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悅笛作者簡介:劉悅笛,男,西曆一九七四年生,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富布萊特訪問學者,北京大學博士後。曾任國際美學協會(hui) (IAA)五位總執委之一與(yu) 中華美學學會(hui) 副秘書(shu) 長,Comparative Philosophy和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雜誌編委。在國內(nei) 外雜誌發表論文多篇,並出版多部專(zhuan) 著和譯著。在中國美術館等策劃多次藝術展,在韓國成均館大學任客座教授後正式轉向中國思想研究。 |
天地有大美,生生不息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裏的哲與(yu) 思
作者:劉悅笛(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二月十二日丙寅
耶穌2022年3月14日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劉悅笛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秋卉草蟲冊(ce) 李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長春花鳥冊(ce) 李迪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組圖片選自《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著書(shu) 者說】
春日又至,蔥蘢的綠意讓天地之美又蒸騰與(yu) 熱烈起來。
四時的美感,仿佛在冬春交替之際顯得尤為(wei) 分明。實際上,四季變換、節氣流轉,不僅(jin) 是鬥轉星移、時來景異,更蘊含著中國人的生命觀、價(jia) 值觀和宇宙觀,是植根於(yu) 農(nong) 業(ye) 文明的生活之美,將中國人敬天親(qin) 地之生活美學渲染得淋漓盡致。
莊子曾一語概括這種哲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wan) 物有成理而不說”。節氣的確起源於(yu) 自然,跟隨著宇宙的律動和節奏,顯現生命的盎然生機、生活的燦然活力,但節氣更是文化建構,它是中國人對自然規律把握的結果,我們(men) 直到今天仍“原天地之美”地生活在節氣當中。
四時幽賞
四季之美,在中國人的審美世界裏尤為(wei) 充盈。春秋冬夏,四時的變化與(yu) 輪回,如環之循、如輪之轉,組成了中國人的審美倫(lun) 常。有趣的是,春秋觀念乃是早於(yu) 四時觀念的,道理也很簡單,因為(wei) 春種秋收嘛:春種是新年的開始,秋收是舊年的結束。商代與(yu) 西周前期,一年隻分春秋兩(liang) 時,後來衍生出夏冬,說一個(ge) 春秋即一年。古書(shu) 中常說春秋冬夏,而不是按時節順序的“春夏秋冬”,大概就是這個(ge) 道理吧。
較早給四季賦詩的,有南朝樂(le) 府民歌《子夜四時歌》,收錄在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le) 府詩集》裏,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相傳(chuan) 是晉代一位名為(wei) “子夜”的女子所創製。現存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我們(men) 各舉(ju) 一例,以春、夏、秋、冬四字各為(wei) 開頭。
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複多情,吹我羅裳開。
夏歌:暑盛靜無風,夏雲(yun) 薄暮起。攜手密葉下,浮瓜沉朱李。
秋歌:秋夜涼風起,天高星月明。蘭(lan) 房競妝飾,綺帳待雙情。
冬歌:冬林葉落盡,逢春已複曜。葵藿生穀底,傾(qing) 心不蒙照。
談完四季,再來說說時間。世界上主要的時間觀大致有兩(liang) 種,一種是時間延展而勇往直前的“線性時間觀”,另一種則是循環往複而永無休止的“輪回時間觀”。英國漢學家李約瑟認為(wei) ,中國時間觀以廣義(yi) 的線性為(wei) 主、循環為(wei) 輔。然而其實,二者是結合的。
從(cong) 古至今,四季變換,中國人總在發出兩(liang) 種時間性的喟歎:一麵是對春秋冬夏循環不已的喟歎,另一麵則是對時光一去不複返的喟歎。這是由於(yu) ,天地是永遠的,一直存在於(yu) 那裏。時間是無始無終的。萬(wan) 物消失後會(hui) 再出現,人生卻不會(hui) 再反複。就像某年桃花園的春夜,一旦逝去,就不會(hui) 再回來。所以,中國人的詩詞歌賦當中,就充盈著春江花月夜似的感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中國人的四時審美觀,在明人高濂的《遵生八箋》裏被歸納為(wei) “四時幽賞”,其中的春時幽賞就有十二條: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試新茶、保俶塔看曉山、西溪樓啖煨筍、登東(dong) 城望桑麥、三塔基看春草、初陽台望春樹、山滿樓觀柳、蘇堤看桃花、西泠橋玩落花與(yu) 天然閣上看雨。這種幽賞不僅(jin) 僅(jin) 是遊玩觀景,還有品茗飲食,其實是極其生活化的審美過程。雖然高濂所聚焦的是古杭州人的生活審美,如“蘇堤看桃花”等,但這些審美樣式,置之於(yu) 古代中國社會(hui) ,也未嚐不可。
草木緣情
從(cong) 大的天氣來講,春桃隻能春看,花都是有花季的,“花事將闌,殘紅零落”就是桃花開敗的四月了。這是大節氣,而具體(ti) 賞玩春桃,那就關(guan) 乎小天氣了。高濂還曾高妙地以美人之態來比擬:曉煙初破,霞彩影紅,那是朝觀桃花;明月浮花,影籠香霧,那是夜觀桃花;夕陽在山,紅影花豔,那是暮觀桃花;細雨濕花,粉溶紅膩,那是雨觀桃花;高燒庭燎,把酒看花則最獨特,那是火中看花了,在庭中紅燭裏邊喝酒邊賞桃花。
