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方法論對於(yu) 曆史觀的建構
作者:楊光斌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九月初十日丙申
耶穌2021年10月15日
關(guan) 鍵詞:政治學方法論;曆史觀;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楊光斌
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國際關(guan) 係學院院長,中央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工程首席專(zhuan) 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入選全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軍(jun) 人才(2016),《國家治理研究》主編。中國政治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央統戰部專(zhuan) 家組成員,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專(zhuan) 家組顧問,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中央黨(dang) 校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複旦大學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出版《政治變遷中的國家與(yu) 製度》《政治學的基礎理論與(yu) 重大問題》《讓民主歸位》等專(zhuan) 著。
社會(hui) 科學的方法論不但是用來研究具體(ti) 問題的,看不見的功能更在於(yu) 塑造史觀即世界觀。一百多年來,中國政治學學科與(yu) 現實政治之間一直存在或隱或顯的緊張關(guan) 係,根本原因就在於(yu) 政治學方法論具有塑造史觀的功能,而非曆史性的史觀與(yu) 具有高度曆史連續性的中國政治之間存在著內(nei) 在張力。
在中國政治學學科史上,製度主義(yi) 、理性選擇主義(yi) 和階級分析可謂政治學傳(chuan) 統的“三大方法”。自基佐以降,舊製度主義(yi) 政治學研究的核心就是代議製政府,因為(wei) 代議製政府原理是體(ti) 現了真理、正義(yi) 與(yu) 理性的統治權理論,代議製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形式。20世紀80年代,在行為(wei) 主義(yi) —理性選擇主義(yi) 當道的背景下,馬奇和奧爾森的一篇《新製度主義(yi) :政治生活中的組織因素》開創了所謂新製度主義(yi) 政治學,學者們(men) 開展了議會(hui) 製—總統製誰好誰劣的第二輪爭(zheng) 論。但是,從(cong) 舊製度主義(yi) 到新製度主義(yi) ,都沒有離開以政體(ti) 為(wei) 核心的政治製度研究傳(chuan) 統,新製度主義(yi) 政治學重視的其實還是代議製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形式這一根深蒂固的曆史傳(chuan) 統。
在政治學方法論譜係上,代議製政府作為(wei) 史觀的傳(chuan) 統,由行為(wei) 主義(yi) —理性選擇主義(yi) 方法論傳(chuan) 承並發揚。二戰後,行為(wei) 主義(yi) 方法論幾乎成為(wei) 美國社會(hui) 科學的不二法則,認為(wei) 可以通過個(ge) 體(ti) 、社會(hui) 的行為(wei) 研究而回答所有學科的所有問題。這看起來是政治學說史上的革命性變革,其實具有內(nei) 在的一致性邏輯,那就是歐洲史和美國史都是以社會(hui) 史為(wei) 麵向的曆史。代議製政府建立以後,政治學研究轉向以個(ge) 體(ti) 、社會(hui) 為(wei) 中心是水到渠成的;而社會(hui) 中心主義(yi) 史觀和個(ge) 體(ti) 中心主義(yi) 史觀都是自由主義(yi) 的曆史觀,隻不過後者是更赤裸裸的“個(ge) 人占有主義(yi) ”。與(yu) 行為(wei) 主義(yi) 的去國家化、非政治性相比,理性選擇主義(yi) 更上層樓,抽掉了政治的公共性基礎。20世紀80年代,民主化的“第三波”到來時,理性選擇學派與(yu) 時俱進,認為(wei) “追求承認”也是利益最大化的計算,弗朗西斯·福山因此基於(yu) 黑格爾的“承認”理論,演繹出“曆史終結論”,代議製民主被認為(wei) 是人類最好也是最終的政府形式。“民主轉型”成為(wei) 此後幾十年的研究議程,諸如“民主和平論”“軟權力”等流行一時的概念其實都是圍繞代議製民主的優(you) 越性而展開的。
