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齊勇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
近50年中國哲學史研究湧現的新議題和新貢獻
作者:郭齊勇
來源:《文匯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三十日癸醜(chou)
耶穌2022年4月30日
【導讀】1982年衡陽召開“王船山學術思想討論會(hui) ”,郭齊勇和學長、同學隨著導師蕭萐父前往,亦隨師拜訪張岱年、石峻、任繼愈、馮(feng) 契等老先生、老前輩,並結識了他們(men) 的弟子;1980年代初,湯一介創辦了中國文化書(shu) 院,請來梁漱溟等前輩講課,郭齊勇作為(wei) 第一班學員聆聽;1988年,隨周輔成、方克立、李錦全和導師蕭萐父等前輩,出席香港法住學會(hui) 霍晦韜先生主辦的第一屆“唐君毅思想國際學術會(hui) 議”,亦促成了大陸學者和台灣學者的學術交往,郭齊勇和羅義(yi) 俊、景海峰、李宗桂、顏炳罡、黃海德等與(yu) 台灣的曾昭旭、王邦雄、李明輝、林安梧結成了友誼和學術、思想深入交流。
1988年,郭齊勇(左一)與(yu) 導師蕭萐父(中)在一起
上世紀80年代末在北京香山出席會(hui) 議時,郭齊勇與(yu) 石峻、虞愚、楊憲邦、蕭萐父、張立文、金春峰先生合影
進入新世紀前後,提筆撰寫(xie) 《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十講》及最近出版的十卷本《中國哲學通史》時,這些場景時常浮現在郭齊勇麵前。轉眼間,前輩學者篳路藍縷,開創了中國哲學學科,至今有了一百年的發展曆史。在撰寫(xie) 中國哲學的精神、特質時,郭齊勇遵循著三個(ge) 向度。第一,放到人與(yu) 至上神、天地、天道、祖宗神靈,也就是天人關(guan) 係、神人關(guan) 係中加以理解;第二,宇宙的生成所形成的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問題。第三,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倫(lun) 理的關(guan) 係問題。中國的宇宙生成論,以及內(nei) 在的人文主義(yi) 是中國哲學的特殊屬性。將這種特殊精神概括起來,就形成了存有的連續、生機的自然、普遍的和諧、創造的精神、秩序的建構、德性的修養(yang) 、具體(ti) 的理性、知行合一等觀念。
1998年6月,郭齊勇在哈佛大學拜訪史華慈教授(郭齊勇提供)
日前(4月14日),在暨南大學哲學研究所建所5周年之際,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郭齊勇應邀做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百年回顧與(yu) 當代發展”主題演講,從(cong) 縱向梳理了100年間發展史,重點講述了當代的50年間,中國哲學史在麵上和點上的發展和突破,並做了簡單評議。講堂依據暨南大學哲學研究所劉依平整理加以編輯,以饗更多講堂聽友。
4月14日,郭齊勇應邀出席在線講座,講述中國哲學史百年回顧與(yu) 當代發展(李念截屏)
當代中國哲學的人文係譜與(yu) 理論關(guan) 懷
在前輩學者的影響下,一代一代學者成長起來,形成了自己的創見,構成了中國哲學當代發展的圖景。我在這裏略舉(ju) 其要。
*中國哲學史研究,海內(nei) 外研究者均有建樹和特色
國內(nei) 學者,像北京的牟鍾鑒提出了“新仁學”,陳來提出了“仁學本體(ti) 論”,蒙培元提出了“情感哲學”。上海的楊國榮對倫(lun) 理學、形上學的當代重建,吳震有很多關(guan) 於(yu) 日本儒學和宋明理學的研究成果。山東(dong) 的顏炳罡和北京的趙法生,對“鄉(xiang) 村儒學”有很強的關(guan) 懷與(yu) 實踐。南京的賴永海有一係列關(guan) 於(yu) 中國佛學史的專(zhuan) 著,洪修平有關(guan) 於(yu) 儒釋道三教關(guan) 係的係統研究。還有深圳的景海峰有一個(ge) 團隊,包括李大華、王立新、問永寧、王興(xing) 國都在那裏發展。當然,這裏所舉(ju) 難免掛一漏萬(wan) 。
