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元】洣泉書院:演繹永恒的紅色傳奇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2-01-23 12:58:05
標簽:洣泉書院、紅色傳奇

洣泉書(shu) 院:演繹永恒的紅色傳(chuan) 奇

作者:唐春元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醜(chou) 臘月十九日甲戌

          耶穌2022年1月21日

 

 

 

在羅霄山脈西麓炎陵縣(原酃縣)城西北角的洣水河畔,有一座建於(yu) 宋代的古書(shu) 院,叫洣泉書(shu) 院。書(shu) 院為(wei) 三進兩(liang) 廂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建築麵積約2000平方米,大小房間58間。書(shu) 院的一進為(wei) 天井式室內(nei) 庭院;二進為(wei) 中廳,即書(shu) 院的講堂所在,為(wei) 曆代老師授課的場所,門首高懸一塊木匾“魁星點鬥”;三進是大成殿,殿內(nei) 原設有孔子神位,兩(liang) 側(ce) 為(wei) 先生寢房。

 

從(cong) 表麵看起來,洣泉書(shu) 院不過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古書(shu) 院,然而就在這座普通的書(shu) 院不僅(jin) 演繹了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兩(liang) 位曆史巨人“第一次握手”的紅色傳(chuan) 奇,也成為(wei) 了中國革命艱難曲折曆史的見證地,這裏是毛澤東(dong) 、朱德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早期從(cong) 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是一部生動而形象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國革命史和愛國主義(yi) 教育的曆史教科書(shu) 。

 

書(shu) 院雖小但曆史悠久

 

走近“洣泉”,書(shu) 院大門上赫然高懸著“洣泉書(shu) 院”的匾額,院門前兩(liang) 側(ce) 的圓形立柱上掛著“莫歎山城書(shu) 院小,緣移楚地聖賢多”的對聯,道出了這座古書(shu) 院的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其建築風格卻樸實典雅,玲瓏精致,別具一格,而且建院曆史悠久,是人才輩出之地。

 

洣泉書(shu) 院始建於(yu) 宋嘉定年間,原名黃龍書(shu) 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更名為(wei) 烈山書(shu) 院,取炎帝誕生地之意。嘉慶二年(1797年),當地在擴修書(shu) 院時,易名為(wei) “洣泉書(shu) 院”。道光五年(1825年),知縣沈道寬將院址遷至北城外校射場(今高尚坪),新建院舍,“按酃湖在郡(衡陽)東(dong) 四十裏,縣襲湖名,院故襲縣名”,改名為(wei) “酃湖書(shu) 院”。鹹豐(feng) 五、六年(1855、1856年),酃湖書(shu) 院遭戰爭(zheng) 破壞而荒蕪。同治二年(1863年),邑紳萬(wan) 典璋將書(shu) 院遷回原址,複名“洣泉書(shu) 院”。

 

洣泉書(shu) 院的規模不大,也不如長沙嶽麓書(shu) 院、衡陽石鼓書(shu) 院等名聲顯赫,但卻一直為(wei) 炎陵地區的文化重地,昔日學子士人皆薈萃於(yu) 此。書(shu) 院正如洣水之涓涓不息,培養(yang) 出了不少人才。在書(shu) 院遍地開花的宋代,不到12萬(wan) 人的酃縣,就建有16所書(shu) 院,而洣泉書(shu) 院的名氣在當時所有的書(shu) 院中是位列前茅的。有資料顯示,自宋至清,酃縣考取進士11人,舉(ju) 人43人,貢生374人,其中大部分都出於(yu) 洣泉書(shu) 院。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開國領袖毛澤東(dong) 和朱德、彭德懷、陳毅3位元帥,以及張雲(yun) 逸、蕭克、王震、李天佑等一批開國將軍(jun) 都與(yu) 洣泉書(shu) 院有過交集和接觸,並多次在此留下了曆史的印跡。

 

毛澤東(dong) 曾在此居住

 

回看洣泉書(shu) 院演繹的紅色傳(chuan) 奇,其最大的看點在於(yu) 其與(yu) 毛澤東(dong) 有過近距離“親(qin) 密接觸”,直接促成了兩(liang) 位曆史巨人毛澤東(dong) 與(yu) 朱德的“第一次握手”,由此改變了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和方向。

 

1928年3月中旬,為(wei) 策應和迎接朱德領導的湘南起義(yi) 部隊上井岡(gang) 山,毛澤東(dong) 親(qin) 率工農(nong) 革命軍(jun) 分三路進軍(jun) 酃縣(今炎陵縣),前往湘南。途中,聞訊酃縣“三月暴動”,他立即指揮工農(nong) 革命軍(jun) 前往支援,並攻克縣城。3月15日,毛澤東(dong) 到了酃縣城西的洣泉書(shu) 院,因為(wei) 他一生酷愛讀書(shu) ,便將書(shu) 院作為(wei) 他的住處和部隊領導機關(guan) 的駐地。毛澤東(dong) 住書(shu) 院後廳右側(ce) 的先生寢房內(nei) 。當天,毛澤東(dong) 在洣泉書(shu) 院門前的大操坪召開了群眾(zhong) 大會(hui) ,動員勞苦農(nong) 民起來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當家做主人。這是毛澤東(dong) 第一次與(yu) 洣泉書(shu) 院近距離接觸。

 

