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國】康有為思想發展的三階段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20-11-30 18:17:20
標簽:康有為
黃開國

作者簡介:黃開國,男,西元1952年1月生,四川省大英縣人。現任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出版有《廖平評傳(chuan) 》《揚雄思想初探》《巴蜀哲學史稿》《諸子百家興(xing) 起的前奏》《經學管窺》等。

康有為(wei) 思想發展的三階段

作者:黃開國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2020年4期


  要:康有為(wei) 是中國近代最具影響的思想家之一,解決(jue) 社會(hui) 現實問題是他一生不變的追求。為(wei) 給近代中國的發展找尋方案,他早期取法周公,以《周禮》為(wei) 治理中國的寶典,大旨見於(yu) 《教學通義(yi) 》;中期著《新學偽(wei) 經考》《孔子改製考》等書(shu) ,借助春秋公羊學的孔子改製說,宣揚維新變法的近代政治主張,斥劉歆偽(wei) 造的古文經學為(wei) “新學”,給中國兩(liang) 千年的學術政治造成最大危害;晚期則以大同為(wei) 人類最高的理想,著《大同書(shu) 》等,以公羊學的“三世”說為(wei) 骨架,融合中西,統攝古今,創立以仁為(wei) 本的新道德進化學說。

 

關(guan) 鍵詞:康有為(wei) ;公羊學;三階段


作者簡介:黃開國(1952—),男,四川大英人,四川師範大學教授,主要從(cong) 事經學研究。

  

康有為(wei) 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最富時代感的思想家之一。除開他最初的求學經曆,隨著近代中國社會(hui) 的急劇變化與(yu) 個(ge) 人際遇的改變,他的觀念也經曆了三個(ge) 階段的變化。前兩(liang) 個(ge) 階段,是康有為(wei) 為(wei) 解決(jue) 近代中國問題所做的探索,後一個(ge) 階段則是以世界眼光,對解決(jue) 全球問題進行的理論設計。這三個(ge) 階段構成了康有為(wei) 思想發展的全過程,他一生的思想貫穿著以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為(wei) 追求的紅線。

 

一、早期:取法周公

 

康有為(wei) 32歲時,在給沈曾植的信中說:“至乙酉之年而學大定,不複有進矣。”[1(P380)乙酉之年,康有為(wei) 28歲。這一說法,人們(men) 有不同看法,但大體(ti) 是可信的。從(cong) 此時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wei) 進京步入政治舞台前,是康有為(wei) 思想的早期階段。這個(ge) 階段康有為(wei) 的代表著作主要有《康子內(nei) 外篇》《民功篇》與(yu) 《教學通義(yi) 》等①。

 

近代以來,麵對西方列強侵略日益加劇的社會(hui) 危機,救亡圖存的曆史課題緊迫地擺在中國人麵前,康有為(wei) 早期的思想主要還是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去尋求救世的良方。這與(yu) 康有為(wei) 早年的經曆與(yu) 接受的教育有直接關(guan) 係。康有為(wei) 雖然已經接觸到西學的一些理念,但所受的教育主要還是來自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他最佩服的老師朱九江的學術,就以程朱理學為(wei) 根本。康有為(wei) 早期著作的名稱、篇目,就清楚地表明這一點。試舉(ju) 《康子內(nei) 外篇》一書(shu) 為(wei) 證,其內(nei) 外篇的體(ti) 例,就來源於(yu) 中國古代著作。傳(chuan) 《春秋》的左氏學,有《內(nei) 傳(chuan) 》與(yu) 《外傳(chuan) 》之別,即《左傳(chuan) 》與(yu) 《國語》;《莊子》一書(shu) 有《內(nei) 篇》七篇,《外傳(chuan) 》九篇;傳(chuan) 《韓詩》有《韓內(nei) 傳(chuan) 》與(yu) 《韓外傳(chuan) 》(見於(yu) 《漢書(shu) ·藝文誌》)。《康子內(nei) 外篇》的具體(ti) 篇名,更是來源於(yu) 中國傳(chuan) 統學術,如《闔辟篇》出自王夫之的《張子正蒙·神化》注:“惟其健順之德,凝五常而無間,合二氣之闔辟,備之無遺,存之不失。”[2(P82)《未濟篇》之名取自《周易》64卦中最後一卦的卦名;《理學篇》的“理學”是學界對宋代學術的稱呼;《理氣篇》的“理氣”是宋明理學最重要的範疇;《性學篇》之“性”也是宋明理學最重要內(nei) 容;《仁智篇》的“仁智”為(wei) “五常”的名目,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有《必仁且智》篇。康有為(wei) 早期另外幾部書(shu) 的篇目也是如此,都可以看出源出傳(chuan) 統文化的明顯痕跡。

 

