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予 段也平 劉恬甜 顧文君】擺手堂的時空分布和建築形製研究

欄目:青春儒學
發布時間:2021-06-15 23:09:49
標簽:擺手堂、改土歸流、時空分布、湘西永順

擺手堂的時空分布和建築形製研究

作者:張捷予 段也平 劉恬甜  顧文君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湖南科技大學建築專(zhuan) 業(ye) 本項目學生課題組

 

課題完成人:張捷予 段也平 劉恬甜  顧文君

 

指導老師:楊建教授

 

內(nei) 容提要:湘西永順,自古以來就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擺手堂是土司製度的標誌,是土家族集習(xi) 俗、教化、祭祀、娛樂(le) 於(yu) 一身的宗教性建築,不但曆史悠久,且分布廣泛。但受清朝時期“改土歸流”政策影響,永順地區盛行的土司製度被廢除。清政府為(wei) 教化土民,大力推動湘西社會(hui) “儒化”,頒令禁止苗民土民諸多宗教祭祀活動及風俗習(xi) 慣,因此土家族傳(chuan) 統人文風俗以及宗教建築——擺手堂,均遭到嚴(yan) 重衝(chong) 擊破壞,世易時移,擺手堂日益退出曆史文化舞台。近年來,隨著傳(chuan) 統文化熱與(yu) 民俗旅遊的興(xing) 起,擺手堂已重新回到人們(men) 的記憶中來,湘西多地已經相繼恢複了擺手堂的建設。但因為(wei) 沒有古代遺留的擺手堂,故擺手堂的形製不一。本文通過實地勘測與(yu) 文獻查閱等方法,研究擺手堂這一消逝的古典宗教性建築的時空分布與(yu) 建築形製,以期對這種古老的建築形態有一個(ge) 大體(ti) 的認知。

 

關(guan) 鍵詞:湘西永順 改土歸流 擺手堂 時空分布 建築形製

 

1研究背景與(yu) 意義(yi)

 

1.1.1研究項目簡介

 

元代至清前期,湘西永順地區(今永順、龍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地)實行的是一種高度自治的“土司製度[①]”,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據乾隆《永順縣誌》及光緒《龍山縣誌》記載,該地區流行一種以祭拜祖先(已故土官)為(wei) 特點的宗教建築,稱“土王祠”,又因其“廊場”(前坪)為(wei) 村民跳“擺手舞[②]”的地方,故民間多稱為(wei) “擺手堂”。清代雍正年間,朝廷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土官被廢除,擺手堂這一建築類型開始逐漸淡出人們(men) 的視野。本項目就是為(wei) 了搞清楚這一逝去的古典宗教性建築的空間分布與(yu) 建築形製。

 

1.1.2國內(nei) 外的研究現狀

 

1)對於(yu) 湘西地區土家族擺手堂,學界尚無時空分布與(yu) 建築形製方麵的研究。其中,天津大學魏挹澧等人的專(zhuan) 著《湘西城鎮與(yu) 風土建築》(1995年),簡要介紹了土家族樓擺手堂的基本情況,但未作具體(ti) 的分析;華南理工大學姚嫿婧的碩士論文《湘西土家族民居營建技藝研究》(2012年),對土家族吊腳樓民居的營造技藝進行了個(ge) 案式介紹,但未涉及擺手堂這一建築類型;湖南大學和中南大學的研究團隊於(yu) 2013年出版了兩(liang) 卷本《湖湘建築》,該成果為(wei) 大範圍整體(ti) 性研究,亦未對擺手堂作具體(ti) 的分析;清華大學周婷的博士論文《湘西土家族建築演變的適應性機製研究》(2014年),對湘西地區永順和龍山等地(如雙鳳村、馬蹄寨、裏耶、撈車河)的若幹擺手堂進行了實地考察,並指出了近年來各地興(xing) 建擺手堂,且其形製各異這一現象,但未深入到時空分布與(yu) 建築形製研究方麵。

 

2)學界對少數民族原始宗教建築的研究,正處於(yu) 方興(xing) 未艾的階段,可以為(wei) 本項目提供重要的參考。其中,陸群的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湘西少數民族傳(chuan) 統宗教壇廟時空分布及對區域社會(hui) 影響研究”堪稱代表。該項目已產(chan) 生多項成果,可參見其論文“臘爾山苗族祭壇‘炯’的空間分布及文化內(nei) 涵探討”(2016年)、“火爐坪苗族村寨宗教祭壇空間分布論析”(2017年)。這種將建築時空分布考察與(yu) 社會(hui) 經濟文化研究結合起來的思路,可以為(wei) 本項目提供重要的思路參考。

 

1.1.3目前的發展動態

 

目前,學界對中國傳(chuan) 統建築形製的研究,已日益充實,可以為(wei) 本項目提供重要的參考。其中,東(dong) 南大學建築研究所與(yu) 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合作完成的《寧波保國寺大殿勘測分析與(yu) 基礎研究》(2012年,張十慶主持完成),可以視為(wei) 這一類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其態度之嚴(yan) 謹,方法之審慎,推演之合理,為(wei) 後續研究樹立了標杆。相關(guan) 研究方法與(yu) 思路,可作為(wei) 本項目的重要參考來源。

 

綜上所述,盡管關(guan) 於(yu) 湘西地區土家族擺手堂時空分布與(yu) 建築形製的研究較為(wei) 薄弱,但就全國範圍而言,對少數民族原始宗教建築的研究正處於(yu) 方興(xing) 未艾的階段,對中國傳(chuan) 統建築形製的研究已日益充實,可以為(wei) 本項目的研究開展提供可資借鑒的、良好的學術基礎。這決(jue) 定了本項目的必要性與(yu) 可行性。

 

1.1.4研究意義(yi)

 

