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 政先究風俗
作者:李國江
來源:《學習(xi) 時報》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chuan) 統,這裏的風俗主要指民意和民情。曆代君王通過“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從(cong) 而達致改善施政的目的。漢朝應劭《風俗通義(yi) 》指出:“為(wei) 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為(wei) 政必先究風俗”也成為(wei) 曆代君主恪守的祖訓,他們(men) 一方麵親(qin) 曆親(qin) 行體(ti) 察風俗民情,另一方麵借由遣使、進諫考察風俗民情,從(cong) 風俗民情中了解民意民願,將風俗民情作為(wei) 製定國策的重要參照,並由史官載入史冊(ce) 。
遣使采風
派遣使職人員到民間考察民風民俗,了解民眾(zhong) 的生存狀況和思想意願,滿足為(wei) 政需要。遣使采風傳(chuan) 統早在先秦時期已經形成,《漢書(shu) ·食貨誌》有言:“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yu) 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yu) 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也就是說,周王室派出專(zhuan) 門使者在每年春季伊始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後由史官整理後獻給天子,目的是讓天子不出宮門就可以了解民情。《春秋公羊解詁·宣公十五年》記載:“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xiang) 移於(yu) 邑,邑移於(yu) 國,國以聞於(yu) 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風俗通義(yi) 序》說:“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yu) 秘室。”劉歆《與(yu) 揚雄書(shu) 》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統治者已注意到風俗對維護統治的參照性作用,並有意識地指定人員觀俗采風,以此作為(wei) 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徑。但是此時代表王權參與(yu) 采風的人員範圍還比較寬泛,文獻記載中包括了“行人”“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遒人”“輶軒”等,當時他們(men) 是作為(wei) 王權采風的直接代言人。至西漢末期出現了專(zhuan) 職風俗使者,《後漢書(shu) 》記載:“(平帝元始)四年,選明達政事能班化風俗者八人。時並舉(ju) 玄,為(wei) 繡衣使者,持節,與(yu) 太仆(王)惲等分行天下,觀覽風俗。”這首開派遣專(zhuan) 任使者巡行風俗的先河。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民間歌謠盛行時期,當時統治者非常重視民間歌謠的作用,經常派遣身邊的近侍作為(wei) 風俗使者分巡天下,收集歌謠。同時賦予他們(men) 一定的權力,可以根據民間歌謠諷議,對地方官進行監督,甚至黜置。隋唐時代,尤其是唐代,派遣使職製度比較成熟,使職封號為(wei) “觀風俗使”。《唐會(hui) 要》(卷七七)記載貞觀八年(634年)正月,太宗分遣蕭瑀等十三人巡省天下,延問疾苦,觀風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此後幾朝派遣使職考察風俗達到經常化。清朝雍正年間設立了“觀風整俗使”這一特殊的使職。其主要職責是受皇帝派遣,到民間考察民風習(xi) 俗,了解民眾(zhong) 的生存狀況和思想意願,並且整頓不良習(xi) 俗、打擊不法分子,維持社會(hui) 穩定。遣使采風製度溝通了社會(hui) 普通民眾(zhong) 與(yu) 政權階層,統治者可以借由采集的風俗,有效收集掌握普通民眾(zhong) 對政治、社會(hui) 的觀點和看法,改善施政,實現民眾(zhong) 的意願訴求,進而維護社會(hui) 運行秩序。
進諫獻風
統治階層人士直接向最高統治者進諫民情民意。身居統治階層人士的身份與(yu) 最高統治者的空間距離為(wei) “獻風”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先秦時期,處於(yu) 統治階層的貴族皆可向天子獻風,以補察天子之政。《詩經》留下了當時貴族獻風的不少傑作,如《小雅·節南山》中說:“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家父是周大夫。《大雅·崧高》記述:“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吉甫是周宣王時的大臣。《國語·周語》記載召公諫厲王曰:“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yu) 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shu) ,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chuan) 語,近臣盡規,親(qin) 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見,先秦獻風之製已由一係列行為(wei) 及規則構成了常態化製度。通過向天子進獻各國內(nei) 部的民意民情,大大拓展了朝廷掌控的勢力範圍。秦朝開始形成了完整的言諫製度,西漢中期,通過察舉(ju) 製,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進諫的有識之士進入統治階層。後世各朝關(guan) 心百姓疾苦的臣子向君王反映民情是諫言的重要內(nei) 容。明朝能臣王竑了解頻發的災害造成百姓困頓的民情,主動進言,請求皇帝下令責成眾(zhong) 大臣自我反省,減輕百姓負擔,不做那些無益於(yu) 百姓的事情。曆朝清官能臣將民情直言諫君,最高統治者“考其俗尚之美惡”,知曉民意,這成為(wei) 統治者了解民意進行社會(hui) 治理的重要舉(ju) 措。
躬察民風
除了遣使采風、進諫獻風之外,最高統治者還主動親(qin) 自巡察風俗民情。先秦古聖賢王早就有歲時巡行製度,舜帝巡視東(dong) 南西北四方,確立了“五歲一巡狩”製度。《禮記·王製》記載:“天子五年一巡狩……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好惡,誌淫好辟。”後世亦繼承下來,秦始皇、漢武帝都曾巡行天下,實地體(ti) 察民風民情。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巡行各地,考察民情。清朝康熙皇帝多次親(qin) 自出巡觀風俗察民情。他曾指出,自己能夠真正確切地了解百姓疾苦,主要得力於(yu) 親(qin) 自深入民間巡行視察。每到一處,自己都請教詢問百姓,考察當地風俗民情。他認為(wei) 實地觀覽民風,比單純看奏章或聽臣子們(men) 的議論更能了解實際情況。乾隆帝亦極喜巡視,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其中考察民風、體(ti) 察民情也是其巡行主要目的之一。
曆世各朝沿襲的究風俗製度,成為(wei) 民意采集的主要渠道。通過對風俗的觀覽體(ti) 察,統治者往往會(hui) 製定針對性政策,從(cong) 而使究風俗製度在民意轉化為(wei) 國家政策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