海外學者像安樂(le) 哲的“角色倫(lun) 理”學說——他是加拿大人、美國學者,現在常住北京,是中國哲學史的著名專(zhuan) 家,他和他的弟子們(men) 討論角色倫(lun) 理很火。海外的黃勇、李晨陽對比較哲學有研究,倪培民在美國講《論語》、翻譯《論語》,劉笑敢的詮釋學、反向格義(yi) 說,黃俊傑的詮釋學、鄭宗義(yi) 的儒學研究等等,大家都在努力地從(cong) 各個(ge) 方麵探究中國哲學。
就整個(ge) 當代中國學術思想界而言,中國哲學史的研究都是特別活躍的。一百年來,從(cong) 王國維、梁啟超、謝無量、胡適、馮(feng) 友蘭(lan) 、張岱年、郭沫若、侯外廬、孫叔平、蕭萐父、馮(feng) 契、陳俊民等老一輩學者一直傳(chuan) 下來,傳(chuan) 到我們(men) 這一代,不同的傳(chuan) 統之間有一種會(hui) 通的發展。所以相較於(yu) 前輩學者的工作,當代中國哲學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議題。
*政治與(yu) 倫(lun) 理哲學:以“親(qin) 親(qin) 相隱”為(wei) 例的中西方差異
比方說政治哲學的問題。西方的政治哲學問題觸發到我們(men) 對於(yu) 中國政治哲學的理解。新民本說將良好政治建立在人格尊嚴(yan) 基礎上,就是嚐試去重構一種政治-心性哲學。倫(lun) 理學方麵,用德性倫(lun) 理學來詮釋中國哲學,討論德性倫(lun) 理學和中國哲學的一個(ge) 關(guan) 係問題。有的學者也從(cong) 德性和德行的不同出發來討論。譬如像中國的儒家倫(lun) 理中“親(qin) 親(qin) 相隱”問題的討論,我也參與(yu) 了討論,不在於(yu) 爭(zheng) 論什麽(me) 、結論是什麽(me) ,而在於(yu) 更好地理解柏拉圖的《遊敘弗倫(lun) 篇》和中國的孔孟之道,他們(men) 對親(qin) 情的討論,親(qin) 情到底重不重要?是親(qin) 情重要,還是其他的東(dong) 西更重要?如何去詮釋《孟子》中的相關(guan) 章節?情和理、門內(nei) 和門外的張力是怎樣的?圍繞這些問題,形成了明顯的研究熱點。
*哲學與(yu) 經學結合:經學成為(wei) 越來越有成就的學科
再比如哲學與(yu) 經學的結合研究。中國哲學始終蘊藏著對現實的關(guan) 懷,其中要義(yi) 是一個(ge) 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如何靈根再植的問題。包含兒(er) 童讀經在內(nei) 的民間經學活動、以伟德线上平台為(wei) 代表的儒教團體(ti) 社會(hui) 活動的興(xing) 起,經學研究又發展了起來。經學不隻有義(yi) 理,還有小學,內(nei) 部有今文和古文、宋學和漢學的差異。有很多學者做一些研究,像陳來、薑廣輝、李存山、蔡方鹿、李景林、幹春鬆、曾亦、郭曉東(dong) 等,在經學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經學在研究範式、文本研究、人才培養(yang) 、研究隊伍建設等各個(ge) 方麵,都有了縱向的深入發展。大家越來越重視經學,經學學科成為(wei) 越來越有成就的一個(ge) 學科,這也是青年儒學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方向。如果我們(men) 沒有經學的理路,沒有經學的研究,所謂中國哲學就會(hui) 有流入玄虛的可能。
中國哲學的民間性也在當代得到了發展。那就是麵向民間的需要,推動城市社區儒學、企業(ye) 儒學、鄉(xiang) 村儒學的發展。譬如牟鍾鑒、顏炳罡老師依托尼山聖源書(shu) 院,下沉到農(nong) 家,做得非常好。浙江的學者對於(yu) 百姓儒學非常重視。黎紅雷回到海南家鄉(xiang) 去做儒學的民間推廣,同時創辦世界儒商大會(hui) ,成績很顯著。
*道教佛教研究豐(feng) 碩:思想史、學科交叉角度切入
