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趾高氣昂地踐踏禮俗傳統,高舉“現代性”才是不折不扣的迷信

欄目:快評熱議、殯葬改革
發布時間:2021-08-31 10:45:46
標簽:踐踏禮俗傳統、迷信
許石林

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陝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e) ,現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hui) 會(hui) 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dong) 省魯迅文藝獎、廣東(dong) 省有為(wei) 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誌》《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ang) 是帶刺的花》《每個(ge) 人的故鄉(xiang) 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cong) 書(shu) 《近代學術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cong) 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yu) 研究·藝術家文獻》《深圳雜文叢(cong) 書(shu) ·第一輯》。

趾高氣昂地踐踏禮俗傳(chuan) 統,高舉(ju) “現代性”才是不折不扣的迷信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南方周末》2021年9月2日

 

當代人常常表現出的可稱之為(wei) 過度當代自信或者當代崇拜意識,必然伴隨著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輕侮、傲慢與(yu) 無禮,因而非常粗鄙蠻橫,這種過度自信如果兌(dui) 換成現實行為(wei) 和行政決(jue) 策,無不草率淺薄,危害極大。

 

比如,對待延續至今的各地傳(chuan) 統風俗禮儀(yi) ,輕易毀棄、踐踏、破壞、禁絕之事,屢屢不絕,平墳毀棺之事自不必說,如出動城管與(yu) 年節期間撕春聯、燒民間樂(le) 隊嗩呐等等,都是近年發生的事,真是刷新了曆史記錄。這些行為(wei) 打著一個(ge) 旗號,無一不輕率地先給遭毀棄、踐踏、破壞、禁絕的事物扣上一頂意識形態帽子:“封建迷信”。

 

我敢說,輕易給別人扣上“封建迷信”帽子的人,自己根本說不清什麽(me) 是封建、什麽(me) 是迷信、什麽(me) 是封建迷信。

 

什麽(me) 是封建,你們(men) 可以自己查,此不贅述。至於(yu) 迷信,至少你們(men) 趾高氣昂的當代過度自信恰恰就是不折不扣的迷信。

 

日前山西省司法廳發布《山西省殯葬管理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該《草案》表示,要“培育和推廣文明現代、簡約環保的殯葬禮儀(yi) 和治喪(sang) 模式。”對公墓管理費、殯儀(yi) 服務價(jia) 格、殯葬市場管理等方麵作出共計45條規定。其中,第二十三條要求:“禁止生產(chan) 和銷售紙人、紙馬、紙房、冥幣等封建迷信喪(sang) 葬用品。禁止向火葬區銷售棺材等土葬用品,但是向省內(nei) 有土葬習(xi) 俗的少數民族居民銷售土葬用品的除外。”“提倡低碳、安全祭掃,推廣集體(ti) 共祭、敬獻鮮花、網上祭奠等祭掃方式。”

 

絲(si) 毫不能懷疑其立法動機的良好:為(wei) 了“推進殯葬改革”“促進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其立法之前,必然也是經過了嚴(yan) 格細致的調查研究,對當下社會(hui) 的喪(sang) 葬現狀的全麵了解,尤其在是對民間喪(sang) 葬現狀存在的弊端和危害等等有充分的了解的情況下製定的。

 

問題是,了解了情況、掌握了現狀、發現了弊端和危害,並不等於(yu) 能認識到現狀、弊端和危害的原因,更不等於(yu) 就同時找到了合理妥當的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如同感覺到病痛,並不等於(yu) 能認識病症、能找準病源、能發現病灶,更不等於(yu) 能找到對症有效之藥。

 

輕易地把生產(chan) 和銷售紙人、紙馬、紙房、冥幣等定義(yi) 為(wei) “封建迷信”,是草率的,沒有認識到中華傳(chuan) 統風俗禮儀(yi) 尤其是喪(sang) 葬祭祀的深義(yi) 和作用。那種動不動就追根溯源,如考察紙幣所產(chan) 生的曆史以證明燒紙錢並非中華古禮固有之俗等等,而不是從(cong) 義(yi) 理上體(ti) 察領會(hui) 其中精神價(jia) 值的,貌似科學求實證,實則最迂遠不經。

 