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鎮化也不斷推進。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不僅(jin) 僅(jin) 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但也帶來了一係列的問題。具體(ti) 來說就是:各種建築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失去了新意。一些城市也由於(yu) 旅遊業(ye) 的快速發展,人們(men) 對於(yu) 古建築的破壞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曾經因為(wei) 交通不便,發展緩慢所孕育出來的神秘的地方文化特色的湘西,也隨著人們(men) 的不斷探索,出現了嚴(yan) 重的危機。建築被破壞,文化被遺忘,拯救地區特色的文化、建築等已經是刻不容緩。

 

1.2研究內(nei) 容與(yu) 對象

 

1.2.1研究內(nei) 容

 

本文以“擺手堂的時空分布與(yu) 形製研究”為(wei) 內(nei) 容。時空分布具體(ti) 包括地理分布以及興(xing) 廢修葺的情況。建築形製包含布局、功能、空間、結構以及形式等方麵。

 

根據文獻的查閱以及實地調查,分析從(cong) 古至今的擺手堂的空間分布,繪製一張擺手堂時空分布地圖,並在此基礎上,研究擺手堂的形製演化過程,分析擺手堂的布局、結構等方麵的變化。

 

1.2.2研究對象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是湘西地區的地方文獻以及湘西擺手堂建築實物。從(cong) 時間上看,也就是從(cong) 其建築起源開始至今,即自形成到發展成熟再而變遷的演變全過程;從(cong) 地域上看,以湘西為(wei) 地域背景,具體(ti) 案例選點在永順、龍山兩(liang) 個(ge) 地方。

 

湘西,為(wei) 湖南西部的通稱,其範圍發展至今已存在多種概念。本次調查是人們(men) 通常所說的湘西,即湘境內(nei) 的武陵山脈地區。武陵山自貴州苗嶺分支,行於(yu) 沅烏(wu) 二江之間,以沅水為(wei) 東(dong) 界,與(yu) 雪峰山隔水相望;以烏(wu) 江為(wei) 西界,與(yu) 大婁山對江而立;北界在清江,南界為(wei) 苗嶺。連綿湘、鄂、渝、黔四省,呈東(dong) 北西南走向,

 

麵積約10萬(wan) 平方公裏。

 

永順,為(wei)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轄屬縣,位於(yu) 自治州北部。東(dong) 鄰張家界永定區,西接龍山、保靖兩(liang) 縣,北枕桑植,南臨(lin) 古丈,東(dong) 南連沅陵縣。總麵積3810平方公裏,為(wei) 湘西自治州麵積的17.6%。包含30個(ge) 鄉(xiang) 鎮,327個(ge) 村(居)委會(hui) 。總人口42.97萬(wan) 人,其中少數民族38.77萬(wan) 人,占90.24%,以土家族為(wei) 主,共35.08萬(wan) 人,占81.64%,其餘(yu) 為(wei) 漢、苗、回、白、瑤、侗等21個(ge) 民族。

 

龍山,龍山縣總麵積3131平方公裏,轄21個(ge) 鄉(xiang) 鎮(街道)、397個(ge) 村(社區),總人口61萬(wan) 人,常住人口48.18萬(wan) 人。龍山位於(yu) 湖南西北邊陲,是全省最偏遠的縣(市)之一;地處武陵山區腹地,是長沙市、武漢市、重慶市、貴陽市四個(ge) 省會(hui) 城市和吉首、張家界、恩施、黔江、銅仁五個(ge) 地級城市的幾何中心,是、吉恩高速、張南高速的交匯處,史稱“湘鄂川之孔道”。以土家族、苗族為(wei) 主的16個(ge) 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1%;是土家族的發祥地之一,龍山縣有裏耶-烏(wu) 龍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湘西四大古鎮之一的、“佛教聖地”太平山、等知名旅遊資源。龍山是秦簡文化的核心區、土家文化的發祥地和紅色文化的富集區,擁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中國土家族擺手舞之鄉(xiang) ”“中國土家織錦之鄉(xiang) ”等40餘(yu) 個(ge) 國字號品牌。

 

1.3研究方法

 

1.3.1文獻考查

 

查考湘西地區地方文獻的記載,查詢擺手堂的年代、位置以及規模特點,對擺手堂這一建築形式的結構、功能等方麵有個(ge) 初步的了解。

 

1.3.2實地勘探與(yu) 現場采訪結合

 

結合文獻的記載以及查閱相關(guan) 論文,通過實地踏勘和現場訪談的方式,確定各擺手堂的具體(ti) 位置,確定其大致的興(xing) 廢修葺情況。

 

1.3.3.時空分布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各擺手堂的時空分布情況。繪製時空分布地圖,為(wei) 後麵的結論分析提供理論依據。

 

1.3.4建築形製的還原

 

從(cong) 布局、功能、空間、結構、形式等五個(ge) 方麵入手,分析土家族擺手堂這建築類型的主要特點,以此還原各擺手堂(含建築遺存和新建實物)的基本形製。

 

1.3.5變遷曆史的推演

 

在上述時空分布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各擺手堂的基本形製的異同,推演土家族擺手堂建築形製變遷的曆史。

 

1.4研究可行性分析和論文創新點

 

1.4.1研究目的

 

本項目試圖以湘西永順地區的地方文獻和建築實物為(wei) 對象,具體(ti) 考察明清時期擺手堂的時空分布和建築形製,以探究這一土家族原始宗教建築類型的曆史、文化、技術特征。

 

1.4.2研究可行性

 

1)文獻查考與(yu) 現場調研相結合,以確定各擺手堂的時空分布情況。

 

2)文獻查考與(yu) 現場調研相結合,以還原各擺手堂的基本建築形製。

 

3)時空分布研究與(yu) 建築形製研究相結合,以推演土家族擺手堂建築形製變遷的曆史。

 

1.4.3需要解決(jue) 的主要問題

 

1)地理位置的確定。古代的行政區劃與(yu) 今天的行政區劃不完全相同,地方文獻中關(guan) 於(yu) 地理位置的記載往往比較簡略,因此需要進行實地踏勘,以確定各擺手堂的具體(ti) 位置。

 

