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精神之描摹
——慢廬經典讀書(shu) 會(hui) 《論語·述而》通講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八月初一日戊午
耶穌2021年9月7日
2021年9月4日下午,第七期“洙泗書(shu) 院·慢廬經典讀書(shu) 會(hui) ”——《論語·述而》通講如期進行。本次讀書(shu) 會(hui) 由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曲阜師範大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心副主任、洙泗書(shu) 院院長助理宋立林教授擔任主講,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楊朝明先生應邀出席,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魏衍華老師擔任與(yu) 談人。共計六十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書(shu) 院同道、儒學愛好者們(men) 通過線上參與(yu) 。活動由曲阜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陳嶽主持。
在正式通講之前,宋老師首先對本篇做了概述。他說,《述而》篇共計37章,主要圍繞孔子之教、學、誌、行等展開,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理想信念、誌向行事,可以看作對孔子精神之描摹,對於(yu) 立體(ti) 而全麵理解孔子具有極重要的價(jia) 值。由此亦可看出,《論語》內(nei) 容編排有一定之規,雖不似現代著述嚴(yan) 謹,但決(jue) 非材料的雜亂(luan) 堆砌。
首章“述而不作”章對理解孔子非常重要。宋老師強調,“述而不作”不能理解為(wei) 孔子沒有撰著過書(shu) 籍。關(guan) 於(yu) 這一句的理解可以聯係《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述而不作”並非“複古”,它展現的是孔子的文化觀。孔子的“述而不作”實際上是“寓作於(yu) 述”。孔子把他對文明、文化的創作放在了傳(chuan) 承中。大家還要理解,傳(chuan) 承本身就是一種選擇,選擇本身也是創作。之所以說《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同時也體(ti) 現了編者的思想,其實就是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講的。孔子對於(yu) 六經的傳(chuan) 述也是這樣,傳(chuan) 的過程中就有作的成分。比如孔子“仁”的思想。“仁”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出現,但是孔子賦予它更深厚的內(nei) 涵。“禮”更是孔子述的主要內(nei) 容,雖然他繼承了三代的禮樂(le) 文明,但是孔子對“禮”的理解賦予了新意。“信而好古”體(ti) 現了孔子對於(yu) 曆史、傳(chuan) 統的尊重態度,這是儒家的特點。中國文化特別有曆史觀念,特別強調對傳(chuan) 統的繼承,這就是好古。繼承和發展是一種辯證的關(guan) 係,所以這章體(ti) 現了孔子的文化觀、曆史觀。
“子之燕居”章,宋老師強調,本章記孔子閑居在家時之“氣象”。與(yu) 《鄉(xiang) 黨(dang) 》篇有相映成趣之妙。《鄉(xiang) 黨(dang) 》所記孔子神態、舉(ju) 止多在“執禮”狀態,而本章所記則為(wei) 在家燕居之情形,自然迥異。他以明代《孔子燕居像》為(wei) 證,向大家展示了孔子的“中和之氣”。他引用《近思錄》所載二程對孔子、顏子和孟子的氣象的描摹,彰顯夫子的聖人氣象。
“甚矣吾衰也”章,宋老師認為(wei) ,本章體(ti) 現了孔子對周公之敬仰程度,也可以理解周公對孔子創立儒學所產(chan) 生的影響。他雖然不同意杜維明先生提出的周公為(wei) 儒學創立者、孔子非儒學創立者,相當於(yu) “基督教之保羅”的觀點,但是他強調,在漫長的漢唐時期,儒學都是以“周孔之教”為(wei) 代稱的,我們(men) 所熟悉的“孔孟之道”的概括是宋以後才出現的。