還有關(guan) 於(yu) 道家道教和佛教的研究。從(cong) 上個(ge) 世紀90年代出現道家道教的文化研究熱以來,這種熱度到現在還不減。一是從(cong) 思想史的路徑和哲學史的路徑出發,對道家、道教、佛教的研究,從(cong) 政治哲學、美學、心性哲學、養(yang) 生學、人格境界論、倫(lun) 理學、方法論等角度開展。二是從(cong) 學科交叉的角度來研究,比如道家道教哲學、佛教哲學,與(yu) 文學、社會(hui) 學、醫學、音樂(le) 、管理學、生命科學、心理學等等相結合,也有很多的研究專(zhuan) 著和成果。道家道教方麵,哲學史上的個(ge) 體(ti) 如莊子、文子、郭象的研究,概念史的研究,關(guan) 於(yu) 通史、斷代史的研究,關(guan) 於(yu) 海德格爾和道家學術的相互比較研究。尤其是新材料引發的新問題研究,特別是出土文獻像馬王堆帛書(shu) 、郭店簡、上博簡、北大簡、清華簡等新文本的發現,推動了《老子》文本的研究(這一方麵丁四新有新成就)。陳鼓應一直推動和領導了道家道教的研究。我們(men) 的前輩、四川大學的卿希泰教授和他的弟子學生,包括李剛、詹石窗、蓋建民教授等形成了一個(ge) 團隊,還有李大華、何建明等對道家道教進行多維度研究,形成了一係列的研究問題,尤其是道教史的研究與(yu) 梳理取得了極大的成果,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佛教哲學研究也是這樣。比方說中國佛教史通史,中國佛教典籍與(yu) 著作的整理,佛教宗派與(yu) 人物研究等等,以及中華大藏經的新編整理、世界佛學名著譯介、漢傳(chuan) 佛教與(yu) 藏傳(chuan) 佛教、中日韓越佛教的研究等,取得了非常豐(feng) 碩的成果。杜繼文、樓宇烈老師,還有已故的方立天老師,他們(men) 的佛教研究成果都值得我們(men) 重視。
當代中國哲學研究還延伸到生態倫(lun) 理、少數民族哲學、中國哲學的海內(nei) 外互動等方麵。近百年來,中國哲學的發展,是向縱深和廣延兩(liang) 個(ge) 維度展開的。例如從(cong) 生態理念、生態美學、生態倫(lun) 理、生態規範的角度,對《月令》《荀子》等文本展開新的解讀,挖掘天人合一、物我同源的思想內(nei) 涵與(yu) 價(jia) 值。我們(men) 對少數民族的哲學也有了理論自覺,形成了一支專(zhuan) 門從(cong) 事這方麵研究的隊伍,有多種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史著作的出版。
*海內(nei) 外互動日益健康:平台眾(zhong) 多、比教學研究深入
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的海內(nei) 外互動研究也是如此。在中國哲學和哲學史研究上,中國大陸地區和港、台地區的互動,中國和新加坡、日本、韓國、歐美之間的互動,都得到了深化和增強。特別是國際儒聯、世界佛教論壇等機構和平台,為(wei) 這種海內(nei) 外互動提供了非常多的方便。海外學者像傅偉(wei) 勳開啟了互動研究的先河,成中英創辦了國際中國哲學會(hui) 和英文的《中國哲學季刊》,黃勇創辦了英文雜誌《道》,成為(wei) 海內(nei) 外互動研究的重要平台。我們(men) 從(cong) 景海峰、顏炳罡、丁為(wei) 祥、董平、彭國翔、倪培民的文章著作中了解到,海外對於(yu) 牟宗三、唐君毅、勞思光的研究是非常豐(feng) 富的;此外,陳少明的經典與(yu) 思想的解釋學傳(chuan) 統研究,楊澤波對牟宗三的係列批判,李晨陽、吳根友、東(dong) 方朔教授關(guan) 於(yu) 比較哲學的研究,任劍濤教授、白彤東(dong) 教授、姚中秋、黃玉順教授關(guan) 於(yu) 中西政治哲學的研究,都有很多深入的見解。
當代中國哲學代表學者與(yu) 觀點評議
從(cong) 學理建構的角度來看,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出現了一批中國哲學研究的大家。我們(men) 略微談談近五十年來幾位學者的主要貢獻。
*李澤厚:功在同時開啟思想啟蒙和文化守成
李澤厚
李澤厚先生今年過世了,但他同時開啟了兩(liang) 道思想的閘門,一道是思想啟蒙,一道是文化守成。他的論域非常寬廣,他對於(yu) 美學的反思、對康德哲學的研究、對孔子的研究,都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他提出了樂(le) 感文化、自然人化、實用理性、物的本體(ti) 性、情感本體(ti) 論說、哲學綱要、倫(lun) 理學綱要、認識論綱要、對真善美分別論說,還有中國哲學登場等重要觀念。
他有一整套的思想係統,他是用孔子思想來消化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非常具有創造性。比方說他提出的巫史傳(chuan) 統,構成樂(le) 感文化和實用理性的基礎,認為(wei) 在孔子之前中國有一個(ge) 悠久的巫史傳(chuan) 統,這個(ge) 傳(chuan) 統以巫君合一、政教合一為(wei) 特征,解釋了非理性的逐漸消亡、現實的人間的曆史的增多,以及理性化是如何成為(wei) 中國思想的大傳(chuan) 統,和實用理性是如何成為(wei) 中國文化的特點的。
