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書(shu) 院:中國師範教育史上的一顆明珠
作者:王帆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一月廿一日丙午
耶穌2021年12月24日
城南書(shu) 院,是偉(wei) 人毛澤東(dong) 母校湖南一師的前身,最初為(wei) 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讀書(shu) 治學故地。其坐落地長沙城南門外妙高峰,遙對嶽麓,近臨(lin) 湘江,山聚水回,泉清木茂,鍾靈毓秀,實屬省垣名勝。由於(yu) 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這裏成為(wei) 曆史上重要的湖湘學派發源地和湖湘文化傳(chuan) 播地,並且在經久積澱中發榮滋長為(wei) 湖南近現代人才成長的搖籃和我國近現代師範教育萌發的沃土。如今已然是輝映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高地和開展紅色教育的信仰高地。
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城南書(shu) 院由張浚、張栻父子建於(yu) 宋紹興(xing) 三十一年(1161年),舊址寬闊,有基地園土26處,監院、講堂、書(shu) 房等六齋,並置“城南十景”。張浚是抗金名臣,曾題書(shu) “城南書(shu) 院”匾額。張栻是湖湘學派代表人物,早年師從(cong) 於(yu) 湖湘學派泰鬥胡宏,以學識超群而深得器重。他以倡導師說為(wei) 己任,提出“造就人才,以傳(chuan) 道而濟斯民”的辦學方針,堅持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為(wei) 學之道,采用個(ge) 別鑽研、相互問答、集眾(zhong) 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研習(xi) 儒家經籍為(wei) 主,間或議論時政,對湖南學術思想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實事求是”牌匾在很長時間裏一直掛於(yu) 城南、嶽麓書(shu) 院堂簷,內(nei) 化為(wei) 湖湘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學術品格。
張栻在城南書(shu) 院居家論道、著書(shu) 立說、會(hui) 友講學前後共九個(ge) 春秋。他的主要門人都曾在此求學,反映張栻理學思想的主要著作,如《洙泗言仁錄》《南軒易說》《論語解》《孟子說》都在此完成。受湖南安撫使劉珙之所聘,張栻又主管嶽麓書(shu) 院教事即任山長,城南、嶽麓兩(liang) 書(shu) 院“各藉先賢之聲得以俱永”。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與(yu) 張栻論學於(yu) 城南、嶽麓、石鼓書(shu) 院,偕遊南嶽,史稱“朱張會(hui) 講”,而一同在城南研習(xi) 理學、唱和題詩就有月餘(yu) 。由於(yu) 張栻的影響,再加上與(yu) 朱熹聚講題詠,城南書(shu) 院幾乎跟嶽麓書(shu) 院相伯仲,百餘(yu) 年“明賢講學,風教蔚然,得人頗盛”,堪稱“昔賢過化之地”,成為(wei) 湖湘學派的一個(ge) 重鎮。
城南書(shu) 院在元明兩(liang) 朝曾有中斷,清代複興(xing) 。元代廢為(wei) 高峰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推官翟台在高峰寺下重建了5間學堂,萬(wan) 曆六年(1578年)複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員易象乾等重建城南書(shu) 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與(yu) 嶽麓書(shu) 院並列為(wei) 省城書(shu) 院。乾隆十年(1745年),巡撫楊錫紱遷城南書(shu) 院至天心閣下。道光二年(1822年),巡撫左輔重遷於(yu) 妙高峰舊址,實行全省範圍招生,名額和嶽麓書(shu) 院相同。道光皇帝禦賜“麗(li) 澤風長”額,城南書(shu) 院人文日盛,成為(wei) 湖湘學子心向往之的理想學府。祁藻曾屢課斯地,著名山長有陳本欽、賀長齡、賀熙齡、餘(yu) 正煥、何紹基、郭嵩燾、王先謙等,皆一代名師。講學大多漢宋並重,尤重經濟之學,造就人才甚眾(zhong) ,唐鑒、曾國藩、李元度、左宗棠、胡林翼、羅澤南、王闓運、黃興(xing) 、陳天華、程潛等曾在此修藏或就讀。
改辦湖南一師成為(wei) “紅色搖籃”
1903年清政府批準設立湖南師範館。同年11月,巡撫趙爾巽改城南書(shu) 院為(wei) 湖南全省師範學堂,師範館並入其中。1912年改為(wei) 湖南公立第一師範學校,1914年易名為(wei)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cong) 城南書(shu) 院到第一師範,形成了光榮的革命傳(chuan) 統和教育傳(chuan) 統,是湖南乃至中國師範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在創辦早期,湖南一師曾以“湖南亞(ya) 高學府”馳名,不但是湖南推行新式教育的中流砥柱,而且為(wei) 中國近現代培養(yang) 了大批革命與(yu) 教育人才。
