僅(jin) 是外在的行為(wei) 規範,更是借助這些規範而喚醒和啟發內(nei) 在道德心的自覺。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wei) 仁。”如何克己複禮呢?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視聽言動,幾乎包括了人一切的生命活動,所謂非禮勿視聽言動,並非言行舉(ju) 動都必須去參考一個(ge) 外在的禮的規範,而是說一切的生命活動都要有內(nei) 心的自覺和反省。王船山說:“此是複禮工夫,耳目口體(ti) 俱聽命於(yu) 心,不任他見物而遷,隨感而流,則一身無痿痹不關(guan) 心之病,而應物者皆吾心不容已之機,故曰為(wei) 仁由己。”(王夫之:《論語箋解》)孔子說:“博學於(yu) 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顏淵》)“弗畔”依然隻是能守,“興(xing) 於(yu) 詩,立於(yu) 禮,成於(yu) 樂(le) ”,至於(yu) 樂(le) 則“義(yi) 精仁熟”。朱子說樂(le) 教“養(yang) 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 消融其查滓。故學者之終,所以至於(yu) 義(yi) 精仁熟而自和順於(yu) 道德者,必於(yu) 此而得之。是學之成也”(朱熹:《四書(shu) 章句集注》)。由此可知,在孔子的教法之中,禮樂(le) 生活實際上是一種修養(yang) 的方式,更是一種修養(yang) 工夫。
其次,禮樂(le) 完備的社會(hui) 中,禮樂(le) 教化幾乎涵蓋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中庸》說“禮儀(yi) 三百,威儀(yi) 三千”,所謂禮儀(yi) ,就是整體(ti) 的禮樂(le) 儀(yi) 式,也可稱為(wei) 典禮;所謂威儀(yi) ,就是各種禮儀(yi) 的細節,以及生活中瑣細的禮節,亦可稱曲禮。對典禮的分類,《周禮》的五禮說最具有代表性,即所謂吉、凶、軍(jun) 、賓、嘉(《周禮·大宗伯》)。吉禮,主要為(wei) 祭祀的典禮,居五禮之首。“禮有五經,莫重於(yu) 祭。”(《禮記·祭統》)宗教祭祀關(guan) 乎天人之際,意義(yi) 重大。凶禮,代表性的即喪(sang) 葬之禮,也包括天災人禍的哀吊之禮等。賓禮,指諸侯對王朝的覲見、各諸侯間聘問和會(hui) 盟時的禮節,代表性的包括朝、宗、覲、遇、會(hui) 、時聘等。軍(jun) 禮,主要是指有關(guan) 軍(jun) 事活動的典禮,例如大射之禮,也包括校閱、獻捷、田獵等需要動用軍(jun) 隊的活動。嘉禮,即嘉慶之禮,尤其具有融合人際關(guan) 係的意義(yi) ,如婚、冠、饗、燕等禮。每一種禮都有對程序步驟、器物服飾,以及言行舉(ju) 止的特定要求,同時, 每一種禮也都有其內(nei) 在價(jia) 值內(nei) 涵和組織教化功能。
同時,國家政治製度和官僚機構的設置也受到禮樂(le) 的重要影響,在先秦儒家的政治理想中,國家體(ti) 製就是一個(ge) 禮樂(le) 體(ti) 製。可以說禮樂(le) 文化完全涵蓋了社會(hui) 生活的方方麵麵。《周禮》的成書(shu) 年代和作者雖然古來眾(zhong) 說紛紜,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代的禮樂(le) 政治的體(ti) 製構想和為(wei) 政理念,這是學者公認的。《周禮》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國家之職,六官各自有一職能係統,從(cong) 而建立一個(ge) 禮樂(le) 政體(ti) 。《敘官》說天官屬於(yu) “治官”,就是治理國政的官,是六官之首,其最高長官為(wei) “大宰”(也稱塚(zhong) 宰)。天官“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所謂“均”主要是強調上下、尊卑、遠近等基本的政治秩序。具體(ti) 職能則比較複雜。近人蔣伯潛說,所謂天官,一方麵是統領六官的,同時又以掌宮中雜物為(wei) 多,“恰似現代各機關(guan) 中之總務處焉”(蔣伯潛:《十三經概論》)。天官一方麵負責整體(ti) 的國家政治秩序,又因為(wei) 王室之秩序關(guan) 係天下,所以多涉及宮中事務。相當於(yu) 後來中央機關(guan) 的決(jue) 策係統和總務係統。《敘官》說地官是“教官”,其長為(wei) “司徒”。