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儒】“德潤身”:理解儒家的核心命題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0-12-04 17:59:48
標簽:儒家、德潤身

“德潤身”:理解儒家的核心命題

作者:陳鴻儒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十月二十日辛巳

         耶穌2020年12月4日

 

作為(wei) 儒家四書(shu) 之一的《大學》提出“德潤身”的命題,這對於(yu) 儒家思想係統而言,可謂畫龍點睛之舉(ju) 。“德潤身”,是儒家傳(chuan) 統中一以貫之、鮮明獨特的一麵,是理解、踐行儒家時不可不特別留意之處。這三個(ge) 字,即使不能說就是儒家思想之“眼”,至少為(wei) 其“眼”之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這一命題是開啟儒家乃至中華民族智慧之門的一把鑰匙。

 

“德潤身”提示、確證儒家身心交關(guan) 的功夫實踐傳(chuan) 統,堪稱儒家四書(shu) 的一條經線,實為(wei) 儒家“德性的智慧”的一條核心命題。《大學》示人初學入德之門,《論語》顯仁者開闊氣象,《孟子》顯義(yi) 者昂然獨立氣概,《中庸》道出孔門傳(chuan) 授心法。關(guan) 於(yu) 《大學》思想架構,一般以三綱領、八條目作出概括。“德潤身”之“德”為(wei)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四條目之落腳點,修身這一條目亦即“德潤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三個(ge) 條目可以說就是德潤家、國、天下。三綱領之明明德就在於(yu) 保證德可潤身,親(qin) 民實即德潤民,而止於(yu) 至善這一綱領則在於(yu) 指出,“德潤身”是一個(ge) 心可止息(如“緡蠻黃鳥,止於(yu) 丘隅”)而又永無止境的過程。《論語》所期冀的就是造就“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yu) 是,顛沛必於(yu) 是”的君子。子路問君子何為(wei) ,孔子指點出一條從(cong) “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的提升之路。朱熹為(wei) 這段作注時讚歎:“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盡矣。”《孟子》在點出“仁義(yi) 禮智根於(yu) 心”之後,指出一個(ge) 人如能擴充“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其功效是“其生色也睟然,見於(yu) 麵,盎於(yu) 背,施於(yu) 四體(ti) ,四體(ti) 不言而喻”。《中庸》強調:“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其“喜怒哀樂(le) 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中和”之道暗含的也是這種身心交關(guan) 的“德潤身”功夫實踐。

 

何為(wei) “德潤身”之“德”?在《大學》看來,“德”根源於(yu) “天”,在己為(wei) “明”,對人為(wei) “親(qin) ”(“親(qin) ”中有“新”,因“新”得“親(qin) ”),是人當“知其所止”之處。故古本《大學》在提出“德潤身”之後有“明”“新”“止”之說,若不扣緊“德潤身”之“德”把握就可能誤解為(wei) 竄入的文句。《大學》說“顧諟天之明命”。《論語》記載,孔子曾說“天生德於(yu) 予”。“德”之根源於(yu) “天”強調的是,每個(ge) 人都有這一份,而且是本自具足、珍貴無比的一份。在己為(wei) “明”,點出的就是人性本具的明德。《大學》最具根本性的主張就是人性本具明德而非人性本善,明德乃人性向善之根據,因而人應體(ti) 認明德並按照明德的指引,當下斷然,“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從(cong) 而過“自慊”、有“得”、自然、和樂(le) 的人生。對人為(wei) “親(qin) ”,與(yu) 孔子“鳥獸(shou) 不可與(yu) 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yu) 而誰與(yu) ”的喟歎相呼應,凸顯的是“人的發現”,劃出的是“人的世界”。此“德”為(wei) 人所當止之處,故牟宗三先生以“開辟價(jia) 值之源,挺立道德主體(ti) ,莫過於(yu) 儒”一語簡潔精辟地概括了儒家精義(yi) 。

 

如何開展“德潤身”的功夫實踐?這就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真義(yi) 曆來聚訟紛紜,實際上可以《中庸》“位”“育”這兩(liang) 個(ge) 概念作注。《大學》中直接涉及“格物”的文句就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本末、終始、先後,與(yu) “位”“育”顯然意義(yi) 通貫。《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wan) 物育焉。”並且闡發了“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理想。可見,格物,就是人在天地之間,各安其位,各得其育,在其位得其育,在育中安其位。故“格物”為(wei) “近道”,由“近道”可入道。“致知”的“知”既包括德性之知,也包括求知識的知性,更是以德性之知統率求知識的知性。否則,就不用下切磋琢磨的功夫。“誠意”這一條目一是指出“德潤身”功夫直截下手處就是“意”即意向,二是以“誠”打通天道與(yu) 人道。因而,人應留意自己的“意”是誠還是不誠。人性本具明德,故意不誠,人就無法“自慊”,因而其實是無益的,而意誠,則明德得以明,就可滋潤生命,心胸豁達,體(ti) 態安舒,才是真正有益的。這樣看來,誠意的方法“慎獨”也可以說是要守護住“獨”。誠意之後的功夫是正心。由意到心,是內(nei) 在生命的擴大、充盈。《大學》認為(wei) ,要把身心聯係起來做正心的功夫。首先,要覺知到身、心及身心之間的相互影響,做到心在。身代表了一個(ge) 人之從(cong) 遺傳(chuan) 所得、生理變化乃至從(cong) 過去教育中所受影響等,身可影響心,比如忿懥、恐懼、好樂(le) 、憂患等,其中帶有得自遺傳(chuan) 、生理變化或者從(cong) 過去教育中所受影響的因素,常以一種慣性影響人心而人不自知;心又可影響身,甚至心不在焉,可使身失其用,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其次,做到心正。心正不正,也是看是否能明明德(“明”)、有益於(yu) 日新又新(“親(qin) ”或“新)”、能夠真安頓生命(“止”)。從(cong) 功夫的角度,格致誠正可收潤身之功。但從(cong) 儒家完整的思想係統看,從(cong) 正心到潤身之間,還有一個(ge) 環節就是氣。這個(ge) 環節要由《孟子》來補上。這就是孟子說的“善養(yang) 吾浩然之氣”“其為(wei) 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ang) 而無害,則塞於(yu) 天地之間”。

 

“德潤身”的功夫一方麵於(yu) 個(ge) 人可收“止、定、靜、安、慮、得”之效。從(cong) 孔子“十有五而誌於(yu) 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可以看出這種“德潤身”的功夫。從(cong) 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的境界提升之路也可看出這種功夫的消息。另一方麵,《大學》以“此謂國不以利為(wei) 利,以義(yi) 為(wei) 利也”作結,與(yu) 孟子見梁惠王旗幟鮮明提出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yi) 而已矣”彰顯的同樣是儒家的深刻用心:以德方可潤身、家、國、天下。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