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川】古代書院蘊含的德育關切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1-08-23 17:41:51
標簽:古代書院、德育

古代書(shu) 院蘊含的德育關(guan) 切

作者:劉曉川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七月十三日庚子

          耶穌2021年8月20日

 

書(shu) 院產(chan) 生於(yu) 唐代,源出於(yu) 私人治學的書(shu) 齋與(yu) 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經過唐末五代的發展,宋朝初期書(shu) 院逐步發展成型,並在明清時期發展成為(wei) 一種教學、研究相互促進的教育組織形式。中國古代書(shu) 院在載道問學的同時,尤為(wei) 注重德性,蘊含了明倫(lun) 修德的德育關(guan) 切。

 

建構重“蘊德”

 

作為(wei) 教書(shu) 化人之地,中國古代書(shu) 院對自身建築構造的要求是很高的,從(cong) 選址、內(nei) 部構造,到建築裝飾、景觀布置,都蘊含了豐(feng) 富的德育內(nei) 涵。

 

書(shu) 院的選址十分講究,除了注重自然的山水特征外,還特別強調曆史文化古跡、名士遺蹤等人文環境,以便“遠塵俗之囂,聆清幽之勝,踵名賢之跡,興(xing) 尚友之思”。文人的琅琅讀書(shu) 聲、優(you) 美琴聲與(yu) 大自然的風聲、雨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美好圖景。這其中所蘊含的是開展學術研究所必需的獨特精神和超越情懷。

 

通常來說,中國古代書(shu) 院建設在體(ti) 現裝修質樸內(nei) 涵的同時,既避免了世俗之氣,也規避奢華之風。每一組院落、每一間房舍、每一方石碑,甚至每一片磚瓦,往往都蘊含著雋永的德育內(nei) 涵。正所謂“道德以為(wei) 之地,忠信以為(wei) 之基,仁以為(wei) 宅,義(yi) 以為(wei) 路,禮以為(wei) 門,廉恥以為(wei) 垣牆,《六經》以為(wei) 戶牖,《四子》以為(wei) 階梯。”書(shu) 院中最常見的“崇德堂”“義(yi) 路”等稱謂,就是一種最直觀的表達。

 

中國古代書(shu) 院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偏愛用梅蘭(lan) 竹菊、鬆柏蓮荷等富有寓意的植物點綴庭院,這些植物是君子氣節的代表,能夠感染教化生徒的思想認識,發揮德育功能。

 

課業(ye) 重“修德”

 

書(shu) 院學習(xi) 的內(nei) 容除“四書(shu) ”“五經”之外,大多有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朱熹的《朱子語錄》、王陽明的《傳(chuan) 習(xi) 錄》等書(shu) 。以儒家典籍作為(wei) 書(shu) 院主要教材,是對生徒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因為(wei) ,儒家學說特別注重人的素質和道德修養(yang) 。“四書(shu) ”“五經”中蘊含著豐(feng) 富的誠信修養(yang) 思想。例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以儒家典籍作為(wei) 書(shu) 院的主要教材,使生徒在熟讀儒家著作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誠信教育,進而養(yang) 成誠實守信的君子人格。

 

中國古代書(shu) 院的“自修學程”尤其鮮明地體(ti) 現了對道德修養(yang) 的重視。如清初名儒李顒在陝西關(guan) 中書(shu) 院講學時,就提出了這樣的自修要求:首先是黎明即起,肅然端坐一會(hui) 兒(er) ,以平定夜晚時的心氣。摒除雜念,反觀內(nei) 心,讓身心處於(yu) 一片靜謐清朗之中,在意念未萌動之時修養(yang) 身心。其次是中午,飯後讀《大學衍義(yi) 補》,仔細研讀琢磨,弄明白其中的道理,進而培養(yang) 道德。最後是晚上,靜靜地坐著,默默反思今天思想上端正和歪斜的地方,反思今天在言談舉(ju) 止上的得失。

 

嚴(yan) 規重“樹德”

 