最能說明康有為(wei) 早期思想主要本於(yu) 傳(chuan) 統文化這一點的,還在其早期著作的內(nei) 容上,最有代表性的是《教學通義(yi) 》②一書(shu) 。此書(shu) 著於(yu) 康有為(wei) 29歲時,今存《教學通義(yi) 》雜有康有為(wei) 後來所添加的一些內(nei) 容,但大部分內(nei) 容屬於(yu) 早期思想的範圍③。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有為(wei) 早年,酷好《周禮》,嚐貫穴之,著《政學通議》。”[3(P69)從(cong) 名稱看,康有為(wei) 此書(shu) 似為(wei) 討論教學問題的著作,其實不然,康有為(wei) 自己有清楚說明:“先聖教學之原,王者經世之本,生民托命之故。”[4(P81)這就表明,康有為(wei) 所以要探究先聖教學之原,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立足於(yu) 社會(hui) 現實,借對周公教學之法的探索,去追尋王者治理天下的經世之本,為(wei) 生民安身立命,以挽救中國麵臨(lin) 的社會(hui) 危機,這是《教學通義(yi) 》的基本思想。所以,《教學通義(yi) 》並不是一部與(yu) 現實無關(guan) 的著作,而是一部與(yu) 現實政治有緊密聯係,探尋經世之本的政治著述,是康有為(wei) 經營天下之誌的反映。

 

周公是《教學通義(yi) 》最為(wei) 推崇的聖王,被康有為(wei) 視為(wei) 曆史上空前絕後的聖王:“周公兼三王而施事,監二代以為(wei) 文,凡四代之學皆並設之,三百六十之官皆兼張之,天人之道鹹備。”[4(P35)“蓋承黃帝、堯、舜之積法,監二代之文,兼三王之事,集諸聖之成。”[4(P63)黃帝、堯、舜之法皆存於(yu) 周公。康有為(wei) 如此盛讚周公,絕非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因為(wei) 周公的教學之法蘊含“王者經世”的完備製度,所謂“道法備於(yu) 周公,教學大備。官師鹹修,蓋學之極盛也”[4(P59),“製度美密,纖悉無遺,天下受式,遏越前載”[4(P80)。而周公治理天下的製度見於(yu) 《周禮》,所以,他雖然也有“諸經皆出於(yu) 周公”[4(P69)之說,但他最為(wei) 推崇的隻有《周禮》,將《周禮》視為(wei) 治理社會(hui) 的不二寶典,《教學通義(yi) 》的所有內(nei) 容都圍繞《周禮》立論。

 

以《周禮》為(wei) 治天下的法寶,絕非康有為(wei) 的發明。早在西漢時,劉歆就以《周禮》為(wei) 周公致太平之書(shu) ④,南宋的鄭伯謙還據以發揮,著成《太平經國之書(shu) 》⑤。西漢末年王莽還利用《周禮》實行政治、經濟的改革,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社會(hui) 改革,也利用《周禮》作為(wei) 理論武器。康有為(wei) 對《周禮》的推崇,是站在近代的曆史高度,從(cong) “王者經世”的角度,為(wei) 著解決(jue) 近代的社會(hui) 問題,來討論所謂教學之法的。

 

對《周禮》周公治理天下教學通義(yi) 的發明,構成康有為(wei) 早年思想的基本內(nei) 容。書(shu) 中以治理天下的教學之官全出於(yu) 《周禮》六官,而論職官的職能也是全依《周禮》六官為(wei) 說。這就是康有為(wei) 的“六官皆學”[4(P151)之說。在康有為(wei) 看來,《周禮》關(guan) 於(yu) 六官的記載,就是治理天下國家的製度典章的百科全書(shu) ,“極其美備,製度典章集大成而範天下”,隻要人們(men) 遵循,就可以“經緯天人,絕無遺憾”[4(P35),使天下人民安居樂(le) 業(ye) ,社會(hui) 太平,和諧美好。

 

以公學、私學分六官之學,是康有為(wei) “六官皆學”的重要內(nei) 容:“然查其為(wei) 政,雖六官皆學,而有公學、私學之分。公學者,天下凡人所共學者也;私學者,官司一人一家所傳(chuan) 守者也。”[4(P35)公學以學習(xi) 禮教倫(lun) 理為(wei) 主,是人人所必備、人所共學,故稱公學;私學是關(guan) 於(yu) 事物製作的個(ge) 人技藝之學,為(wei) 一人一家所傳(chuan) 守,故稱私學。而無論是公學還是私學,都以人道為(wei) 歸宿:“禮教倫(lun) 理立,事物製作備,二者人道所由立。禮教倫(lun) 理,德行也;事物製作,道藝也。”[4(P33)在以儒學占統治地位的傳(chuan) 統文化中,通行的是重道德倫(lun) 理、輕經濟技術的觀念。康有為(wei) 將事物製作與(yu) 倫(lun) 理道德並重,置於(yu) 同等的地位,這與(yu) 傳(chuan) 統觀念是不同的,是康有為(wei) 早些年在香港等地目睹西方科技製造進步在他思想上的反映,具有近代社會(hui) 的時代內(nei) 容。

 