2)曆史沿革的確定。擺手堂是一種少數民族地區的原始宗教建築,長期受中原地區主流文化的排斥,地方文獻記載缺漏較多,因此需要結合現場訪談,以確定其大致的興(xing) 廢修葺情況。

 

3)建築形製的還原。清代雍正年間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之後,中原地區的佛、道、儒等諸宗教信仰大量進入,擺手堂所代表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主流文化的排斥,故實物遺存並不多見,其建築形製亦無定論。近年來各地大量興(xing) 建擺手堂,但其形製各異,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麵。因此,需要通過研究目前保留的建築遺存和新修的建築實物,來還原其建築形製。

 

1.4.4論文創新點

 

本項目的研究,是以地方文獻和實物遺存為(wei) 基礎的。為(wei) 了彌補地方文獻及實物遺存的不足,本項目提出了如下三點創新:

 

1)基於(yu) 實地踏勘的地望研究實地踏勘,將其“地望”與(yu) 文獻記載進行比對,以確定各擺手堂的具體(ti) 位置。

 

2)現場訪談當地的專(zhuan) 家耆老,結合地方文獻的記載,以確定其大致的興(xing) 廢修葺情況。

 

3)基於(yu) 建築遺存和新建實物考察的形製變遷研究,不但研究明清時期的建築遺存,也研究近年來新建的建築實物,以此還原其建築形製,並推演其形製變遷的曆史。

 

1.5研究論文框架

 

本論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分為(wei) 三個(ge) 部分:

 

第一部分是背景理論的闡述。主要內(nei) 容是研究前的一些準備、研究的方法以及我們(men) 要得出的成果。提出了擺手堂時空分布的概念,對擺手堂的形製進行研究。

 

第二部分是對擺手堂時空分布以及形製研究的具體(ti) 分析。根據我們(men) 實地測繪的結果,從(cong) 不同方麵分析擺手堂的特點,分析產(chan) 生不同擺手堂的形製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對我們(men) 研究的內(nei) 容的總結,分析現存的一些問題,提出針對於(yu) 擺手堂現狀的一些應對策略,將保護與(yu) 更新的理念貫徹到之後的研究當中。

 

第二章 擺手堂的時空分布

 

2.1龍山地區

 

2.1.1裏耶古鎮

 

裏耶古鎮位於(yu) 龍山縣內(nei) ,是主要的土家族聚居區,轄區內(nei) 的長潭、岩衝(chong) 以及賈市兔吐坪、杉樹坪等地還是普遍都在使用土家族的語言。以前境內(nei) 村村寨寨幾乎都會(hui) 建擺手堂,但是目前有很多擺手堂已經被拆除,建於(yu) 明代的兔吐坪擺手堂一直保存到上世紀末。其中長潭著落湖擺手堂是湘西北五個(ge) 大擺手堂之一,寬敞宏大,祭祀土家族元祖八部大王。“守斯土撫斯土斯土黎民感恩戴德同歌擺手;封八蠻佑八蠻八蠻疆地風調雨順共慶豐(feng) 年”,正如堂聯所寫(xie) ,著落湖的大擺手每年從(cong) 正月初二開始,初三圓散,以前是由附近8個(ge) 村的彭、田兩(liang) 姓輪流主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豬祭”,就是采用“拈鬮”的方式去選定下年度活動的送豬戶,並在擺手堂內(nei) 向八部大神許願,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國泰民安。顯然帶有儺(nuo) 文化色彩。裏耶有名的四大風景:前有玉石岩板,後有八麵靠山,上有鯉魚鎮潭,下有婆樹攔灘,其中“上有鯉魚鎮潭”指的就是柳坪擺手堂。

 

 

 

圖1裏耶古鎮擺手堂 



圖2裏耶古鎮擺手堂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擺手堂為(wei) 清雍正年間建,供鯉魚將軍(jun) 、呂洞賓神像以及靈官菩薩。裏耶百姓凡有殺雞羊者,都得去擺手堂宰殺。目前為(wei) 裏耶管委會(hui) 所進行建造維修,長25米,寬7.5米,雕梁畫棟,氣勢磅礴,堂上供奉土家人的祖先——八部大王。擺手堂門柱有兩(liang) 條金龍抱柱,屋頂形式為(wei) 歇山頂,四層披簷,非常氣派。擺手堂前是一個(ge) 擺手坪,是舉(ju) 行祭祀儀(yi) 式和慶祝活動的場地。堂前廣場還立有旗杆,應該是祭祀時用來掛祭旗或者是土家族旄,據資料顯示,祭祀用的旗幟會(hui) 使用龍鳳旗或者是飛虎旗。堂前廣場是我們(men) 在調研過程中規模最大的一個(ge) 。內(nei) 部結構以穿鬥式構架作排扇,這裏與(yu) 傳(chuan) 統的穿鬥式構架有所區別,傳(chuan) 統的穿鬥式為(wei) 了增加內(nei) 部空間,減去內(nei) 柱,從(cong) 前後簷柱始層層挑出橫向拱木,各層拱木端都向上承托不落地的垂柱(瓜柱),柱上承檁,根根瓜柱又被層層拱木穿透拉結而形成穿鬥式結構。而這個(ge) 擺手堂內(nei) 部主要由兩(liang) 端的柱子承重,檁條直接擱置在柱頭上,沿檁條方向再用鬥坊將柱子串聯起來形成一個(ge) 整體(ti) 框架,形成排扇的單元,整個(ge) 建築是四排扇三開間的結構體(ti) 係,與(yu) 傳(chuan) 統吊腳樓的構造相似。但是,這個(ge) 擺手堂為(wei) 增加內(nei) 部空間,在柱子與(yu) 柱子之間又增加了垂柱,層層抬高,建築內(nei) 部寬敞而明亮,在建築結構上出現了在傳(chuan) 統木構架建築上非常少見的斜向的構件,經過猜測,由於(yu) 內(nei) 部空間過大,增加斜向構件是為(wei) 了保證建築內(nei) 部結構的穩固性。