地官“掌邦教,以佐王安撫邦國”,是主管教化的官政係統,但是實際職責不限於(yu) 社會(hui) 教化,還包括社會(hui) 生活和生產(chan) ,掌邦國土地、人民、賦稅、山林、川澤、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等等。大概是社會(hui) 生活和生產(chan) 的運作都需要靠教化維係,故而統稱教官。《敘官》說春官是“禮官”,其長為(wei) “大宗伯”。春官“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主要掌管禮樂(le) ,此外也掌管占卜、祝巫之類的事務。主要負責國家禮樂(le) 政典和宗教活動相關(guan) 事務,由禮樂(le) 教化而和諧社會(hui) 關(guan) 係。《敘官》說夏官是“政官”,其長為(wei) “大司馬”。夏官“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主要掌握軍(jun) 政相關(guan) 的事務,如大司馬掌九伐之法、征收軍(jun) 賦、教民習(xi) 戰等等。夏官係統主要負責保衛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治安之類的事務。《敘官》說秋官是“刑官”,其長為(wei) “大司寇”,“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主要處理諸侯以及平民的違反法律、破壞紀綱之事,主要負責訴訟、刑獄等,相當於(yu) 後來的司法係統。《周禮》缺《冬官》,漢人取《考工記》而補齊。冬官屬於(yu) “事官”,主要負責器物製造、工程建設,“富邦國”“養(yang) 萬(wan) 民”“生百物”。
從(cong) 六官的設計理念看,地官的主要職責為(wei) 社會(hui) 教化,春官則主要掌禮樂(le) 大典和器物度數,可以視為(wei) 主要負責禮樂(le) 教化的職官係統。實際上,每個(ge) 職官係統之中,都有掌管禮樂(le) 教化的官員,例如天官中掌管王室服裝的官如司裘、縫人,掌管大喪(sang) 招魂的夏采;夏官管理儀(yi) 仗的司士、管射禮的繕人和射人、視察祭祀準備情況的祭仆等等;秋官中掌盟約的司約、司盟,接待四方賓客、諸侯以及外邦的大小行人之類。由此可知,《周禮》六官分職從(cong) 根本上是一個(ge) 禮樂(le) 政體(ti) ,國家各個(ge) 層級、各個(ge) 領域的政治職能都是在禮樂(le) 教化的基本思路下完成的。自西周以來,曆朝曆代政治體(ti) 製都會(hui) 體(ti) 現出禮樂(le) 政體(ti) 的特色,並且設有專(zhuan) 門負責禮樂(le) 教化的部門,例如漢代九卿之首為(wei) 太常之職、隋唐逐漸完善的三省六部製中的禮部等等。若不了解儒家的禮樂(le) 文化,則很難讀懂中國政治製度史。
三
自秦漢以來,雖然每個(ge) 朝代的具體(ti) 情況並非完全相同,但沒有不重視儒家的禮樂(le) 教化的。很多朝代都會(hui) 由官方出台一些關(guan) 於(yu) 禮樂(le) 的規範,例如《明集禮》《清集禮》等。所以,中國社會(hui) 的禮樂(le) 文化傳(chuan) 統,也經曆了漫長的曆史傳(chuan) 承。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反傳(chuan) 統的思潮漸漸興(xing) 起,禮樂(le) 文化可謂首當其衝(chong) 。“吃人的禮教”,幾乎成了幾代人心目中的禮樂(le) 文化形象。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僵化的禮儀(yi) 形式,尤其是當禮樂(le) 文化被特權所綁架的時候,確實會(hui) 存在束縛人性的弊端。所以,在邁向現代化的“急轉彎”的過程中,對特權結構及其異化的禮教進行批判,亦不難理解。但是那並非禮樂(le) 文化的本然,尤其在今天的文化建設時期,更不能無視禮樂(le) 文化的積極作用。
禮樂(le) 之設,並非為(wei) 了束縛人性,相反,乃是為(wei) 了成全人的天性,安頓人的感情生活的。《禮記·坊記》中說禮是“因人之情而為(wei) 之節文”,這句話表達了禮樂(le) 之設的目的。其一,節,本身是竹節的意思,引申為(wei) 秩序,“禮節人情”,就是以禮樂(le) 來節製人的情感,讓其歸於(yu) 一種秩序。比如婚姻之禮,《詩序》說夫婦之道要“發乎情,止乎禮”(孔穎達等:《毛詩正義(yi) 》),男女交往要有真實的感情,但是若無禮儀(yi) 以約束,那是人倫(lun) 所不允許的,因為(wei) 感情雖然真切,但往往不穩定,所以必須由禮儀(yi) 以節之,方可修成正果。其二,文,這裏的意思是“修飾”,當然這種修飾是一種“文化”的修飾,正如《樂(le) 記》所言“合情飾貌”之“飾”。