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不能悟空是不行的,僅(jin) 僅(jin) 悟空是不夠的
——性天漫談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賜稿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三月十四日丁酉
耶穌2022年4月14日
【幸不幸】某個(ge) 時代比春秋戰國更亂(luan) ,固然是大不幸,但對於(yu) 有誌之士特別是儒士來說,卻是大幸,堅定信仰和上達天道的時間或有望大大縮短。孔子十五誌學,三十而立,五十知天。當代儒生若能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致力於(yu) 複興(xing) 儒家、重建中華的偉(wei) 業(ye) ,提前十幾年知天明道,也不是不可能的。而立是自立,明道是自成,抵達賢境。明道之後,天性更乾健,仁智勇具備,將更加自強不息地致力於(yu) 達人成人和興(xing) 儒建華。
【最大義(yi) 】對於(yu) 性天問題,很多學者不明所以不感興(xing) 趣,視為(wei) 空談。殊不知,性天義(yi) 理即中華特色的形而上學,是儒佛道最高最大最核心的實學。古來三家無數信徒一生勤學苦修,就是要把性天真相弄明白;很多大師大德一生傳(chuan) 道解惑,就是想把性天義(yi) 理講明白。這也是吾儒道德真理和王道大義(yi) 的源頭,儒生不可不深究也。當然也要注意方法,勿忘勿助才好,不必急於(yu) 一時,欲速則不達故。
【最大事】悠悠萬(wan) 事,唯明道最大,唯明道最難,這是儒佛道共識。蓮池大師言:“世有恒言:‘凡大徹大悟,繼祖燈續佛慧命者,須是三朝天子福、七代狀元才始得。’斯言似過,而理實然。昔中峰老人謂:‘無量劫來生死,今日要與(yu) 和盤翻轉,豈易事哉?’”(《竹窗隨筆》)
【儒佛道】三家於(yu) 道都證悟到了,特各舉(ju) 孔孟釋老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論道話語如下。孔子說:“大哉乾元,萬(wan) 物資始乃統天;大哉坤元,萬(wan) 物資生乃順承天。”孟子說:“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釋尊說:“奇哉,一切眾(zhong) 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老子說:“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wei) 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不可及】對於(yu) 道體(ti) 的空,儒佛道都認同。但佛教認知的道是不生不滅的。不滅固然,不生則有眈空之弊。唯有儒家所證,不滅而生生不息,空虛而至誠無息。噫嘻,此中妙義(yi) ,非佛道所能及也,非佛道中人和世俗學者所能理解也。
【東(dong) 海律】不能悟空是不行的,雖入儒門,登不了堂;僅(jin) 僅(jin) 悟空是不夠的,縱可登堂,入不了室。欲入吾儒之室,還必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從(cong) 寂然不動中體(ti) 會(hui) 至誠無息的天性乾健,從(cong) 無思無為(wei) 中通達於(yu) 穆不已的無相光明。
【先天性】道體(ti) 具有先天性,先天地而存在。注意,道體(ti) 與(yu) 天地不能以先後論,說先後,是方便,語言的局限性就體(ti) 現在這裏。先天可以指宇宙本體(ti) 、萬(wan) 物本源、生命本性。《乾文言》說大人與(yu) 天地合其德,先天而天弗違,就是因為(wei) 其天命之性能而與(yu) 天地之性合一。
【唯一性】天道唯一,認知不同。認知的正確度就是世界觀的正確度。世界觀正確度高,文化品質就高;世界觀正確度低,文化品質就低。世界觀完全錯誤的文化體(ti) 係,就是邪說。一些邪說口口聲聲講天講道,其實無天無道,背天逆道。信奉它就會(hui) 變成邪惡之徒,實踐它就會(hui) 淪為(wei) 罪惡分子。