 

 

在外部的的走廊上的挑簷與(yu) 披簷相接,在遮風擋雨的同時也保證了他的美觀性。在挑簷柱的垂花裝飾也是以南瓜和鬆果為(wei) 主,象征著土家族人民風調雨順、五穀豐(feng) 登的美好願望。

 


圖4垂花裝飾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1.2洗車河鎮

 

1)撈車河景區

 

撈車河是洗車河的別稱,是土家族文化繁榮的核心地帶。撈車村位於(yu) 洗車河流域的中流,兩(liang) 岸地勢開闊,田園如畫,四麵青山環抱,三方碧水繞流。沿河三岸古木岸柳依依,河灘沙洲蘆葦蘆花蕩蕩。一幢幢土家山寨的木瓦屋依山傍水而建;一群群白鶴在藍天白去下翩翩翱翔……

 

“惹巴拉”擺手堂位於(yu) 寨口靠河處,三層挑簷翹角古樸典雅的擺手堂美觀大方。擺手堂通體(ti) 外觀是木質結構,內(nei) 部經過改造維修使用了磚牆結構,已經看不見內(nei) 部的原始結構,內(nei) 部祭祀區域並不是像其他的擺手堂是通高的,隻有一層高,內(nei) 部左側(ce) 是樓梯,可以上到二層。靠南一排磚木結構的瓦屋是撈車村部辦公室與(yu) 遊客中心。在調研的時候並沒有對外開放,隻能看見裏麵有三尊土家神靈像,還在進行維護。堂前擺手坪平坦開闊,也是當地人舉(ju) 行祭祀活動的場所。

 

 

 

圖5撈車河擺手堂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圖6撈車河擺手堂內(nei) 部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洗車河

 

洗車河的大擺手堂於(yu) 2015年建造完成,擺手堂前是一片空曠的擺手坪,在土家族舍巴日會(hui) 舉(ju) 行祭祀儀(yi) 式。這個(ge) 大擺手堂也叫三月堂,三層高,建造得比較大氣,但是與(yu) 傳(chuan) 統的擺手堂相比,這個(ge) 擺手堂過於(yu) 現代化,結構也不再是傳(chuan) 統的木製結構,全都使用水泥磚牆,延續了擺手堂的傳(chuan) 統職能,但是在結構與(yu) 形製上與(yu) 傳(chuan) 統擺手堂大相徑庭。中間還是祭祀的區域,沒有擺放土家神靈像。

 

 

 

圖7洗車河擺手堂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1.3馬蹄寨

 

馬蹄寨大擺手堂初建於(yu) 澤東(dong) 坪,於(yu) 明萬(wan) 曆年間遷至向家寨即今馬蹄寨。

 

農(nong) 車、柏那一帶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個(ge) 神話故事:相傳(chuan) 八部大王是同胞孿生的八弟兄,生下一胎八子都認為(wei) 是怪物,於(yu) 是把他們(men) 棄於(yu) 荒郊,時有白虎路過,見他們(men) 一個(ge) 個(ge) 肥肥胖胖的,正想上前飽食一頓,突然從(cong) 東(dong) 方“嘩”地飛來一條金燦燦的龍,從(cong) 西方飛來一隻金閃閃的鳳凰,白虎見了與(yu) 龍廝鬥起來,鳳凰一翅飛去,象雞母孵小雞一樣用翅膀護住這八弟兄,白虎夾起尾巴跑了。八弟兄在龍哺乳、鳳翼孵下長得門高樹大,力大無窮,逮隻老虎就像捉隻小貓,拔棵大樹就像扯根小草。又特別孝敬母親(qin) ,天上飛的山裏跑的河裏遊的,百種味道都讓娘嚐遍了,還問娘想吃什麽(me) ,娘順口開玩笑說:“娘想吃雷公肉。”沒想到這八個(ge) 天不怕地不怕的兒(er) 子真的把雷公捉來了。從(cong) 此八弟兄威震八峒,成了八個(ge) 部落首領,即土家人敬奉的八部大王。根據這個(ge) 神話傳(chuan) 說,土家族有了崇龍崇鳳的信仰和趕殺白虎的古老習(xi) 俗。[③]

 

 


 8馬蹄寨擺手堂鳥瞰圖

 

圖片來源:https://www.sohu.com/a/334335065_209323.

 

馬蹄寨大擺手堂建築平麵呈中軸對稱,建築屹立於(yu) 台地上,因此建築前設有大踏步,更顯莊嚴(yan) 肅穆。建築坐北朝南,大門門柱上兩(liang) 條金龍抱柱,騰然托起“大擺手堂”匾額,除大門外,左右各開一門,稱東(dong) 門、西門,擺手時按東(dong) 進西出依序出入。東(dong) 門、西門矮些,門楣上分別寫(xie) 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拾階而上,裏麵是一塊梯形的大坪壩,是在舉(ju) 行擺手活動時使用。坪壩由圍廊環繞起來。

 

 

 

圖9神鳥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有一桅杆聳立於(yu) 大坪正中,高十丈有餘(yu) 。杆頂有一神鳥,似鳳而非鳳,似鶴亦非鶴,蓋土家大擺手賽會(hui) 之吉祥物。對此,農(nong) 車、柏那、長潭一帶,基本上都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象征祖先駕鶴歸來,參加天人同樂(le) ,人神同樂(le) 的土家擺手賽會(hui) ;二是象征八部大王承受鳳孵之恩;三是相傳(chuan) 土家人在很久以前一次水災中,遇到一隻似鳳非鳳、似鶴非鶴的神鳥為(wei) 他們(men) 引路,他們(men) 才走出洪區,在酉水流域安家。除了以上三種說法,可能還與(yu) 楚人尊鳳崇鳳的習(xi) 俗有關(guan) 。主樓內(nei) 部使用了穿鬥式的結構木構架,後來經過維修改造,內(nei) 部祭祀部分區域使用了磚牆結構,局部三層,其餘(yu) 部分兩(liang) 層樓高。這座大擺手堂從(cong) 空間布局上看是非常大氣的,但是祭祀供奉的部分維修使用了磚牆結構,破壞了原有擺手堂的特定的木質結構,感覺並不是那麽(me) 協調,也失去了某些傳(chuan) 統色彩,隻是完善了功能而已。

