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山】《先秦哲學與儒家文化》《漢代與宋明儒學新論》自序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1-08-11 19:24:40
標簽:《先秦哲學與儒家文化》、《漢代與宋明儒學新論》
李存山

李存山,男,西曆一九五一年生於(yu) 北京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兼任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著有:《中國氣論探源與(yu) 發微》、《商鞅評傳(chuan) ——為(wei) 秦開帝業(ye) 的改革家》、《中華文化通誌•哲學誌》、《智慧之門•老子》、《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綱要》、《氣論與(yu) 仁學》等。

《先秦哲學與(yu) 儒家文化》《漢代與(yu) 宋明儒學新論》自序

作者:李存山

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zhong) 號

 

我自1984年從(cong) 北大哲學係讀研究生畢業(ye) 以後,被分配到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雜誌社工作。當時雜誌社主張“編研結合”,即編輯人員在做好編輯工作的同時也要從(cong) 事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研究。這很符合我到雜誌社工作時的初衷,我曾說:我是以編輯工作為(wei) “公職”,不敢懈怠;以中國哲學研究為(wei) “天職”,絕不放棄。以前在讀《黑格爾傳(chuan) 》時,記得他曾說過:“一有公職,二有家庭,人生斯世,無複他求。”可見哲學家對“公職”是很重視的,這也鞭策我對編輯工作的“公職”要盡心盡力,而對中國哲學研究則在時間上放入“第二序”。因為(wei) 把編輯工作放在時間的“第一序”,所以從(cong) 事中國哲學研究的時間往往是比較零散的。職此之故,我的科研成果是以論文為(wei) 主,這些論文大多是隨機性的有感而發,缺少係統性和連續性。在我2001年調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後,雖然科研的時間比較集中了,但以前養(yang) 成的習(xi) 慣並沒有完全改掉,與(yu) 以前所不同者,是我後來逐漸把儒家文化作為(wei) 研究的重點。

 

我讀研究生時寫(xie) 的畢業(ye) 論文是《先秦氣論的產(chan) 生和發展》,在參加工作後發表過幾篇關(guan) 於(yu) 氣論的文章。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xing) 起“文化熱”,受此感召,我逐漸把氣論研究與(yu) 對儒家仁學的研究結合起來,形成了仁學與(yu) 氣論是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的主要內(nei) 容和基本結構的認識。當時學界有“中國傳(chuan) 統思想研究從(cong) 書(shu) ”的編纂,我的專(zhuan) 著《中國氣論探源與(yu) 發微》本是為(wei) 這套叢(cong) 書(shu) 而寫(xie) ,但1988年中秋匆匆寫(xie) 完時已過了交稿日期,遂轉交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出版。以後我為(wei) “中華曆史文化名人評傳(chuan) ・改革家係列”寫(xie) 了《商鞅評傳(chuan) ——為(wei) 秦開帝業(ye) 的改革家》,為(wei) 《中華文化通誌》(百誌本)撰寫(xie) 了《哲學誌》(其中第四章“中國哲學的近現代轉型”由鄺柏林、鄭家棟撰寫(xie) )。在我調入哲學所後,曾應約作了一本簡明注譯的《智慧之門・老子》,還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生院重點教材”撰寫(xie) 了《中國傳(chuan) 統哲學綱要》。除以上著作外,近年還出了一本通俗性讀物即《新三字經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以上羅列,未免讓我自感慚愧。如果再加一本的話,就是我在十年前曾出了一本論文集《氣論與(yu) 仁學》。

 

自進入學界以來,匆匆34年過去,我自認為(wei) 可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即在雜誌社工作的17年,和調入哲學所後的17年。在後一階段,我也曾打算出一本較係統性地表達我對中國哲學史基本觀點的著作,雖然寫(xie) 出了一些主要章節,但其間幾次被一些事務所打斷,經多次修改終覺對某些問題的表述不夠滿意,故延宕至今沒有成書(shu) 。總之,就我現在既有的研究成果而言,還是以較零散的學術論文為(wei) 主。這次承蒙華文出版社不棄,我在繼《氣論與(yu) 仁學》之後,再出兩(liang) 本論文集,其一是《先秦哲學與(yu) 儒家文化》,其二是《漢代與(yu) 宋明儒學新論》。

 

在《先秦哲學與(yu) 儒家文化》中,選取了我認為(wei) 比較重要的關(guan) 於(yu) 先秦哲學的十餘(yu) 篇論文,另分別選取了關(guan) 於(yu) 《周易》研究和楚簡研究的兩(liang) 組論文。在《漢代與(yu) 宋明儒學新論》中,選取了我認為(wei) 比較重要的關(guan) 於(yu) 漢代哲學和宋代哲學以及漢宋之間相關(guan) 思想的近三十篇論文。這裏所謂“比較重要”,有的是從(cong) 所論述的內(nei) 容而言,有的是從(cong) 我治學的過程而言。雖然時間跨度較大,論文的側(ce) 重點和水平不一,但自審這些論文大多是針對某些問題遂有感而發,故應屬言之有物,而並不空疏;又覺在目前的中國哲學研究中歧見日多,為(wei) 有助於(yu) 學術討論和增加共識,我們(men) 必須堅持以史料為(wei) 根據,論證符合訓詁和邏輯,我平時治學盡量做到這兩(liang) 點,故庶幾應屬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至於(yu) 文中的一些新見,是否能被學界所接受,那就要經過各位師友和讀者的審視與(yu) 批評指正了。

 

我在雜誌社工作時,因是以編輯工作為(wei) 主,在科研方麵不求入於(yu) 學術的主流,故所出成果大多是有感而發,嚐有“隻是為(wei) 學界備一說”之想。我到哲學所工作後,雖然主觀上也為(wei) 自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客觀上可能“取法乎上,僅(jin) 得其中”,如果“能為(wei) 學界備一說”,而沒有出現無根據的謬說,那麽(me) 庶幾也算不錯了。

 

李存山

 

2019年5月10日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