康有為(wei) 之所以要從(cong) 周公那裏追尋治理天下的大法,是因為(wei) 在康有為(wei) 看來,由於(yu) 中國自西漢以來的孔子獨尊,造成了周公百官之學的絕滅,而這正是中國社會(hui) 落後的根本原因。他甚至發出這樣的哀歎:“周公避位,孔子獨尊,以六經出於(yu) 孔子也。然自是周公百官之學滅矣。”[4(P67)西漢之後,“周公之治道掃地,惟孔子六經、《論語》尚存於(yu) 人心。惟治不興(xing) ,則教亦不遍,且無以輔教,而孔子義(yi) 理之學亦寖亡亦”[4(P67)。康有為(wei) 認為(wei) 自孔子以來的曆代儒學,特別是漢以後的學術,都違背了周公教學之法,根本不是“為(wei) 經國化民之計”的實學,而是“言而不行,學而不用”[4(P92)的虛學。所以,從(cong) 孔子以來的中國學術都遭到康有為(wei) 的批判。而他對孔子以來中國學術的批判,同樣是為(wei) 了發明周公的教學之法,以實現道德倫(lun) 理與(yu) 事物製作並舉(ju) ,虛實兼備,達到王者經世、治國安民的目的。

 

為(wei) 什麽(me) 康有為(wei) 要著眼於(yu) 王者經世來發明《周禮》?這與(yu) 他當時已經形成的君權獨尊思想有直接聯係。《康子內(nei) 外篇》說:“故居今日地球各國之中,惟中國之勢獨能之,非以其地大也,非以其民眾(zhong) 也,非以其物產(chan) 之豐(feng) 也,以其君權獨尊也。其權之尊,又非勢劫之,利誘之,積於(yu) 二帝三王之仁,漢唐宋明之義(yi) ,先聖群賢百千萬(wan) 人,百千萬(wan) 年講求崇獎激勵而成之。”[5(P16)君權獨尊是中國優(you) 於(yu) 世界各國的所在,而君權獨尊在中國的形成,有數千年曆史文化根源。這表明康有為(wei) 著作《教學通義(yi) 》,以周公的教學之法為(wei) 王者經世的根本,為(wei) 的是替王者提供治理亂(luan) 世的法典。康有為(wei) 在《民功篇》也表達了這一觀念,該書(shu) 的取名就是歌頌古代聖王為(wei) 人民建立的豐(feng) 功偉(wei) 績,書(shu) 中處處流露出康有為(wei) 對帝王的尊崇⑥,這些帝王是康有為(wei) 的理想政治楷模。這一推崇君主的君權獨尊觀念,是後來康有為(wei) 一直堅持保皇立場的思想根源。康有為(wei) 說自己28歲後基本思想再無大變,從(cong) 保皇尊君的觀念而言確實如此。

 

尊周公、崇《周禮》這一取向,從(cong) 經學的今古文之分來說,顯然應該歸屬於(yu) 古文經學。但是,在康有為(wei) 早期思想中,《周禮》根本不是作為(wei) 古文經學的經典,而是作為(wei) 王者經世之法的典籍受到敬重;周公也不是作為(wei) 經學的宗師,而是作為(wei) 王者經世之法的製定者受到尊崇。所以,《教學通義(yi) 》的尊周公、崇《周禮》,並不具有經學研究之古文經學立場的意義(yi) 。有的論著從(cong) 經學的立場來評說《教學通義(yi) 》,甚至有的根據《教學通義(yi) 》後來摻入的今文經學論說,來說明康有為(wei) “兩(liang) 考”的今文經學早已有之,並以此說明康有為(wei) 思想一以貫之,完全是不明《教學通義(yi) 》基本思想的誤說。

 

二、中期:依托孔子

 

自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年),33歲的康有為(wei) 上清帝萬(wan) 言書(shu) 後,直到維新變法失敗,康有為(wei) 流亡國外,是康有為(wei) 思想發展的中期。這個(ge) 時期康有為(wei) 麵對中國的空前社會(hui) 危機,通過創辦學校,成立學會(hui) ,著書(shu) 立說,“講中外之故,救中國之法”[6(P18),希圖依靠皇帝,維新變法,救亡圖存。這個(ge) 時期是康有為(wei) 一生最活躍的階段,也是他思想最有社會(hui) 影響的時期。《長興(xing) 學記》《董氏春秋學》等書(shu) 皆著於(yu) 此時,而最能代表這個(ge) 時期思想的是被簡稱為(wei) “兩(liang) 考”的《新學偽(wei) 經考》與(yu) 《孔子改製考》,這兩(liang) 部書(shu) 也是康有為(wei) 維新變法最重要的理論根據。

 

