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培元哲學思想研討會(hui) 暨《蒙培元全集》出版發布會(hui) 舉(ju) 行
2021年12月25日,“蒙培元哲學思想研討會(hui) 暨《蒙培元全集》出版發布會(hui) ”在山東(dong) 大學中心校區知新樓舉(ju) 行。會(hui) 議由由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共三十餘(yu) 位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會(hui) 。
本次會(hui) 議以《蒙培元全集》(全十八卷)的出版為(wei) 契機,旨在對蒙培元先生的哲學思想進行深入而廣泛的研討,以彰顯蒙培元先生對於(yu) 中國哲學的發展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山東(dong) 大學黃玉順教授致開幕辭。他指出,蒙培元先生數十年來從(cong) 中國哲學史特別是從(cong) 宋明理學與(yu) 孔孟儒學的研究中逐步構建起他自己的“情感儒學”,對如今學界所出現的“情感轉向”起到了發動和推進作用。蒙先生通過“情感”觀念將“主體(ti) ”“心靈”“超越”“境界”“自然”等關(guan) 鍵詞貫通起來,形成了豐(feng) 富多彩的、立體(ti) 的思想網絡。其中對超越問題(涉及宗教問題)和自由問題(涉及政治哲學問題)的研究是值得學界特別關(guan) 注的。新世紀以來,研究蒙培元哲學思想的文章逐漸增多,這種研究趨勢還將繼續深入下去,本次會(hui) 議便是最好的明證。
會(hui) 議首先由主辦單位代表致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誌強研究員認為(wei) ,蒙培元先生作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代表性和標誌性人物,其哲學創作總是與(yu) 時代問題相呼應,從(cong) 中國哲學的立場出發回應時代問題;他的哲學思想一方麵發揮了北大注重哲學史的傳(chuan) 統,另一方麵也著重發揚了馮(feng) 友蘭(lan) 先生的獨創哲學精神,建立了自己的具有鮮明特征的哲學體(ti) 係。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楊永明教授指出,《蒙培元全集》的出版是哲學界的大事和幸事,為(wei) 後輩學者研究蒙先生的哲學思想提供了方便的文本;他從(cong) 研究緣起、研究方法、研究結論三個(ge) 方麵,梳理和揭示了蒙先生的生態哲學的內(nei) 在理路。四川人民出版社資深編審王定宇女士介紹了《蒙培元全集》的編輯出版過程;認為(wei) 整個(ge) 編審過程使她本人提升了中國哲學素養(yang) ,並認識到作為(wei) 責任編輯在中國哲學傳(chuan) 播方麵任重道遠的責任。
第一場學術討論,清華大學陳來教授強調指出,將蒙先生的哲學思想概括為(wei) “情感儒學”,盡管可以凸顯他的儒家文化自覺,卻容易忽視他在中國哲學史研究方麵的貢獻;他從(cong) 蒙先生早期和晚年的朱熹哲學研究的對比入手,對蒙先生哲學研究的總體(ti) 特點和觀念特色進行了概括和總結。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回憶了與(yu) 蒙先生的交往,集中闡發了蒙先生在生態哲學、心性哲學和中國哲學方法論三個(ge) 方麵的貢獻,並表達了自己對蒙先生哲學思想的學派發展前景的期許。華東(dong) 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圍繞蒙先生的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兩(liang) 個(ge) 環節展開論述,“照著說”的環節著重理學演變過程的梳理,“接著說”的環節著重對於(yu) 情感的關(guan) 注;蒙先生認為(wei) 人是情感的、完整的人,注重對人的具體(ti) 的、現實的理解。台灣林安梧教授從(cong) 馮(feng) 友蘭(lan) 與(yu) 熊十力的一段公案切入,圍繞中國當代的“情理學派”(馮(feng) 友蘭(lan) —蒙培元—黃玉順)與(yu) “當代新儒家”之間“覺情”與(yu) “覺性”的不同,指出良知不是假設,而是存在的真實彰顯,因而中國的宗教乃是覺性的宗教。深圳大學景海峰教授從(cong) 《孟子》中的親(qin) 親(qin) 之感與(yu) 同類相感出發,討論情感儒學中的情感分疏問題,探索情感何以成為(wei) 本體(ti) 和哲學理論基礎這一重大問題。澳門大學王慶節教授通過對蒙先生情感哲學基本問題的討論,指出情感儒學麵臨(lin) 著“人是否僅(jin) 僅(jin) 是情感的存在”、“人的情感在什麽(me) 意義(yi) 上具有優(you) 先性和基礎性”以及“情感作為(wei) 發端如何開顯道德德行”等理論問題。