禮樂(le) 是人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但是這種表達方式非經過一種“文化”的形式不可,在文化之中, 情感得以升華,得以融入理性的自覺和反思。例如古人說三年之喪(sang) 是“稱情立文”,孔子說“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qin) 喪(sang) 乎”(《論語·子張》)。古人就是通過喪(sang) 禮的儀(yi) 式,引導人表達內(nei) 心的真實情感,安頓人心的真實情感,一方麵讓這種情感得以順暢地表達,在真情顯露中回歸生命意義(yi) 的本真情態;另一方麵又不對人身造成傷(shang) 害,不影響正常的社會(hui) 生活。所以,禮樂(le) 從(cong) 根本上說,不是束縛人性的,而是讓人的情感有一個(ge) 文化的表達,更好地安頓人的情感,更好地讓人性得以成長。孔子說,禮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禮記·禮運》)。所謂治,就是管理好、安頓好的意思。所以離開了禮樂(le) 文化,人的感情難以達到理性的表達,往往泛濫而無任何約束,失去可以參考的尺度和標準。
禮的根本精神在於(yu) 仁道。仁道,根本精神在於(yu) 感通。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情感的感通並非無序的情緒湧流,而是在人倫(lun) 秩序之中的情感推擴。禮樂(le) 教化的根本精神在於(yu) ,一方麵引導人有“分位” 的自覺,一方麵又有情感的感通,正如《禮記·樂(le) 記》所說“樂(le) 統同,禮辨異”,然而總體(ti) 而言,禮樂(le) 之教是以感通人心為(wei) 目的。人際交往、祭祀鬼神、和樂(le) 鄉(xiang) 黨(dang) ,都有特定的禮樂(le) 。《禮記·仲尼燕居》載孔子的話說:“郊社之義(yi) ,所以仁鬼神也。嚐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sang) 也。射鄉(xiang) 之禮,所以仁鄉(xiang) 黨(dang) 也。食饗之禮,所以仁賓客也。”鄉(xiang) 射禮是鄉(xiang) 黨(dang) 間組織的射箭比賽,有運動會(hui) 的性質,同時有選賢功能。鄉(xiang) 飲酒禮是鄉(xiang) 間組織的宴會(hui) ,通過此禮達到和睦鄉(xiang) 裏、敬老尊賢的目的。這兩(liang) 個(ge) 禮一般連續進行,其主要目的就是讓鄉(xiang) 親(qin) 情義(yi) 更加融通、和睦。禮“莫重於(yu) 祭”,喪(sang) 祭之禮的教化意義(yi) ,正是在於(yu) 通過禮樂(le) 儀(yi) 式而感通於(yu) 幽冥世界,從(cong) 而讓人的情感有一種終極意義(yi) 上的安頓。孔子所論郊社之禮、嚐禘之禮、饋奠之禮都是表達此義(yi) 。孔子說:“禮,與(yu) 其奢也,寧儉(jian) 。喪(sang) ,與(yu) 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內(nei) 心真誠的情感是禮樂(le) 儀(yi) 式的精神內(nei) 涵。喪(sang) 禮與(yu) 其置辦得很體(ti) 麵,不如內(nei) 心有哀戚之情。在此哀戚之情之中,人心感通於(yu) 親(qin) 情,從(cong) 而體(ti) 驗到生命存在的本真意義(yi) 。儒家所理解的喪(sang) 祭之禮的根本精神,不是諂媚鬼神以求福,也不偏重宗教式的彼岸世界的幻想,而是在於(yu) 情感的感通。在喪(sang) 祭的儀(yi) 式中,誠敬之心,真摯之情,油然而生,感通於(yu) 鬼神,所以說“祭祀不祈”(《禮記·禮器》)。總而言之,禮樂(le) 的精神內(nei) 涵是仁道,仁道的根本精神在一體(ti) 感通之情。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禮樂(le) 是一種情感的文化表達,在這種表達中,情感得以中正,得以真實,得以與(yu) 人、與(yu) 天地萬(wan) 物,乃至與(yu) 鬼神世界相感通。
情感經由禮樂(le) 文化的形式而感通天地、鬼神、人倫(lun) ,從(cong) 而安頓了人的終極關(guan) 懷,同時由文化而升華人的情感,令其個(ge) 體(ti) 生命在曆史中展開,從(cong) 而在當下感悟到倫(lun) 理價(jia) 值的永恒性。這是禮樂(le) 教化的內(nei) 在根據。
四