4月中旬,毛澤東(dong) 帶領工農(nong) 革命軍(jun) 又回到酃縣縣城,第二次住進洣泉書(shu) 院。剛住下不久就得知國民黨(dang) 軍(jun) 隊準備在酃縣一帶阻止湘南起義(yi) 部隊上井岡(gang) 山的消息。於(yu) 是,毛澤東(dong) 顧不上休息,立即與(yu) 團長張子清召集一團連以上幹部在洣泉書(shu) 院中廳講堂開會(hui) ,研究敵情,部署阻擊從(cong) 茶陵向酃縣進攻的敵軍(jun) ,並決(jue) 定把伏擊地點放在縣城西郊的接龍橋。毛澤東(dong) 在會(hui) 上分析了敵強我弱的態勢,他認為(wei) ,天河山、湘山這兩(liang) 個(ge) 製高點,是這一仗能否打勝的關(guan) 鍵。隻有牢牢控製住這兩(liang) 個(ge) 製高點,才能對敵軍(jun) 形成前後夾擊,取得這場短兵相接的伏擊戰的勝利。

 

接龍橋伏擊戰的勝利,為(wei) 朱德率領的湘南起義(yi) 部隊跳出敵人的圍堵創造了有利條件。4月下旬,朱德率湘南起義(yi) 部隊順利到達酃縣(今炎陵縣)沔渡。與(yu) 此同時,毛澤東(dong) 在接龍橋伏擊戰勝利後,也率部隊離開洣泉書(shu) 院到達十都。剛剛到達沔渡的朱德,聽說毛澤東(dong) 到了十都,立即趕到十都與(yu) 其會(hui) 麵。4月24日,在十都萬(wan) 壽宮,毛澤東(dong) 和朱德曆盡艱辛,終於(yu) 走到了一起。在這裏,他們(men) 就兩(liang) 軍(jun) 會(hui) 師、部隊整編和根據地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商討,並決(jue) 定在江西寧岡(gang) 舉(ju) 行會(hui) 師大會(hui) 。

 

事隔多年,毛澤東(dong) 、朱德對他們(men) 的第一次會(hui) 麵仍記憶猶新,難以忘懷。朱德在他1940年的自傳(chuan) 中寫(xie) 道:“然後隊伍又退到酃縣,同毛澤東(dong) 同誌會(hui) 合了,他們(men) 是正由南麵桂東(dong) 汝城退下來,這時是我們(men) 倆(lia) 人的第一次會(hui) 麵。”

 

賡續紅色傳(chuan) 奇

 

毛澤東(dong) 、朱德的第一次會(hui) 麵及兩(liang) 軍(jun) 會(hui) 合,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曆史事件,它壯大了井岡(gang) 山革命的力量,加快了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毛澤東(dong) 在洣泉書(shu) 院最初從(cong) 事的革命活動和部署並取得接龍橋伏擊戰的勝利,直接促成了毛澤東(dong) 和朱德兩(liang) 位偉(wei) 人的“第一次”曆史性握手,這對於(yu) 後來朱毛井岡(gang) 山會(hui) 師和紅四軍(jun) 的建立,以及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洣泉書(shu) 院對於(yu) 湘南起義(yi) 的曆史研究、對於(yu) 朱毛井岡(gang) 山會(hui) 師的曆史研究、對於(yu) “朱毛紅軍(jun) ”建立和發展曆史的研究,以及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的曆史研究,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jia) 值。

 

洣泉書(shu) 院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演繹的“紅色傳(chuan) 奇”,除了毛澤東(dong) 在這裏留下了深深的曆史足印外,還有朱德、陳毅、彭德懷、張雲(yun) 逸、蕭克、王震、滕代遠、李天佑、張平化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到酃縣(今炎陵縣)開展革命活動時,都曾在這裏住宿和辦公。

 

1928年7月,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第四軍(jun) 軍(jun) 長朱德率二十八、二十九兩(liang) 個(ge) 團,由寧岡(gang) 向酃縣(今炎陵縣)出擊。攻克酃縣縣城後,司令部亦設在洣泉書(shu) 院內(nei) 。王震到達酃縣後,也入住在洣泉書(shu) 院。

 

洣泉書(shu) 院因為(wei) 在中國現代史上承載著太多的紅色傳(chuan) 奇,與(yu) 中國革命一樣,經曆了無數次“血與(yu) 火的洗禮”。1928年秋因遭兵亂(luan) 書(shu) 院被焚,三進房屋,僅(jin) 存後棟。後經書(shu) 院當事人主持修複,繼續辦學。

 

新中國成立後,對於(yu) 洣泉書(shu) 院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曆史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共和國沒有忘記。

 

1968年,中共酃縣(今炎陵縣)縣委按同治年間原貌修複洣泉書(shu) 院;1970年,酃縣在書(shu) 院左側(ce) 修建起“毛澤東(dong) 在酃縣革命活動陳列館”,以豐(feng) 富的革命文物和翔實的曆史資料,真實記錄了第一次連隊建黨(dang) 、毛澤東(dong) 與(yu) 朱德第一次會(hui) 麵、根據地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政治培訓等一係列首創性革命活動。1977年9月,郭沫若親(qin) 自為(wei) 陳列館題寫(xie) 了館名。

 

1984年,洣泉書(shu) 院列入株洲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洣泉書(shu) 院為(wei)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1997年湖南省文物局將洣泉書(shu) 院定為(wei) “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在炎陵縣革命活動紀念地”(後改為(wei) 紀念館),並補充、注入部分重要內(nei) 容,以圖文並茂形式再現千年古書(shu) 院的紅色曆史傳(chuan) 奇:第一部分為(wei) 《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革命活動紀念館》,第二部分為(wei) 《十八年改革開放建設成就展》,第三部分為(wei) 《炎陵縣博物館炎陵名人陳列》。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洣泉書(shu) 院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