製度主義(yi) 方法論政治學沿承的是西方與(yu) 生俱來的政體(ti) 論傳(chuan) 統,行為(wei) 主義(yi) —理性選擇主義(yi) 是西方社會(hui) 史的政治學變種,這說明作為(wei) 方法論意義(yi) 上的政治學理論首先是曆史政治理論。然而,當曆史政治理論脫離了曆史而絕對化以後,結果必然事與(yu) 願違。因此,試圖改變“中國性”的製度主義(yi) 方法論和理性選擇主義(yi) 方法論存在著天然的局限。中國政治學需要找到基於(yu) 自己曆史文化和政治實踐的方法論。
首先,需要將曾經在中國居唯一重要地位的階級分析方法“找回來”。階級分析方法論起到了拯救中國的作用,但因放大其衝(chong) 突論招致政治動蕩而被嚴(yan) 重誤解。毛澤東(dong) 的經典論述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曆史表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階級分析方法兼具衝(chong) 突論和功能性整合意義(yi) ,衝(chong) 突性階級分析是為(wei) 了解決(jue) 問題,以實現功能性整合;階級分析的衝(chong) 突論和功能論屬性都是為(wei) 了實現人民利益,階級分析方法與(yu) 人民史觀具有內(nei) 在的一致性。“人民史觀”的方法論基礎隻能是包含著衝(chong) 突論,在現時代更多的是功能論的旨在社會(hui) 整合的階級分析方法。
就中國語境而言,製度主義(yi) 方法論和行為(wei) 主義(yi) —理性選擇主義(yi) 方法論是“求變”即改變中國政治製度的方法論。階級分析方法對於(yu) 理解甚至解決(jue) 現實政治大有助益,但在發現理論上力有不逮。因此,中國政治學必須基於(yu) 曆史尤其是中國史而推出以曆史研究為(wei) 基礎、能夠辨別理論和發現理論,並能解釋現實的方法論,這個(ge) 方法論是以曆史為(wei) 基礎、理論發現為(wei) 取向的,這就是“曆史政治學”。曆史政治學首先是政治學範疇,即以識別、發現政治理論為(wei) 目的論;其次是以曆史研究為(wei) 基礎,但不同於(yu) 曆史學靠史料說話的學術傳(chuan) 統,而要以理性和原則為(wei) 導向。
理解曆史政治學的關(guan) 鍵是“曆史本體(ti) 論”。社會(hui) 科學首先是地方知識,所有的社會(hui) 科學研究首先都是本國中心主義(yi) 取向的。符合中國史和現實實踐的史觀隻能通過產(chan) 生於(yu) 中國曆史文明傳(chuan) 統的政治學方法論去塑造。為(wei) 此,至少要做以下三個(ge) 方麵的研究。(一)當代中國政治與(yu) 中華優(you) 秀政治傳(chuan) 統的關(guan) 係。比如,當代中國政治沿承大一統的政治機製,民本思想在當代中國的實現形式,國家治理與(yu) “致治”傳(chuan) 統的關(guan) 係,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與(yu) 天下觀的關(guan) 係等。(二)重述政治學基礎概念。一統的政治史屬性所規定的時間性演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製度結構和製度安排,肯定不同於(yu) 社會(hui) 史條件下所形成的政治製度、政治觀念和政治行為(wei) ,因此權力、國家、政府、政黨(dang) 、官僚製等基本概念都需要重述。(三)世界政治史。中國人不但需要觀察國內(nei) 政治的新史觀,同樣需要新國際秩序觀。
政治學是時代的產(chan) 物。“中國之治”中體(ti) 現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不僅(jin) 是如何治國理政的政治實踐問題,更有涵養(yang) 和支撐政治實踐的“道”——曆史觀。政治學方法論塑造政治史觀,中國人的政治史觀曆經百年漂泊、彷徨之後,最終還是應該回歸我們(men) 心靈的故鄉(xiang) ——中華文明。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