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旁議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22-04-24 19:18:12
標簽:傳統文化進校園
常檣

作者簡介:常檣,本名常強,男,西元1983年12月生,山東(dong) 臨(lin) 清人,現任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秘書(shu) 處,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儒家哲學、儒家文化傳(chuan) 承發展與(yu) 普及應用。著有《問道三人行》《孔子學堂微訪談》《孔子百問》《儒此便好》《走近孔子,發現自己》等。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旁議

作者:常檣(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hui) 秘書(shu) 處 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中國德育》2022年第5

 


時至今日,國家多種有關(guan) 重要文件都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提出了明確目標、具體(ti) 要求及實施辦法。2021年1月,教育部製定印發《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明確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重要意義(yi) 、基本原則、總體(ti) 目標、主題內(nei) 容、學段要求、學科安排、組織實施等內(nei) 容,為(wei) 充分發揮中小學課程教材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功能,提供了全麵、細致、科學地指導。總體(ti) 來看,時賢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關(guan) 注頗多,論述頗豐(feng) ,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深化了我們(men) 對新時代少年兒(er) 童教育這一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話題的認識和理解。本文擬從(cong) 一個(ge)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者、研習(xi) 者的視角,根據自身體(ti) 驗與(yu) 理解,就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發表一點陋見。

 

一、目標須明確

 

中國自古就重視教育,對教育有著一整套的思想理論體(ti) 係和不可勝數的教學實踐案例。錢穆先生曾言:“中國文化,是一向看重‘人文精神’的。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沒有把教育看得比中國更重。中國任何一源學術思想,莫不以教育哲學為(wei) 其最高的核心。中國任何一學者,幾乎全是個(ge) 教育家。尤其是儒家,尤其是孔子。……孔子和儒家,是最看重‘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他們(men) 創造了中國社會(hui) 裏‘士君子’的教育。”[1]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是一項浩大的係統工程,涉及方方麵麵,但其目標很明確,就是關(guan) 於(yu) “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之問題,在此,我們(men) 提出培養(yang) “少年君子”的目標。這項工程,有必要通過設計一整套“組合拳”,幫助廣大少年兒(er) 童在“厚植中華文化底蘊、涵養(yang) 家國情懷、增強社會(hui) 關(guan) 愛、提升人格修養(yang)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等方麵”(《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取得明顯進步與(yu) 提升。換言之,要給我們(men) 的少年兒(er) 童培植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心理結構”。“君子”這一概念,原本就屬於(yu) 儒家人格理想,具有廣泛的社會(hui) 美譽度和文化認同感,使人更容易在目標方向上產(chan) 生聚焦效應。同時,提出“君子”這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教育目標,也可以與(yu) 西方的“騎士教育”“紳士教育”等形成鮮明的對比與(yu) 呼應。那麽(me) ,具體(ti) 該如何理解新時代的“君子”,並朝著這一方麵來塑造我們(men) 的少年兒(er) 童呢?《論語·子罕》:“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不妨從(cong) 以上這三個(ge) 方麵來理解“君子”。我們(men) 認為(wei) ,“君子”是仁者、智者、勇者的三位一體(ti) ,仁、智、勇兼備者方可為(wei) 君子。【1】

 

(一)“仁者”關(guan) 乎本色,與(yu) 品德有關(guan) 。

 

按照儒家的理解,人之所以為(wei) 人,人之所以異於(yu) 禽獸(shou) ,關(guan) 鍵在於(yu) 人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孫醜(chou) 上》),人本來就應當是個(ge) 仁者。《孟子·離婁下》:“人之所以異於(yu) 禽獸(shou) 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yu) 庶物,察於(yu) 人倫(lun) ,由仁義(yi) 行,非行仁義(yi) 也。”“仁”是對所有美好道德的總括,涉及學生的“三觀”教育。如何來培養(yang) “仁者”呢?或者說“仁者”應表現在哪些方麵呢?可從(cong) 孔子那裏找到答案。如,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孔子曾在回答弟子顏淵、子貢、子張、仲弓、司馬牛、樊遲時,分別對“仁”做過不同闡釋:“克己複禮為(wei) 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恭,寬,信,敏,惠。”(《論語·陽貨》)“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論語·顏淵》)“仁者,其言也訒。”(《論語·顏淵》)“愛人。”(《論語·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yu) 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仁者的培養(yang) ,直接關(guan) 係到學生“德商”的水平,“德商”要靠專(zhuan) 門的德育來成就。學生若沒有道德意識和道德覺悟,才會(hui) 導致“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悲劇出現。

