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樓宇烈: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文化提供了怎樣的思想資源?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2-01-12 17:54:41
標簽:樓宇烈、氣候變化
樓宇烈

樓宇烈,男,西曆一九三四年生,浙江嵊州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哲學係東(dong) 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著作有:《宗教研究方法講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國的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華書(shu) 局,2016年)等。校釋有:《王弼集校釋》(中華書(shu) 局,1980年)、《老子道德經》(中華書(shu) 局,2008年)、《周易注校釋》(中華書(shu) 局,2012年)。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文化提供了怎樣的思想資源?

受訪者:樓宇烈

采訪者:劉舒淩 楊程晨(中新社記者)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辛醜(chou) 臘月初四日己未

          耶穌2022年1月6日

 

 

 

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間共同關(guan) 注的嚴(yan) 峻挑戰之一。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hui) 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另一方麵,氣候問題亦成為(wei) 西方國家奪取全球治理話語權和議程製定權、甚至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綠色遏製”的重要場域。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視角出發,會(hui) 如何看待日益嚴(yan) 重的氣候變化挑戰?為(wei) 什麽(me) 說,重興(xing) 人文精神、東(dong) 西方文化互補,可以協助克服、擺脫人類創造力的自我異化?中國哲學史名家、北京大學哲學係暨國學研究院教授樓宇烈接受“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作深入解讀。

 

記者:人們(men) 常說,中國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您會(hui) 如何介紹中國文化的自然觀?

 

樓宇烈:中國人非常重視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問題。它是一種人文的自然觀,是從(cong) 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裏麵來考察自然、認識自然,中國文化的一切都是從(cong) 人出發的,強調以人為(wei) 本以及人的自覺自律,認為(wei) 這樣才能處理好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

 

天人合一這個(ge) 概念,在先秦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時候就已經是一個(ge) 基本成型的思考方式。其中,天代表大自然,人就代表人類,人類跟大自然應該是一個(ge) 整體(ti) 。人類生活在整個(ge) 的自然環境中間,跟天地萬(wan) 物是不能分離的。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整體(ti) 跟個(ge) 體(ti) 的關(guan) 係問題。這是非常有意義(yi) 的一個(ge) 認識。

 

 

 

2021年8月16日,航拍海南臨(lin) 高新盈港,漁船揚帆起航、耕海牧漁。記者駱雲(yun) 飛攝

 

特別是人跟天的關(guan) 係。人在天地萬(wan) 物之間,跟一般的物有不一樣的特點。首先,先秦時期,很多學者特別是戰國末年的荀子明確講到人跟其他生命的不同點,他提出了“群”的概念,即人是一種“社會(hui) 性”的生命,是有組織的群體(ti) ,可以駕馭和支配其他生命。其次,人有義(yi) ,“義(yi) ”是指有分別,對是非、對錯有判別,義(yi) 即宜也,人類懂得什麽(me) 該做、什麽(me) 不該做。第三,我想一定是更重要的,即人為(wei) 萬(wan) 物之靈,有很強大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所以人類的活動在天地萬(wan) 物中間就有跟其他生命非常不一樣的作用。

 

 

 

2021年7月5日,作為(wei) 全球建築規模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揭開神秘麵紗,一名小朋友在“探索”太陽的奧秘。記者湯彥俊攝

 

記者:這裏,應如何更好地理解人和天地的關(guan) 係?

 

樓宇烈:中國文化對人跟天地的關(guan) 係作了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人者,天地之心也”。這句話出自《禮記·禮運》,就是講人在天地之間的地位。天有其時生萬(wan) 物,地有其財養(yang) 萬(wan) 物,人有其靈治萬(wan) 物,治就是治理、管理。人的言行舉(ju) 止都跟我們(men) 的心有關(guan) 係,心裏麵怎麽(me) 想就會(hui) 怎麽(me) 做、怎麽(me) 說。人類有什麽(me) 樣的想法、什麽(me) 樣的舉(ju) 動,也會(hui) 影響到天。作為(wei) 天地之心的人,隻有以正義(yi) 心才能跟大自然和諧相處;要是有邪心的話,就會(hui) 造成天地和人的關(guan) 係出現矛盾衝(chong) 突。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ge)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很了不起、很深刻的,從(cong) 基礎上建立起人對自我的認識。所以,我講中國的文化是以人為(wei) 本的人本思想。認識客觀的萬(wan) 物世界,首先要認識人;掌握了人生活在宇宙萬(wan) 物中間的這一特點,才能處理好人跟萬(wan) 物的關(guan) 係。

 

處理好這組關(guan) 係,主動權主要在人類。人類是自覺、自律的生命,其他生命都是被動的、自發的,它們(men) 不能改變宇宙。從(cong) 整體(ti) 來講,人類也無法改變自然規律,天氣不會(hui) 因為(wei) 人類的喜好而改變,但人的行為(wei) 對自然的影響遠遠超過自然的生命。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一種自然觀、生命觀。

 

另外,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還涉及倫(lun) 理道德。中國人認為(wei) 做人的道德是從(cong) 天地萬(wan) 物中學來的,把天地萬(wan) 物自發的行為(wei) 變成人的自覺行為(wei) ,這也是人類脫離動物的野蠻、創造文明的一個(ge) 標誌。文明這個(ge) 詞的核心,是講人的自覺自律這些標誌。

 

 

 

2021年1月初,安徽省黃山風景區迎來新年首場降雪,黃山銀裝素裹。記者毛建軍(jun) 攝

 

記者:中華文明經曆過很多極端氣候的挑戰,曆史上,中國文化或其中的自然觀是否做過調整?

