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教授闡述“曆史與(yu) 本體(ti) :李澤厚思想的若幹問題”
來源:“同濟哲學”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二月初六日庚申
耶穌2022年3月8日
2022年3月7日晚,由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同濟大學宣傳(chuan) 部以及同濟大學研究生院主辦的“中華文化”係列高端講座(十一)、同濟高等講堂第70講通過遠程視頻會(hui) 議舉(ju) 行。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楊國榮教授應邀作了題為(wei) “曆史與(yu) 本體(ti) :李澤厚思想的若幹問題”的講座。講座由哲學係係主任陳暢教授主持,來自同濟大學各學院九百餘(yu) 名師生全程參與(yu) 聆聽了本次講座。
楊國榮教授指出李澤厚思想的來源是馬克思主義(yi) 、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其對象和內(nei) 容以美學和思想史研究開始,最後歸本於(yu) 曆史本體(ti) 論,曆史本體(ti) 論是他成熟、係統化的思想結構。本次講座集中討論李澤厚晚年的若幹思想命題。
楊教授首先討論李澤厚提出的“經驗變先驗”、“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體(ti) ”三個(ge) 著名命題;指出這三個(ge) 命題圍繞著李澤厚以“積澱說”為(wei) 核心的人類學本體(ti) 論,在理論上對哲學史的相關(guan) 思想作了重要的推進。
“經驗變先驗”是要解決(jue) 先驗形式的來源問題。李澤厚認為(wei) 先天形式先於(yu) 個(ge) 體(ti) 經驗存在,但並不遠離經驗,而是來源於(yu) 以經驗活動為(wei) 內(nei) 容的人類實踐。但是概念形成之後,其作用離不開個(ge) 體(ti) ,因此楊教授指出還可補充“先驗返經驗”一語,即通過類的認知活動形成普遍的先驗形式之後,還應返回個(ge) 體(ti) 性中才能實際起作用。康德未能解決(jue) 概念本身如何產(chan) 生的問題,也沒注意到先天形式怎樣和具體(ti) 情境相結合。“經驗變先驗”解決(jue) 了前一問題,“先驗返經驗”回答後一問題。
“曆史建理性”回答了理性的來源和形成方式的問題。李澤厚認為(wei) 理性不是先天發生、僵硬不變的絕對理性,而是在曆史過程中形成的。他區分了理性和合理性,理性可以給與(yu) 先驗的形式,合理性是曆史建立起來的、和經驗相關(guan) 的。廣義(yi) 理性有著曆史根源,這是他的重要洞見。楊國榮教授認為(wei) ,這一命題還可用“理性滲曆史”加以補充,理性通過曆史逐漸形成穩定的形式,這樣的形式容易凝固化、獨斷化。肯定理性滲入曆史過程,是承認理性的開放性、過程性。不隻理性的形成過程是曆史的,而且其作用功能也要在曆史中才能呈現。
“心理成本體(ti) ”也有重大的理論意義(yi) 。本體(ti) 是內(nei) 在意識結構,是知行得以展開的出發點。“心理成本體(ti) ”肯定意識和精神可以沉澱下來,成為(wei) 個(ge) 體(ti) 的內(nei) 在本體(ti) 。李澤厚借用海德格爾的“畏”這種情感解說本體(ti) ,但事實上,本體(ti) 不隻包含情,還應包含知和意;僅(jin) 僅(jin) 繼承海德格爾,可能會(hui) 忽視本體(ti) 所包含的理性內(nei) 涵。楊國榮教授認為(wei) ,這一命題還需用“本體(ti) 存心理”加以擴展,獲得邏輯形式的本體(ti) 要進一步融合於(yu) 個(ge) 體(ti) 心理之中,由此亦可為(wei) 個(ge) 體(ti) 道德行為(wei) 提供內(nei) 在機製。