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曾以“颶風”“大地震”比喻“兩(liang) 考”在當時的反響,並據以將康有為(wei) 定性為(wei) 今文學運動的“中心”人物。從(cong) 經學的今古文之分看,康有為(wei) 早期的崇《周禮》、尊周公,確為(wei) 經學史上古文經學的觀念,而“兩(liang) 考”的批劉歆、攻古文經學,以今文經學得孔子改製的真傳(chuan) ,顯然是今文經學的理念,從(cong) 經學的視域看,這確實是一個(ge) 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但是,梁啟超的以今古文之分來說“兩(liang) 考”,卻非對康有為(wei) 思想的一以貫之的確解,而是表象之論。從(cong) 深層次看,康有為(wei) “兩(liang) 考”與(yu) 早年的基本思想都是借助曆史的思想資源,打著聖人的旗號,借助傳(chuan) 統的經典,來宣傳(chuan) 自己的政治主張。隻不過早年是打著周公的旗號,依托的經典是《周禮》,從(cong) 周公的王者經世之法來找尋治理國家的藥方;中期則是打著孔子的旗號,依托的是今文經之孔子六經,通過以西方政治製度為(wei) 藍圖的維新變法來尋找中國的出路,其用心、出發點、目的都毫無二致。

 

“兩(liang) 考”一破一立。破是為(wei) 追究造成中國衰落的根由所進行的曆史反思與(yu) 批判;立則是為(wei) 挽救近代中國的危機所尋求的中國富強的藥方,即維新變法的正麵主張。康有為(wei) 先是著作了《新學偽(wei) 經考》,從(cong) 破的方麵尋找中國兩(liang) 千年來政治衰敗、近代落伍的原因,他所找到的根由就是劉歆迎合王莽政治需要而創立的古文經學,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其後的《孔子改製考》則從(cong) 立的方麵,在孔子與(yu) 六經的旗號下,提出了以資本主義(yi) 民主等觀念製度為(wei) 實質內(nei) 容的新藥方,為(wei) 中國近代社會(hui) 的發展開示新道路。

 

在《新學偽(wei) 經考》中,被康有為(wei) 指摘為(wei) “新學”⑦“偽(wei) 經”的,其實就是經學史上的古文經學及其典籍。為(wei) 什麽(me) 康有為(wei) 不稱“古文”,而要以“新學”“偽(wei) 經”為(wei) 說?康有為(wei) 的解釋是:“夫‘古’字所以得名者,以諸經之出於(yu) 孔壁,寫(xie) 以古文也,夫孔壁既虛,古文亦贗,偽(wei) 而已矣,何‘古’之雲(yun) ?後漢之時,學分今、古,既托於(yu) 孔壁,自以古為(wei) 尊,此劉歆所以售其欺偽(wei) 者也。今罪人斯得,舊案肅清,必也正名,無使亂(luan) 實。歆既飾經佐篡,身為(wei) ‘新’臣,則經為(wei) ‘新學’,名義(yi) 之正,複何辭焉!”[7(P3)劉歆係幫助王莽“新”朝篡漢的亂(luan) 臣賊子,他偽(wei) 造的《周官》《左傳(chuan) 》等所謂古文經典,都是迎合王莽篡漢的產(chan) 物,所以,劉歆的這套學說絕不能稱為(wei) 古文經學,應該稱之為(wei) “新學”,所偽(wei) 造的經典也不能叫做古文經,而應該稱之為(wei) “偽(wei) 經”。這就從(cong) 政治與(yu) 學術兩(liang) 個(ge) 方麵,徹底否定了曆史上的古文經學。

 

“新學”依據的是“偽(wei) 經”,而“偽(wei) 經”出於(yu) 劉歆,“考辨”劉歆作偽(wei) 的“辨偽(wei) ”,就成為(wei) 《新學偽(wei) 經考》的最重要內(nei) 容。康有為(wei) “辨偽(wei) ”的標準,是得孔子之真的西漢今文經學:“吾采西漢之說,以定孔子之本經;亦附‘新學’之說,以證劉歆之偽(wei) 經。真偽(wei) 相校,黑白昭昭。”[7(P4)西漢的今文經學為(wei) 孔子之真,“新學”為(wei) 劉歆之偽(wei) ,二者的真偽(wei) 如黑白分明。為(wei) 了證明這一點,康有為(wei) 常常據《史記》為(wei) 說。他以為(wei) 《史記》成於(yu) 西漢,在劉歆作偽(wei) 之前,是最可信的史料。但是,康有為(wei) 並沒有堅持以《史記》為(wei) 說,對《史記》中關(guan) 於(yu) 古文經學的記載,康有為(wei) 都判定為(wei) 非《史記》的原文,而將其說成是劉歆及其後人的偽(wei) 加,一一予以否認。因此,他關(guan) 於(yu) 古文經學是劉歆“作偽(wei) ”的考辨,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不顧曆史事實的牽強附會(hui) 之說,關(guan) 於(yu) 這一點,錢穆先生的名著《劉向歆父子年譜》已經做出了最翔實的論辯。康有為(wei) 名為(wei) 考辨,實際上隻有“古文經學出於(yu) 劉歆作偽(wei) ”這樣一個(ge) 既是結論、又是判定標準的答案,並沒有嚴(yan) 謹意義(yi) 上的考辨可言。