書(shu) 院的院規各有側(ce) 重,但有一個(ge) 共同的特點,就是都為(wei) 了使學生更好地“成人”,培養(yang) 生徒在人格、德性、操守、修養(yang) 上,處處表現出卓越性,即尋求人的內(nei) 在素質的提高。朱熹所著的《白鹿洞書(shu) 院揭示》於(yu) 此最具代表性,並因此成為(wei) 後來很多書(shu) 院院規的母本。朱熹在院規中寫(xie) 到,要廣博地學習(xi) 、詳細地請教、勤勉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忠實地行事。朱子所擬定的“揭示”,通篇關(guan) 心的都是倫(lun) 理的建設和德性的培養(yang) ,是寄意於(yu) 學院的學者以盡倫(lun) 完德為(wei) 根本追求。

 

宋代名儒呂祖謙在為(wei) 麗(li) 澤書(shu) 院製定的院規中規定:那些對父母不孝順、對兄弟不友好、對宗族不和睦、對朋友不真誠、言行不一致的人,都不得進書(shu) 院。

 

姚勉講學於(yu) 西澗書(shu) 院,在其所訂立的院規中,則尤重“六德”。他在院規中寫(xie) 到,周代所舉(ju) 薦使用的賢能之士,必定是有高尚品德、高潔言行的人。所謂的德,是指六德,就是有智慧、有仁愛之心、人格超拔、講信義(yi) 、遵守中庸之道、與(yu) 人和洽;有了這六種德行,就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睦愛族人,聯姻於(yu) 親(qin) 戚,被朋友所信任。

 

以身作則重“顯德”

 

書(shu) 院特別注重發揮教師的道德表率作用。書(shu) 院在選聘教師時,把品德高尚作為(wei) 首要的標準,其目的就是為(wei) 生徒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榜樣。因此,古代書(shu) 院教師對生徒的道德表率作用體(ti) 現在注重修身、敬業(ye) 愛生等各個(ge) 方麵。

 

教師的以身作則,即意味著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ang) ,注重自身的德性培育。例如,朱熹在白鹿洞書(shu) 院時給弟子們(men) 的印象就是非常講究威儀(yi) 容止,舉(ju) 凡衣食居行都是行止有度;走路穩健,坐姿端而直。閑暇時,天還沒亮他就起來了,穿好禮服,然後祭拜祖先和先聖先賢,禮畢就端坐於(yu) 書(shu) 房。宋大儒楊簡,其言行舉(ju) 止也深得弟子稱道:沒有一點瑕疵,雖在偏僻無人之處,也如同麵對廣大賓客一樣,雖然已經耄耋之年,做事仍然謙虛敬謹,從(cong) 不懈怠。

 

書(shu) 院的大師們(men) 不但德行學問堪稱表率,而且特別關(guan) 心學生的進德修業(ye)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在龍門書(shu) 院主講期間,常與(yu) 諸生講習(xi) ,終日不倦。他每隔五天就要詢問每位生徒的讀書(shu) 情況,詢問他們(men) 做了什麽(me) 事,並幫助他們(men) 答疑解惑。

 

對於(yu) 書(shu) 院生徒來說,與(yu) 自己朝夕相處的教師是道德倫(lun) 理的真實實踐者,在心理上容易信服並且模仿,進而達到學生尊師重道的德育效果。據記載,錢大昕在金陵鍾山書(shu) 院、太倉(cang) 婁東(dong) 書(shu) 院等都曾任教,門生有2000多人,其中功成名就者不可勝數,他們(men) 對錢大昕都欽其學行,並且都以師道尊重他。

 

禮祀先賢重“敬德”

 

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而言,禮祀是與(yu) 藏書(shu) 、教學並列的三大功能之一。書(shu) 院禮祀的首要功能是禮敬先賢和崇德報功。

 

朱熹在白鹿洞書(shu) 院,就將曆代名人的書(shu) 帖以及包拯的詩文,加上按語刻於(yu) 院內(nei) ,以供學生觀摩學習(xi) 。嶽麓書(shu) 院則畫有十哲及72賢之像。雖然各地書(shu) 院所祭先賢各有不同、形式各異,但書(shu) 院這種做法,既突出了尊德尚道,又體(ti) 現出了對人格典範的重視。

 

除此之外,書(shu) 院禮祀不僅(jin) 是朔望參拜,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教育價(jia) 值,包含著尊師、重道、崇賢、敬學、尚誠等豐(feng) 富的教化內(nei) 涵。

 

中國古代書(shu) 院運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培養(yang) 了大批德才兼備的書(shu) 院學子,其在教學理念和學術思想等方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