“誌於(yu) 道”章是理解儒學非常重要的一章。孔子述為(wei) 學之方,這既是夫子自道,又為(wei) 弟子開啟法門。他引用著名學者梁濤先生的說法,將“誌道、據德、依仁、遊藝”與(yu) 當年的抗大題詞“團結、緊張、嚴(yan) 肅、活潑”結合起來,發現古今相通之處。宋老師尤其著重分析了“遊於(yu) 藝”。六經在漢代也稱六藝,我們(men) 講孔子之學時,有“大六藝”“小六藝”之別,“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是小六藝,是小學內(nei) 容;《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是大六藝,孔子所教對象是“十五歲以上”者,是為(wei) “大學”;而《漢書(shu) ·藝文誌》載“儒家者流,……遊文於(yu) 六經之中”,“六經”可以“遊”,因此這裏的“遊於(yu) 藝”和是不是指“遊文於(yu) 六經”,而不是指“小六藝”?大家可以繼續思考。當然,“遊於(yu) 藝”在後世主要被理解為(wei) 小六藝,甚至可以擴大到一切技藝、藝術的範圍。
宋立林教授
宋老師對“自行束脩”章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結合漢代鄭玄、唐代李賢的說法,將“束脩”理解為(wei) “束帶修飾”進而指代“成童”的“十五歲”。如此,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得到非常徹底的反映。當然,“束脩”作為(wei) “見麵禮”的理解,也可以成立。
“不憤不啟”章,宋老師強調儒家對於(yu) 學習(xi) 的理解,一定是“主體(ti) 的主動”。“禮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傳(chuan) 統儒家的教學觀,非常有深意。現代大儒馬一浮先生就以此來自持,古風再現。宋老師還由此談到中西文明的差異,中華文明是一種“學習(xi) 型文明”,而西方文明是一種“傳(chuan) 教型文明”,中華文化圈的擴大不是靠著傳(chuan) 教和侵略,而是文明的向心力。
“自食於(yu) 有喪(sang) 者之側(ce) ”章,宋老師批評了錢穆先生的觀點,認為(wei) 這一章非常清晰地反映了孔子的“仁禮合一”。
“子之所慎”章。宋老師指出,孔子對於(yu) 齋戒、戰爭(zheng) 、疾病三事持謹慎態度,是孔子人道主義(yi) 的體(ti) 現。不輕易言戰,即所謂“慎”。宋老師強調,疾病,是人類最為(wei) 關(guan) 注的一件事,在儒家看來,身體(ti) 承載著道,這其中所蘊含的儒家深刻的生命觀與(yu) 身體(ti) 觀,非常值得我們(men) 思考。
“在齊聞韶”章,宋老師引用錢穆先生的看法,本章所展現的是“藝術心情與(yu) 道德心情交流合一,乃是聖人境界之高”,指出要格外重視儒家的“樂(le) 教”。藝術之陶冶,對於(yu) 道德境界之提升有巨大功效,此自孔子始便為(wei) 儒家所重視。
“飯疏食飲水”章,宋老師引錢穆先生“本章風情高邈,可當一首散文詩讀。學者惟當心領神會(hui) ,不煩多生理解”的概括,認為(wei) 這一說法極妙極好!他強調,本章可與(yu) 孔子讚譽顏回:“賢哉回也!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le) ,賢哉回也。”一章相對讀。此正宋儒所謂“孔顏樂(le) 處”也。
“五十以學《易》”章在學術史上影響很大。宋老師說,本章是孔子與(yu) 《易》學關(guan) 係的證據,但歧解曲解甚多。一是所謂“魯讀”問題,二是對章旨的理解。前者是對孔子是否學《易》的關(guan) 鍵性分歧,後者的分歧則是在承認孔子曾學《易》的前提下出現的。“《魯論語》讀‘易’為(wei) ‘亦’”,經李學勤先生研究,得出“‘易’、‘亦’音近而訛”“不足為(wei) 據”的結論,這一觀點得到眾(zhong) 多學者和文獻支持。為(wei) 解決(jue) “五十以學《易》”此句的混淆與(yu) 錯誤,學界產(chan) 生諸多“別解”,可歸納為(wei) 改變章文的斷讀、改變章文的理解和改變章文文字三種。綜合來看,本章足以證明孔子與(yu) 《易》的關(guan) 係。這句話應該是孔子在“六十歲”之後的追悔感慨之詞,反映《易》對人的修養(yang) 之重要性。孔子學《易》大概在五十幾歲到六十歲之間。而“大過”,既有旁人的意識評價(jia) ,也有自我的認定,孔子認為(wei) 自己有大過是顯而易見的,因為(wei) 越有所追求的人越認為(wei) 自己有過失。
“葉公問孔子於(yu) 子路”章乃是孔子之自述。宋老師說,本章之事發生於(yu) 孔子周遊列國南行到達葉地之時,主要講孔子的自我評價(jia) 。宋老師指出,孔子儒學實際上就是一種生命的學問,是人格不斷充實完善的學問。儒家先賢們(men) 承載著道,所謂“道成肉身”,是現實生活中的典範。孔子生不逢時,一生困苦,但卻不氣餒不退卻不放棄,展現出一種偉(wei) 大的淑世情懷和宗教精神。
“我非生而知之”章,宋老師強調孔子對人的“知”的四個(ge) 層次的劃分:“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困而不學”。孔子更看重“學而知之”,尤其強調“好古”,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習(xi) ,形成了中國人特別濃鬱的曆史意識。這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可以說,“曆史是中國人的宗教”!