第二場學術討論,蘇州大學周可真教授從(cong) 其管理哲學出發,認為(wei) 邏輯思維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認知領域,也存在於(yu) 情感領域,儒家哲學中存在著情感推理的因素,體(ti) 現為(wei) 情感相似性、情感適中原則和情感推理方法。浙江大學董平教授指出,蒙先生將中國哲學中的情感哲學麵向展開為(wei) 世界哲學問題,具有世界哲學的意義(yi) ;將人的存在還原為(wei) 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回歸到生活本身;另外,蒙先生理論中的諸多基本判斷是非常真實且準確的。河北大學程誌華教授圍繞情感儒學中“情感”與(yu) “自由”概念進行了探討,通過情感與(yu) 自由的關(guan) 係透視情感儒學,並提出情感與(yu) 自由乃是通過將意誌作為(wei) 中介而聯係起來的。山東(dong) 社會(hui) 科學院塗可國研究員提出“人類儒學”的概念,認為(wei) 中國哲學研究的重心是在人類儒學,而情感儒學乃是立足於(yu) 人類儒學,蒙先生則是人類儒學的卓越開創者。北京大學幹春鬆教授指出蒙先生的情感哲學麵臨(lin) 著“情感何以成為(wei) 最基礎性概念”、“是否真正擺脫情理二分形式”的問題;他認為(wei) “感”與(yu) 情感哲學關(guan) 係密切,而蒙先生對於(yu) “欲”的理解則與(yu) 戴震相接近。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劉豐(feng) 研究員闡述了蒙先生在朱子哲學研究方麵的基本觀點及其貢獻,認為(wei) 其突破在於(yu) 從(cong) 觀念論到存在論、從(cong) 心本論到情境論、從(cong) 境界到生態三個(ge) 方麵,從(cong) 而將朱子哲學研究推向高峰。上海交通大學餘(yu) 治平教授認為(wei) ,蒙先生的生態哲學是其學術的第二大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當今學界對於(yu) 生態哲學的研究應沿著蒙先生的思路往前走,堅持自己的站位,朝著生生本體(ti) 論去引導,以進入本體(ti) 論的高度。山西社會(hui) 科學院宋大琦研究員指出,性、情、欲作為(wei) 儒學史上的核心問題,對三者統一性的認識是傳(chuan) 統禮法學現代轉型的關(guan) 鍵;儒家傳(chuan) 統中既有理性的主導,也有個(ge) 體(ti) 的心性論,使得個(ge) 人的權利成為(wei) 法律體(ti) 係之所以建立的基石。
第三場學術討論,山東(dong) 大學郭萍副研究員指出,蒙先生所提出的情理交融的理論建構仍將情感和理性視為(wei) 心靈的兩(liang) 種不同機能,故有其局限性;而作為(wei) 本源性的“感”強調所有的情感都是基於(yu) 當下的生活情境的,從(cong) 根本上擺脫了情理二分的傳(chuan) 統框架。宜賓學院張林傑老師詳細梳理了蒙先生有關(guan) 孔子禮學思想的相關(guan) 論述,認為(wei) 是在以仁為(wei) 中心的前提下,包含社會(hui) 秩序、正名、人文關(guan) 懷、宗教精神四個(ge) 方麵。成均館大學講師李慧子認為(wei) ,蒙先生《中國心性論》一書(shu) 為(wei) 儒家心性論研究奠定了基礎,未來對心性論的研究可在此之上注重縱向梳理與(yu) 橫向比較、思想家之間的關(guan) 聯以及晚清民國和現代新儒家心性論等方麵,從(cong) 而重新概括中國心性論的特征。南京大學李海超副教授認為(wei) ,蒙先生將“本體(ti) ”視作一種潛在的、可能性的存在,本體(ti) 的存在方式就是境界,而境界的展開需要情感的作用,因而本體(ti) 就是主體(ti) 以情感為(wei) 本源而創造或構建的最高價(jia) 值理想,這是蒙先生獨特的哲學創見。廣西師範大學趙立慶老師探討了情感自由如何可能的問題,認為(wei) 麵對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情感異化現象,情感應回歸到本真狀態才能成為(wei) 價(jia) 值意義(yi) 上的真,因而情感自由與(yu) 情感自我超越息息相關(guan) 。山東(dong) 大學博士生張小星認為(wei) ,作為(wei) 情理學派工夫的情感理性化乃是一種情境性的分析,即可以用“情境”概念統攝馮(feng) 友蘭(lan) 、蒙培元、黃玉順的境界論;情感超越所涉及的從(cong) 舊主體(ti) 性到新主體(ti) 性的轉換機製便是情感的理性化。
