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冰】立文之道,惟字與義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21-12-24 00:57:48
標簽:惟字與義、立文之道

立文之道,惟字與(yu) 義(yi)

作者:董冰(中共山東(dong) 省委黨(dang) 校〔山東(dong) 行政學院〕副教授、山東(dong) 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十一月十九日甲辰

          耶穌2021年12月22日

 

【光明論壇·溫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立文之道,惟字與(yu) 義(yi) 。’文藝隻有向上向善才能成為(wei) 時代的號角。止於(yu) 至善,方能臻於(yu) 至美。”

 

“立文之道,惟字與(yu) 義(yi) ”語出我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所作《文心雕龍·指瑕》。其文為(wei) :“夫立文之道,惟字與(yu) 義(yi) 。字以訓正,義(yi) 以理宣。”文章的寫(xie) 作方法,不外用字和立義(yi) 兩(liang) 個(ge) 方麵。文字憑借正確的解釋來確定含義(yi) ,文義(yi) 通過正確的道理得以闡明。

 

“字”是文學創作形式化的要求,“義(yi) ”則是文學作品內(nei) 容的規定。劉勰認為(wei) ,好的文章是形式和內(nei) 容相輔相成、文質統一的完美藝術,但是形式必須服從(cong) 於(yu) 內(nei) 容,使道理能夠清楚地表達出來,他反對奇言怪語的使用而造成的意旨模糊不清、籠統含混。同時,劉勰指出,聖人著述經典的根本原則就是追尋原道、闡發義(yi) 理,從(cong) 而達到教化天下的目的,正所謂“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情與(yu) 理的顯明是文學創作能夠達到才思泉湧、文采飛揚境界的前提。

 

劉勰的文論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孔子在《論語》中就主張文學藝術形式與(yu) 內(nei) 容的完美結合。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提出:“辭達而已矣。”文辭把文意表達清楚就足夠了,不必用華麗(li) 的辭藻和浮華的修辭,否則,很有可能造成“以辭害意”。《論語·雍也》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質樸與(yu) 文采即內(nei) 容和形式是同樣重要的,隻有質樸、文采雙修才能成就君子人格。而文如其人,君子的文藝創作便可呈現聖人的道德氣象和為(wei) 人處世的道理,為(wei) 後世之典範。孟子在評價(jia) 《詩經》時也曾提出“《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誌”的文論思想。在文化源頭,儒家較早地積澱了中國文藝追求清新質樸、深耕微言大義(yi) 、“無事於(yu) 華藻宏辯”、形式與(yu) 內(nei) 容相得益彰的創作傳(chuan) 統。

 

那麽(me) ,中國傳(chuan) 統文藝創作追求的義(yi) 究竟是什麽(me) 呢?《論語∙八佾》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這裏所指的美是《韶》樂(le) 、《武》樂(le) 形式之美,善則是二者內(nei) 容的妥善。朱熹言:“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至今,人們(men) 用盡善盡美稱讚文藝作品高超的藝術水平。為(wei) 什麽(me) 具有同樣完美形式的文藝作品,孔子又區分了盡善與(yu) 未盡善呢?這就凸顯了中國傳(chuan) 統文論思想的又一個(ge) 重要原則:以文貫道、以文載道的關(guan) 鍵是要以文揚善,即文藝作品承載著教化人心、匡正道德、維護社會(hui) 秩序的作用。因此,盡善才能盡美,崇德向善、以德化人的道德追求,先道德而後文章的創作理念是中國傳(chuan) 統文藝作品“立義(yi) ”的根本。

 

《韶》為(wei) 上古虞舜時的樂(le) 曲,舜靠美德受禪天下,以仁德治理天下,韶樂(le) 反映著舜對仁德的重視和對民眾(zhong) 的關(guan) 愛。相反,《武》為(wei) 武王時頌揚武功的樂(le) 曲,武王以武力征服商朝雖不得已而為(wei) 之,但畢竟沾染了暴力和血腥,這樣的樂(le) 曲不免有殺伐之氣。孔子在談論《詩經》時用“思無邪”加以評價(jia) ,而“無邪”的標準就是“仁德”。宋代大儒朱熹為(wei) “思無邪”注解:“詩,善為(wei) 可法,惡為(wei) 可戒。故使人思無邪也。”《詩經》所傳(chuan) 遞的思想就是讓人們(men) 效法善的德性,摒棄醜(chou) 惡,達到思想的純正。修身必先學詩,通過對《詩經》的反複吟誦即可明辨善惡、修養(yang) 德性、陶冶情操,從(cong) 而確立道德人格,對於(yu) 社會(hui) 而言則可形成向上向善的公序良俗。

 

文學藝術作品是一個(ge) 社會(hui) 文化發展的風貌和最直觀的展現,它植根於(yu) 社會(hui) 的文化土壤,反映著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最深層次的價(jia) 值追求和道德精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文藝工作者和文藝創作寄予厚望,他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發揚中國文藝追求向上向善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把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生動活潑體(ti) 現在文藝創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東(dong) 西表現出來,倡導健康文化風尚,摒棄畸形審美傾(qing) 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you) 秀作品滋養(yang) 人民的審美觀價(jia) 值觀,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來。”文藝工作者當以此為(wei) 立言立德的遵循。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