 

(二)“智者”關(guan) 乎底色,與(yu) 學識有關(guan) 。

 

《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如果說對道德的追求屬於(yu) “形而上者”的話,那麽(me) 對知識的追求當然就屬於(yu) “形而下者”了。不論是道,還是器,二者於(yu) 人、於(yu) 君子,皆不可偏廢。因此,學生要做一名君子,除了要過道德關(guan) ,還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chu) 備和專(zhuan) 業(ye) 技能。孔子說:“君子不器。”(《論語·為(wei) 政》)就是在強調,君子不可像器具一樣,隻具備一種功能,他主張人要努力修煉各種本領,所以他的教學內(nei) 容就包括了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等六種技能。但我們(men) 要區分,知識並不等於(yu) 智慧。知識是具體(ti) 的、務實的,而智慧則是普遍的、務虛的。知識隻有上升為(wei) 智慧,才能指導行為(wei) 實踐,創造美好生活。我們(men) 常講“學識”二字,“學”代表知識,“識”代表智慧,學生隻有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才算是朝君子人格方向邁出了正確而堅實的一步。智者的培養(yang) ,直接關(guan) 係到學生智商的水平,智商既來自書(shu) 本知識,也來自課外知識;既來自學習(xi) 思考,也來自躬身實踐。

 

(三)“勇者”關(guan) 乎成色,與(yu) 意誌有關(guan) 。

 

今日中國青少年,有一個(ge) 很不好的成長趨勢,就是男生女性化。許多男生在審美取向上,發生嚴(yan) 重錯亂(luan) ,出現畸形化,這些人蓄發塗粉,不愛武裝愛紅裝,擺出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沒骨氣,沒血性,沒擔當,沒公德心!我們(men) 所要培養(yang) 的新時代青少年,不論男女,單單有道德和學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備一股浩然正氣,都要爭(zheng) 做一個(ge) 見義(yi) 敢為(wei) 的勇者。勇者的一個(ge) 具體(ti) 表現就應當是文武兼備,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ti) 魄。據《呂氏春秋》所載:“孔子之勁,舉(ju) 國門之關(guan) ,而不肯以力聞。”孔子本人就不是一個(ge) 單薄的文弱書(shu) 生,不論是外形,還是內(nei) 在,他都堪為(wei) 一個(ge) 十足的真君子、大丈夫,有理想、有擔當,在追求社會(hui) 理想的坎坷道路上,既有靈活方法,更有堅定意誌。流傳(chuan) 至今的孔子最著名畫像,乃吳道子版《孔子行教像》,此畫上的孔子,身材魁梧,精神飽滿,佩帶著寶劍,且做謙恭執禮狀,表現出典型的“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論語·述而》)之形象,最符合曆代國人心目中的聖人形象。中小學生爭(zheng) 做勇者,就要做到兩(liang) 點:一是通過鍛煉身體(ti) 磨練堅強意誌;二是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社會(hui) 責任感、使命感、正義(yi) 感。

 

二、內(nei) 容須精當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雖說看似是一個(ge) 什麽(me) 都裝的“筐”,但其中也是分層次的。就其內(nei) 容而言,可分為(wei) 表層文化、中層文化、深層文化三個(ge) 等級。三方麵的內(nei) 容皆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的“剛需”,沒有先後之分、輕重之別。但我們(men) 在每一方麵的內(nei) 容選擇上,都要追求精當,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發育特點、成長規律。因此有必要對三個(ge) 層次的文化作分別解釋,以增強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有關(guan) 工作時的針對性和方向性。

 

(一)表層文化屬情感層麵的學習(xi) 內(nei) 容,重在培養(yang) 興(xing) 趣。

 

