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應旺】為何說馬克思主義在曆史底蘊豐厚的中華文化裏得到呼應?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22-01-29 17:59:51
標簽:中華文化、馬克思主義

為(wei) 何說馬克思主義(yi) 在曆史底蘊豐(feng) 厚的中華文化裏得到呼應?

作者:曹應旺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醜(chou) 臘月廿四日己卯

          耶穌2022年1月26日

 

2021年7月1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的講話中首次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再次強調“兩(liang) 個(ge) 結合”。“兩(liang) 個(ge) 結合”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yi) ,一經提出就引起國內(nei) 外廣泛關(guan) 注。

 

中共百年奮鬥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

 

中國近代大批仁人誌士為(wei) 反對內(nei) 憂外患、爭(zheng) 取民族獨立與(yu) 人民幸福的鬥爭(zheng) ,都以失敗告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後,一盤散沙的中國民眾(zhong) 被組織起來、凝聚起來,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zheng) 由被動轉為(wei) 主動,由失敗轉為(wei) 勝利。為(wei) 什麽(me) 會(hui) 發生這樣重大的轉變?從(cong) 指導思想上看,就是因為(wei) 指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yi) ,就是因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重視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

 

 

 

2021年6月,市民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參觀《曙光·偉(wei) 業(ye)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創立》專(zhuan) 題展。該展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發展史、傳(chuan) 播史為(wei) 線索,展示五四新文化運動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早期傳(chuan) 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創建的內(nei) 在關(guan) 聯。發 杜建坡 攝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這“兩(liang) 個(ge) 結合”的認識,是在同教條主義(yi) 、曆史虛無主義(yi) 的鬥爭(zheng) 中逐漸深化的。教條主義(yi) 機械地從(cong) 原理出發,不知道原理要通過中國文字、中國語言、中國特性表達出來,才能為(wei) 中國人所接受。中共六屆六中全會(hui) 上,毛澤東(dong) 在談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時指出:“馬克思主義(yi) 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yi) 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wei) 全黨(dang) 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jue) 的問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通過批判“言必稱希臘”的教條主義(yi) ,重視“兩(liang) 個(ge) 結合”,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時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通過批判“兩(liang) 個(ge) 凡是”的教條主義(yi) ,重視具體(ti) 實際,解決(jue) 中國的特殊問題,走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定“四個(ge) 自信”,特別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理直氣壯批判把中國曆史文化看成漆黑一團的曆史虛無主義(yi) ,“兩(liang) 個(ge) 結合”呼之而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闡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紮根提供肥田沃土時指出:“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chuan) 承了幾千年的優(you) 秀曆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念融通的。”

 

 

 

2018年5月3日,《風雲(yun) 激蕩200年--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曆史文獻展》在南京大學美術館舉(ju) 辦,觀眾(zhong) 參觀展出的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IV筆記本原始手稿。記者 泱波 攝

 

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科學指引

 

“兩(liang) 個(ge) 結合”要求正確處理理論、實際、文化三者之間的關(guan) 係,中間環節是具體(ti) 實際。

 

“中國具體(ti) 實際”不是過去的具體(ti) 實際,而是現在的、生動豐(feng) 富的具體(ti) 實際。馬克思主義(yi) 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要隨著具體(ti) 實際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要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也隨著具體(ti) 實際的發展而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理論和文化都是為(wei) 具體(ti) 實際服務的,前者為(wei) 內(nei) 容,後者為(wei) 形式,二者都要在具體(ti) 實際中守正創新。

 

中國當前的具體(ti) 實際,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實際,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全局交織在一起的實際,是中華民族曆史和世界曆史上少有的驚濤駭浪與(yu) 波瀾壯闊交織在一起的實際。這個(ge) 具體(ti) 實際怎樣向前發展?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結合起來發揮引領作用。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是科學的、實踐的、人民的理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經過幾千年積澱、凝聚幾千年智慧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二者結合相得益彰。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曆史文獻中,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經常地、一貫地、自覺地被強調。但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突出魅力之一,也是吸吮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yang) 分而發展,其突出特點之一“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2022年1月1日,民眾(zhong) 在浙江杭州千年古塔——六和塔下舉(ju) 行祈福迎新年活動。圖為(wei) 小朋友和書(shu) 法家一同寫(xie) “福”字。記者 王剛 攝

 

為(wei) 正確解決(jue) 當今世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馬克思主義(yi) 本質上是一門曆史的科學,它在曆史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中得到呼應。馬克思主義(yi) 重視研究人與(yu) 人的社會(hui) 關(guan) 係、追求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與(yu) 中國曆史上思想家重視人與(yu) 人的“群”的關(guan) 係、追求“大同”社會(hui) 相通。因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將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根據當今世界的具體(ti) 問題,貢獻出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深入研究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中外曆史學家,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普遍價(jia) 值的當今世界意義(yi) 多有肯定。中國曆史學家梁漱溟早年曾著《東(dong) 西文化及其哲學》。後來,他曾這樣評價(jia) :“《東(dong) 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shu) ,在人生思想上歸結到中國儒家的人生,並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的複興(xing)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指出,“人類的未來在東(dong) 方,中華文明會(hui) 成為(wei) 世界的引領。”馬丁·雅克指出,“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的文明規則不僅(jin) 成了讀懂中國的基礎,同時也構成了現在正在成形的‘後西方’世界的基礎。”美國學者哈伊裏·圖爾克強調:“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中國確實是一個(ge) 獨特的國家,曆史上它曾有上千年一直在與(yu) 周邊國家分享自己的發展成果。如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繼承了這種精神,這對於(yu) 全球經濟,特別是一些長期被邊緣化的發展中國家是重大利好。”

 

 

 

2019年9月20日,位於(yu) 北京西單街頭的“命運共同體(ti) ”主題花壇。記者 韓海丹 攝

 

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倡導並反複強調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正是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解決(jue) 當今世界問題的主張。從(cong) “共同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到“攜手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ti) ”再到“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闡發了中華文明曆來崇尚的“萬(wan) 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ang) 以成”的觀念。從(cong) “共築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ti) ”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亞(ya) 洲命運共同體(ti) ”,從(cong) “弘揚‘上海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ti) ”到“金磚國家要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發揮建設性作用”,深刻體(ti) 現了“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觀念。(完)

 

作者簡介:

 

 

 

曹應旺,1951年生,研究員,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五編研部巡視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cong) 事中共黨(dang) 史、黨(dang) 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相關(guan) 文獻的編輯研究工作。擔任《陳雲(yun) 傳(chuan) 》《周恩來大辭典》副主編,參加撰寫(xie) 《鄧小平傳(chuan) 》,參加編輯《周恩來經濟文選》《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著有《周恩來與(yu) 治水》《中國外交第一人周恩來》《鄧小平的智慧》等。發表《科學發展觀淵源中的中華文化傳(chuan) 統》等研究文章百餘(yu) 篇。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