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不若見 知不若行
——楊升庵的治學之道
作者:劉雲(yun) 超
來源:《學習(xi) 時報》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明代文學家,為(wei)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有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出身名門,楊慎的父親(qin) 楊廷和是明朝中期著名政治家,曆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首輔。二是早年成名,楊慎24歲殿試奪魁,成為(wei) 狀元。他的家鄉(xiang) 新都人常以“升庵科第”與(yu) “相如賦、太白詩、東(dong) 坡文”並稱來稱讚他。三是博學多才,楊慎一生所學涉獵極廣、淵博浩渺。陳寅恪說:“楊用修為(wei) 人,才高學博,有明一代,罕有其比。”總結楊慎的治學之道,大致有以下幾個(ge) 方麵。
多聞博見,知不若行
楊慎以學問廣博著稱,他在哲學、訓詁、曆史、名物考據、詩詞歌賦,乃至天文地理、戲曲音樂(le) 、古謠搜集等很多領域都廣有建樹。楊慎主張做學問首先要多聞博見。我們(men) 知道,程朱認為(wei) “德性之知”是“大知”,“見聞之知”是“小知”,陸王也主張良知“不假見聞”而有,要求發明本心,從(cong) 而貶低了見聞之知的重要性。楊慎則認為(wei) “耳目之官,聰明攸寄;百度萬(wan) 物,悉在見聞”,所以他主張“聞不若見”“知不若行”。楊慎重視親(qin) 身見聞和力行,認為(wei) 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重要。當然楊慎並未否定間接經驗,他認為(wei) 認識有其過程,感性經驗必須“會(hui) 之於(yu) 心”,才能超乎聲色,從(cong) 現象深入本質。但是如果一定要在邏輯上分出一個(ge) 先後,那麽(me) 楊慎主張“知不若行”,他認為(wei) 像書(shu) 本知識等間接經驗必須“體(ti) 之於(yu) 身”才能化為(wei) “真知”。針對當時陸王心學空談心性的風氣,他提出“合博約論”,主張做學問要以“多聞博見”為(wei) 根基,先博後約,由博而反約,最後合博約為(wei) 一。他說:“無文則何以為(wei) 禮?無博則何以為(wei) 約?”又說:“厭博而徑約,屏文而徑禮,……是猶問天曰:何不徑為(wei) 雨,奚為(wei) 雲(yun) 之擾擾也?問地曰:何不徑為(wei) 實,奚為(wei) 花之紛紛也?”
楊慎重視力行、提倡多聞博見,這種治學特點與(yu) 他的人生經曆息息相關(guan) 。如果按照常理常情不出意外的話,狀元楊慎會(hui) 在官場順風順水,最不濟也可在翰林院做一個(ge) 富貴閑人。但是造化弄人,他因議禮獲罪被流放南荒35年,這使得楊慎的人生軌跡完全改變,也改變了他認識世界的方式。突然的變故讓楊慎從(cong) 雲(yun) 端落入凡間,有更多時間遍覽名山大川和風土人情,有更多機緣接觸各種階層和現實人生。以上種種,使他反思和批判“德性之知”,並且更為(wei) 關(guan) 注見聞之知和多聞博見的重要性。
獨立思考,大膽懷疑
獨立思考,大膽懷疑,是楊慎治學的又一個(ge) 重要特點。無論在治學還是生活中,楊慎始終保持獨立思考,不盲從(cong) 權威。楊慎說:“古之學者成於(yu) 善疑,今之學者畫於(yu) 不疑。”他在此把“善疑”視為(wei) 學者在學術上成功之開始,而把不經思考而盲目信從(cong) 視為(wei) 一種學術視野的桎梏,是非常有見地的觀點。就治史而言,楊慎認為(wei) 正史並非全部可信,必須經過考證。
一般而言,多疑者往往自大而偏執。楊慎雖然力倡善疑,反對迷信權威,卻並沒有走向偏執和極端懷疑,那是因為(wei) 楊慎之懷疑精神是建立在獨立思考基礎上的,並非為(wei) 懷疑而懷疑。獨立思考基礎上的懷疑精神,恰恰讓楊慎走向客觀、公允和包容。例如楊慎主張詩賦要豔麗(li) ,文章要華美,極力反對理學家們(men) 所創作的所謂哲理詩或者理氣詩。他批評陳白沙的理氣詩“殆是《傳(chuan) 燈錄》偈子,非詩也”。但是他對於(yu) 陳白沙的古詩卻大加讚賞,認為(wei) 境界衝(chong) 淡,有陶靖節遺意。他對李夢陽、何景明等當時文壇領袖的評價(jia) 也大抵如此,有褒有貶,持論公允,絕不因其所短而忽視其所長。