我們(men) 常說的“寓教於(yu) 樂(le) ”,更多體(ti) 現在圍繞表層文化而開展的教育之中。其主要載體(ti) 形式,一方麵表現為(wei) 民族民間傳(chuan) 統體(ti) 育活動,如抽陀螺、跳房子、踢毽子、滾鐵環、抖空竹、蕩秋千、跳繩等;另一方麵表現為(wei) 民間傳(chuan) 統技藝,如剪紙、年畫、泥人、刺繡、皮影戲、民間音樂(le) 、民間舞蹈、民間書(shu) 畫等。這方麵的教育,重在通過一些健身益智的娛樂(le) 活動,培養(yang) 學生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興(xing) 趣,從(cong) 情感上樂(le) 意親(qin) 近傳(chuan) 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與(yu) 熏陶。此外,我們(men) 極力倡導校園恰當引入中華禮樂(le) 文化教育,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禮樂(le) 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禮樂(le) 文化是移風易俗的主要形式。[2]盡管禮樂(le) 文化的背後是儒家核心理念,在本質上屬於(yu) 深層文化,但其終究要落實到學生的行為(wei) 表現上,要與(yu) 學生的興(xing) 趣培養(yang) 結合起來,故而我們(men) 將其視作一種重要的表層文化。

 

(二)中層文化屬知識層麵的學習(xi) 內(nei) 容,重在規範言行。

 

根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小學課程反映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主要載體(ti) 形式有經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識、科技成就、藝術與(yu) 特色技能及其他文化遺產(chan) 。這些內(nei) 容都屬於(yu) 知識性內(nei) 容,對規範學生言行具有重要的示範與(yu) 引領作用。這些內(nei) 容可能並不完全、直接涉及價(jia) 值觀,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識形態屬性。精神和知識的陣地,我們(men) 若不占領,敵人便會(hui) 占領。通過知識的“灌輸”,可使學生在人生剛剛起步階段接觸到更多民族性、本土性的東(dong) 西,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規範他們(men) 自身言行的良好作用,有利於(yu) 學生智商的提升,更有利於(yu) 他們(men)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並為(wei) 扣好此後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打下良好基礎。

 

(三)深層文化屬精神層麵的學習(xi) 內(nei) 容,重在鑄就靈魂。

 

深層文化直接與(yu) 學生“三觀”建構有關(guan) ,關(guan) 係到如何培養(yang) 和造就熱愛中華文化、親(qin) 近中華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中華文化,樂(le) 意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而奮鬥之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問題。深層文化普及傳(chuan) 播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的關(guan) 鍵所在、核心所在,也是難點所在,要把握好實事求是、創造轉化、尊重規律、貼近生活、統籌布局等有關(guan) 原則。在這個(ge) 互聯互通的“地球村”時代,我們(men) 還要特別預防“香蕉人”【2】的出現。我們(men) 並不反對也無法反對中小學生接觸、親(qin) 近西方文化,善待西方文化、擁抱整個(ge) 世界是現代中國公民的必要選擇和必經之路,我們(men) 決(jue) 不可倒退到“閉關(guan) 鎖國”的“天朝上國”時代。當我們(men) 看到少年兒(er) 童在自覺或不自覺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時,不該盲目抵製,而是在尊重其選擇的同時,更加注重引導孩子們(men) 走入中國文化殿堂,並在中西文化對比中,認識二者之異同,幫助他們(men) 建構起一種極具現代感和國際感的中國式雅致生活,進而安好一顆“中國心”。

 

三、方法須得當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校園,路徑很多,如創設校園文化氛圍、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研學旅行等,[3]皆可有效落實此項任務。目前來看,許多學者也都曾圍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的方法與(yu) 策略,提出過一些實招、高招。在此,筆者擬從(cong) 校園文化打造方麵,發表一點陋見。當下教育界普遍把校園文化分成三類——理念文化、環境文化、行為(wei) 文化。【3】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一個(ge) 大的係統工程。那麽(me) ,中小學具體(ti) 該如何打造其理念文化係統、環境文化係統、行為(wei) 文化係統呢?

