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達·布萊恩特】形而上學究竟是什麽?

欄目:他山之石
發布時間:2022-01-28 19:37:34
標簽:吳萬偉

形而上學究竟是什麽(me) ?

作者:阿曼達·布萊恩特 吳萬(wan) 偉(wei)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這問題,連哲學家們(men) 也說不清楚。

 

 

 

康德

 

當我說形而上學/玄學(metaphysics)時,你可能認為(wei) 是書(shu) 店裏那個(ge) 怪異的新百年(new-agey)區域,諸如水晶球、占星術、震動法則、宇宙中改變生命的密碼以及其他愚蠢的胡言亂(luan) 語。哲學家們(men) 對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學都很感興(xing) 趣,雖然有些認為(wei) 它是愚蠢的胡言亂(luan) 語,但我們(men) 很多人相信,這在思想上是比書(shu) 店很多花裏胡哨怪招迭出的新花樣嚴(yan) 肅得多的東(dong) 西。

 

形而上學這個(ge) 詞來自亞(ya) 裏士多德的編輯之一,他們(men) 為(wei) 他的著作起了名稱“meta ta phusika”,字麵意思是“物理學之後”。我們(men) 通常認為(wei) 屬於(yu) 形而上學的若幹問題是:世界是由什麽(me) 東(dong) 西構成的?某物存在的意思是什麽(me) ?數字存在嗎?除了特殊的貓、藍色物品、或美麗(li) 之物外,有共相或形式(普遍性的貓、藍色、美麗(li) )嗎?現實僅(jin) 僅(jin) 存在於(yu) 心靈中,還是心靈之外還有一個(ge) 世界?心靈或靈魂存在嗎?因果關(guan) 係的本質是什麽(me) ?時間是什麽(me) ?我們(men) 有自由意誌嗎?人成為(wei) 人的因素是什麽(me) ?

 

現在,告訴你這些問題之後, 對於(yu) 形而上學(玄學)到底是什麽(me) ,你可能仍然感到有些困惑不解。別擔心---哲學家們(men) 也是如此。我們(men) 竭力對形而上學做出籠統的概括,既要將其與(yu) 其他形式的探索區別開來,又要抓住哲學家認定的屬於(yu) 形而上學的所有問題(或大部分問題)。如何概括形而上學的目的,這個(ge) 問題本身恰恰是熱烈討論的哲學話題,屬於(yu) 現在常說的形而上形而上學/玄玄學(metametaphysics)。形而上形而上學/玄玄學關(guan) 心的是形而上學的目標和方法以及其作為(wei) 探索形式的理據。(是的,可能還有玄玄玄學、玄玄玄玄學等以至無窮,但是,我們(men) 到此為(wei) 止吧。)讓我們(men) 研究一番形而上形而上學/玄玄學,考慮有關(guan) 形而上學目標的若幹觀點。其要點是什麽(me) ?形而上學嚐試實現什麽(me) ?形而上學到底在探討什麽(me) ? 

 

“我們(men) 或許會(hui) 說,科學家旨在給出世界的超清晰照片。與(yu) 攝影家不同,形而上學家們(men) 更像是印象派畫家。”

 

首先,我們(men) 能夠區分辨認出形而上學可能擁有的某些普遍目標。它可能旨在為(wei) 我們(men) 提供真實的或經過論證的世界觀,或我們(men) 對這個(ge) 世界的了解和認識。這些是哲學家所說的認識論目標,意味著它們(men) 是思想成果或認知成果。或者,形而上學可能有邏輯目標,如提出前後一致的理論或邏輯合理的論證。也可能是美學目標,如創造出有趣的或優(you) 美的理論。也可能有實用性目標,如提出有用的概念工具。形而上學或許擁有一個(ge) 或多個(ge) 此類普遍目標,對此,我們(men) 能夠論的東(dong) 西很多。不過,讓我們(men) 將焦點集中在形而上學目標的更具體(ti) 概念上,以及究竟是什麽(me) 東(dong) 西使其與(yu) 其他探索區別開來。