 

康有為(wei) 揭發劉歆的作偽(wei) ,以辨偽(wei) 《漢書(shu) ·藝文誌》為(wei) 重點。《新學偽(wei) 經考》共計有十四篇,《漢書(shu) ·藝文誌辨偽(wei) 》隻是其中的一篇,但文字卻占據全書(shu) 的四分之一多,足見康有為(wei) 對此的重視。在這個(ge) 部分,康有為(wei) 將《漢書(shu) ·藝文誌》中古文經學典籍的所有記載,都完全斥之為(wei) 劉歆的偽(wei) 作,由此他提出劉歆“遍偽(wei) 群經”說。劉歆“遍偽(wei) 群經”說最核心的觀點是以《周禮》為(wei) “偽(wei) 經”的中心:“歆之精神全在《周官》,其偽(wei) 作古文《書(shu) 》、《詩》、《逸禮》、《爾雅》,鹹以輔翼之。”[7(P2)圍繞著這個(ge) 中心,康有為(wei) 對所有古文經學的典籍,都通過所謂“辨偽(wei) ”,一一證明古文經學的典籍不是出於(yu) 劉歆,就是出於(yu) 劉歆的黨(dang) 羽之手。經過康有為(wei) 的“辨偽(wei) ”,古文經學的典籍就全部成為(wei) 劉歆作偽(wei) 的產(chan) 物。康有為(wei) 這一以《周禮》為(wei) 劉歆作偽(wei) 的根本,是對《周禮》的根本否定,與(yu) 此相聯係,是康有為(wei) 對周公的否定,這與(yu) 他早期的尊周公、崇《周禮》是完全對立的。

 

在康有為(wei) 看來,劉歆作偽(wei) 之後,中國文化兩(liang) 千來年一直是“偽(wei) 經”占據統治地位,這也是中國社會(hui) 衰敗、政治黑暗的根源所在。康有為(wei) 說:“閱二千年歲、月、日、時之綿曖,聚百千萬(wan) 億(yi) 衿纓之問學,統二十朝王者禮樂(le) 製度之崇嚴(yan) ,鹹奉偽(wei) 經為(wei) 聖法,誦讀尊信,奉持施行,違者以非聖無法論。……且後世之大禍,曰任庵寺,廣女色,人主奢縱,權臣篡盜,是嚐累毒生民、覆宗社者矣,古無有是,而皆自劉歆開之。是上為(wei) 聖經之篡賊,下為(wei) 國家之鴆毒者也。”[7(P2)所以,他才以無比的勇氣,“不量綿薄”,擔當“起亡經,翼聖製”[7(P3)的曆史責任,來揭發劉歆“作偽(wei) ”的真相。而劉歆作偽(wei) 的最大危害,就是以文字訓詁湮滅了孔子改製的微言大義(yi) :“自是六經微言大義(yi) 之學亡,孔子製作教養(yang) 之文絕。自後漢以來,訓詁形聲之學遍天下 ,塗塞學者之耳目,滅沒大道。”[7(P113)所以,康有為(wei) 的考辨“新學偽(wei) 經”,為(wei) 的是發明孔子改製的微言大義(yi) 。

 

講求微言大義(yi) 是今文經學的特色,而孔子改製說隻是今文經學中的公羊學之說,此說出自西漢的董仲舒,但在康有為(wei) 以前的清代公羊學,重視的是何休總結的三科九旨的微言大義(yi) ,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劉逢祿,就以三科九旨為(wei) 公羊學的根核,統攝群經。自廖平才大談孔子改製,康有為(wei) 的孔子改製說及其對古文經學的批判,都受到廖平經學第二變的影響。但康有為(wei) 是思想家、政治家,廖平隻是經學家,所以,盡管康有為(wei) 的孔子改製說的主要論點都與(yu) 廖平之說相近,但卻有著不同的時代內(nei) 容。

 

為(wei) 了論證孔子改製,康有為(wei) 一反早期的尊周公貶孔子,而極力推崇孔子為(wei) 聖王、為(wei) 萬(wan) 世教主。在《孔子為(wei) 製法之王考》中,他大肆宣揚公羊學的孔子素王說,引用儒家、道家、讖緯、《史記》等各種文獻,將新王、先王、後王、文王、聖王、繼周之王等名目都牽強附會(hui) 為(wei) “孔子為(wei) 王”的證明,其名目之繁多,聞所未聞。公羊學講孔子為(wei) 素王,認為(wei) 是有德無位之王,素之義(yi) 為(wei) 空,康有為(wei) 則強調孔子之王不僅(jin) 有其名,而且有其實,他說:“孔子有歸往之實,即有王者之實,有王之實而有王之名,乃固然。然大聖不得已而行權,猶謙遜曰假其位號,讬之先王,讬之魯君,為(wei) 寓王為(wei) 素王雲(yun) 而。”[8(P195)這在公羊學中也是未有之論。在論孔子為(wei) 王的同時,康有為(wei) 還稱孔子為(wei) 改製教主、萬(wan) 世教主等,這也是春秋公羊學所沒有的新說法。康有為(wei) 在近代凸顯孔子的教主身份,帶有以儒教對抗西方基督教的意義(yi) ,這是康有為(wei) “保教”與(yu) “保種”並重之政治主張的思想基礎。