【超越性】道體(ti) 潛在一切又超越一切,無所不在又無所不超,超越一切現象和作用,包括超語言、超邏輯、超人格、超意識,包括顯意識和潛意識。熊十力先生在《新唯識論》中開宗明義(yi) 提出:“今造此論,為(wei) 欲悟諸究玄學者,令知一切物的本體(ti) ,非是離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玄學即形而上學,是內(nei) 聖學的核心。“非是離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意味著必須通過持之以恒的克己複禮的踐履,直到功夫純熟,方能反身而誠,自心實證。
【超越性】張載《正蒙》言:“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蓋道體(ti) 是超越有無和虛實的。說虛無確實虛無,無方無體(ti) 無跡無象。但他又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存在的,宇宙萬(wan) 物一切現象都是他無中生有、虛中生實地“生”出來的。故易經不說有無而說幽明,道體(ti) 為(wei) 幽,萬(wan) 象為(wei) 明。其實,隻要明道,說有無也沒問題;不明乎道,說幽明同樣空談。
【無人格】天,有道體(ti) 之天、自然之天,沒有人格之天、義(yi) 理之天。天無人格,義(yi) 理非天。所謂人格之天、義(yi) 理之天,皆非真實,是公羊儒、宗教儒強加於(yu) 儒家的。注意,天理是道體(ti) 之天,非義(yi) 理。儒家義(yi) 理包括內(nei) 聖真理和外王大義(yi) ,無非道體(ti) 之天的發用。把天理說成義(yi) 理,與(yu) 把天道說成規律一樣,都把道體(ti) 說死了。這段話很重要,但公羊儒、宗教儒隻怕永遠理解不了。
【無人格】鬼神有人格,天道無人格。有人格神,無人格天和人格道。倡導人格天和人格道者,是夷道為(wei) 器,夷本為(wei) 末,夷本體(ti) 為(wei) 作用,夷本質為(wei) 現象,夷形上為(wei) 形下,夷無限為(wei) 有限,夷無相為(wei) 有相,夷大象為(wei) 小象,夷天理為(wei) 人心。如此一來,學問再好也無頭,生意再好也無本,病在骨髓,不可瘳也。
【無人格】從(cong) 儒經中讀出天有智能、情感和意誌,都是誤讀,誤解天的作用為(wei) 天的本體(ti) 了。所謂天的智能、情感和意誌,其實都是天的作用。好有一比,道如父母,器如兒(er) 女,智能、情感和意誌作為(wei) 道的作用,都屬於(yu) 器,就像天的兒(er) 女,並非天的本身。父母與(yu) 兒(er) 女既不能割裂開來,又不能混為(wei) 一談。
【人與(yu) 天】人有天性而非天。人與(yu) 天、人性與(yu) 天性之別,即器與(yu) 道、用與(yu) 體(ti) 、末與(yu) 本、有限與(yu) 無限、有涯與(yu) 無涯之別。熊十力先生的海漚與(yu) 大海喻,頗為(wei) 形象。
【易傳(chuan) 曰】易傳(chuan) 曰神無方而易無體(ti) 。這就是道體(ti) 的特征,神妙而沒有方位、方所,無所在又無所不在;簡易而沒有實體(ti) ,無跡無象,無聲無臭。道體(ti) 在不同的經典、語境和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稱謂。