 

 

 

圖10馬蹄寨擺手堂內(nei) 部

 

 

 

圖11馬蹄寨大擺手堂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1.4農(nong) 車村

 

依據現場訪談,曆史上曾經有個(ge) 擺手堂,但形製與(yu) 位置已難以考究。

 

2.1.5卸甲寨

 

同上。

 

2.2永順地區

 

2.2.1老司城(王誠信師傅團隊近年來修建)

 

位於(yu) 永順縣靈溪鎮司城村老司城遺址內(nei) 的擺手堂,原位於(yu) 距此約500米處的紫荊山麓雅草坪。建造年代不詳,傳(chuan) 說是土司遺物。據當地人回憶,擺手堂是20世紀60年代複墾造田時移至今址的。

 

整個(ge) 擺手堂構成要素有主體(ti) 建築、圍廊和中心的桅杆桑格三個(ge) 主要的構成要素。主體(ti) 建築兩(liang) 層,內(nei) 部供奉的是土家神靈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是土司進行祭祀和慶典的場所。

 

 

 

圖12老司城擺手堂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2.2芙蓉鎮

 

芙蓉鎮原來叫做王村,是擁有兩(liang) 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因宏偉(wei) 瀑布穿梭其中,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位於(yu)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nei) 的永順縣。擺手堂位於(yu) 芙蓉鎮景區內(nei) 中心景區。


擺手堂主體建築局部四層高,兩側龕房一層高,四層挑簷翹腳顯得氣派十足,內部結構采用的是抬梁和穿鬥結合的方式,與其他擺手堂不同的是,整個主體建築有一米多高的底座,兩側有樓梯可以進入擺手堂內部,建築上掛滿了南瓜燈籠,祭祀區域掛了彩帶,這個擺手堂更像是一個戲台子。建築內部沒有擺放供奉的土家神靈。擺手堂前配有擺手坪,目前是景區內部舉辦活動的場地。



 

圖13芙蓉鎮擺手堂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2.3雙鳳村(彭善堯師傅團隊近年來修建)

 

雙鳳村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崗上,體(ti) 現了"自古以來土家村寨散處溪穀、所居必擇高峻"的居住特點。雙鳳村是目前中國保存中最完整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之一,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目前雙鳳村仍隱蔽在湘西永順的大山深處,仍然還保留著古樸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風。

 

據資料顯示雙鳳村擺手堂,建於(yu) 明朝中期嘉靖(公元1522年)年間,在此時雙鳳村已經興(xing) 旺發達,人口密集,本村已居住不下,隻能向周邊擴散,另立村寨,這樣就陸續地有了沙湖寨、八吉寨,反坡寨、新寨寨、壩科寨、利布寨,召且為(wei) 半寨,這就是曆史相傳(chuan) 的神秘的“七寨半”誕生了。為(wei) 了祭拜祖先,七寨半


 
商議在雙鳳村修建擺手堂。公元1522年3月18日舉(ju) 行開工儀(yi) 式,由寨主彭金門先祭祖先,再由各寨主一起動土奠基,於(yu) 1522年年底竣工。



圖14雙鳳村擺手堂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我們(men) 所調研的是雙鳳村曆史上的第三座擺手堂,至今還完好地保留著。該擺手堂建於(yu) 2000年,位於(yu) 當地雙鳳村村小學附近,是在永順縣民族事務局出資一萬(wan) 元的基礎上,再由本村的村民自願做義(yi) 工出力完成的。擺手堂選址位於(yu) 雙鳳村入口不遠處,也在學校附近,這樣也便於(yu) 外來遊客前來參觀以及參與(yu) 活動,另外,在小學附近也能為(wei) 遊客提供較為(wei) 開闊的活動場地。在湘西地區大力發展旅遊文化產(chan) 業(ye) 的背景下,新建的擺手堂已成為(wei) 該地的重要文化資源與(yu) 文化資本。

 

雙鳳村擺手堂主要由土王祠、擺手坪、圍廊和入口門樓四個(ge) 部分組成,總體(ti) 延續了土家族典型的穿鬥挑梁混合式建築風格。神堂建築共兩(liang) 層,通體(ti) 木製,高約七米,石板地基,由底層的四根柱子支撐建築主體(ti) 。內(nei) 堂設龕房,供奉三位神靈或祖先雕像,他們(men) 分別是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堂外正中懸掛“土王祠”木匾,偏房簷口翼角出挑如同吊腳樓。由於(yu) 在堂內(nei) 需要進行必要的祭祀儀(yi) 典,空間需求較大,故當地工匠們(men) 進行了必要的改動,將本地居民的穿鬥式和外地的抬梁式融為(wei) 一體(ti) ,兼而有之,滿足了大空間需求。擺手堂空間外沿門樓入口書(shu) 有“擺手堂”三個(ge) 字,門樓與(yu) 土王祠之間的院壩空間為(wei) 擺手坪,其式樣以及選址本身已經使得這座擺手堂具有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結合的意味。[④]

 

 

 

圖15雙鳳村擺手堂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第三章 擺手堂的形製演變

 

3.1形製特點

 

3.1.1平麵特點

 

 

 

擺手堂的平麵大多為(wei) 矩形,根據不同的需求,在基礎的矩形上有些變化。最古老的擺手堂平麵是單純的矩形,周邊圍有一圈圍廊。麵積一般不是很大,中間放置供奉神像的座台。後來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不斷發展,人們(men) 的需求以及審美等方麵的變化,主體(ti) 兩(liang) 側(ce) 會(hui) 增加側(ce) 房,麵積因此有所擴大。平麵開間有的為(wei) 三開間,也有五開間的形式。

