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銘釗】崧台書院:閱江樓上遺風在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發布時間:2021-03-28 10:28:48
標簽:崧台書院

崧台書(shu) 院:閱江樓上遺風在

作者:田銘釗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二月十四日癸酉

          耶穌2021年3月26日

 

崧台書(shu) 院位於(yu) 廣東(dong) 省肇慶市端州區西江畔的石崗之上,由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群體(ti) 構成,雄偉(wei) 大氣。登樓遠眺,西江奔流而去,山峰盡收眼底。

 

薪火相傳(chuan) 續文脈

 

今崧台書(shu) 院所在地,古稱石頭崗,又稱崧台岡(gang) 。隋朝初年置端州,此處為(wei) 端州驛(又稱崧台驛)。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端州知郡事包拯把崧台驛遷往端州城西,以利商賈交通。為(wei) 明心誌,他在端州留下了“清心為(wei) 治本,直道是身謀”的題壁詩。南宋隆興(xing) 年間,知府張宋卿為(wei) 紀念唐代高僧石頭和尚陳希遷在此建石頭庵。明代宣德六年(1431年),肇慶知府王瑩為(wei) 化民成俗培養(yang) 人才,把石頭庵改建為(wei) 崧台書(shu) 院。正德七年(1512年),知府程杲對其重修。新建齋舍數楹,為(wei) 儒生肄業(ye) 藏修之所,程杲時常蒞臨(lin) “與(yu) 諸生講明彝倫(lun) 之理”。嘉靖二年(1523年),知府曾直在崧台書(shu) 院兼辦東(dong) 隅社學(普及初等教育)。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府胡純停辦社學對書(shu) 院進行擴建,跨街為(wei) 樓,中通隧道。崇禎十四年(1641年),兩(liang) 廣總督張鏡心將崧台書(shu) 院東(dong) 西偏房改建成檢閱水師的樓台,由此更名為(wei) 閱江樓。明末清初,一度被毀。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兩(liang) 廣總督王國光在原址重建閱江樓和古崧台,不久重開崧台書(shu) 院。光緒十二年(1886年),閱江樓西側(ce) 崧台書(shu) 院停辦,把管理教育的賓興(xing) 局移駐於(yu) 此。光緒三十年(1904年),賓興(xing) 局於(yu) 閱江樓舊址開辦高要闔邑高等小學。1931年,改成高要縣立第一小學。筆墨隨時代,文章催沃土。崧台書(shu) 院薪火相傳(chuan) ,在這嶺南荒土,播下了文化的種子。

 

1999年重修後的崧台書(shu) 院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2780平方米,由閱江樓、崇文閣、古崧台、倉(cang) 沮殿等建築組成。倉(cang) 沮殿是紀念漢字鼻祖倉(cang) 頡和沮誦。崇文閣內(nei) 有兩(liang) 廣總督郭世隆父子珍藏的乾隆皇帝禦書(shu) 刻石豎碑五塊。閱江樓是具有典型嶺南四合院特色的兩(liang) 層建築,庭中植有米蘭(lan) 古樹。清順治三年(1646年),明神宗朱翊鈞嫡孫朱由榔在肇慶即帝位,建立南明永曆政權,他曾登臨(lin) 閱江樓檢閱水師,是明朝抗清的最後一位君主。

 

1925年,周恩來和陳延年在肇慶組建了一個(ge) 以共產(chan) 黨(dang) 員為(wei) 骨幹的步兵團,其番號為(wei) 三十四團(後稱獨立團),葉挺任團長,團部設在閱江樓。1959年,朱德到肇慶,指示地委的同誌在閱江樓建立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並親(qin) 自題寫(xie) 了“獨立團團部舊址”匾額。

 

千古詩文話滄桑

 

崧台書(shu) 院曆為(wei) 文人墨客賦詩吟詠之所,留下一些著名的詩文。唐初聖曆年間,宰相魏元忠、司禮丞高戩、鳳閣舍人張說三人被誣陷貶嶺南,三人同到端州。張說要繼續往西去,於(yu) 是在端州驛寫(xie) 下了《端州別高六戩》一詩,詩中有這樣幾句,“愁時多舉(ju) 酒,勞罷或長歌。南海風潮壯,西江瘴癘多。”可見其愁緒滿懷。幾年後,魏元忠和張說先後被召回京,張說途徑端州聞高戩已病逝,十分悲痛,寫(xie) 下《還至端州驛前與(yu) 高六別處》:“舊館分江日,淒然望落暉,相逢傳(chuan) 旅食,臨(lin) 別換征衣。昔記山川是,今傷(shang) 人代非。往來皆此路,生死不同歸。”

 

南宋紹興(xing) 二十年(1150年),狀元黃公度得罪秦檜,被貶肇慶,兩(liang) 年後調任恩平,後被召回任考功員外郎。歸京途徑端州,寫(xie) 有《自恩平還題嵩台宋隆館二絕》其一:“鬆菊壺山手自栽,兩(liang) 年羈宦客嵩台。無端卻被東(dong) 風誤,又作恩平一夢回。”黃公度急於(yu) 回京施展抱負的心情可見一斑,可惜的是他回京不久就病逝了。

 

明萬(wan) 曆初年,高明人區大樞寫(xie) 有《崧台書(shu) 院秋望》一詩:“踏閣攀林暇日遊,荒階榕葉滿庭秋。煙消石室如圖列,潦盡牁江似練流。密樹繁陰藏古驛,片帆懸影掛高樓。汀蘭(lan) 渚芷猶堪擷,欲寄伊人不可求。”從(cong) 詩中可以遙想當年的崧台書(shu) 院一定是讀書(shu) 研學的好去處。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南明將領李定國渡河進攻閱江樓,但始終未能入城,閱江樓在戰鬥中被毀。清代著名詩人朱彝尊尋訪崧台書(shu) 院和閱江樓遺址,隻見斷壁殘垣掩蓋下的平寇、平海、平蠻的石碑立於(yu) 其中。詩人站在南明王朝餘(yu) 部與(yu) 清軍(jun) 決(jue) 戰的戰場,頓感世事變遷,蒼涼悲壯。於(yu) 是寫(xie) 下了《崧台晚眺》:“傑閣臨(lin) 江試獨過,側(ce) 身天地一悲歌。蒼梧風起愁雲(yun) 暮,高峽晴開落照多。綠草炎洲巢翠羽,金鞭沙市走明駝。平蠻更憶當年事,諸將誰同馬伏波?”殘存16年的南明永曆王朝灰飛煙滅,意味著在此上演的曆史劇已告一段落。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肇慶府中學堂堂長陶邵學在閱江樓看到英國軍(jun) 艦停泊在西江江麵,憤慨難忍,寫(xie) 下詩句,“聞道豺狼多在邑,登臨(lin) 王桀有餘(yu) 哀”,聲討腐敗的清廷。

 

1926年,葉挺獨立團從(cong) 這裏出師北伐。威震敵膽的鐵軍(jun) 經曆了南昌起義(yi) 和井岡(gang) 山的戰火硝煙,經曆了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的崢嶸歲月。1961年,郭沫若到此遊覽,寫(xie) 下了七律一首《登閱江樓懷葉希夷及獨立團諸同誌》:“北伐從(cong) 征憶昔年,鐵軍(jun) 獨立一雄團。縱教汀泗傳(chuan) 天險,終使吳劉受痛殲。革命前驅紅十月,捐軀遺恨黑茶山。閱江樓上遺風在,心繞延河烈士園。”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