起於(yu) 風雲(yun) 激蕩的湖南一師,發揚了城南書(shu) 院培養(yang) “傳(chuan) 道濟民”經世人才的教育傳(chuan) 統,砥礪了湖湘文化中開放進取、敢於(yu) 創新的圖強意識,契合了當時中國救亡圖存的發展趨向。特別是五四運動前後,一大批走在時代前列的一師人逐步接觸、接受和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學說,這些進步青年包括毛澤東(dong) 、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時、李維漢、謝覺哉、李達等。而且,湖南早期革命運動的核心組織——新民學會(hui) 的成員主要出自一師。新民學會(hui) 對於(yu) 促進馬克思主義(yi) 在湘傳(chuan) 播起了重要作用,為(wei) 湖南的建黨(dang) 建團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這使湖南一師成為(wei) 神聖的“紅色搖籃”,是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和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毛澤東(dong) 在這裏的崢嶸歲月
1913年春,毛澤東(dong) 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第四師範。次年春,湖南四師合並於(yu) 湖南一師,他被編在第八班,直到1918年夏畢業(ye) 。從(cong) 一師畢業(ye) 後不久,毛澤東(dong) 為(wei) 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jian) 學去北京,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yi) 。1919年底至翌年夏,毛澤東(dong) 第二次上北京,並去了上海等地,與(yu) 李大釗、陳獨秀有了很深交往,讀到不少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堅定了馬克思主義(yi) 信仰。因而,毛澤東(dong) 在1920年夏至1922年冬回湖南一師任附屬小學主事和師範部國文教員期間,便開始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以極大熱情投身革命實踐。他組織了馬克思主義(yi) 研究會(hui) 、俄羅斯研究會(hui) ,建立湖南共產(chan) 主義(yi) 小組,應邀參加黨(dang) 的一大,成為(wei) 黨(dang) 的締造者之一。返湘後,他相繼創辦了湖南自修大學,建立中共湖南支部和湘區委員會(hui) ,不久後辭去了一師的工作成為(wei) 職業(ye) 革命家。
毛澤東(dong) 在湖南一師學習(xi) 工作長達八年之久,度過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激情年華,立下了“改造中國與(yu) 世界”的宏偉(wei) 願望,實現了由青年學生、教員到職業(ye) 革命家的轉變,由新民主主義(yi) 者到馬克思主義(yi) 者的轉變。他1936年同斯諾說過:“我在這裏——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度過的生活中發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這個(ge) 時期開始形成,我也是在這裏獲得了社會(hui) 行動的初步經驗的。”新中國成立以後,他曾感慨道,“我讀書(shu) 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師範,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打下的基礎。……一師是個(ge) 好學校”,並題寫(xie) 了“第一師範”校名。
佇(zhu) 立於(yu) 第一師範眺望遠方,從(cong) 古代在此演繹了堪稱中國學術盛事的“朱張會(hui) 講”,到一個(ge) 世紀前以毛澤東(dong) 等一師人為(wei) 楨幹成立新民學會(hui) 的“建黨(dang) 先聲”,彰顯了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學術傳(chuan) 統及心憂天下、敢為(wei) 人先的道義(yi) 擔當。這樣的價(jia) 值取向和人文基因,既是湖湘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緣何生生不息的有力注腳,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必不可少的精神給養(yang)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