【易傳(chuan) 曰】《周易·係辭上》:“易無思也,無為(wei) 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yu) 於(yu) 此。”這句話既是本體(ti) 論,也是功夫論。注意,作為(wei) 本體(ti) 論,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並無先後之別,而是寂感同時,動靜合一,無思無為(wei) 而無不為(wei) 。但作為(wei) 功夫論,則要先無思無為(wei) ,才能寂然不動,然後感而遂通。從(cong) 容廳友言:“返本還源,回到主客未起一體(ti) 籠罩之本然,乃契終極真實,就是天人本一。但習(xi) 於(yu) 主客對待分別見者,對此境界非常陌生,不知人除感官攝取,理性運思外,另有一種更根本之精神活動,用《易經》的話就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佛教就講般若無分別智。通是內(nei) 通,萬(wan) 物皆有內(nei) 在同一性,不進行主客割裂,則通於(yu) 萬(wan) 物之本然。與(yu) 萬(wan) 物通為(wei) 一體(ti) ,就是仁者與(yu) 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
【自性空】道體(ti) 無象,所以才是最大的象;道無自性,這是道體(ti) 最大的特性。炎平廳友言:“隻有忽略了事物形形色色的個(ge) 性特征之後,才能看清世界的本來麵目。一個(ge) 東(dong) 西的自身特性被忽略了,就叫做無“自性”了,也叫“自性空”了。”這段話有助於(yu) 對性天的理解,值得持“人格天”者深長思。
【天性空】或問:“說天有人格,固然非正見。說天有隱性人格,似無傷(shang) 大雅。萬(wan) 物皆備於(yu) 天,人格當然也可以隱備於(yu) 天。”答:非也非也。正因為(wei) 萬(wan) 物皆備於(yu) 天,故說似一物即不中,說隱一物亦不中。如果天性隻隱有人格,其生生就隻能生人類而生不了萬(wan) 物,那也就生不了人類。沒有天地萬(wan) 物,人類焉能獨生哉。務必牢記,天性不空,道體(ti) 不空,不成其為(wei) 天道。
【世界觀】對天道的認證屬於(yu) 世界觀。世界觀的正確度,直接關(guan) 乎人性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政治觀和曆史觀正確與(yu) 否。世界觀差之毫厘,其它一切必然失之千裏。佛道兩(liang) 家之所以各有問題,根本因就在世界觀正而不中。公羊儒之所以存在將內(nei) 聖外王並列、對宗教化情有獨鍾、對主權和自由認識有誤等等問題,根本因就在於(yu) 天道有所不明而妄測。
【儒家化】反對儒家宗教化,歡迎宗教儒家化。這應該成為(wei) 儒家的基本態度和共識。儒化意味著仁義(yi) 化、文明化和中華化。宗教中,佛教儒化曆史最久,程度最深,禪宗更是佛教儒化的偉(wei) 大成果。其次,伊耶二教也曾有一定程度的儒化。連極端主義(yi) 宗教都能夠有所儒化,遑論其它。這也充分說明儒家的文化力量、道義(yi) 力量之偉(wei) 大。注意,曆史上少數民族的漢化,馬家所謂的中國化,本質上都是儒化。儒化能否落實和成功,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可必。但任何學派宗派和人物勢力隻要有儒化的願欲,就值得鼓勵和歡迎。
【主宰性】說“否定天有人格就是否定天的主宰性”,說“宋明理學削弱天的主導地位,為(wei) 的是讓位給理。”說“為(wei) 了彰顯理,把天的主宰性給削弱了或者拋棄了。”諸如此類觀點在公羊儒、宗教儒中頗為(wei) 流行,擇錯固執,熟能生厭,蠢話連篇。其實,孔孟將天道去人格化,不僅(jin) 沒有否定天的主宰性,而是更加強化了。而程朱的天理就是孔孟的天道。程朱也沒有削弱天的主導地位,而是通過對天的超越性和潛在性的係統精微的論述,進一步彰明了天的真理性和主宰性。
【天地心】從(cong) 容廳友言:“天以聖人為(wei) 其人格,佛道以覺悟者為(wei) 佛道之人格。不虛設一個(ge) 控製主宰一切的先天人格神,但通過聖人的生命體(ti) 現天地之心。”此言不錯,略嫌不中。特補充曰,天無人格,天道因為(wei) 有人類而有人格,因為(wei) 有聖人而圓滿人格。天道通過人類生命體(ti) 現天地之心,通過聖人圓現天地之心。
2022-4-14餘(yu) 東(dong) 海集於(yu) 青秀山下獨樂(le) 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