 

康有為(wei) 之所以要強調公羊學的孔子素王說,完全是為(wei) 了他言改製的政治需要。在中國傳(chuan) 統政治中,王是政治的主宰,隻有王才具有改製的合法性、正當性。康有為(wei) 乃一介布衣,本不具備改製的資格,且他自知“布衣改製,事大駭人”,而如果“托先王以明權”,不僅(jin) 不會(hui) 引起疑慮,“且以遠禍矣”[8(P267),加之孔子從(cong) 古以來就是公認的聖人,借孔子改製來宣傳(chuan) 自己的政治主張,無疑是最明智的方法。這就一語道破了他的孔子素王說不過是為(wei) 孔子改製說製造理論根據,而借孔子改製以言康有為(wei) 的改製,才是他發揮公羊學的重點。

 

要借孔子改製以言維新變法,就得先證明孔子改製。為(wei) 證明孔子改製,康有為(wei) 提出上古茫昧無稽說。他所謂上古不僅(jin) 包括傳(chuan) 說的三皇五帝,也包括夏商周三代。他借西方《聖經》的亞(ya) 當夏娃、日本開國八神的神話,來證明中國孔子以前的曆史都是茫昧無稽、不可相信的傳(chuan) 說:“太古之事已滅,若存若亡,若覺若夢,可為(wei) 上⑧古茫昧之據。……泰西之述亞(ya) 當、夏娃,日本之述開國八神,亦同此義(yi) ,皆茫昧不可考也。其雲(yun) 三王之事億(yi) 不識一,亦可為(wei) 三代無征之證。”[8(P3)中國的三皇五帝雖然帶有神話傳(chuan) 說的色彩,但這些記載都有某種曆史印跡,尤其是三代不僅(jin) 有考古的遺跡,也有曆史文獻的證據證明。康有為(wei) 引用西方與(yu) 日本的神話來說明中國包括三代的曆史都是茫昧無征,實際上是將神話與(yu) 曆史混為(wei) 一談,根本不能成立。而他不顧起碼的曆史事實,一概否定孔子以前的古代曆史,不過是要說明中國的文明開始於(yu) 孔子,孔子的改製才是中華文明的開端。為(wei) 了讓人相信他的孔子改製說,康有為(wei) 還提出諸子改製說,將可考的春秋戰國人物,甚至連《莊子》中的寓言人物都歸於(yu) 諸子,將其說成是有創舉(ju) 的改製者。這實際上是將孔子與(yu) 諸子等同起來,孔子還有何神聖可言?

 

於(yu) 是,康有為(wei) 在言孔子、諸子改製時,又特別強調孔子改製高於(yu) 諸子改製,盡善盡美,通行萬(wan) 世。他認為(wei) ,孔子與(yu) 諸子盡管都以托古為(wei) 改製的手段,依托古代、古人來訴諸自己的改製主張,但孔子改製“積諸子之盛,其尤神聖者,眾(zhong) 人歸之,遂範萬(wan) 世。……天下鹹歸孔子,大道遂合,故自漢以後無諸子”[8(P9),孔子改製是集諸子改製的大成,是萬(wan) 世通行的永恒法則。為(wei) 什麽(me) 孔子改製高於(yu) 諸子改製?這是因為(wei) 諸子改製之“製”不過是古代的舊有製度,而孔子的托古改製之“製”則類於(yu) 近代的資本主義(yi) 製度。如他在解釋《慎子·威德》的“士不兼官,則職寡;職寡,則易守。故士位可世”這段話時就說:“世官為(wei) 諸子之製,可見選舉(ju) 實為(wei) 孔子創製。”[8(P42)“世官”指中國古代世卿世祿的封建製度,“選舉(ju) ”則是指西方近代的選舉(ju) 製度。這明顯是以兩(liang) 種不同時代的新舊製度分屬孔子改製與(yu) 諸子改製。

 

以西方的資本主義(yi) 製度、觀念,附會(hui) 孔子改製,是康有為(wei) 言孔子改製最核心的內(nei) 容。就數量而論,康有為(wei) 的孔子改製說多數還是由儒家的著作而來。如關(guan) 於(yu) “仁”“孝弟”“三年之喪(sang) ”“愛有等差”等說,確實都是公認的孔子重要觀念,康有為(wei) 將其視為(wei) 孔子改製的內(nei) 容,基本上還是合乎實際的。但最能體(ti) 現康有為(wei) 孔子改製實質的,是他將西方近代資本主義(yi) 政治製度及其民主、自由、平等等觀念附會(hui) 成孔子改製,他在《孔子改製法堯舜文王考》中,就多次附會(hui) 民主的觀念如“堯、舜為(wei) 民主,為(wei) 太平世,為(wei) 人道之至”[8(P283),“《堯典》特發民主”[8(P288)等。說到底,康有為(wei) 的孔子改製說不過是要表明早在兩(liang) 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創立了西方議會(hui) 製、民主製等資本主義(yi) 製度。難怪頑固派要攻擊康有為(wei) 的維新變法是以夷變夏,是企圖用西方的資本主義(yi) 改變中國固有的祖宗之法。

