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波】濼源書院 :明德新民 為國儲材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1-03-14 00:26:36
標簽:濼源書院

濼源書(shu) 院 :明德新民 為(wei) 國儲(chu) 材

作者:王秋波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醜(chou) 正月廿九日己未

          耶穌2021年3月12日

 


 

 

濟南市圖書(shu) 館濼源書(shu) 院展示廳

 

山東(dong) 作為(wei) 齊魯文化的發祥地,有著悠久的文化教育傳(chuan) 統。古代書(shu) 院的發展對山東(dong) 的文脈傳(chuan) 承影響深遠。據史料記載,山東(dong) 境內(nei) ,曆朝共建書(shu) 院中清代為(wei) 數最多,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就是清代山東(dong) 規模最大、藏書(shu) 最多的官辦書(shu) 院——濼源書(shu) 院。

 

濼水之源

 

“濼源”之名,即濼水之源的意思。《水經》雲(yun) ,“濼源”乃趵突泉。濼源書(shu) 院遂以水為(wei) 名。

 

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詔告天下“省會(hui) 之地仍各建書(shu) 院,以作育人才”,以期更廣泛地培育人才。山東(dong) 巡撫嶽濬立即響應,即在明代都指揮使司官署舊址建立了濼源書(shu) 院。據《曆城縣誌》記載,濼源書(shu) 院在西門內(nei) 大街縣治西南。巡撫嶽濬因舊裁都司公署高敞整齊,乃倡捐修葺,凡講堂、齋舍、器用具備。其位置就在現在的省府前街和芙蓉街之間。濼源書(shu) 院建立之初,為(wei) 表重視,雍正皇帝還特賜白銀千兩(liang) ,以示皇恩浩蕩。後經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各朝多次重修擴建,逐漸發展成為(wei) 當時山東(dong) 最大的書(shu) 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山東(dong) 巡撫托渾布重修了濼源書(shu) 院,計有大門三重、文昌閣一處、講堂兩(liang) 處八間、齋舍一百六十四間、門屋二十間、廚房兩(liang) 間,奠定了濼源書(shu) 院的基本規模。濼源書(shu) 院的建築布局非常規整,紅磚地白堊牆的齋舍整齊劃一,石鋪路自講堂外直達甬道,連托渾布本人亦有“其庭殖殖,其舍翼翼,其眾(zhong) 濟濟,其來於(yu) 於(yu) ”的讚美之詞。到同治十年(1871年),山東(dong) 巡撫丁寶楨決(jue) 定重修濼源書(shu) 院,並購地新建了一座倉(cang) 頡祠,為(wei) 濼源書(shu) 院增光添彩。

 

積學大儒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濼源書(shu) 院鴻儒大家的心願。濼源書(shu) 院的任教者都是當時學有專(zhuan) 長的知名學者,他們(men) 或是擔任書(shu) 院的山長,或是主講,一時文風興(xing) 盛。

 

濼源書(shu) 院的教學方式一般采用個(ge) 別鑽研、相互問答、集眾(zhong) 講解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認真思考、問難論辯。比如,山長匡源,主持濼源書(shu) 院和尚誌學院近20年,從(cong) 學弟子達到3000人,科舉(ju) 金榜高中者400餘(yu) 人,門生中成名者多至百人,這在清朝曆史上是少見的。匡源20多歲即中進士,曾為(wei) 鹹豐(feng) 帝講經。作為(wei) 一代名聲卓著的大儒,匡源堅持以誨人不倦的精神教書(shu) 育人,根據受業(ye) 者水平的高低、天賦的大小和聞道的先後分類施教,力求使更多的學子成為(wei) 棟梁之材。

 

濼源書(shu) 院的講授內(nei) 容以四書(shu) 五經及程朱的闡釋為(wei) 主。比如,山長桑調元學宗程朱,尚誌力行。提倡貫通群經,主張不通群經,不足以治一經;不知史法,不足與(yu) 以談;不博研象緯、山川、方名、器數之岩跡,不足窮遐極幽,俾微言大義(yi) 之可考而彰也。桑調元講學期間,製定《濼源書(shu) 院學規》,開篇即強調朱子之學在書(shu) 院教育中的地位,“自來書(shu) 院學規,惟朱子白鹿洞標舉(ju) 聖賢要語,本體(ti) 工夫,具備規模宏遠,節目詳明,至矣盡矣”。可見,濼源書(shu) 院治學之嚴(yan) 謹。

 

