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應該讓孔廟回歸本位—— “海南第一廟”被毀有感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11-08-31 08:00:00
 |
劉百淞
作者簡介:劉偉(wei) ,字百淞,西元一九八二年生,河南靈寶人,蘇州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從(cong) 事儒家思想研究,習(xi) 行儒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著有《儒學傳(chuan) 統與(yu) 文化綜合創新》《天下歸仁:方以智易學思想研究》等。
|
近來,享有“海南第一廟”的文昌文廟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毀滅性的破壞。這一負麵消息掀起了軒然大波。中國內地儒家人士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同時又為自身的悲涼境遇感到萬般無奈。文廟是祭祀孔子、傳承文教的重要場所。然而文廟的管理現狀與儒家的崇高理想大相徑庭。悲慟之餘,反思目前的文廟管理製度,儒家認為其中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弊端,要求收回文廟的管理權,杜絕此類惡性事件的再次發生。
當世俗化的浪潮不斷衝擊優秀的傳統文化時,儒家也未能幸免於難。就破壞的過程而言,從青年學生公演“子見南子”的鬧劇到譚厚蘭挖墳掘墓,孔子的聖人形象被徹底扭曲,甚至無法享有一位先哲應得的尊重:從金聲玉振的萬世師表淪為“壞東西”。這是特殊的曆史階段的寫照。
時過境遷,一陽來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宗族勢力應運壯大。在一種錯誤觀念的影響下,儒家被視為宗族利益的護符,以至於出現拆毀明倫堂、為某家族修建祖祠的荒堂之舉。其實,這是對儒家思想的誤讀。儒家以“仁”作為終極關懷,以“禮”約束一切社會成員的言行,以廓然大公的氣度克製不同層麵的私欲,然後返回到終極關懷,以“仁”協調公私關係,引導社會生活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文廟承載著傳播天下觀念、顯揚仁學的重任。任何宗族的私利在其麵前都是微不足道的,遑論憑借宗族力量侵奪孔子廟堂以縱其欲!
在文昌文廟的學宮遺址上修建旨在推動旅遊經濟發展的“宏光寺”,不僅誘發了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而且對“文化中國”構成了極大的傷害。孔子被逐出文廟,學宮被改成佛寺。黃鍾瓦釜,顛三倒四。一切都是物欲橫流的惡果。當孔夫子被“孔方兄”欺辱時,儒家究竟應該做些什麽?是默然忍受,還是“直道而行”?
當前,儒家能否與其它宗教齊驅並駕,早已成為一個實踐問題、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學術問題。經過近百年花果飄零的考驗,儒家已經走出曆史的低穀,重新挺立道德主體,再次公開擔當社會責任,增進認同感,構建中華民族的文化家園,積極要求保護儒家的文化遺產。然而單純的保護隻是維持現狀,不能達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效果。因此,儒家呼籲收回包括文廟在內的財產管理權,以便在國家製度的框架下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
平心而論,毀壞文廟既是破壞儒家的文化遺產,又是對民族自尊心的傷害。當今世界,文明衝突頻仍。一切衝突都源於內心的焦慮。麵對世俗化的挑戰,儒家的聲音顯得微乎其微。但正是這種激揚的心聲維係著和諧與穩定。為了不讓孔子變成“幽靈”,儒家必然堅定信念,采取一切有效的實際行動,直到道統複興。君子如鍾,小叩小鳴,大叩大鳴,矢誌不渝,畢成其功。
原載於《僑報》2011年9月4日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