現代人對禮樂(le) 的另一個(ge) 典型誤解就是,認為(wei) 傳(chuan) 統禮樂(le) 是等級社會(hui) 的產(chan) 物,是為(wei) 等級製度服務的,其表達的是等級觀念。這也是非常片麵和抽象的理解。禮樂(le) 的具體(ti) 形式和規範,當然由具體(ti) 的時代環境所決(jue) 定,但是禮樂(le) 的根本目的在於(yu) 人文教化,在於(yu) 引導秩序和點化生活意義(yi) 。這種人文精神則絕對具有超越時代的價(jia) 值。這樣的功能在任何社會(hui) 都是需要的。所以要對禮樂(le) 文化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功能有全麵的認識。
第一,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禮樂(le) 首先是一種合法性的表達。比如,早期的婚禮並無法律文約,但是隻要進行了婚禮的程序,夫妻關(guan) 係則被賦予了合法性。這種合法性的賦予,一方麵通過婚禮中的場所——宗廟或祠堂作為(wei) 神聖空間的意義(yi) 被賦予的,一方麵是通過親(qin) 屬的見證和參與(yu) 被賦予的,是神聖合法性和世俗倫(lun) 理合法性的統一。第二,禮樂(le) 其實一直起到支撐中國人信仰、安頓終極關(guan) 懷的作用。古語曰:“禮有五經,莫重於(yu) 祭。”(《禮記· 祭統》)喪(sang) 祭之禮,在傳(chuan) 統儒家的禮樂(le) 文化中是最重要的典禮。喪(sang) 祭之禮,並非迷信,而是以禮樂(le) 文化的形式,來表達對彼岸世界的一種精神寄托。中國自西周以來,信仰模式上並沒有走西方一神教的模式,而是由儒家的禮樂(le) 文化來作為(wei) 普遍的安頓死亡關(guan) 懷、關(guan) 切彼岸世界的一種形式。這正是由於(yu) 禮樂(le) 所指向的彼岸世界實際上起到了支撐精神信仰的功能。第三,禮樂(le) 傳(chuan) 統一直起到維係民族文化認同的功能。禮樂(le) 在民間社會(hui) 的傳(chuan) 播,因地因時製宜,與(yu) 基層社會(hui) 相磨合,逐漸俗化,於(yu) 是形成了禮俗。禮俗雖然與(yu) 經典的禮樂(le) 形式有一定差別,但是從(cong) 精神內(nei) 涵以及基本樣式上說,依然保持著與(yu) 經典禮樂(le) 的一致性。而共同的禮俗,共同的生活方式,乃是民族認同的重要文化因素。比如中國傳(chuan) 統喪(sang) 禮普遍采用五服製度,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製度廣泛影響到一些少數民族甚至今天的域外之地(如韓國、日本等),成為(wei) 多個(ge) 民族共同沿用的喪(sang) 禮禮俗。又如,傳(chuan) 統婚禮,核心步驟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娶妻、親(qin) 迎。據新聞報道說,距離貴陽 160 公裏處的一個(ge) 山區苗族,至今依然基本沿用周代的六禮。(“探秘亞(ya) 洲僅(jin) 存的穴居苗族:按照周代六禮娶親(qin) ”,東(dong) 方網 2014 年 8 月 27 日)這個(ge) 文化現象是令人震撼的,現代社會(hui) 尚無任何文化創製的影響力堪與(yu) 之媲美。由此可見禮樂(le) 文化在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認同方麵具有多麽(me) 重要的意義(yi) 。然而,現在有些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門,在推行農(nong) 村喪(sang) 葬改革過程中,禁止傳(chuan) 統喪(sang) 禮,例如禁止穿喪(sang) 服、禁止奏傳(chuan) 統喪(sang) 樂(le) 等等,做法簡單粗暴,令人感到憂慮。傳(chuan) 統的五服喪(sang) 禮傳(chuan) 承了兩(liang) 千多年,其教化足以安頓人的生死關(guan) 懷,足以敦倫(lun) 睦族,其強大的感召力更是波及域外,對凝聚民族認同具有重要意義(yi) 。這種武斷的喪(sang) 禮改革,大有斬斷民族文化認同之社會(hui) 基礎的危險。
五
