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謝茂鬆作者簡介:謝茂鬆,男,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中國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央黨(dang) 校文史部兼任教授,主要研經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文明與(yu) 國家戰略。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yu) 理勢合一》等專(zhuan) 著。 |
文化強國的核心是文明內(nei) 聚力
作者:謝茂鬆、牟堅(國創會(hui) 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科院中國曆史研究院研究人員)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環球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十月二十日辛巳
耶穌2020年12月4日
提要:中華文明作為(wei) 世界史上唯一的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其中最為(wei) 關(guan) 鍵的就是中華文明的內(nei) 聚力,其價(jia) 值觀就是《禮記》所說“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也即是孔孟的“仁義(yi) 之道”,“親(qin) 親(qin) ”之“仁”代表和諧,“尊尊”之“義(yi) ”代表秩序,二者形成文明體(ti) 內(nei) 部必有的張力。政立基於(yu) 教,文教凝聚於(yu) 儒家士大夫階層對於(yu) 以經、史之學為(wei) 核心的中華文明原典之傳(chuan) 承與(yu) 詮釋。
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以中國傳(chuan) 統的“體(ti) 用”論觀之,“文化強國”之“體(ti) ”是文化價(jia) 值觀所形成的文明內(nei) 聚力,這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我們(men) 生為(wei) 中國人,最根本的就是我們(men) 有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jia) 值觀。”
要深刻理解“文化強國”,就離不開對於(yu) 百年來的中國近代史以及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的雙重理解。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爆發,英國等西方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當時的中國以及中華文明之存亡接續如2600多年前之“不絕若線”,《公羊傳(chuan) ·僖公四年》記載:“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yu) 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就五千多年文明史而言,中華文明作為(wei) 世界史上唯一的連續未斷裂的文明,在曆史上曾屢次遭逢類似如2600年前存亡接續般的危機與(yu) 挑戰,春秋之後則有南北朝、宋元之際、明清之際等,但中華文明每次都能克服危機與(yu) 挑戰,使得文明傳(chuan) 統保持延續性,其中最為(wei) 關(guan) 鍵的就是中華文明的內(nei) 聚力。其價(jia) 值觀就是《禮記》所說“親(qin) 親(qin) ”與(yu) “尊尊”,也即是孔孟的“仁義(yi) 之道”,“親(qin) 親(qin) ”之“仁”代表和諧,“尊尊”之“義(yi) ”代表秩序,二者形成文明體(ti) 內(nei) 部必有的張力。內(nei) 在之價(jia) 值發而為(wei) 製度,則是政治層麵的“設官分職,任賢使能”與(yu) 社會(hui) 層麵的家族、宗族、家庭之孝道,這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製度化生活安排。政治層麵的“設官分職,任賢使能”則落實為(wei) 科舉(ju) 出身的士大夫階層對於(yu) “修己治人”“內(nei) 聖外王之道”的政治與(yu) 教化的雙重責任之承擔,中國政教之秩序乃是大一統之秩序。政立基於(yu) 教,文教凝聚於(yu) 儒家士大夫階層對於(yu) 以經、史之學為(wei) 核心的中華文明原典之傳(chuan) 承與(yu) 詮釋。
《五經》在宋以前承擔提供文明秩序之功能,以《史記》《資治通鑒》為(wei) 代表的史書(shu) 一以貫之的是中華文明意識,維係、延續的是文明傳(chuan) 統。宋元以下《四書(shu) 》地位上升到與(yu) 《五經》幾乎同等的地位,朱子窮其一生之力完成的《四書(shu) 》詮釋所形成的“朱子學”建構了極強的文明內(nei) 聚力,如此才有能力同化此後入主中原的蒙元與(yu) 滿清政權,朱子的《四書(shu) 章句集注》成為(wei) 蒙元與(yu) 滿清兩(liang) 朝科舉(ju) 考試依據之標準。蒙元與(yu) 滿清顯示了中華文明的內(nei) 聚力與(yu) 民族融合之一體(ti) 兩(liang) 麵,唯有朱子學所建構的超強文明內(nei) 聚力,才有根本能力來達至民族融合。這也顯示中華文明內(nei) 聚力在具有的延續性同時也具備創新性,唯有創新之活力才有延續力。文明傳(chuan) 統之延續就如流動的活水一樣,無分過去、現在、未來之水,延續與(yu) 創新實為(wei) 一體(ti) 兩(liang) 麵。循此方可在文明史長時段的縱深中深刻理解今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明意涵。
中國在近現代麵對西方列強之侵略而欲救亡圖存,就必須完成現代化,這一現代化轉型絕不同於(yu) 小國船小好掉頭而無有文明衝(chong) 突壓力,乃是超大國家、大文明體(ti) 的現代化,必經曲折、艱難之痛苦,甚至一時為(wei) 了器物層麵的快速現代化而在某一曆史階段否定自己的文明。這一決(jue) 絕否定從(cong) 曆史長時段而言,是克服文明久則生弊的自我修正,同時表麵上是學習(xi) 外來文明,同時在根底處是激活文明體(ti) 內(nei) 部豐(feng) 富性的某些資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題中之義(yi)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一方麵是現代中國的實踐,同時也是中華文明傳(chuan) 統融合馬克思主義(yi) 的過程,“化”之義(yi) 甚深。
一旦中國在器物層麵快速現代化,中國從(cong) 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則中國由對於(yu) 發展器物的信心發展到對於(yu) 文明的信心,更深刻地意識到近現代中國不絕如縷之根本在於(yu) 最深處的文明內(nei) 聚力,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最終在根本上乃是文明複興(xing) 。回顧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在救亡圖存,在邁向現代化的曆史過程中,真是“過了一關(guan) 又一關(guan) ”,我們(men) 過了多少關(guan) ,真是“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國在救亡圖存的危機與(yu) 現代化的挑戰中一方麵“扶危繼絕”,讓中華文明得以延續,重建了大一統傳(chuan) 統,同時又在經受西方文明、現代化的激蕩中發展、創新了中華文明傳(chuan) 統。
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一方麵理解國家對於(yu) 考古學的高度重視,中國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提供了文明內(nei) 聚力的信史支撐,另一方麵深刻理解“十四五”規劃對於(yu) “四史教育”——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教育的重視,同時“四史”與(yu) 中國文明史又構成連續與(yu) 發展、創新的全體(ti) 貫通的一體(ti) 關(guan) 係。這也是在中華文明史的縱深中把握作為(wei) 中華文明自覺繼承與(yu) 創新者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於(yu) 士大夫精神及其“日新其德”精神的繼承與(yu) 創新。正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承擔在現代中國繼承、創新中華文明內(nei) 聚力的文明使命。圍繞舉(ju) 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xing) 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