 

(一)在理念文化係統打造上,應注重“精簡細化”。

 

有學者曾言:“中國人的精神文化中當然包含著幾千年來與(yu) 外來文化的融合,中國文化當然是變動著的文化。但中國之為(wei) 中國,中國文化之為(wei) 中國文化,一定有自己內(nei) 在性的東(dong) 西,有主導性與(yu) 主體(ti) 性的常道。這是不可動搖的。”[4]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首先應明確這裏所提到的“常道”是什麽(me) ,之後再將其融入學校理念文化中。2014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時用六句話對中華民族核心價(jia) 值進行了高度凝練的概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yi) 、尚和合、求大同。這可謂是我們(men) 要大力宣揚的、最關(guan) 鍵最核心的中國文化之常道。新時代的每一家教育機構,都應圍繞這個(ge) 常道,結合自身特色,建構起一整套理念文化係統。目前來看,學校理念文化係統包括校風、校訓、校紀、教風、學風等內(nei) 容,有的還表述為(wei) 辦學理念、宗旨、特色、傳(chuan) 統等。事實上,好些學校隻做到了將這些內(nei) 容“上牆”,卻沒做到“入腦”;有的雖采取強製措施,確保師生做到了“入腦”,卻沒做到“入心”;有的雖做到了“入心”,卻無法保證能完全落實到行動上。雖然我們(men) 並不反對將學校理念文化係統化,但也建議學校要力爭(zheng) 做到理念文化係統的精簡細化,有些項目甚至可以合並“同類項”,如校風和校訓,現在看來,二者完全可以合二為(wei) 一;同時,還要確保理念文化的打造能夠對症下藥、一針見血,而不是泛泛而談、千篇一律。

 

(二)在環境文化係統打造上,應注重“潛移默化”。

 

校園是個(ge) 相對封閉的環境,這有利於(yu) 特色化校園的打造。我們(men) 建議,校園環境要處處體(ti) 現出“文化味兒(er) ”,要在牆體(ti) 粉刷、道路鋪設、綠植擺設等硬件設施上下一番大功夫。環境文化係統的打造,一方麵,在效果上要追求“自然而然”“潤物無聲”;另一方麵,在做法上要追求“刻意為(wei) 之”“有心插柳”。隻有這樣才能確保環境文化係統起到良好的教化效果。根據筆者多年社會(hui) 實踐的觀察,發現安設孔子像可謂是在環境文化係統上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的一個(ge) 通行做法和“方便法門”。孔子像對於(yu) 美化校園環境、淨化師生心靈、倡導尊師重教,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有的中小學還巧妙地將地方特色文化、鄉(xiang) 土文化融入環境文化打造中,以期讓學生留住鄉(xiang) 愁。筆者一直主張“愛國先愛家鄉(xiang) ”,認為(wei) 依托學校宣傳(chuan) 地方特色文化的做法非常值得提倡,倘若孩子們(men) 連自己的家鄉(xiang) 都不了解、熱愛,我們(men) 又怎能指望他們(men) 日後在飛黃騰達時熱愛家鄉(xiang) 、回饋桑梓?引入鄉(xiang) 土文化,這應是最能體(ti) 現學校特色文化的一個(ge) 方麵。但需要提醒的是,學校也不可被“特色”所綁架,不能單純為(wei) 了追求“個(ge) 性”而忽視了“共性”。

 

(三)在行為(wei) 文化係統打造上,應注重“刻意強化”。

 

中小學生正處在人生起步階段,自主選擇能力較差,其言行都需要外力給予一定的規範,因此在行為(wei) 文化係統打造方麵,就需要有針對性地刻意強化。這裏並不是單單指紀律或規矩方麵的約束,而是指,在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理念、精神入腦入心的過程中,學校要結合理念文化係統和環境文化係統的打造,通過行動上的刻意渲染,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傳(chuan) 統文化的體(ti) 驗和認知。如,在學校樹立孔子雕像後,就要圍繞這個(ge) 雕像設置一些文化活動,如可在孔子誕辰日舉(ju) 辦集體(ti) 祭孔儀(yi) 式,或舉(ju) 辦開學典禮;還可在具有特殊的中國文化含義(yi) 的時間節點(如二十四節氣等)舉(ju) 辦一些莊重而不失趣味的文化雅集活動,引導學生過中國節慶,增強做中國人的認同感、自豪感、使命感。筆者曾多次參與(yu) 各地中小學的開筆禮、成人禮、誌學禮等活動,每次心靈都能受到極大震撼,相信這些做法也會(hui) 在中小學生心田上種下儀(yi) 式感及認同感的種子。但也需要提醒的是,校園文化打造不僅(jin) 要用情,還要用心。在此分享一個(ge) 負麵案例。曾有學者在演講時講過一個(ge) 經曆:一次,他應邀參加某一學校的成人禮,他在現場詢問參與(yu) 活動的一名中學生有何感受,沒想到該生竟回複道:“沒什麽(me) 感受,我都參加好幾次了!”這簡直太荒唐了,簡直把成人禮儀(yi) 式當成了表演、兒(er) 戲!我們(men) 怎能安排同一個(ge) 學生多次參加成人禮呢?