第二個(ge) 問題是李澤厚對權利和善的關(guan) 係的思考。李澤厚肯定權利優(you) 先於(yu) 善,反對以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名義(yi) 犧牲個(ge) 體(ti) 權利,反對向個(ge) 體(ti) 強加任何一般的原則。楊國榮教授認為(wei) ,對這一問題也可以再思考,善是對人存在價(jia) 值的肯定,表現於(yu) 兩(liang) 方麵:形式層麵,善是原則、規範,構成引導個(ge) 體(ti) 選擇的準則;實質層麵,善是實現合乎人性的生活,在不同曆史時期合乎人的合理需要。如果光講權利而不在實質層麵滿足善,會(hui) 造成權利的抽象。如果過於(yu) 強調個(ge) 體(ti) 權利,偏離價(jia) 值引導,也會(hui) 使權利被工具化、手段化。故權利應該包含善,而善也應體(ti) 現於(yu) 個(ge) 體(ti) 權利,二者相互製衡。
第三個(ge) 問題是李澤厚晚年提出的“兩(liang) 德論”,他把道德區分為(wei) 兩(liang) 種形態:宗教性道德和社會(hui) 性道德。他的宗教性道德接近於(yu) 人生取向。人生取向和道德其實有區別,個(ge) 人的職業(ye) 、宗教信念選擇與(yu) 道德沒有直接關(guan) 聯,隻有超出個(ge) 體(ti) 信念,影響、強迫及他人,才涉及道德問題。因此,宗教性道德是否可稱為(wei) 道德還需再思考。社會(hui) 性道德體(ti) 現公共理性,體(ti) 現在政治、法律領域中。道德和政治法律在邏輯上也有區別,二者屬於(yu) 不同領域,但前者受後者影響。宗教性和社會(hui) 性道德之分,所涉及的實是公共理性和個(ge) 體(ti) 道德的關(guan) 係。二者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常相合,在現代社會(hui) 則相分,其實在更高層麵還需注意二者的聯係。楊國榮教授指出,我們(men) 需要培養(yang) 兩(liang) 種意識,一是法理意識,另一是良知意識。沒有法理意識,社會(hui) 秩序很難保證。沒有良知意識,也不能保證行為(wei) 道德化。
第四個(ge) 問題是“情本體(ti) ”論。李澤厚的情本體(ti) 學說側(ce) 重於(yu) 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他反對西方宗教以強製性理性壓抑人的內(nei) 在精神。社會(hui) 生活中人的行為(wei) 受規範約束,他認為(wei) 規範不能以超越心性為(wei) 根據,禮義(yi) 的根本在內(nei) 心人情。在形而上層麵,情本體(ti) 和宇宙中的偶然性相聯係。情具有個(ge) 體(ti) 性、本原性、豐(feng) 富性的品格,以此為(wei) 本體(ti) ,是從(cong) 人性中最本原的規定出發,安頓人的精神。在理性和情感中,李澤厚最終仍回歸理性的指導意義(yi) 。楊國榮教授認為(wei) ,從(cong) 心和情的角度,我們(men) 或許要重新關(guan) 注張載的“心統性情”說,心泛指意識、精神,它既包含性的理性內(nei) 涵,也包含情的個(ge) 體(ti) 性方麵。“統”指精神和曆史層麵上理性和非理性的互動。具體(ti) 現實的道德實踐是通過個(ge) 體(ti) 展開的,必須兼顧理性與(yu) 情感兩(liang) 方麵。
最後,楊國榮教授反思了思想和思想家生存的具體(ti) 背景的關(guan) 係問題。李澤厚80年代在國內(nei) 發表的看法直擊人心,合乎中國現實。90年代之後,當初真切相關(guan) 、命運與(yu) 共的感覺發生變化,遠眺彼岸、隔岸觀察,反有疏離之感。思想的發生和演化也有現實根據。
本次講座楊國榮教授通過對李澤厚思想中“經驗變先驗”、“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體(ti) ”、“權利優(you) 先於(yu) 善”、“兩(liang) 德論”、“情本體(ti) ”這些重要命題的分析與(yu) 反思,展示了李澤厚思想多層次的內(nei) 涵和意義(yi) 。講座的最後,主持人陳暢教授指出,楊國榮教授對李澤厚思想的精彩分析,開啟了全新的研究視野。楊國榮教授細致回答了線上學生的提問。本次“中華文化”係列高端講座暨同濟高等講堂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