 

擺手堂作為(wei) 祭祀場所,要為(wei) 村民們(men) 提供祭祀活動的場所。祭祀活動作為(wei) 一種集體(ti) 行為(wei) 需要特殊的活動場地來承載,宗教建築便是適應這種特殊需求而產(chan) 生的。如擺手堂和八部大神廟,其作為(wei) 建築的特殊象征意義(yi) 大於(yu) 其作為(wei) 空間的使用意義(yi) ,或者說它的實用價(jia) 值就是它的象征意義(yi) 。同時,行為(wei) 的特點進一步對場所的特點提出要求。土家族祭祀要跳擺手舞,有一定的舞步隊形,眾(zhong) 人齊跳則要求場地有相當的容量,因此擺手堂前需配有一定空間的廣場。

 

滿足集體(ti) 行為(wei) 的廟宇——場地的廣場空間和擺手堂都有特有的形製。對於(yu) 提供跳“大擺手舞”的擺手堂而言,擺手堂大多是門樓或牌樓形式,供演出人員和祭祀者出入,對於(yu) 提供跳“小擺手舞”的土王祠而言,擺手堂大多為(wei) 獨棟建築的形式,用以供奉神像。[⑤]

 

 

 

3.1.2屋頂形製

 

擺手堂屋頂大多都是重簷歇山頂的形製,屋簷四角起翹,飛簷翹角。隨著時間的推移,擺手堂的屋頂形製越來越脫離它本有的形製,形成了氣勢更加宏偉(wei) 的多層屋頂。

 

 

 

雙鳳村第二座擺手堂在改造前,為(wei) 重簷歇山頂形製,飛簷翹角。平麵上是由木板圍合的廳堂和外廊組成。中心廳堂麵闊4.3米、進深3.6米,高6.4米,供奉三神像,地麵刻有八卦圖。外廊寬1.2米,正麵門口兩(liang) 根紅柱飾以盤龍。“廊場”東(dong) 門角設一八字朝門,單簷小歇山頂,總高3.6米,麵寬4.04米,中間過門高僅(jin) 2×2米,稍顯矮小。場中沒有其它裝置,為(wei) 自然草坪。[6]

 

老司城的擺手堂則是根據雙鳳村第二座擺手堂的原型1:1.2放大建設的。基本形製沒有發生改變,隻是麵積與(yu) 體(ti) 量略微擴大。是目前我們(men) 可以參考的形製中最為(wei) 接近古製的。

 

3.1.3結構特點

 

我國南方的古代木構建築,由於(yu) 地理條件以及南方的建築風格特點,南方的傳(chuan) 統木構建築大多為(wei) 穿鬥式,古製的擺手堂也不例外,且一般不使用鬥拱。後為(wei) 滿足人們(men) 的需求,需要擴大內(nei) 部空間,所以當地工匠們(men) 對此進行了必要的改動,將本地民居的穿鬥式結構和外地的抬梁式融為(wei) 一體(ti) ,兼顧兩(liang) 者的優(you) 點,滿足了大空間需求。它的式樣已經使得這座擺手堂具有了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結合的意味。

 

3.1.4立麵形式

 

最原始的擺手堂立麵上一般是看到兩(liang) 層屋頂,但內(nei) 部一般是通高的一層。近代以及現代以來新建的擺手堂,為(wei) 了追求宏偉(wei) 的視覺效果,將屋頂往上疊加,形成三層甚至是五層的屋頂,但內(nei) 部的空間一般都是1~2層。

 

3.2形製演變的推測

 

3.2.1麵積擴大

 

裏耶與(yu) 洗車河擺手堂將開間擴大至五開間,但裏耶擺手堂加高至五層重簷,仍為(wei) 通高通間,而洗車河擺手堂變為(wei) 兩(liang) 層樓三層重簷,兩(liang) 邊開間也變為(wei) 耳房。老司城擺手堂將原擺手堂1.2倍放大,基本形製未變化。

 

 

 

3.2.2形製華麗(li)

 

除了老司城擺手堂是以原雙鳳村擺手堂原貌1.2倍放大之外,其他擺手堂均將形製變化的更加繁複華麗(li) ,重簷飛翹,有些地方甚至用上了鬥拱,結構形式花樣繁多,目的皆是使建築外形更加莊嚴(yan) 華麗(li) 。

 

3.3形製演變的原因

 

3.3.1政策原因

 


土家族擺手舞是一項廣泛流行於(yu) 土家族集居區的傳(chuan) 統體(ti) 育和藝術活動,是土家族傳(chuan) 統文化的綜合載體(ti) ,它在土家族的社會(hui) 與(yu) 曆史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hui) 價(jia) 值。2005年被國務院列為(wei) 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作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我們(men) 應當站在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促進土家族傳(chuan) 統文化完整、健康發展的高度,對其實施綜合保護與(yu) 開發策略。發揚擺手舞的主要場所——擺手堂,也應當受到保護和重視。

 

我國大多數擺手堂在文革時期被毀,近年來,政府以及國家開始重視這一建築形式,在湘西地區保護原有建築、興(xing) 建新建築。政府對其建造的支持,是擺手堂建築複興(xing) 並傳(chuan) 承的原因之一。由於(yu) 擺手堂古跡已很難找到,現在建造的擺手堂隻能根據老工匠們(men) 的記憶恢複形製,擺手堂的形製不斷發生變化。

 

3.3.2經濟、技術原因

 

經濟要素包括生產(chan) 方式、產(chan) 業(ye) 結構、經濟製度、流通方式等與(yu) 物質生產(chan) 、流通、交換相關(guan) 的方麵。既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客觀基礎,又是上層建築,構建和維係社會(hui) 運行的必要條件,所以對建築這一人類社會(hui) 的物質載體(ti) 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現代城市化、集約化的功能分區和空前豐(feng) 富的空間形態類型,適應於(yu) 經濟因素影響下功能分化與(yu) 階層分化的需求。除了宏觀的經濟概念,各家各戶具體(ti) 的經濟條件,更是直接影響建築的呈現狀態。[7]