 

四、保障須有力

 

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從(cong) 字麵上看,就是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入中小學校園之中,進而影響學生(當然也包括教師,但主要是學生)的身心成長;其實,就本質而言,我們(men) 是站在學校的立場上(或者說是以學校為(wei) 主體(ti) ),來研討如何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入學生的腦與(yu) 心,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故而,做好這項事業(ye) ,也就不再是學校一個(ge) 方麵的責任和使命了,除了黨(dang) 和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以外,各方力量也必須和學校建立“同盟”,心向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形成合力。因此這裏我們(men) 特別要強調三方重要力量——家庭、學校、社會(hui) 的有機整合與(yu) 統一。有學者便指出:“作為(wei) 一項整體(ti) 活動,教育的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需以一種家庭、學校、大眾(zhong) 傳(chuan) 媒三管齊下的大教育觀作支撐,因為(wei) 三者中的任何一者都無法完全支撐整體(ti) 上的文化傳(chuan) 承職能,許多問題單憑學校不可能獨自承擔解決(jue) 。因此,在教育的文化傳(chuan) 承觀上,我們(men) 要確立的第一個(ge) 觀念便是:確證家庭、學校、大眾(zhong) 傳(chuan) 媒三類教育形式之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必需性,構建‘三位一體(ti) ’的教育文化傳(chuan) 承網絡。”[5]我們(men) 認為(wei) ,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家校社三者既要各司其職、各安其位,更要相互補台、同力協契、美美與(yu) 共,構成“三駕馬車”的協同育人格局,共同為(wei) 少年兒(er) 童的品性養(yang) 成、德性修養(yang) 添磚加瓦,保駕護航,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那麽(me) 家校社三方在此過程中,具體(ti) 發揮何種作用呢?

 

(一)家庭起關(guan) 鍵性作用。

 

教子是齊家的點睛項目。顏之推認為(wei) ,對子女無教而有愛,是一種“敗德”!所以為(wei) 人父母,一定要當仁不讓地承擔起教養(yang) 子女的重任。先說“父教”。《三字經》上說:“養(yang) 不教,父之過。”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那麽(me) 嚴(yan) 父在其中往往扮演著更為(wei) 關(guan) 鍵的角色。有學者曾說,一個(ge) 合格的父親(qin) ,要做到生父、養(yang) 父、“教父”的“三位一體(ti) ”。國學大師梁啟超家“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其家庭取得如此顯赫的文化功績,離不開梁啟超的家教,傳(chuan) 世的《梁啟超教子家書(shu) 》便集中展現了梁氏的齊家智慧。再說“母教”。我們(men) 強調“父教”,也絕對不可忽視母教。中國古代許多聖賢,都是生長在單親(qin) 家庭,由母親(qin) 一手教育出來的,如孔子、孟子、歐陽修、範仲淹等。難怪有人說“大儒常無父”。但話又說回來,雖然孩子在單親(qin) 家庭中成才成功並非個(ge) 案,然而我們(men) 仍然要說,父母共同護佑教導下的孩子更容易在生命的早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從(cong) 孩子成長角度看,夫妻關(guan) 係大於(yu) 親(qin) 子關(guan) 係;父母好好學習(xi) ,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恩愛和諧、舉(ju) 案齊眉、精進不息,將更有利於(yu) 孩子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優(you) 良品德的培育。

 

(二)學校起基礎性作用。

 