喪(sang) 親(qin) 之痛、仁孝之思,需有所憑借、有所依恃才能完成情感的表達,而有形的紙人、紙馬、紙房、冥幣等,經焚化眼見其化灰繼而歸於(yu) 無,仿佛攜帶著生者的心願,隨逝者於(yu) 渺渺杳杳而去,無疑能緩釋消解生者之痛,而喪(sang) 祭之禮的儀(yi) 軌及其祭祀時間周期的風俗演變,無一不是徇情而設,是人們(men) 隨著物質的產(chan) 生同時引入並借助演變轉化形成的。

 

曆來官府對民間習(xi) 俗普遍持寬容態度,“禮從(cong) 宜,使從(cong) 俗”,通常的態度是“從(cong) 之”,而不是輕易“廢之”。如果一個(ge) 時期民間禮俗過於(yu) 奢僭靡費,壞禮害俗,官府有責任告誡裁抑糾正,但絕不至於(yu) 徹底廢除。日常禮儀(yi) 風俗,端賴鄉(xiang) 間年高德望之人據禮義(yi) 而損益之,民間執行禮儀(yi) 之人也會(hui) 自覺扭拿捏尺度。這大約是從(cong) 前的風俗禮儀(yi) 生態之常態。

 

風俗禮儀(yi) 對國家社會(hui) 組群文化有重大的意義(yi) ,自不必說。其中最為(wei) 現代人輕易詬病、讓現代人隨時兌(dui) 換時代優(you) 越感的就是那些看上去涉嫌“封建迷信”的東(dong) 西。豈不知,物之不齊,人分差等,自古以文化人,以禮導人者,無非二途:忠鯁孝義(yi) 以教君子,因果報應以警愚俗。換成現在的話說,忠鯁孝義(yi) ,是君子之所服;因果報應乃愚俗之藥石。仁者愛人,君子仁義(yi) 所在,就在於(yu) 不以仁義(yi) 之心輕易廢毀愚俗之藥石,即不以迂遠理義(yi) ,導不可勸喻之人。

 

孔子從(cong) 喪(sang) 葬入手,寓孝義(yi) 於(yu) 喪(sang) 禮,以期民德歸厚,抓住了人性關(guan) 鍵之處。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根基是“孝”,而孝必須通過“喪(sang) 祭”生發並擴充為(wei) 文化。這是理解中華文明的關(guan) 鍵。“孝”一旦無“祭”,則僅(jin) 剩質樸之“孺慕之情”,還不能擴充為(wei) 風俗倫(lun) 理、政治理念和文化傳(chuan) 承。

 

有識之士發現,中華文化數千年之所以綿延不絕、隨時發展進步並不斷完善壯大的原因,一是中國文化以闕為(wei) 常,不以滿自矜,故能保持不斷學習(xi) 、不斷吸收、不斷自我完善的上進狀態和生存毅力;二是中華文明孕育的文字、文言、詩詞歌賦等等,成為(wei) 中華文化優(you) 雅高級的表達、傳(chuan) 播、保存的載體(ti) 與(yu) 方式,而熟悉這種高雅文化的讀書(shu) 人階層長期掌握話語權,為(wei) 外來的文化和宗教的進入設置了高門檻,因而曆史上外來的異端邪說難以達乎士大夫之心;三是中國古人將文化精義(yi) 稀釋應用並演化為(wei) 風俗禮儀(yi) 等等日用倫(lun) 常層麵的自覺和習(xi) 慣,其所維係的人情往來,為(wei) 人處事的自覺等等,成為(wei) 抵禦外來異教的最前沿文化防線。所以,今天說要講政治站位,要考慮國家民族文化安全。必須認識到數千年演變至今的風俗禮儀(yi) ,仍飽含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體(ti) 溫,其現實作用和未來價(jia) 值,是不能輕易以一句“封建迷信”所汙名和剿滅的。

 

可以想象,消滅掉所有如你們(men) 說的“封建迷信”的民間禮俗和禮俗用品,則人心必無所依憑,空幻寂滅、無所適從(cong) 之後,外來宗教文化必乘虛而入,占據人心,替代中華固有風俗。到那時,一切都晚了。

 

