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郭齊勇談家風家訓

欄目:家文化研究、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05-16 18:10:59
標簽:家風家訓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郭齊勇談家風家訓

來源:“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四月十四日丁卯

          耶穌2022年5月14日

 

編者按: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wan) 家。在中華民族的賡續傳(chuan) 承中,“家風”凝結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在首個(ge) “全國家庭教育宣傳(chuan) 周”期間,中國孔子網刊發係列文章,弘揚優(you) 良家風,堅定文化自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ge) 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2016年12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會(hui) 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強調家庭對孩子培養(yang) 的關(guan) 鍵作用。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郭齊勇多年以來,一直注重家文化的研究。在他看來,家文化是中國千年的傳(chuan) 承,不同於(yu) 西方比較強調個(ge) 體(ti) 和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強調個(ge) 體(ti) 的自立,中國人看重的是個(ge) 體(ti) 和社會(hui) 之間的中間環節——家庭。“家是我們(men) 生存的港灣,是溫暖我們(men) 心靈的地方,是我們(men) 第一和終生的學校。”成為(wei) 郭齊勇的重要理念。

 

郭齊勇說,禮、家禮,是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不同的特色。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伊斯蘭(lan) 文化,與(yu) 中國文化都不一樣。我們(men) 的文化發展,一以貫之,一直到今天。我們(men) 的人種、我們(men) 的文化吸收了外來的很多因素,最後融化成現在的種族與(yu) 文化。

 

“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chuan) 承下來靠什麽(me) ?”郭齊勇坦言,靠教育、教化。中國的道德是通過人文的教化。教育中,家教是大教育中的一環、一個(ge) 部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道德文明是通過教育,特別是人文教育傳(chuan) 承下來的。我們(men) 的五常,仁義(yi) 禮智信、四維八德、孝悌忠信、禮義(yi) 廉恥,都是靠家風家教及社會(hui) 教育、學校教育慢慢傳(chuan) 承下來的。

 

對於(yu) 家庭,郭齊勇認為(wei) ,中國人重視家文化、家教,它和學校文化、社會(hui) 文化、社會(hui) 教育、學校教育相互配合,對一個(ge) 孩子的成長來說,家庭比學校的影響更為(wei) 重要。家庭教育的方式豐(feng) 富多樣,其中家長的身教尤為(wei) 重要,勝於(yu) 言教。孩子們(men) 從(cong) 大人的行為(wei) 方式、語言方式中獲得教育,家長的言行舉(ju) 止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

 

他舉(ju) 例說,家譜、家書(shu) 、家信、家禮、家裏的門聯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傳(chuan) 統的宗族家族社會(hui) ,是靠一家一家傳(chuan) 承下來的,它不隻是一個(ge) 生物學的傳(chuan) 承,更重要的是人文的傳(chuan) 承。通過一家一戶傳(chuan) 承,基本上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文明傳(chuan) 承了下來。

 

郭齊勇表示,從(cong) 曆史上看,古人很重視蒙學讀物,儒家經典的四書(shu)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大學》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講內(nei) 聖外王,就是一個(ge) 好的家風的熏陶,可以使下一代健康成長。宋代以後的蒙學,“端蒙養(yang) 、養(yang) 童蒙”,啟發兒(er) 童開蒙、啟蒙,要正蒙,端蒙養(yang) 、重家教就是我們(men) 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曆朝曆代興(xing) 旺發達的家族,都是“整齊門內(nei) 、提撕子孫”,運用家訓來教育子弟的。

 

曆史上,周公《誡伯禽書(shu) 》,告誠伯禽不要怠慢、輕視人才,要重視人才。司馬談臨(lin) 終前的《命子遷》,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ye) ,並認為(wei) 這是“大孝”,“且夫孝,始於(yu) 事親(qin) ,中於(yu) 事君,終於(yu) 立身。揚名於(yu) 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周公給伯禽的信,司馬談給司馬遷的信,這些都成為(wei) 家訓的源頭。諸葛亮的《誡子書(shu) 》《誡外甥書(shu) 》,告誡他的兒(er) 子、外甥,教育子弟,幾百字的一封家書(shu) 流傳(chuan) 千古。北宋政治家、大文人歐陽修給二兒(er) 子歐陽奕的《誨學說》,用的也是《禮記》裏麵所說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告訴自己的兒(er) 子,要這樣打磨自己、修養(yang) 自己,培養(yang) 自己成才,首先是要成人。朱伯廬的《朱子治家格言》隻有六百多字,在民間流傳(chuan) 甚廣,影響很大。

 

朱熹在家訓、家教中告誡子孫,作為(wei) 一個(ge) 社會(hui) 的人,不要偏私,不要損人而利己,不要妒賢而嫉能,不要稱忿而報橫逆,不要非禮而害物命。朱熹家訓裏麵的教育、家教裏麵的教育,都為(wei) 子孫走上社會(hui) ,提前進行養(yang) 育、培養(yang) 。

 

郭齊勇表示,中國人很重視家,家是我們(men) 的港灣,家是社會(hui) 和個(ge) 人之間的連接器,是個(ge) 人走向社會(hui) 的預備學校。家庭是我們(men) 終身的學校,母親(qin) 是我們(men) 第一個(ge) 老師。所以家庭、家教不僅(jin) 對個(ge) 人道德的建樹有最重要的關(guan) 係,而且也是社會(hui) 公德的基礎。

 

郭齊勇強調,今天的教育除了教養(yang) 教育,還強調公民教育。什麽(me) 叫教養(yang) 教育?儒家教育是廣博的文化修養(yang) 教育,詩書(shu) 禮樂(le) 培養(yang) 我們(men) 的審美情趣,同時也是德性教育,追求人生的意義(yi) ,培養(yang) 崇高的道德情操的教育。公民的教育,在於(yu) 如何培養(yang) 奉公守法的公民,我們(men) 要有公民道德、公民意識,維護公共財產(chan) ,懂得尊重他人,不侵犯、侵害他人,這就是現代公民意識的教育。我們(men) 要把公民教育和教養(yang) 教育結合起來,把家教轉化為(wei) 公德的品行教育。

 

郭齊勇說,當然家訓、家教中不可避免的有時代沉澱,有局限性,這可以揚棄、淘汰。但是家訓家教的主流還是要培養(yang) 一個(ge) 健康、健全的孩子。為(wei) 了我們(men) 民族和祖國的未來,為(wei) 了我們(men) 全世界人類的共業(ye) ,我們(men) 要把家訓、家教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益於(yu) 今天孩子們(men) 的教育。

 

(本文根據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院長郭齊勇提供的文字材料整理,內(nei) 容有刪節。)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