 

樓宇烈:我覺得沒什麽(me) 特別大的調整,它是一貫的。我們(men) 須掌握中國文化的一個(ge) 核心觀念“中”,“中”有很多意義(yi) ,我著重講兩(liang) 方麵。一個(ge) 是平衡,中國文化認為(wei) ,“中”是天地萬(wan) 物的根本。天地之間萬(wan) 物有不平衡、不對稱的時候,但最終一定會(hui) 止於(yu) “中”。不能讓你的欲望過頭,這是“中”的一個(ge) 意義(yi) 。

 

另一個(ge) 意義(yi) 是“內(nei) ”,跟“外”相對。例如,中國對待新冠疫情,我們(men) 都是求諸於(yu) “內(nei) ”,從(cong) 人自身的提升、完善、保護來加以抵禦,這個(ge) 是非常重要的一個(ge) 理念。認為(wei) 人最根本的就是要提升自我。當然,並不否認,我們(men) 也可以采取外在的輔助手段去抵禦它。這也是從(cong) 以人為(wei) 本的理念去思考問題。

 

記者:那麽(me) ,影響今天中國的自然觀,您覺得它有什麽(me) 樣的特點?

 

樓宇烈:我覺得我們(men) 現在的自然觀,更多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們(men) 用西方的科學思維、用分割的辦法來看問題,看不到整體(ti) 與(yu) 部分的不同。整體(ti) 與(yu) 部分是相關(guan) 的、不能分離,它是看不到這一點的。但這個(ge) 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這種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思維,給人們(men) 感覺是分得越細越清楚越好。其實越整體(ti) 更重要,我們(men) 從(cong) 整體(ti) 來看,才能解決(jue) 問題。這也是中國文化中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理念。

 

記者:如果說今天的中國受西方文化影響太多,那麽(me) 您認為(wei) 今後應該往哪個(ge) 方向去做調整?

 

樓宇烈:我覺得要把中國文化中的自然觀突出起來,應該看到中國文化中的自然觀,它的整體(ti) 觀、以人為(wei) 本的觀點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我們(men) 今天人與(yu) 社會(hui) 的關(guan) 係、人自身的身心關(guan) 係都會(hui) 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們(men) 不要看到事物之間隻有鬥爭(zheng) ,其實中間還有相互的協助,中國文化中常常講的相生相克,相克中間還有相生,相生中間還有相克。

 

記者:進入工業(ye) 文明時代,人類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您如何看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樓宇烈:我覺得還是要從(cong) 根本上來解決(jue) ,其實還是要從(cong) 人類自身身上去找原因,正因為(wei) 人類的欲望過分膨脹才產(chan) 生這些問題。這跟現在科技的發展也有關(guan) 係,手段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人們(men) 覺得可以為(wei) 所欲為(wei) 。最根本,還是要從(cong) 人自身出發,克製自我,否則問題很難解決(jue) 。

 

我曾經多次提出過,科技的發展一定要受到人文思想的指導,什麽(me) 該發展、什麽(me) 不該發展。如果發展是對人類有益的,我們(men) 可以做;如果是對人類有害的,我們(men) 就不一定要去發展它,甚至不要去創造它。緩解人類自我欲望的膨脹,這樣才能夠去改變現在這個(ge) 情況。

 

從(cong) 這一點上,我覺得中國文化對人類是不可或缺的。我們(men) 中國文化更注重人,人要做物的主人;重要的不是物質文明,不是科技文明,而是我們(men) 人類自覺自律的問題。

 

 

 

航拍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FAST)。發賀俊怡攝

 

記者:近來,西方一些國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靠中印”等觀點,對發展中國家施壓。您如何看待東(dong) 西方之間的分歧及合作空間?

 

樓宇烈:我覺得這完全是一種利益在驅使,已經獲得了利益的一方,就不讓人家再去獲得利益;已經走過的道路、有經驗教訓,但不讓人家也富裕起來、也發展起來。

 

作為(wei) 榜樣,應該是互助,特別是強者要幫助弱者,這才是先進。強者欺負弱者、占領弱者,這樣的文化怎麽(me) 行?

 

中國文化認識到動物跟人類的區別就在於(yu) ,一個(ge) 是競爭(zheng) 、弱肉強食;一個(ge) 有互助,強者幫助弱者,輔助弱者。把這樣的理念傳(chuan) 播出去就好了。當然西方有很多人認識到國際間的氣候合作很重要,也會(hui) 督促他們(men) 的政府去做。但要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我覺得很難做到。

 

 

 

2021年2月,雲(yun) 南西雙版納,亞(ya) 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一名工作人員帶領亞(ya) 洲象進入原始森林進行野化訓練。記者康平攝

 

記者:近年來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出現不少困難,您會(hui) 建議如何做好對話的工作?

 

樓宇烈:中外文化思想上的差異很多,但還是要進行交流,最重要的是包容、尊重,強迫改變是不可能的,要通過我們(men) 的生活實踐去影響。

 

如果去看一下曆史,當時“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通過商人的生活去相互影響。中外文化在價(jia) 值觀、生命觀、思維方式等方麵多有不同,不同沒關(guan) 係,可以共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把我們(men) 的生活狀況展示給別人看,我們(men) 現在提倡節約糧食、保護自然,這很好。言教不如身教,讓外界看到中國人是這樣處理好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完)

 

 

 

2016年8月,祖孫倆(lia) 在河北塞罕壩玩耍。近60年來,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men) 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艱苦創業(ye) 、接力奮鬥,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樹立了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生動範例。記者楊可佳攝

 

受訪者簡介:

 

 

 

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係暨國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主要著作有《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宗教研究方法講記》《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等。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