 

康有為(wei) 早年相信《周禮》,崇拜周公,貶孔子,但“兩(liang) 考”卻攻周公,以《周禮》為(wei) “偽(wei) 經”,而對孔子作出前所未有的神化,視其為(wei) 萬(wan) 世教主、萬(wan) 世聖王。他的這一大轉變,無疑與(yu) 他羊城與(yu) 廖平的會(hui) 晤有直接關(guan) 係,連梁啟超也肯定康有為(wei) 的“兩(liang) 考”受到廖平的影響。所以,《孔子改製考》與(yu) 《知聖篇》、《新學偽(wei) 經考》與(yu) 《辟劉篇》的諸多論點,從(cong) 經學的角度看,都存在驚人的一致。但是,康有為(wei) 是資產(chan) 階級改良派的領袖,廖平是尊孔尊經的傳(chuan) 統文化人,兩(liang) 人身份立場的差異,決(jue) 定了他們(men) 著作內(nei) 容實質的不同,廖平“兩(liang) 篇”攻擊古文經學,肯定今文經學為(wei) 孔子之真,不脫尊孔尊經的宗旨;康有為(wei) 攻劉歆“偽(wei) 經”,製造“新學”,是要否定兩(liang) 千年來的傳(chuan) 統文化、政治製度。康有為(wei) 講孔子改製,則是借助孔子的名號,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來散播他的資產(chan) 階級變法維新理論。

 

三、晚期:歸宿大同

 

康有為(wei) 以“兩(liang) 考”為(wei) 理論依據的百日維新最終失敗,從(cong) 此開始了他15年的國外流亡生活,直到清王朝被推翻後,才回到故國,至1927年去世於(yu) 青島,是康有為(wei) 思想發展的晚期。如果說康有為(wei) 中期是帶著政治家的熱情,借助春秋公羊學的孔子改製說,來宣傳(chuan) 維新變法的政治主張,那麽(me) 晚期他主要是以思想家的身份,來從(cong) 事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理論探索。由於(yu) 時代的巨變,康有為(wei) 保皇的政治主張已經不合曆史潮流,但流亡國外的經曆,使他真切地接觸到西方的工業(ye) 文明與(yu) 包括達爾文的進化論、傅立葉的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亞(ya) 當·斯密的經濟學以及包括基督教在內(nei) 的各種各樣的政治、經濟、宗教學說,這促進了西學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在康有為(wei) 思想中的融合。這期間,康有為(wei) 重要著作有《論語注》《孟子微》《中庸注》《禮運注》等,最重要的則是《大同書(shu) 》。康有為(wei) 晚期思想是以大同為(wei) 人類最高的理想,大同思想是立足傳(chuan) 統、融合中西、統攝古今的新道德進化學說⑨。

 

近代的中國思想家都麵對古今中西的文化衝(chong) 突與(yu) 交融,並總是以自己的理念去解答這一問題。康有為(wei) 晚期的新道德進化論,可以說就是他為(wei) 中國與(yu) 世界未來發展所創立的理論。這個(ge) 理論循著中期的神化孔子、六經的方向,將孔子打扮成深不可測的道德進化的教主,視六經為(wei) 可以通行世界與(yu) 宇宙的法典,同時吸收西方以進化論為(wei) 主的各種思想觀念,並采用春秋公羊學三世說而構建起來的。

 

神化孔子與(yu) 六經是康有為(wei) 新道德進化論的出發點。在康有為(wei) 晚期思想裏,公羊學的孔子素王說被進一步神化為(wei) 神明聖王、神聖教主,這位教主不僅(jin) 是中國的神聖,也是全球甚至整個(ge) 宇宙的、古往今來的神聖。所以,他認為(wei) 孔子不應該再稱聖人,而應該以“神明聖王”來稱謂:“莊子以老子為(wei) 至人,彭盛、關(guan) 尹為(wei) 真人,至於(yu) 言孔子,則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上尊號曰‘神明聖王’,亦以孔子為(wei) 神人焉。孟子以聖人為(wei) 第二等,故夷、惠皆以許之。後世不知此義(yi) ,僅(jin) 以聖人稱孔子,失孟子、莊子之義(yi) ,不幾於(yu) 從(cong) 降乎?故稱孔子以‘神明聖王’,至宜也。”[9(P483~484)儒學講聖人,道家、道教講真人、至人、神人,康有為(wei) 將其混為(wei) 一談,還將神人置於(yu) 聖人之上,認為(wei) 隻有神人的名號才可以配稱孔子。他反對以聖人稱孔子,認為(wei) 這一稱呼絕不是對孔子的尊敬,而是對孔子的貶低,是將神人的孔子由最高等降為(wei) 了第二等。他的神化孔子,不過是要將孔子說成是貫通天人、穿越古今未來、中西各國共同尊奉的神聖教主。對孔子的這一神化觀念,是康有為(wei) 晚年沉迷於(yu) 宣揚與(yu) 創立孔教的思想根源。