楊慎獨立思考的精神,除了源於(yu) 天性與(yu) 家世傳(chuan) 統之外,與(yu) 其見識廣博也密切相關(guan) 。所謂曾經滄海難為(wei) 水,見識越廣就越不會(hui) 夜郎自大,亦不會(hui) 坐井觀天。比如殷商始祖契誕生的曆史,曆代史書(shu) 都遵循這樣一個(ge) 傳(chuan) 說,契之母簡狄吞玄鳥遺卵,孕而生契。楊慎則以他淵博的學識揭開該傳(chuan) 說的神秘麵紗,給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根據《禮記·月令》,“玄鳥至”乃春分初候,此日,天子以太牢祠於(yu) 高禖而求子。所謂玄鳥生商,應該是說簡狄在此時按照習(xi) 俗求子並且驗而有孕,而商人對此進行神化,以之來論證殷商有天命福佑。諸如此類因學問淵博而得出的精妙審慎之結論,在楊慎的著述中比比皆是。
求異求新,應時適變
針對當時文章繁冗拖遝、陳陳相因的弊病,楊慎提出辭尚簡要,文欲求新。他說詩文的內(nei) 容和形式都要隨時代而變,“蓋不變則不新,不新則不奇”。楊慎由此進一步提出“同能不如獨勝”,認為(wei) 文學、藝術創作不能盲目效仿前人,應該不斷創新,創作出不同流俗的優(you) 秀作品。“至音不合眾(zhong) 聽”“至寶不同眾(zhong) 好”,別具一格、富於(yu) 獨創性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楊慎本人在多個(ge) 領域開一代風氣之先。在哲學領域,楊慎提出“合性情說”,主張情欲應該得到合理滿足,反對程朱理學“存理滅欲”之說。這在當時禁欲主義(yi) 觀念桎梏之下,起到了啟迪和解放思想的作用,成為(wei) 17世紀早期啟蒙思想的先聲。在訓詁章句領域,他反對空疏不學,主張探求古音本源,考訂名物製度,下啟乾嘉之學的興(xing) 起。在文學領域上,他批判前七子“宗唐法杜”的複古主義(yi) ,帶來晚明文藝思想的活躍。他的理論和創作引起明代詩風的轉變,楊慎的《廿一史彈詞》孕育了一種新的文體(ti) ,開啟一代新聲,為(wei) 近世彈詞濫觴,在史學和文學上是一個(ge) 開創性的貢獻。
崇實黜虛,力倡實學
崇實黜虛,力倡實學,也是楊慎治學的一個(ge) 重要特點。明代中葉內(nei) 憂外患不斷,社會(hui) 危機日益加劇。麵對時代的呼聲,程朱理學無法回應之,而其後興(xing) 起的陸王心學過於(yu) 強調“發明本心”,反而加重了社會(hui) 矛盾。楊慎認為(wei) 這都是“道學”徒務空疏所致,他指出陸王之弊在於(yu) 趨簡憑虛入於(yu) 禪,學而無實,朱子之弊在於(yu) 遺本溺心而流於(yu) 俗,學而無用。楊慎所主張的崇實黜虛有兩(liang) 個(ge) 基本內(nei) 涵:一是做學問要求真求實,務求客觀公正。比如他在思想上猛烈批判朱熹和王陽明,卻對朱熹治學之頑強精神非常讚賞,也讚揚王陽明對王導的評價(jia) 。他平生大罵王安石,認為(wei) 是“古今第一小人”,“王安石誤國極矣”,但是他高度評價(jia) 王安石文章之妙。這都說明他始終堅持客觀求實精神,不因個(ge) 人好惡而臧否人物。二是做學問要學以致用,要關(guan) 注自然科學。楊慎對天文、地理、音律、生物、氣候、醫學等都有廣博知識。比如他寫(xie) 過《滇候記》,記錄了雲(yun) 南與(yu) 內(nei) 地氣候之不同,他搜集記錄大量古代農(nong) 諺和各地農(nong) 諺,說明氣候和農(nong) 業(ye) 之關(guan) 係。楊慎對一些動植物也做過詳細考察,他考證棉花在梁武帝時“江南多有之”,而不是元代才傳(chuan) 入中國。求實的治學之道與(yu) 他博聞多見和應時適變的治學方法密切相關(guan) 。見識廣博自然能看到時代的弊病與(yu) 需求,也正是因為(wei) 能把握時代脈搏,力求日新,他才看到當時社會(hui) 虛浮不實的弊端,也看到學界遊談無垠之弊端。他由此提出對症的藥,就是提倡實學。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許蘇民】論儒家與(yu) 斯多葛學派仁學思想之異同
【下一篇】【李國江】為(wei) 政先究風俗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