 

隨著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建造擺手堂的資金更為(wei) 充足,建造的技術手段也更為(wei) 成熟,建造速度加快,建造更為(wei) 複雜、精美的建築平麵、立麵已經不是問題。有了資金與(yu) 技術手段的支撐,根據老匠人們(men) 對於(yu) 原先擺手堂的記憶,新建的擺手堂更為(wei) 精細、快速。當然也不失有一些為(wei) 了追求快速的“模式化”而形成的作品。

 

3.3.3審美原因

 

建築美是一種價(jia) 值存在,而不是物質實存。建築審美活動是人對建築的生命體(ti) 驗活動和情感價(jia) 值活動,建築審美主體(ti) 一般指的都是處於(yu) 建築審美活動中的人。在建築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ti) 起著主導作用,這也是建築審美活動得以發生的關(guan) 鍵。簡單來說,正式因為(wei) 有了審美主體(ti) ,才有了審美活動,也才有了美的存在。[8]

 

現代建築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材料的特性,利用合理美觀的比例與(yu) 尺度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目前來看,更多人對於(yu) 高大、宏偉(wei) 、氣勢磅礴的建築形象的追求已是屢見不鮮的現象。擺手堂的演變趨勢也逐步向更為(wei) 雄偉(wei) 、壯闊的藝術形象靠近,這與(yu) 當代人們(men) 對於(yu) 建築的審美要求的變化也是密切相關(guan) 的。

 

3.3.4商業(ye) 原因

 

湘西州具有豐(feng) 厚的曆史文化、濃鬱的民族風情和奇特的山水風光,此次去調研的龍山、永順地區更是旅遊資源豐(feng) 富。老司城、裏耶戰國古城遺址等地均有擺手堂建築。湘西州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唯一地區,湘西州人民政府抓住西部大開發曆史機遇,將旅遊產(chan) 業(ye) 帶動戰略作為(wei) 全州六大發展戰略之一。旅遊業(ye) 的快速發展必然要不斷發展當地的建築文化,擺手堂作為(wei) 當地的傳(chuan) 統建築形式不斷地發展,在相人們(men) 展示建築風貌的同時,也為(wei) 遊客宣傳(chuan) 了當地的土家族文化。為(wei) 了迎合遊客以及旅遊業(ye) 的需求,擺手堂的形製以及內(nei) 部的功能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3.3.5文化原因

 

擺手堂是融物質性與(yu) 非物質性特點於(yu) 一體(ti) ,是物質文化精神的載體(ti) ,它承載著土家人的宗教信仰,傳(chuan) 統風俗和價(jia) 值觀,因此它具有區別於(yu) 其他建築的特殊屬性。首先,它具有公共性,這是區別於(yu) 一般民居的特點之一。盡管擺手堂從(cong) 建築形製上與(yu) 傳(chuan) 統民居有一定的相似處,但同時,它作為(wei) 公共活動空間,具有民居不具備的公共性。在使用上,擺手堂是屬於(yu) 集體(ti) 的,一方麵它是供所有村民參與(yu) 各種集體(ti) 儀(yi) 典活動的公共場所,另一方麵它本身就具有宗祠的社會(hui) 功能,是宗族集體(ti) 意識和群體(ti) 倫(lun) 理的具象化體(ti) 現。第二,擺手堂具有的娛樂(le) 性也是區別於(yu) 一般的宗祠的特點之一。擺手堂的擺手坪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成為(wei) 大家集會(hui) 交流的好去處,無論男女老少皆可進出。在擺手堂舉(ju) 行的集體(ti) 活動中除了莊重的祭祀儀(yi) 式外,擺手舞、茅古斯等活動都具有極強的公眾(zhong) 娛樂(le) 性。最後,它的神聖性與(yu) 戲場雨有所不同。一方麵,在擺手堂進行的表演活動其目的不同於(yu) 戲場中的表演,並不是以觀看性為(wei) 最終目標;另一方麵,擺手堂的建築形製並不利於(yu) 觀看。更重要的是,擺手堂本身具有戲場不具備的神聖性和嚴(yan) 肅性。它所容納的活動雖然具有一定表演性和觀看性,但其本質具有民族傳(chuan) 統宗教訴求的神聖和帶有祭祀文化的內(nei) 涵,它具備了土家族有別於(yu) 其他民族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文化的氣質特征。因此,擺手堂也就成為(wei) 了民眾(zhong) 凝聚宗教意念、抒發民族情感的神聖場所,成為(wei) 了本族區別其他民族的特有標誌。

 

法國社會(hui) 學家諾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記憶之所”的概念,用來指那些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向現代社會(hui) 過渡的過程中,承載著人們(men) 集體(ti) 記憶的一些物質遺留物,通過賦予它們(men) 一定的意義(yi) 讓其變成集體(ti) 的、過去的象征。雖然用這樣的概念來比喻擺手堂這種建築形式並不是很恰當,但對於(yu) 土家族人而言,擺手堂就是承載著特殊曆史及文化意義(yi) 的記憶載體(ti) 。擺手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是它能不斷傳(chuan) 承發展的原因。[9]

 

第四章 現存的問題、保護與(yu) 開發

 

4.1現存問題

 

一方麵,漢文化的深入,部分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漸漸被“漢化”,一些少數民族的宗教建築逐漸消失。另一方麵,湘西旅遊業(ye) 的發展,近幾年來少數民族的宗教建築逐漸興(xing) 起,但結果卻不盡人意。部分旅遊景點的擺手堂形製誇大,與(yu) 原本的建築形製極不相符,甚至有些擺手堂原本的功能被弱化,當作景區內(nei) 戲台、後台,空有其擺手堂的外殼。[10]其次,沒有相應的製度規範,有些擺手堂的保護與(yu) 修繕都難以完成,在建設發展新的擺手堂時,也常常因為(wei) 沒有相關(guan) 的規範和部門而建造出誇大、不符合古製的擺手堂。而且,我國對於(yu) 國家保護建築以下規格的建築,撥款很少,修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雖然現擺手堂保留完整的甚少,但是如果不加以保護,隻會(hui) 造成更壞的後果。