主持人陳嶽博士
“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章。宋老師說,“子不語”很重要,體(ti) 現了孔子的理性精神,在後世影響很大,清代袁枚有一部誌怪筆記就叫《子不語》。本章句讀應依皇侃《論語集解義(yi) 疏》引李充之言,作“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因為(wei) 孔子多次談“鬼神”,在《春秋》中也多次談“亂(luan) ”,因此傳(chuan) 統的斷句可能存在問題,這裏所要表達的是孔子對“怪力”“亂(luan) 神”這兩(liang) 個(ge) 東(dong) 西的厭惡。他還批評,當前國學圈裏,“怪力亂(luan) 神”盛行,應該警惕。
“三人行”章,宋老師強調這體(ti) 現的是孔子的學習(xi) 觀。這裏的“三人”應是虛指,“行”不是行走,而是“德行”。必以言三人者,除去自己,尚有二人,我可比較擇取也。三人之中,或有善不善,這裏與(yu)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內(nei) 省也”是一致的。
“天生德於(yu) 予”章。宋老師指出,如何理解“天”非常關(guan) 鍵。孔子對文化使命有一種“神聖”體(ti) 認與(yu) 自覺意識。這種宗教精神,正是古今中外的偉(wei) 人應對危難、創造偉(wei) 業(ye) 的內(nei) 在動力與(yu) 精神支柱。有人說,孔子乃無神論者、純粹現實主義(yi) 者,這種觀點可能是有所誤解的。孔子於(yu) 天命十分重視,其思想中頗涵一種宗教意蘊,不可不察。學界對於(yu) 儒學是不是宗教這一命題,有著不同的判斷。宋老師強調,他認為(wei) 盡管儒學不是宗教,但儒學必定包含著宗教性,具備宗教的功能,因此才能維係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信仰。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章。宋老師認為(wei) ,本章涉及兩(liang) 個(ge) “子曰”,而有人將後者定為(wei) 衍文,是有問題的。本章中的兩(liang) 句話應是孔子不同時間所說,但在句意上有相似之處或有一定聯係,因此將其定為(wei) 一章也可,定為(wei) 兩(liang) 章也未必不可。但不分章,更窺見章節整體(ti) 真義(yi) 。宋老師強調,聖人不得見,而君子可得見,其中包含了一種曆史退化論。儒家認為(wei) ,黃金時代是在遙遠的上古時期,“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層次與(yu) 境界全然不同。對於(yu) “有恒”,宋老師認為(wei) ,“有恒”雖不算“德”,但卻是為(wei) “德”為(wei) “善”的基礎,對於(yu) 理解孔子的修身思想有重要作用。凡人與(yu) 聖人的區別,往往就在一個(ge) “恒”字的有無。
“子釣而不綱”章描述孔子平日行事富有仁德。宋老師說,本章雖僅(jin) 九字,卻是聖人德性之流露。他對錢穆先生將此章理解為(wei) “此遊於(yu) 藝之事、非依於(yu) 仁之事”,提出了不同看法。宋老師強調,這裏恰恰可見孔子仁愛萬(wan) 物之心,且與(yu) 當下生態保護主義(yi) 有相通之處。這種思想並不始於(yu) 孔子,其實在文明社會(hui) 早期即已出現,儒家將之吸納進其思想體(ti) 係,同時彰顯其“仁厚及於(yu) 鳥獸(shou) 昆蟲”(《孔子家語•五帝德》)的境界。《孟子》中“君子遠庖廚”也是仁心的流露,二者可參讀。