還有,被後世封為(wei) 中國近代著名藏書(shu) 家、中國近代圖書(shu) 館事業(ye) 的奠基人、中國近代教育事業(ye) 的先驅者的繆荃孫,應山東(dong) 巡撫張曜之聘到濼源書(shu) 院講課,為(wei) 濼源書(shu) 院金石學研究帶來了契機。繆荃孫治學注重實效、學風尚樸,采用八股試帖、經史詞章兼顧的教學方式。任教期間除了最後的決(jue) 科題外,凡出課題十次,基本上是十天一課。濼源書(shu) 院學生眾(zhong) 多,繆荃孫收課卷最多時達到800本,其講學任務非常繁重。繆荃孫評學生的課卷,不僅(jin) 僅(jin) 是評出優(you) 劣,還有針對性地對一些學生的文章加以修改,並為(wei) 濼源書(shu) 院輯錄了一部專(zhuan) 誌《濼源小誌》。

 

除桑調元、匡源、繆荃孫外,主講濼源書(shu) 院的沈起元、何紹基、孫葆田、畢沅、王啟元、沈可培等人皆為(wei) 當時學界之翹楚,書(shu) 院肄業(ye) 諸生亦是人才濟濟。

 

崇尚實學

 

濼源書(shu) 院以“明德新民”為(wei) 教育理念,以“弘揚古學,砥礪學術”為(wei) 學術旨歸。崇尚實學當以製定學規為(wei) 重。乾隆十三年(1748年),製定《訓課規條》,提出“為(wei) 學莫先於(yu) 立誌,為(wei) 學莫要於(yu) 寡欲,為(wei) 學當敦實行,為(wei) 學當秉虛衷,為(wei) 學當勤講讀,為(wei) 學當慎交”等要求。這六個(ge) “為(wei) 學”規條不僅(jin) 為(wei) 學生提供了學習(xi) 方法的指導,而且對學生的品德和行為(wei) 規範也作了明確的規定,使得學生明白:人生在世,肩負著明德新民的重任,而不僅(jin) 僅(jin) 以博得一個(ge) 功名為(wei) 目標。書(shu) 院對學生的課業(ye) 要求非常嚴(yan) 格。“書(shu) 院應嚴(yan) 立課程,以杜浮偽(wei) 。嗣後飭令諸生,將所讀經書(shu) 詩文,每人各訂一冊(ce) ,逐日填注,送監院官標識;五日一次,呈掌教查考;每月終,匯送濟東(dong) 道察核。”

 

正因為(wei) 如此,濼源書(shu) 院一直秉承“為(wei) 國儲(chu) 材”的辦學宗旨,培養(yang) 出了周永年、王懿榮、王壽彭、法偉(wei) 堂等一大批著名學者。周永年是清代目錄學家、校勘學家,也是我國公共圖書(shu) 館的創始人。青年時代即就學於(yu) 濼源書(shu) 院,並深得書(shu) 院講席沈起元的賞識。特詔征修《四庫全書(shu) 》,後曆任校勘《永樂(le) 大典》纂修兼分校官,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充文淵閣校理。他在佛峪所築書(shu) 房號稱“林汲山房”,旁邊的山泉被稱為(wei) 林汲泉,至今尚存。王懿榮是著名的金石學家,是甲骨文的發現者,開創了文字學、曆史學研究的新局麵。此外,還有眾(zhong) 多品學兼優(you) 者,不勝枚舉(ju) 。

 

複建秉古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在內(nei) 外交困的壓力之下被迫實行“新政”,正式頒布書(shu) 院改製的上諭。山東(dong) 巡撫袁世凱遵旨上奏《山東(dong) 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對書(shu) 院改製後如何創建大學堂作了詳盡說明。同年,內(nei) 閣奉上諭,通令全國仿照舉(ju) 辦。官立山東(dong) 大學堂(山東(dong) 大學的前身)在濼源書(shu) 院正式創立。山東(dong) 大學堂的創辦在當時的中國引起強烈反響,特別是被光緒皇帝通飭各省要求參照辦理的《山東(dong) 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作為(wei) 中國第一部大學章程,不僅(jin) 為(wei) 山東(dong) 大學一百多年照章辦學奠定了傳(chuan) 統基礎,而且為(wei) 當時正在興(xing) 起的中國現代大學教育樹立了典範。

 

光緒三十年(1904年),山東(dong) 大學堂由濼源書(shu) 院舊址遷入省城西南杆石橋新址,改稱山東(dong) 高等學堂。濼源書(shu) 院舊址改建為(wei) 山東(dong) 師範學堂。至此,濼源書(shu) 院實現了由傳(chuan) 統教育向現代高等教育的轉變。濼源書(shu) 院“明德新民”的教育理念,“弘揚古學,砥礪學術”的學術旨歸,對山東(dong) 的學術發展,特別是金石考古學的研究影響深遠。目前,濼源書(shu) 院已在濟南市圖書(shu) 館複建了書(shu) 院展示廳,複建工作已全麵展開。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