 

***

 

亞(ya) 裏士多德觀點

 

首批偉(wei) 大的形而上學家之一是亞(ya) 裏士多德。他有若幹概念闡述的是後來被稱為(wei) 形而上學的內(nei) 容。其中一個(ge) 概念就是形而上學被認為(wei) 是有關(guan) “作為(wei) 是的是”(being qua being)的研究。在該觀點看來,形而上學的目標是研究存在----世界上的事物---其特別的注意力並非集中在膚淺的特征如顏色、形狀、大小、味道上而是某些更根本的東(dong) 西:存在(或存在方式)。因此,亞(ya) 裏士多德繼續列舉(ju) 了若幹範疇或存在類別,並探討了它們(men) 的本性。這種亞(ya) 裏士多德觀點抓住了形而上學的某些部分,但並非全部。當今有些形而上學家認為(wei) ,這個(ge) 世界終極來說並不包含對象。但是,這個(ge) 主張探討的是存在什麽(me) 而非某事的存在方式。因此,就我們(men) 的目的而言,亞(ya) 裏士多德觀點還不夠寬泛。

 

圖畫觀點

 

我們(men) 可能采取一個(ge) 比亞(ya) 裏士多德觀點更寬泛的觀點,即形而上學不是在探索某些如存在那樣崇高和怪異的東(dong) 西,隻是想知道現實背後的本質究竟是什麽(me) 。其實,這是大部分入門教科書(shu) 對形而上學的特征概括。讓我們(men) 將其稱為(wei) 圖畫觀點或現實的背後特征。正如圖畫表達世界一樣,形而上學理論試圖準確表達或描述世界

 

但是,很多自然科學關(guan) 心的也是現實背後的本質問題---但它們(men) 通常並不被認為(wei) 是形而上學。所以,旨在表達或描述現實背後的本質並不足以令某種探索成為(wei) 形而上學而非其他東(dong) 西。科學和形而上學可能擁有共同目標,將它們(men) 區分開來的是其他東(dong) 西----如方法。

 

另一方麵,形而上學家或許認為(wei) 科學僅(jin) 僅(jin) 處理表象(事物看起來如何)。她可能認為(wei) ,科學理論旨在解釋和預測觀察到的現象,並通過實驗來驗證在多大程度上他們(men) 能解釋和預測它們(men) ,所以科學家僅(jin) 僅(jin) 負責解釋表象世界。但是,哲學家早就認識到事物未必總是如表象那般的可能性。比如,我們(men) 都生活在黑客帝國。如果我們(men) 陷入黑客帝國動彈不得,那將不是科學告訴我們(men) 這樣的東(dong) 西。另一方麵,真正的形而上學將告訴我們(men) 事物的真相是什麽(me) ---它將告訴我們(men) 可怕的黑客帝國真理。

 

印象派繪畫觀點

 

如果你不受黑客帝國擔憂的幹擾,認為(wei) 科學家和形而上學家都在描述現實,那麽(me) 我們(men) 能夠依靠科學家和形而上學家追求的描述種類將科學和形而上學區分開來。我們(men) 可能說,科學家旨在得出有關(guan) 世界的超高清晰照片。也就是說,科學家的部分工作正如一張清晰照片那樣,就是為(wei) 我們(men) 提供世界的一堆具體(ti) 的、經驗性細節。另一方麵,形而上學家並不追求同樣具體(ti) 的經驗性細節。因此,她不是攝影家。但是,在該觀點看來,她將呈現事物的存在方式---隻不過她做的比科學家來說抽象層次更高些。比如,科學家告訴我們(men) 鹽酸和氫氧化鈉如何產(chan) 生中和反應以及為(wei) 什麽(me) 會(hui) 產(chan) 生如此反應。形而上學家則試圖概括出因果關(guan) 係的本質。因此,與(yu) 攝影家不同,形而上學家可能更像印象派畫家,為(wei) 我們(men) 提供不同於(yu) 科學家的另外一種世界圖畫。