“我欲仁”章,宋老師強調,本章對於(yu) “仁”的理解非常關(guan) 鍵。這裏彰顯出孔子所說的仁是內(nei) 在的,孔子特別強調“我”的“主體(ti) 性”。這裏言“仁”之“易”。“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則是極言其難,二者不矛盾,而且必須統觀才能真正把握“仁”。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這是本篇的最後一章。本篇以聖人氣象來收尾,這也是弟子從(cong) 第三者的角度來描繪孔子是一個(ge) 什麽(me) 樣的人。宋老師以為(wei) ,溫與(yu) 厲、威與(yu) 猛、恭與(yu) 安這六者本身存在張力,其實很難協調,但是在孔子身上卻達到了一種和諧的平衡狀態。孔子的這種形象,實際上就是儒家在修養(yang) 達到一種極致時所呈現出的聖人氣象。
最後,宋老師再次重申《述而》篇實際上就是用孔子一生的精神縮影,足以解釋儒學是什麽(me) 學問這個(ge) 問題。
講讀結束後,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nei) 容進行點評補充。他認為(wei) 《述而》篇有很多章是特別難理解的,但是我們(men) 仍可思考其中有無內(nei) 在的邏輯。魏老師強調,本篇第四章、九章、十二章、十七章、二十章、二十四章、二十六章、三十一章、三十七章,這九章是對孔子的描述,尤其對孔子形態的概述,是非常到位的。並且每講完幾章,就會(hui) 給孔子“畫個(ge) 像”。此外,《述而》篇和《鄉(xiang) 黨(dang) 》篇,給我們(men) 後世留下了一個(ge) 想象孔子的空間,通過其中的描述,可以再現孔子的形象。接下來,魏老師闡釋了周公、孔子和孟子三者之間的關(guan) 係,並指出,從(cong) “周孔之教”到“孔孟之道”,是宋明理學家完成的。
魏衍華研究員
隨後,在主持人陳嶽博士的主持下,線下聽眾(zhong) 積極發言,交流感想。對於(yu) 聽眾(zhong) 的提問,宋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理解。
活動最後,楊朝明老師做出總結。他說,《述而》篇在前麵兩(liang) 篇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集中表現如何修身做人,如何為(wei) 政,如何引領社會(hui) 的問題。雖然是一篇,但很明顯也有幾個(ge) 層次,而且又是一個(ge) 整體(ti) 。如果把“述而不作”分成四個(ge) 部分,那麽(me) 第一部分就表現了孔子“述而不作”“祖述堯舜”的文化觀。第二部分表現孔子“憲章文武”“取法周公”。第三部分通過孔子表現植入心靈的問題,體(ti) 現孔子精神的高格。第四部分體(ti) 現“子以四教”與(yu) “孔門四科”的關(guan) 係。本篇末章的安排別有用心,就像電影結束之時,一位“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形象的孔子出場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楊朝明院長
“慢廬經典讀書(shu) 會(hui) ”是洙泗書(shu) 院新推出的公益經典閱讀活動,書(shu) 院秉“君子以朋友講習(xi) ”的讀書(shu) 理念,圍繞儒家經典為(wei) 中心“以文會(hui) 友”,力爭(zheng) 將學習(xi) 繼承儒家文化與(yu) 發展創新相結合,挖掘儒家經典的當代價(jia) 值。接下來,書(shu) 院也會(hui) 繼續敞開大門,保持每周一篇的進度,繼續邀請泰山學者青年專(zhuan) 家共讀《論語》。
歡迎有誌同道一起相約慢廬,共品經典。今後,我們(men) 將陸續推出“悅·讀”經典書(shu) 會(hui) 、“思·享”雅集等活動,在學術研討、文化交流和國學傳(chuan) 承等方麵搭建平台,為(wei) 國學愛好者提供更多優(you) 質文化資源和服務。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姚中秋】“和而不同”蘊含的政治智慧
【下一篇】魏衍華老師在《論語·述而》通講的分享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