他還以“人類如何可能”來回應康德的認識論,認為(wei) 社會(hui) 性的物質生產(chan) 生活是人類的本質和基礎,對唯物史觀表現出高度的認同。他講人是曆史的存在,強調社會(hui) 性的道德和宗教性的道德、良知靈明和絕對命令。
李澤厚先生還主張情本體(ti) ,情本體(ti) 不是西方的理本體(ti) ,也不是基督教的聖愛,也不是倫(lun) 理本體(ti) ,是審美的、而不是宗教的,認為(wei) 情感是人生的根本、人生最後的實在。他是一個(ge) 很具有創造力的哲學家,我們(men) 要談近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哲學,不能離開李澤厚先生。
*湯一介:有學問的組織家,中國解釋學、“三個(ge) 合一”
湯一介
湯一介先生的研究方向是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儒家哲學、中西文化比較等等,寫(xie) 了大量的著作,有十卷本的《湯一介集》。他對儒釋道三教的研究,對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都是很有會(hui) 心的。他提議創造中國的解釋學,他認為(wei) 中國曆史上有三種解釋經典的方式,《左傳(chuan) 》對於(yu) 《春秋經》的解釋是一個(ge) 事件性的解讀,《係辭傳(chuan) 》對於(yu) 《易經》的解釋是一個(ge) 整體(ti) 性的哲學解讀,《韓非子·解老》《喻老》對《老子》的解讀是社會(hui) 政治運作型的解釋,此外還有《墨經》中《經說》對於(yu) 《經》的解讀也是一種不同的解釋。湯先生認為(wei) 中國哲學有不同的解釋學傳(chuan) 統,是一種特殊的哲學,有其特殊的概念。
他討論了中國哲學建構中的一係列的命題,比方說他強調“三個(ge) 合一”,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湯先生三個(ge) 合一的討論,是源於(yu) 中國哲學體(ti) 用一源的傳(chuan) 統,形成了普遍和諧、內(nei) 在超越、內(nei) 聖外王的,這三套理論三個(ge) 方麵來表現出中國傳(chuan) 統的這個(ge) 哲學的理論。普遍和諧的觀念是中國哲學的宇宙人生論,內(nei) 在超越的理論是中國哲學的境界修養(yang) 論,內(nei) 聖外王之道是中國哲學的政治教化論。這三套理論就構成了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理論體(ti) 係。湯一介先生講到自己的思想的發展過程,對中國哲學理論框架的考慮,受到了餘(yu) 英時先生內(nei) 在超越說的影響,也受到了亨廷頓的文明衝(chong) 突論的影響,他肯定文明的共存。他也對激進、自由、保守三大思潮的相互融合,新軸心時代的文明,儒家和普遍倫(lun) 理的關(guan) 係,儒學的現代重建,三教統一,儒學和馬克思主義(yi) 的關(guan) 係等問題,有很深的考慮。
湯一介先生他做了很多現實的貢獻,他是一位有學問的組織家,他開辦的中國文化書(shu) 院,在中國文化史上是很有地位的。首先是位學問家。他很敏感,而且他能夠敏感地將國際的、世界的問題,和中國的傳(chuan) 統勾連起來,來思考中國傳(chuan) 統的詮釋問題。
*張立文:和合學,以五大原理解決(jue) 世界五大危機
張立文
張立文先生是浙江溫州人,他在中國哲學的範疇與(yu) 邏輯結構,中國文化的特質,天道人道的係統,《周易》思想,宋明理學尤其是朱子、陸子、船山,東(dong) 亞(ya) 儒學特別是以李退溪為(wei) 中心的韓國儒學,都有很精到的研究。他的影響不僅(jin) 在國內(nei) ,在韓國也非常有影響,韓國出版了他著作的韓文版。