 

“形而上學是什麽(me) 或者其獨特目標是什麽(me) 的問題,顯然並不需要解決(jue) 之後才能進行形而上學探索。有些形而上學家繼續探索形而上學,我們(men) 其他人則繼續試圖搞清楚他們(men) 到底在做什麽(me) 。”

 

庫存觀點

 

或許你並不擔憂如何區分形而上學和科學---你可能認為(wei) 其目標大致是連續性的,因而不是要將兩(liang) 者區分開來,我們(men) 應該試圖將兩(liang) 者更緊密地綁在一起。比如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以其有關(guan) 語言、知識、科學等的著作而名揚天下的奎因(W.V.O. Quine)就認為(wei) ,我們(men) 應該直接求助於(yu) 科學來探索形而上學。他大致上認為(wei) ,我們(men) 應該接受最好的科學,將其翻譯成邏輯符號,然後用它來決(jue) 定什麽(me) 存在。在他看來,形而上學的首要目標就是告訴我們(men) 有什麽(me) 。我們(men) 可以稱為(wei) 庫存觀點。雖然奎因認為(wei) 科學在形而上學庫存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你當然能夠持有庫存觀點,同時認定科學的角色十分有限。該觀點的問題是隻有部分形而上學致力於(yu) 盤點現存事物(我們(men) 稱為(wei) 本體(ti) 論)。形而上學的很大一部分關(guan) 心的是其他事如因果關(guan) 係或人格本質。

 

結構觀點

 

與(yu) 奎因不同,有些形而上學家最近指出,形而上學更少關(guan) 心盤點現有事物,更多關(guan) 心如何描述現實背後的結構。將這種結構觀變現的方法之一是依靠根本性---知道現實的結構就是知道什麽(me) 事具有根本性,即不依靠任何其他東(dong) 西而存在(比如你可能認為(wei) 上帝具有根本性,或基礎物理學研究的東(dong) 西),什麽(me) 不具根本性。無論如何,就形而上學的結構概念而言,我們(men) 希望形而上學家告訴我們(men) 事物如何組成一種結構。

 

但是,請注意形而上學的這種概念建立在我們(men) 可能不願意接受的某些形而上學假設之上。有些形而上學家可能否認某物比他物更具根本性,或者從(cong) 形而上學角度看現實以有趣或重要的意義(yi) 上組成一個(ge) 結構。果真如此,對形而上學及其目標進行籠統概括的結構觀點就站不住腳了。到現在為(wei) 止,我們(men) 考查的觀點都賦予形而上學以特別崇高的認識論目標---形而上學應該給我們(men) 有關(guan) 世界或者世界某個(ge) 方麵的真實或合理的觀念或知識或理解。有些哲學家(比如筆者)認為(wei) 形而上學家並沒有希望實現如此崇高的認識論目標,至少在它獨立於(yu) 科學操作時並非要這麽(me) 做。回應之一是拒絕承認形而上學真的旨在為(wei) 我們(men) 提供有關(guan) 事物存在的知識和理解。其實,有些觀點分給形而上學的目標很謙卑---如理清我們(men) 的日常概念,讓我們(men) 的信仰連貫起來,或者設想出事物的不同於(yu) 現狀的場景。讓我們(men) 看看這些選擇。

 

概念分析觀點

 

有些哲學家認為(wei) 形而上學旨在辨認和理清概念。這種觀點的形而上學與(yu) 人們(men) 如何思考和說話有關(guan) ,與(yu) 思想和話語背後的概念框架有關(guan) 。

 

