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穩】太極書院:北方最早的理學重鎮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1-06-06 15:45:06
標簽:太極書院

太極書(shu) 院:北方最早的理學重鎮

作者:趙連穩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四月廿四日癸未

          耶穌2021年6月4日

 

2021年1月,媒體(ti) 有關(guan)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的集中報道,使金中都再次引起人們(men) 的關(guan) 注。就是在金中都,蒙古統治者建立了北方重要的書(shu) 院——太極書(shu) 院,它是北京古代三大書(shu) 院中第一所影響較大的書(shu) 院,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但其作為(wei) 北方的理學(即道學)重鎮,卻培養(yang) 了大批理學人才,對理學在北方的傳(chuan) 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欲與(yu) 嶽麓試媲美

 

蒙古軍(jun) 隊占領金中都後,如何統治遼闊的北方地區成為(wei) 統治者考慮的首要問題,在耶律楚材、楊惟中等人的影響下,蒙古統治者開始重視儒學。楊惟中當時是國子監的負責人之一、行中書(shu) 省事,深受太宗窩闊台汗的信任,他和另一重臣姚樞在太宗窩闊台汗十二年(1240年)到十三年之間開始籌辦太極書(shu) 院,目的是繼承、傳(chuan) 播理學,所謂“傳(chuan) 繼道學之緒”。楊惟中、姚樞聘請著名理學家趙複為(wei) 書(shu) 院主講,把從(cong) 江淮一帶收集來的8000餘(yu) 卷圖書(shu) 作為(wei) 書(shu) 院藏書(shu) ,希望把太極書(shu) 院辦成像嶽麓書(shu) 院和白鹿洞書(shu) 院那樣成為(wei) 天下學者向往的地方。當時,大都城尚未興(xing) 建,故太極書(shu) 院建在“燕都”,即金中都內(nei) 。

 

太極書(shu) 院是元朝北方最著名的書(shu) 院,根據肄業(ye) 於(yu) 太極書(shu) 院的道學生郝經在《太極書(shu) 院記》中的記載,書(shu) 院以“太極”命名,是為(wei) 了追根求源。宇宙根源為(wei) 太極,這是北宋時期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學說的出發點。書(shu) 院是學道、傳(chuan) 道的地方,楊惟中等人建立太極書(shu) 院的出發點是“明道”,而道則發端於(yu) “太極”,書(shu) 院以“太極”命名,實際上就是表明其辦院宗旨是傳(chuan) 授理學,太極書(shu) 院是理學在燕京地區係統傳(chuan) 播的肇始。

 

太極書(shu) 院設立了周子祠,祭祀理學創始人周敦頤,以理學名臣程顥、程頤、張載、楊時、遊酢、朱熹6人配祀,在書(shu) 院牆壁上刻寫(xie) 理學名著《太極圖》《通書(shu) 》《西銘》,由此也可看出太極書(shu) 院的辦學宗旨。

 

傳(chuan) 繼道學之緒

 

說起太極書(shu) 院,不能不說它的主講人趙複,而談起趙複,又不能不提姚樞。在滅宋戰爭(zheng) 中,楊惟中命姚樞籠絡南方的名士,在此過程中,他遇到了南宋大儒趙複。

 

趙複,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安陸)人,以江漢自號,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姚樞在和趙複的交談中,認定他是個(ge) “奇士”,便請他一起北歸。趙複因為(wei) 自己的家族被蒙古軍(jun) 隊殺戮,沒有答應姚樞的要求。姚樞擔心趙複尋機自殺,乃留下同帳共眠。但等姚樞一覺醒來,借著當空明月,發現趙複已經不在身邊。姚樞立即騎馬外出搜尋。後來,終於(yu) 在江邊找到披頭散發、赤腳行走、仰天長號、欲投水自盡的趙複。經姚樞再三勸說,趙複勉強答應姚樞的要求,並且把自己保存的程朱理學著作,全部抄錄下來後交給了姚樞。元世祖忽必烈在潛邸時,曾經召見趙複,問曰:“我欲攻打宋國,你可做向導嗎?”趙複對曰:“宋國是我的父母國,未有引導他人來征伐自己父母的!”