 

4.2保護與(yu) 開發

 

1.相關(guan) 部門的支持

 

對建築的保護最完整的方式便是完全的按照原樣修複,但現在國家保護這種規格的建築的撥款比想象的少很多,缺少資金,對重點文物古建築便無力進行強化管理和維修。而且現在擺手堂保留完整甚少。大多已拆毀或改建甚至重建。但是如果現在還不加以保護,可能很多年以後這些建築將會(hui) 消失。希望有關(guan) 部門能夠及時的保護這些建築。同時也是保護一種文化。

 

2.旅遊發展的規範

 

由於(yu) 湘西的旅遊事業(ye) 逐年興(xing) 盛,從(cong) 遊客的角度出發,來到湘西是為(wei) 了尋求少數民族或者宗教文化所帶來的不同於(yu) 平常生活的旅程,這致使當地的人們(men) 聞風而上,致力於(yu) 翻新傳(chuan) 統宗教建築,興(xing) 建各種帶有民族風格的建築,但這些的成果都與(yu) 建築的原始風貌嚴(yan) 重不符。這樣經濟建設中的開發性破壞不僅(jin) 是對旅客的欺騙,也是對文化的破壞。希望人們(men) 在發展旅遊的同時,可以冷靜的思考,未來需要的不僅(jin) 僅(jin) 是發展經濟,也需要保護好這些文化的載體(ti) 。

 

3.群眾(zhong) 意識的加強

 

由於(yu) 現在人們(men) 保護與(yu) 更新的意識薄弱,缺乏正確的認知,也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人們(men) 對原始的擺手堂的理解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加強人們(men) 對文化以及傳(chuan) 統建築的保護意識,有助於(yu) 從(cong) 人文角度出發,更全麵的保護好擺手堂。

 

第五章 總結歸納

 

5.1擺手堂的形製特點

 

1)擺手堂平麵大多為(wei) 矩形,堂前有廊場(前坪),或被一圈圍廊環繞。堂中放置供奉神像的座台。

 

2)擺手堂屋頂大多都是重簷歇山頂的形製,屋簷四角起翹,為(wei) 嫩戧發戧,無鬥拱,由一根上翹角梁直接托起。

 

3)傳(chuan) 統擺手堂與(yu) 南方傳(chuan) 統民居一樣,由於(yu) 地域性質特征而為(wei) 穿鬥式。

 

4)立麵多為(wei) 重簷,三開間,有台基,或有副階周匝。

 

5.2擺手堂的宗教文化功能

 

擺手堂與(yu) 擺手舞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an) 係。擺手堂作為(wei) 一種建築,具有物質性;擺手舞則具有文化的非物質性。擺手堂的功能則融合了其物質性與(yu) 非物質性,使擺手堂作為(wei) 承載擺手舞這一非物質文化的物質載體(ti) 。而擺手舞又反映了土家人的宗教信仰、風土人情以及曆史文化,因此賦予了擺手堂獨特的功能屬性。

 

1)公共性。土家族擺手堂在形製上與(yu) 土家傳(chuan) 統民居多有相似,但其具有的公共性使其區別於(yu) 普通民居。首先,擺手堂在建造上就是群眾(zhong) 集體(ti) 努力的結果;其次,在使用方麵,他也是供全村村民共同使用的。

 

2)娛樂(le) 性。有一些人認為(wei) 擺手堂其實就相當於(yu) 土家族的宗祠建築,這種看法其實是有些片麵的。因為(wei) 擺手堂並不是日常生活中不能去的地方,男女老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在擺手堂進出,平時還會(hui) 在此舉(ju) 辦擺手舞、茅古斯等娛樂(le) 性較強的活動。因此,擺手堂相較於(yu) 一般的宗祠建築,它多了一分娛樂(le) 性。

 

3)神聖性。擺手堂的性質不等同於(yu) 戲場。一方麵,在擺手堂表演的活動是不以觀看性為(wei) 目的的;另一方麵,擺手堂的建築形製也不適合觀看,能觀看的場所隻有建築前的擺手坪。擺手堂也就成為(wei) 了民眾(zhong) 凝聚宗教意念、抒發民族情感的神聖場所,成為(wei) 了土家族區別其他民族的特有標誌。

 

注釋:
 
[1]土司製度是在唐朝時期的延續,元朝時逐漸演化完善為土司製度,明朝時土司製度達到高峰。土司製度是對中央政權無力顧及的西南邊陲地區土人頭目的一種籠絡手段,"以土官治土民",承認各少數民族的首領世襲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以進行間接統治,朝廷中央的敕詔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貫徹。
 
[2]擺手舞是土家族的傳統舞蹈,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舞表現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它分兩種。小擺手,土家語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擺手,土家語稱為Yevtixhhex(葉梯黑)。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於一體,有"東方迪斯科"之稱。列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摘於https://www.sohu.com/a/334335065_209323.古風盎然的農車大擺手堂
 
[4]湘西雙鳳村擺手堂變遷與土家族的群體活動_劉俊
 
[5]轉引自[中]張遠博:《湘西苗族、土家族原始宗教建築比較研究》,第33頁
 
[6]轉引自[中]周婷:《湘西土家族建築演變的適應性機製研究》,第146頁
 
[7]轉引自[中]周婷:《湘西土家族建築演變的適應性機製研究》,第49頁
 
[8]轉引自[中]《建築美學——生活便是藝術》
 
[9]轉引自[中]劉俊:《湘西雙鳳村擺手堂變遷與土家族的群體活動》
 
[10]轉引自[中]張遠博:《湘西苗族、土家族原始宗教建築比較研究》,第56頁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