中國舊士大夫階層屢遭淩夷,早已凋零淨盡,而當今知識分子又多轉基因非中非西之類人,非但不能取代並擔負士大夫之責任使命,繼承維護、弘揚發展中華文明,甚至成為(wei) 破壞者和引導外來文化的急先鋒;隻有活態地存在於(yu) 現實民間、化中華傳(chuan) 統文明理義(yi) 於(yu) 日用倫(lun) 常的風俗禮儀(yi) 習(xi) 慣等等,才是抵擋外來異教文化的侵犯和攻擊的最堅強防火牆。如今,擇以浪費、不安全、不環保等等細故,羅以“封建迷信”之重罪,敷以低碳、安全之名,欲禁毀消滅之,是慮事不周、展望不遠也。不算嚴(yan) 重地說,這是要徹底的滅我中華,亡天下之速,未有如此者。

 

講政治文化站位,不是簡單輕易地呼口號、呼極端的口號,也不是用自詡文明實則空泛的現代臆想,更不是什麽(me) 立場站隊,而需要能力見識。天下事,其表在政,其理在學。政事卑下,必因書(shu) 理未明。以不稱未明之材,無廣遠見識,局促短狹,必以善意發心而行事妄為(wei) ,傷(shang) 風誤人、害俗壞禮而不自知。其用心之初,未必不欲除弊,而書(shu) 理不明,“意必固我”四病俱烈,善心終必淪為(wei) 苟道,結果必是舊弊未除,新弊又滋。每見之思之,豈痛心疾首四字可名狀也!

 

反觀今些年各地殯葬改革,平墳毀棺,禁絕紙紮冥幣、喪(sang) 事樂(le) 隊等等,盡管其目的如其所言,“推進殯葬改革”、“促進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雲(yun) 雲(yun) ,但損毀禮俗、荒蕪人心,掃蕩中國人觀念思想習(xi) 慣上的障礙,客觀上為(wei) 異教開路。細查近數十年來民間此類情形,足令人驚駭不已。

 

“促進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不從(cong) 厚風俗,興(xing) 喪(sang) 祭入手,是無効和徒勞的。反之,其他行為(wei) ,越用心用力,對“促進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必然越事與(yu) 願違。

 

至於(yu) “禁止向火葬區銷售棺材等土葬用品,但是向省內(nei) 有土葬習(xi) 俗的少數民族居民銷售土葬用品的除外。”就更不可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禁止向火葬區銷售棺材等土葬用品,但是向省內(nei) 有土葬習(xi) 俗的少數民族居民銷售土葬用品的除外”?這是對有土葬習(xi) 俗的少數民族居民的法外關(guan) 照,還是對他們(men) 的刻意歧視?要清楚一個(ge) 常識:民族之劃分,有曆史政治文化等等諸多原因,但最終會(hui) 必然走向“一天下,同風俗”的理想大同未來。無論這個(ge) 過程多麽(me) 漫長坎坷,但方向必然是九九歸一。方向既一,為(wei) 何要人為(wei) 立法設置區別以堅固其分別而阻止其趨同?為(wei) 什麽(me) 不是相同法律政策下任由民間風俗相對自然演變而最終趨向同一?

 

“治大國如烹小鮮”,至少有一層意思,就是少折騰,尤其是別以善意的動機頻繁折騰。昔秦法密若凝脂,而民無生氣,最終敗亡。今山西省司法廳公開征求意見,喜聞藎言,此勤謹和緩之舉(ju) ,令人讚賞。

 

立法固意在善治,惟願存心愛物,寬仁為(wei) 政,得人育物,將民俗禮儀(yi) 之事交由民間自行損益,不必蘧立峻法以圖畢其功於(yu) 一役。法之所禁有限,人之所犯無窮,而要約之法,不近人情,眾(zhong) 必共犯之。

 

山西乃堯舜故地,華夏文明原點,數千年文化曆史積澱深厚,地麵文物為(wei) 最,風土民俗醇美,堪稱中華文明之基因庫。昔賢往聖,燦若星河,其言語事功,煌煌在籍,僅(jin) 近代人物閻錫山之言,足以振聾發聵——

 

“事每有不誤於(yu) 糊塗而誤於(yu) 精明者,禍每有不闖於(yu) 膽大而闖於(yu) 膽小者,罪每有不成於(yu) 反抗而成於(yu) 服從(cong) 者,此皆知淺不知深,知近不知遠,知利不知害之所致也。為(wei) 政最壞是唱高調,高調愚者易為(wei) 所惑,智者亦難補救。為(wei) 政謹防善毒,惡毒人人知攻之,善毒智者亦難補救。”“雪亮之明易傷(shang) 人之情,為(wei) 政當戒之。能如海量以納言,人自樂(le) 言。”

 

2021年8月26日於(yu) 深圳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