 

趙複到達燕京後,就開始傳(chuan) 播程朱理學,遠近學者慕名而來,從(cong) 者百餘(yu) 人。楊惟中聞聽趙複和忽必烈的對話,十分佩服他的為(wei) 人,便和姚樞商議在金中都籌建太極書(shu) 院,禮聘趙複為(wei) 太極書(shu) 院掌教,以使理學在北方落地生根。

 

趙複主講太極書(shu) 院數年,理學在北方得到傳(chuan) 播,“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趙)複始”。為(wei) 了敘述伏羲、神農(nong) 、堯、舜經過孔子、顏淵、孟子再到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等人一脈相承的儒學道統,趙複撰《傳(chuan) 道圖》,並在其後列舉(ju) 了宋儒的著作目錄,以方便學生參考;又把自己知道的散居在各地的53個(ge) 朱子門生蹤跡匯集起來,作《師友圖》,以此表達自己私淑朱熹之誌;另外,他還把伊尹、顏淵等聖賢的言行著成《希賢錄》、自己研究理學的心得體(ti) 會(hui) 編為(wei) 《伊洛發揮》。可惜的是,趙複的這4部書(shu) 都沒有流傳(chuan) 下來。但他是將南方的程朱理學係統地介紹到北方的功臣,在此過程中,他對孔孟以來道統的梳理、對理學的著述、宗旨和源流的傳(chuan) 播作出了重大貢獻。

 

趙複在太極書(shu) 院講學5年以後,便到南方遊曆去了,鑒於(yu) 他在傳(chuan) 播理學方麵的貢獻,雍正二年(1724年),清朝將趙複從(cong) 祀文廟,稱先儒。

 

由是河朔始道學

 

太極書(shu) 院是當時整個(ge) 北方地區的學術中心,眾(zhong) 多俊秀在此肄業(ye) ,其規模甚至一度超過了當時的國子學。太極書(shu) 院的教學內(nei) 容為(wei) 周子之學、伊洛諸書(shu) ,也就是宋朝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的理學著作,有力地推動了理學在北方的傳(chuan) 播,正所謂“由是河朔始道學”。

 

趙複在太極書(shu) 院傳(chuan) 授理學,給當時還在講求漢唐章句注疏之學、不知經術為(wei) 保國保民之道的北方儒士耳目一新的感覺。許衡、郝經、姚樞、竇默、劉因、劉德淵、張文謙、楊奐、姚燧、梁樞等人都對趙複執弟子禮,後來都成為(wei) 著名的理學家。許衡、劉因堪稱當時的名賢大儒,元代學者尊稱許衡為(wei) “儒宗”“儒師”,有“北有許衡,南有吳澄”之說。許衡、劉因和南方的吳澄被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黃宗羲一起譽為(wei) 元代“三先生”。許衡以倡明理學為(wei) 己任,深得趙複學問的奧義(yi) ,把學到的朱熹《四書(shu) 集注》確立為(wei) 科考樣板,使朱子之學一躍成為(wei) 追逐功名者必讀的官方哲學,理學在北方傳(chuan) 播開來。

 

曆史記載,自石敬瑭把燕雲(yun) 十六州割給遼國以後,尤其是在金、宋對峙期間,由於(yu) “南北道絕,載籍不相通”,南宋理學在北方影響甚微。太極書(shu) 院創辦以後,選拔才貌雙全者進入書(shu) 院學習(xi) ,朱子的學說開始在北方傳(chuan) 播,姚樞、竇默、許衡、劉因等人得以係統地學到了程朱理學。姚樞發動楊惟中等人以及弟子們(men) ,在輝縣蘇門山刊刻程朱理學著述,開館講學,自後“伊洛之學遍天下矣”。可見,太極書(shu) 院打通了南北文化交流,使產(chan) 生於(yu) 南方的程朱理學在北方傳(chuan) 播開來,為(wei) 中華文化傳(chuan) 承作出了曆史性貢獻。至元末,姚樞、許衡、劉因等多列祀書(shu) 院祠堂,贏得後人尊奉。

 

理學在北方的傳(chuan) 播,不僅(jin) 培養(yang) 了大批理學家,促進了南北學術交流,更重要的是影響了蒙古貴族,使其逐步推行“漢化”政策,轉變統治方式,北方經濟文化得到恢複和發展。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