“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學校是主戰場,課堂是主陣地,教師是主力軍(jun) 。”[6]這裏我們(men) 重點談一談教師。我們(men) 常說:“百年大計,教育為(wei) 本;教育大計,教師為(wei) 本。”若要在此後加一句話,應當是——“教師大計,鑄魂為(wei) 本”。今天,當中國青少年都在崇拜“小鮮肉”“娘炮”之時,美國青少年卻在紛紛追慕“鋼鐵俠(xia) ”“蜘蛛俠(xia) ”“美國隊長”等英雄和超人,這難道不是我們(men) 的價(jia) 值觀、我們(men) 的靈魂和思想出了問題嗎?青少年不強,又怎能指望國家強、民族強?客觀來看,今日中國的學校教育製度並非完美,但絕對是相對最適合這個(ge) 時代的,我們(men) 不可厚古薄今。現代德育,麵臨(lin) 的並不是缺位與(yu) 否的問題,而是“更上一層樓”的問題。其中,教育工作者的學思踐悟至關(guan) 重要。從(cong) 教師思想覺悟與(yu) 素質能力提升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men) 認可“父母好好學習(xi) ,孩子天天向上”的話,那麽(me) “教師好好學習(xi) ,學生天天向上”這句話也應是成立的。學校乃學生接受係統而完整教育的唯一道場,學生最基本之素養(yang) 品性的養(yang) 成、最全麵之知識技能的獲取,全賴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之靈魂是學校文化,而學校文化,歸根結底是校長文化。校長作為(wei) 教師的“班長”,其作用相當關(guan) 鍵。當下,已湧現出許多成功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的優(you) 秀校長。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小學原校長李成泉先生便是這麽(me) 一位。李先生是一位有文化情懷的校長,他的理想是讓孔子教育思想在他的“一畝(mu) 三分地”真正落地生根。他曾講,每個(ge) 中國學校都該自覺融入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底色,而不該是特色。他還說,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好比在水池養(yang) 魚,養(yang) 水比養(yang) 魚更重要。這便是在強調文化熏陶對孩子靈魂塑造的潛移默化之功用。順著李成泉先生的思路討論,如果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應當是中國學校的底色的話,那麽(me) ,什麽(me) 是特色呢?本土文化教育才是特色。

 

(三)社會(hui) 起輔助性作用。

 

社區教育原本應是學生接受社會(hui) 教育的重要一環。但坦誠而言,今天中國所謂的社區,特別是大城市的新型社區,往往是居民按照財富多寡而聚集在一個(ge) 區域內(nei) ,居民彼此間工作事業(ye) 、興(xing) 趣愛好等方麵的交集並不多,他們(men) 之間甚至還有“老死不相往來”之勢。在這樣的情況下,談社區教育可能還為(wei) 時尚早,我們(men) 期待在未來,社區能夠真正變成居民,特別是少年兒(er) 童的精神家園,我們(men) 要努力讓所有居民都能在社區慰藉鄉(xiang) 愁,把社區打造成城市未來主人的第一故鄉(xiang) 。目前來看,對於(yu) 大部分時間花在“兩(liang) 點一線”上的少年兒(er) 童來講,社會(hui) 教育更多體(ti) 現在他們(men) 對圖書(shu) 館、博物館、科技館、少年宮及其他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等社會(hui) 公共資源的占有與(yu) 利用上。一堂精彩的國學講座、一次奇妙的文化體(ti) 驗之旅,都有可能對他們(men) 品性涵養(yang) 起到重大的積極作用。社會(hui) 教育在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涵養(yang) 少年兒(er) 童價(jia) 值觀上起輔助性作用,但絕非可有可無,同樣不可缺席。

 

概而論之,家校社三者之間,是大道同源、殊途同歸的關(guan) 係,是“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馮(feng) 友蘭(lan) 先生語)的關(guan) 係,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費孝通先生語)的關(guan) 係。我們(men) 堅信,在培塑“少年君子”的道路上,家校社“三駕馬車”一定能組成了一個(ge) 相互支撐、保障得力的“立德樹人共同體(ti) ”。我們(men) 更堅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工作一定能夠在立德樹人上取得明顯成效,並為(wei)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全麵複興(xing) 做出突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錢穆.中國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99.
 
[2] 彭林.家教與門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95。
 
[3]段德成.李曉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路徑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1(13):71-72.
 
[4]郭齊勇.守先待後.文化與人生隨筆[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115.
 
[5]容中逵.當前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三種教育誤識[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2):65-68+72.
 
[6]楊啟慧、羅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亂象及其破解[J].教學與管理,2018(22):11-13.
 
注釋:
 
【1】 關於“君子”的論述,見諸文字的有很多。孔子引入“小人”這個對立麵,使得“君子”更加形象具體。
 
【2】 “香蕉人”的意思是,在外表上,雖看起來是黃皮膚的中國人,但在內在上,卻都有一顆已被西化了的心。
 
【3】 也有人把校園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製度文化。總之,各種分類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所涉及的內容也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