禮樂(le) 文化對現代社會(hui) 依然有重要的意義(yi)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社會(hui) 的禮樂(le) 精神並沒有中斷,隻是需要自覺維護,並導引於(yu) 積極方向的發展。第一,禮樂(le) 文化應該支撐起現代中國人的信仰。如前所說,禮樂(le) 中的喪(sang) 祭等典禮,具有指向彼岸世界的功能,但是這絕非迷信,而是一種對終極關(guan) 懷的理性表達和文化疏導。“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論語·述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又說“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儒家一開始就表現了極其清晰的人文理性精神。“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國人最普遍的信仰就是儒家禮樂(le) 文化所塑造的人文理性的信仰。並且這種信仰本身與(yu) 政治上的理想信仰完全一致,毫無隔膜。第二,禮樂(le) 文化能夠起到組織社會(hui) 的作用。有人認為(wei) 禮樂(le) 文化屬於(yu) 農(nong) 業(ye) 文明時代的文化,在今天城市化過程中已經沒有意義(yi) 。這是不對的。禮樂(le) 是教化的文化工具而已,可以以農(nong) 業(ye) 文明為(wei) 依托,也可以以城市生活為(wei) 依托,隻是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已。例如,禮樂(le) 完全可以發揮在社區的基層組織的教化功能,參與(yu) 城市生活。第三, 正確引導民間的傳(chuan) 統禮俗,發揮其安頓人心的作用,鞏固民族認同的文化基礎。長期以來,“禮壞樂(le) 崩”,很多民間禮俗畸形發展,少數地方在喪(sang) 禮上安排豔舞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這是極其傷(shang) 風敗俗之事,甚至可說是中國文化的恥辱。當然,大部分地區的禮俗依然還能起到微弱的教化作用。所以必須以學院儒學為(wei) 學術依托,對民間的禮俗“興(xing) 廢起舊”,通過“兩(liang) 創”讓傳(chuan) 統禮俗繼續發揮社會(hui) 教化作用,也唯獨如此才能抵製某些域外宗教在中國本土的泛濫性傳(chuan) 播。
禮樂(le) 文化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精神特質,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財富。禮樂(le) 文化核心的精神在於(yu) 人文教化:對於(yu) 個(ge) 人而言,經由博文約禮的涵養(yang) 而讓人修身立德,以安身立命;對於(yu) 社會(hui) 而言, 經由禮樂(le) 引導生活秩序,由儀(yi) 式等點醒生活的意義(yi) ,同時對共同體(ti) 意識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禮樂(le) 文化並沒有過時,中國的禮樂(le) 文明也並沒有中斷,應該努力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國的禮樂(le) 文明重新起到教化社會(hui) 、服務社會(hui) 的作用。禮樂(le) 文化是美好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是挺立文化自信的關(guan) 鍵所係。民族複興(xing) ,根本上是文化複興(xing) ;四個(ge) 自信,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的複興(xing) 和自信乃是基於(yu) 文化自知和自覺。所謂自覺,就是必須充分認識到文化是一個(ge) 國家的靈魂所係,是民族認同的基石所在。所謂自知,就是必須認真學習(xi) 和了解包括禮樂(le) 文化在內(nei) 的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對文化作為(wei) 立國之本的意義(yi) 有了充分的自覺,文化的自信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者簡介:董衛國,西南政法大學哲學係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國學經典與(yu) 人文教育中心主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曲阜師範大學中華禮樂(le) 文明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學,宋明理學。
【下一篇】【馮(feng) 時】中華文明之三要三本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