特別是獨創性地提出了“和合學”,主張承認不同事物的矛盾差異,就像宋代程頤說“天理”二字是自家體(ti) 貼出來的一樣,“和合”二字也是張立文先生自己體(ti) 貼出來的。“和合”實實在在地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麵對人與(yu) 自然的衝(chong) 突即生態危機、人與(yu) 社會(hui) 的衝(chong) 突即社會(hui) 危機與(yu) 人文危機、人與(yu) 人的衝(chong) 突即道德危機、人的心靈衝(chong) 突即精神危機與(yu) 信仰危機、文明之間的衝(chong) 突即價(jia) 值危機,和合學提出了儒家五大原理來解決(jue) 五大危機。五大原理就是尊重生命的和生原理、和平共處的和處原理、共立共榮的和立原理、共達共富的和達原理、滋潤心靈的和愛原理。他將和合深化為(wei) 哲學理論的一個(ge) 核心話題,和平合作與(yu) 和合價(jia) 值的目標,不僅(jin) 是當代社會(hui) 政治、經濟、文化、製度、學術的訴求,而且是生命體(ti) 與(yu) 他者之間的一種對話的基礎,有強烈的現實意義(yi) 。
張立文先生強調中國哲學要自己講、講自己。他認為(wei) 從(cong) 全球哲學、世界哲學和民族哲學的衝(chong) 突融合來講,中國的哲學要自作主宰、走自己的路。中國哲學不應該照著西方哲學來講,或者是接著西方哲學來講,而應該是自己講、講自己,這是文明對話的一個(ge) 前提。
*蒙培元:情感儒學,走出康德限製,提升實踐
蒙培元部分作品剪影
蒙培元先生的主要貢獻在於(yu) 中國哲學中的儒家哲學、情感哲學。他認為(wei) 情感是儒學理論的一個(ge) 出發點,儒家始終是從(cong) 情感出發來考慮人生問題,因此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的重要命題,他的思想是“情感儒學”。他認為(wei) ,道德情感能夠上通理性、性理和理義(yi) ,下通經驗實然;不承認這一點,將道德情感要麽(me) 限製在經驗實然層麵,要麽(me) 就變成超越的本情,本身就沒有突破康德哲學的界限。隻有承認道德情感既是個(ge) 人的,又是共通的,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既是經驗的,又是超越的,才能走出康德哲學的限製,回到具體(ti) 理性的思路上,使道德問題得以解決(jue) 。
從(cong) 儒家哲學的特點上來看,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講的,情與(yu) 理,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混融在一起,她是活的,她沒有形上學的純粹性,卻具有生命創造的豐(feng) 富性。我們(men) 固然可以消化康德,對儒家哲學進行分析,但是分析之後,還是要回到儒家哲學的精神中來,從(cong) 心理基礎上來解決(jue) 道德實踐的問題。儒家是主張提升情感的,提升就是實踐,其目的是提高人的情操、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追求,而不是建立一套超越的形上學的道德實在論。是實實在在和道德主體(ti) 的情感聯係在一起。
而在人和自然、中國哲學的生態觀方麵,蒙培元先生也講生生之德,強調儒學以人為(wei) 中心與(yu) 人類中心主義(yi) 是不同的,為(wei) 天地立心和為(wei) 自然立法是有區別的。
*牟鍾鑒:新仁學,愛人、尊生、尚通、貴和
牟鍾鑒
牟鍾鑒先生與(yu) 人合作了《中國宗教通史》,著有《走近中國精神》《儒學價(jia) 值的新探索》《老子新說》《中國道教》等。他創立的民族宗教學、新仁學,在學界有很大的反響。中央民族大學曾經圍繞他《新仁學構想:愛的追尋》一書(shu) ,展開了“新仁學”思想的討論會(hui) 。我覺得可以用八個(ge) 字來概括牟先生的思想:愛人、尊生、尚通、貴和。他的主張是生命儒學。牟先生有開放的心靈,對儒、釋、道各家,對世界各宗教各文明,都強調平等對話。牟先生對於(yu) 現代的道德和生態危機,對於(yu) 西方片麵誇大的知識理性和個(ge) 人主義(yi) 的弊病,對於(yu) 西方學者所說的中國哲學博物館化,對餘(yu) 英時先生的遊魂說都展開了批評。他對文明衝(chong) 突論、優(you) 勝劣汰論的社會(hui) 達爾文主義(yi) 、強權政治、民族宗教方麵的極端主義(yi) 都提出了批評。
新仁學的主線涵蓋有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涵養(yang) 生命、提升生命,形成了仁德的體(ti) 用論、仁德生命論等看法。新仁學主張整體(ti) 化的生命學問,需要性命雙修,必須樹立民胞物與(yu) 的大生命觀,將仁愛生命作為(wei) 一種真誠的普遍的信仰,尊重生命。他主張以道為(wei) 歸,以通為(wei) 路,和道家、《易傳(chuan) 》的宇宙觀相通。他深化了宋明理學的生生不已的生德,它對於(yu) 仁的解釋,對愛的內(nei) 涵的肯定,用生生不已的“生”,把仁學、人道、天道打成一片。