牛津大學形而上學家和語言哲學家彼得·斯特勞森(Peter Strawson)擁有描述性的形而上學觀,其目標是描述我們(men) 的最根本概念。一個(ge) 相關(guan) 觀點被稱為(wei) 堪培拉計劃(因為(wei) 與(yu) 澳大利亞(ya) 堪培拉的哲學家有關(guan) 而得名)認為(wei) , 哲學方法中的關(guan) 鍵部分是對概念進行分析。堪培拉計劃的支持者之一弗蘭(lan) 克·傑克遜(Frank Jackson)宣稱,我們(men) 應該區分兩(liang) 種不同類型或階段的形而上學:謙虛形而上學和嚴(yan) 肅形而上學。嚴(yan) 肅形而上學旨在告訴我們(men) 世界---尤其是看似神秘的東(dong) 西如心靈或自由意誌等如何適應自然世界。但是,在我們(men) 這樣做之前,需要弄清楚在談論心靈或者自由意誌時,我們(men) 到底在談論什麽(me) 。也就是說,形而上學問題是在某些概念組成的框架之中的,隻有弄清楚概念之後才能談論這些問題。那是謙虛形而上學探討的東(dong) 西---如何闡明概念的學說。因此,傑克遜的堪培拉觀點區分出形而上學的最基礎任務---闡明確立我們(men) 感興(xing) 趣的形而上學問題或議題框架的那些概念---以及附屬性任務----弄清楚看似神秘的形而上學內(nei) 容如何適應自然世界。  

 

反思均衡觀點

 

奎因的學生,20世紀末期最著名的形而上學家大衛·劉易斯(David Lewis)讚同,形而上學的部分任務是辨認出我們(men) 如何思考,但在他看來,這隻是起點。我們(men) 從(cong) 世界信仰開始,接著要將其係統化。我們(men) 試圖澄清信仰體(ti) 係,使其有秩序、有連貫性---也就是說,要去除任何不一致或混淆不清的地方。該觀點的形而上學目標就是追求哲學家所說的反思均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持續不斷地考察、反思、修改其信仰使其相互更充分、更諧調。

 

可能性觀點

 

雖然讓你的信仰連貫起來可能是認識論成果或思想成果,但連貫性並不意味著真實性,並不意味著你明白這些信仰的內(nei) 容。另一方麵,羅爾(E.J. Lowe)認為(wei) ,形而上學的確給了我們(men) 知識---隻是並非有什麽(me) 的知識。他認為(wei) 形而上學探索的是可能有什麽(me) 以及事物可能是什麽(me) 樣子,而非現在有什麽(me) 現在是什麽(me) 樣子。換句話說,形而上學首先告訴我們(men) 可能性而不是現實性。其實,他認為(wei) 你必須先弄清楚什麽(me) 可能,才能弄清楚什麽(me) 是現實存在---因此,經驗科學依賴形而上學或依賴形而上學假設。

 

***

 

我們(men) 從(cong) 這個(ge) 問題開始:形而上學究竟是什麽(me) ?我們(men) 看到哲學家們(men) 有很多答案----形而上學調查作為(wei) 是的是,提出世界畫麵,抽象性地表現世界,告訴我們(men) 有什麽(me) ,揭示出現實的結構,闡明概念框架,校準信仰,向我們(men) 展示可能性。這些隻是某些現成觀點。那麽(me) ,我們(men) 該如何思考形而上學呢?可能並沒有一個(ge) 普遍的形而上學概念來涵蓋哲學家們(men) 認定的所有或大部分形而上學活動---果真如此,我們(men) 或許需要一種雜合性描述來涵蓋形而上學的多個(ge) 目標。無論如何,形而上學是什麽(me) 或者其獨特目標是什麽(me) 的問題,顯然並不需要解決(jue) 之後才能進行形而上學探索。有些形而上學家繼續探索形而上學,我們(men) 其他人則繼續試圖搞清楚他們(men) 到底在做什麽(me) 。

 

譯自:What's Metaphysics All About? By Amanda K. Bryant

 

https://iai.tv/articles/what-is-metaphysics-all-about-auid-870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