第四場學術討論,山東(dong) 大學胡驕鍵博士認為(wei) ,蒙先生“情可上下其說”中情感,往下說涉及認知理性的問題;人盡管是情理的存在,但缺乏認知理性的維度;而生活儒學則回答了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他因而強調回到生活本身,重新對人進行認識。山東(dong) 大學博士生何剛剛從(cong) 德性主體(ti) 與(yu) 智性主體(ti) 統一的角度,分析了蒙先生在情感儒學的視域下對科技的反思,並提出情感一旦和認知相結合,則必然麵臨(lin) 如何解決(jue) 情感對於(yu) 認知扭曲的問題。山東(dong) 大學博士生樂(le) 曉旭從(cong) 情感儒學的視角出發,指出導致當今粉絲(si) 文化亂(luan) 象的原因是在依戀情感和崇拜情感的失衡與(yu) 錯位下理性情感和超理性情感的缺失,以及娛樂(le) 資本與(yu) 權力介入對偶像的建構和飯圈下個(ge) 體(ti) 人的失語。山東(dong) 大學博士生趙嘉霖通過梳理有生態關(guan) 切的學者對待“天人合一”問題的不同觀點,指出他們(men) 混淆了存在本身和形上觀念,並未對天人合一的觀念層級和實質進行還原,這就麵臨(lin) 著在尚未實現現代性的環境下談論後現代問題的困境。山東(dong) 大學博士生吳多鍵從(cong) 真理問題談起,認為(wei) 蒙先生以情為(wei) 真,將真情實感視為(wei) 超出形上形下的實體(ti) 概念;而生活儒學對於(yu) 真的討論可以稱之為(wei) “情真論”,即強調本源意義(yi) 上的真,這裏涉及對於(yu) “真”觀念存在層級和本源層級的不同理解。山東(dong) 大學碩士生黃傑從(cong) 情感儒學中對超越概念的討論入手,認為(wei) 情感的重要意義(yi) 乃是通過境界論來實現的,境界涉及情感體(ti) 驗與(yu) 直覺,情感的提升作為(wei) 一種自我超越乃是境界的縱向提升。山東(dong) 大學碩士生陳春桂從(cong) 蒙先生《情感與(yu) 理性》一書(shu) 入手,圍繞生存論進行分析,指出蒙先生從(cong) 存在的生命意義(yi) 上理解生存,生存是人的存在,而情感是人的存在方式,理性則是情感的存在樣式之一。山東(dong) 大學碩士生王一川對於(yu) 儒家的審美自律性如何可能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看法,認為(wei) 情感儒學中“樂(le) ”的體(ti) 驗便是審美體(ti) 驗,而樂(le) 的境界則是超本體(ti) 的境界,因而在某種意義(yi) 上說,審美自律性就是情感自律性。西南交通大學碩士生肖琳琳討論了蒙先生哲學中“安”的問題,認為(wei) “安”強調從(cong) 個(ge) 體(ti) 安頓到超越境界的提升,安的狀態本身也是一種情感,而安身立命之地就是超越的精神境界,因此通過追尋安的生活狀態便可以解決(jue) 人的生命安頓問題。
會(hui) 議最後,黃玉順教授進行了簡短的學術總結,他指出,本屆研討會(hui) 主要取得了三個(ge) 方麵的成果:首先,繼2008年舉(ju) 行的第一屆蒙培元哲學思想研討會(hui) 和2018年舉(ju) 行的第二屆蒙培元哲學思想研討會(hui) ,本屆研討會(hui) 是對蒙培元哲學思想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與(yu) 拓展,證明了蒙培元哲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其次,本屆會(hui) 議還涉及了對蒙培元哲學思想的研究現狀的反思;最後,本屆會(hui) 議體(ti) 現了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所倡導的“接著講”的哲學抱負,展示了自馮(feng) 友蘭(lan) 先生以來“情理學派”五代學者對重建中國哲學的熱情與(yu) 執著精神。
報道:樂(le) 曉旭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