陳來:仁學本體(ti) 論,吸收中西,具有理論好現實意義(yi)
陳來
陳來教授是一個(ge) 非常有典範意義(yi) 的人物,他有很大的創造性。對於(yu) 中國從(cong) 遠古三代一直到現代哲學,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見。他的《古代宗教與(yu) 倫(lun) 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竹帛五行與(yu) 簡帛研究》《朱子書(shu) 信編年考證》《朱熹哲學研究》《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詮釋與(yu) 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宋明理學》《中國宋元明哲學史》等等,從(cong) 先秦一直到現代哲學的重要的問題和人物、乃至東(dong) 亞(ya) 哲學,他都有全麵的討論,形成了很多專(zhuan) 著。
他也創造了自己的哲學體(ti) 係,即“仁學本體(ti) 論”,也叫“新原仁”。從(cong) 立意來說,他將自己的仁學本體(ti) 論區別於(yu) 西方,主張中國哲學的本體(ti) 是生生不已的,是生命性的,中國的本體(ti) 哲學是指最根本、最真實的一個(ge) 存在,這個(ge) 本體(ti) 就是仁體(ti) ,她與(yu) 西方的本體(ti) 論、存有論不同,也回應熊十力的人心本體(ti) 論和李澤厚的情本體(ti) 論。從(cong) 學理內(nei) 容上講,他重新解釋、研究漢宋諸儒特別是朱子的仁學本體(ti) 論。他認為(wei) 程顥、謝良佐是以“生”來認仁的,在儒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本體(ti) 論和宇宙論的意義(yi) 。朱子的仁學貫徹了“生氣流行”的觀念來理解仁與(yu) 仁、義(yi) 、禮、智四德,“仁”作為(wei) 生意流行的實體(ti) ,已經不是一般朱子學所理解的靜而不動的理、性,在廣義(yi) 上是包含了理、氣的一元總體(ti) 。因此,說朱子學是仁學,相較於(yu) 朱子學是理學的習(xi) 慣說法,也許更能凸顯其哲學的體(ti) 係。這可以說是一個(ge) 重新的解讀,是陳來先生突破前人的一個(ge) 新的講法、一個(ge) 新的建構。他認為(wei) 宋儒的生生之仁、一體(ti) 之仁,構成了儒學的仁德倫(lun) 理的傳(chuan) 統、仁學本體(ti) 論的傳(chuan) 統。他說春意盎然的宇宙就是人的宇宙,仁學本體(ti) 論是一體(ti) 共生的整體(ti) 性的本體(ti) ,整體(ti) 中有關(guan) 係、關(guan) 係中有個(ge) 體(ti) 。他強調了仁體(ti) 論的重建是現代儒學形上學的一個(ge) 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重建儒學和複興(xing) 儒學的需要,更是當今中國和世界的道德迷失的一種需要,因此要落實到價(jia) 值、倫(lun) 理、道德的層麵。
仁學本體(ti) 論重在講本體(ti) 論形上學,但從(cong) 本而舉(ju) 目、舉(ju) 體(ti) 而成用,不是空言,主張仁體(ti) 和用。陳來先生有他的哲學特點。他在繼承中國哲學傳(chuan) 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繼往開來,吸收並回應了西方哲學的主要傳(chuan) 統,深入分析了中西哲學的本體(ti) 論、生命哲學的意義(yi) ,高揚中國的本體(ti) 哲學,對應中國和世界的現實問題,重建仁學本體(ti) ,具有理論和現實兩(liang) 個(ge) 方麵的意義(yi) 。
中國哲學的問題意識與(yu) 未來發展
暨南大學哲學所建所五周年學術講座,由高華平所長主持(李念截屏)