有趣味的是,在古人吟誦的植物對象當中,桃花、荷花、菊花與(yu) 梅花,恰恰是最多的四種花。所謂冬梅、春桃、夏荷、秋菊,這被吟誦最多的四花恰恰被分配在四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巧合吧?花之美也是“四時之美”,季節變化催生花之造化,又何止四季變遷。日映花美,風動花輕,花之美隨著朝暮風雨之變而變化。不同季節的花,擅長也不同,所謂“梅花優(you) 於(yu) 香,桃花優(you) 於(yu) 色”,也就是這個(ge) 意思。
如果說,梅花是獨立寒冬的話,那麽(me) ,春花對於(yu) 審美者而言,則有太多的選擇:迎春、報春、麗(li) 春、醉春、剪春羅、練春紅,都以春為(wei) 花名;山茶、海棠、芍藥、丁香、杜鵑、連翹,皆為(wei) 古人所喜也。光就“優(you) 於(yu) 色”之桃花而言,就有紅桃、白桃還有紫桃這基本的三色,梁簡文帝詠初桃詩雲(yun) “初桃麗(li) 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間留紫燕,葉裏發輕香。飛花入露井,交幹拂華堂;若映窗前柳,懸疑紅粉妝”,便描繪出春桃的色之美與(yu) 美之色。中國人為(wei) 何如此愛花?因為(wei) 人間有“愛”,所以草木才“緣情”,賞花遂成“人間樂(le) 事”。
現如今,中國人在各種新媒體(ti) 賬號上賞桃觀菊、傷(shang) 春悲秋,其實也是繼承了古人的審美樣式。在微博和微信上進行的日常寫(xie) 作,也好似傳(chuan) 統文人的書(shu) 法日課一樣,融入了生活當中。一幅幅圖像與(yu) 所配的文字,也好似傳(chuan) 統水墨畫裏麵的書(shu) 畫合一。最難得的是,寫(xie) 微博、曬心情如采取了文學的春秋筆法,接近古代文人寫(xie) 四時以抒懷。踏花傷(shang) 春、夏日消暑、遠足悲秋、冬日幽居,亦是古詩中最常見的題材。中國人的四時審美傳(chuan) 統其實從(cong) 未中斷過,難道不是嗎?
禮樂(le) 精神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這種中國式的宇宙觀,其實呈現出來的乃是宇宙的生命節奏。這來自中國人早期的關(guan) 聯性思想,認定天地萬(wan) 物與(yu) 人都是息息相關(guan) 的。這種關(guan) 聯性宇宙觀影響了日常生活,如準備食物與(yu) 藥物,對未來的占卜,婚姻中的契約,敬神、鬼和祖先,還有憑吊。中國古人極其敏感地在其中發現了律動感,這正是中國文化的審美精神。正如宗白華先生所總結:“四時的運作,生育萬(wan) 物,對我們(men) 展示著天地創造性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長流動,具有節奏與(yu) 和諧。古人拿音樂(le) 裏的五聲配合四時五行,拿十二律分配於(yu) 十二月,使我們(men) 一歲中的生活融化在音樂(le) 的節奏中,從(cong) 容不迫而感到內(nei) 部有意義(yi) 有價(jia) 值,充實而美……中國古代哲人是‘本能地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而把這獲得的至寶,滲透進我們(men) 的現實生活”,這便形成了中國人獨有的“生活美學”之千載大智慧。
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倡複興(xing) 禮樂(le) 相濟之傳(chuan) 統,孔門儒學始倡六藝之教,但更讚天為(wei)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至少自《禮記》成書(shu) 年代開始,中國人就有了充分的宇宙生命意識:“樂(le) 者,天地之和”,“大樂(le) 與(yu) 天地同和”,這無疑是把宇宙給音樂(le) 化了。與(yu) 此同時,古人又將禮當作“天地之序”,大禮與(yu) 天地同節,禮樂(le) 終究是合一的。所以,作為(wei) “樂(le) 的精神”的和、靜、愛,就被看作“情之不可變”;作為(wei) “禮的精神”之序、節、中,則被視為(wei) “理之不可易”。而情與(yu) 理,乃是相互交融與(yu) 本然合一的,從(cong) 而將“情理結構”深深地植入華夏文化心理當中。
從(cong) 時間的生生之妙觀之,一方麵,中國傳(chuan) 統審美生活重在變與(yu) 易的生生不息,亦即生命的變化無窮。《易經·革卦》觀四時之變,“治曆明時”,《易經·鼎卦》觀空間鼎象,“正位凝命”。這兩(liang) 卦分別象征“時”與(yu) “空”,並陰與(yu) 陽相推而變“生生之謂易”,共同構成了“時空合體(ti) 境”。另一方麵,中國傳(chuan) 統生活審美還重在“變化於(yu) 無為(wei) ”,並在“虛”的層麵直接與(yu) 道、氣和空的宇宙本體(ti) 貫通。錢鍾書(shu) 先生曾論及“老子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yu) 無為(wei) ”。“虛無因應”,意指道家的虛無觀念也是因時間觀念而起,順應自然無為(wei) 而行的。老子應時,莊子更以順邃時宜為(wei) 美。
中國古典“生活美學”,體(ti) 貼於(yu) 傳(chuan) 統審美的生生之妙,其實就是在譜寫(xie) 一篇天地大作,我們(men) 可以將這本大書(shu) 之命名為(wei) “生活與(yu) 時間”。在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當中,中國人側(ce) 重審美性的享受,在對天命的順應與(yu) 應對之中,中國人又側(ce) 重宗教般的信仰,但二者又是彼此交織的,皆指向了境界性的自由與(yu) 自由性的境界。這才是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為(wei) 大德的“天地境界”也。
實際上,我之所以撰寫(xie)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一書(shu) ,也是意在重新提倡中國人的“生活美學”傳(chuan) 統——即重尋這種天地之間的“大美”:人美化天,天美化人,生生美意,美美與(yu) 共!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