什麽(me) 叫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我們(men) 在認識活動中對問題的提出、懷疑、追溯的心理狀態。問題意識可以推動研究者的研究工作。作為(wei) 中國哲學研究者,我們(men) 一方麵不一定完全了解自己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麵我們(men) 要力圖去了解研究對象的問題意識,這就更加困難。因為(wei) 中國哲學史上的問題和問題意識的產(chan) 生,主要和時代思潮、時代的刺激挑戰有密切的關(guan) 係。問題意識又和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社會(hui) 心理、社會(hui) 思潮、流派學說、師友人物有密切的關(guan) 聯。
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傳(chuan) 統,都要重視問題、凸顯問題。張岱年先生1937年寫(xie) 成的《中國哲學大綱》,副標題是“中國哲學的問題史”,提出了一係列的問題。宇宙論中的本根論、道體(ti) 論、大化論、法相論,太極、陰陽、理氣等等,都是討論的問題,而問題意識又全程轉化為(wei) 命題、詞語、範疇係統。
*中西方哲學問題意識有同有異,天人性命之學中國獨有
中國哲學的中心問題意識與(yu) 西方哲學有同有異。正如李約瑟指出的,中國的宇宙生成論是一個(ge) 有機的過程,所以中西人文主義(yi) 有不同,中國是內(nei) 在的人文主義(yi) ,西方是外在的人文主義(yi) 。中國傳(chuan) 統的個(ge) 體(ti) 不是原子論式的個(ge) 體(ti) ,而是關(guan) 係性的和整體(ti) 性的個(ge) 體(ti) 。總體(ti) 上說,中國哲學所關(guan) 注的向度、提問方式、側(ce) 重角度與(yu) 西方哲學不一樣。在中國哲學的問題和問題意識下,中國哲學中的天人關(guan) 係論、宇宙生成論、群體(ti) 關(guan) 係論、治身治國論、天道性命和心性情才論、德性修養(yang) 的功夫論、宇宙境界論、知行關(guan) 係的問題、道德直覺的問題,都很發達,這是和西方哲學不一樣的。
我們(men) 還要強調中國哲學的主體(ti) 性。我們(men) 不再是按照西方的框架、模式、觀念、概念,把中國哲學進行解構和重構。中國不隻有思想,而且有哲學。和西方哲學相比較,中國哲學有它的特殊性,比如說天人性命之學,這是西方所沒有的。
我將中國哲學傳(chuan) 統的特色歸納為(wei) :存有的連續、生機的自然、整體(ti) 的和諧和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和創造革新、德性修養(yang) 和內(nei) 在超越、秩序建構和正義(yi) 訴求、具體(ti) 理性和象數思維、知行合一和簡易精神。
*中國哲學是知識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信仰體(ti) 係
202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郭齊勇主編的《中國哲學通史》(學術版)先秦卷、秦漢卷、宋元卷、古代科學哲學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卷、明代卷、清代卷、現代卷、少數民族哲學卷等六部著作將陸續出版
通過對前輩、時賢的觀點的梳理,我們(men) 對中國哲學要形成一個(ge) 基本的認識:人和中國哲學不是外在的一個(ge) 關(guan) 係。中國哲學有學理性的、知識性的一麵,我們(men) 也可以把中國哲學史作為(wei) 知識係統的學科。但她絕不僅(jin) 僅(jin) 是知識係統,還是價(jia) 值係統,甚至還是一個(ge) 信仰係統。所以我們(men) 學中國哲學,還要注意中國哲學前輩們(men) 所提倡的生命體(ti) 驗的方法。了解一點中國哲學史,可以掌握一些生命的智慧,滋養(yang) 我們(men) 的人生,使我們(men) 能夠健康成長,使我們(men) 心態更加平和,使我們(men) 對人對事更為(wei) 寬容,能夠為(wei) 我們(men) 理解和自處於(yu) 這個(ge) 現實世界,提供更加多維的智慧。
我們(men) 將中國哲學研究的未來希望,寄托在青年一輩的學者身上!
郭齊勇講述、劉依平整理,李念編輯,原文1.3萬(wan) 字。照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
編輯:李念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