 

與(yu) 神化孔子同步,康有為(wei) 對孔子之道也作出前所未有的神化詮釋,將其視為(wei) 超越時空無所不包的絕對真理。他雖然也承認中國百家之學與(yu) 西方的各種學說都有一定價(jia) 值:“百家眾(zhong) 技,凡有立於(yu) 世者,其中各有精妙,有可觀覽。凡人自可學之以致用,但若欲經世致用,致之遠大,則如耳鼻口,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不如孔子之大道,故君子誌乎大道,則不暇為(wei) 小道也。……近世若哥白尼之天文學,斯密亞(ya) 丹之資生學,奈端之重學,富蘭(lan) 克尼之電學,華忒之機器,皆轉移世宙,利物前民,致遠甚矣。”[10(P531)但相對孔子之道而言,古今中西的其他學說都是小道,都隻能作為(wei) 對聖人之道的附庸而發生作用。隻有孔子之道才是最完美的學說,為(wei) 各國所必須遵循的金科玉律。而孔子之道存於(yu) 六經,這是康有為(wei) 晚年的著述多以注釋傳(chuan) 統經典的形式,來發明自己的思想觀念的原因所在。

 

康有為(wei) 通過對孔子六經的注釋而闡發的孔子之道,是以“仁”為(wei) 本,並主要結合西方進化論而成的新道德進化論。其中“仁”是根本,是最高範疇,誠如康有為(wei) 所說的“孔子之道本仁”[9(P391),“孔子之道,其本在仁”[10(P3)。他在論及中西各國治法皆遵孔子之道後說:“若其大旨,無論治法之相反相悖,要以仁民愛物,加厚而進化之。”[9(P390)可見,康有為(wei) 講的“仁”,是將西方的自由、平等等理念融入其中的,已經不完全是中國傳(chuan) 統的道德觀念,不僅(jin) 適合中國也能夠通行西方各國,帶有融合中西的時代特色。這也是我將康有為(wei) 晚期“以仁為(wei) 本”的道德理念稱之為(wei) 新道德的原因。“以仁為(wei) 本”的新道德促進世界各國的進化發展,是康有為(wei) 晚期思想解讀孔子之道的最核心觀念。

 

“以仁為(wei) 本”的仁學與(yu) 西方傳(chuan) 入的進化論構成康有為(wei) 新道德進化論的兩(liang) 大內(nei) 容。進化論是近代中國從(cong) 西方引進的新學說,康有為(wei) 講進化論是與(yu) 公羊學的“三世”說相附會(hui) 的,帶有春秋公羊學的特色。他說:“孔子之為(wei) 《春秋》,張為(wei) 三世:據亂(luan) 則內(nei) 其國而外諸夏,升平則內(nei) 諸夏外夷狄,太平世則遠近大小若一。蓋推進化之理而為(wei) 之。”[10(P393)孔子從(cong) 據亂(luan) 到太平的三世說,就是進化學說在解釋《春秋》時的體(ti) 現,這完全是對三世說的近代詮釋。以進化言三世說,是康有為(wei) 戊戌變法以後所言經學的最大特點。所以,康有為(wei) 講孔子之道,總是借三世說來發明其新道德進化論。他關(guan) 於(yu) 中國、世界的進化的說明,都是依據對三世說的發揮來完成的。1902年,他在《〈大同書(shu) 〉成題詞》中所說的“萬(wan) 世無進化,大地合沉淪”[11(P136),便肯定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是通過進化來實現的。

 

康有為(wei) 新道德進化論最終的目標是在人類社會(hui) 實現大同世界。為(wei) 此,康有為(wei) 專(zhuan) 門著作了《大同書(shu) 》,建立起他的大同學說。他所說的大同世界是一個(ge) 沒有國家、階級、家庭,沒有私有財產(chan) ,男女平等、人人自由、至公至平、無以複加的美好世界。康有為(wei) 說:“大同之世,男女平權,男女齊等。”[12(P240)“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雖有善道,無以加此矣”[12(P12)。而這個(ge) 大同世界絕不是不能實現的空想,更不是幻想,而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理想。他說:“孔子之太平世,佛之蓮花世界,列子之甔甀山,達爾文之烏(wu) 讬邦⑩,實境而非空想焉。”[12(P69)康有為(wei) 雖然堅信大同世界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他認為(wei) 當時還沒有實現的條件,而社會(hui) 的發展是按照三世說的步伐前進的,是不能躐等的,如他弟子錢定安所言:“夫大同之道,苟非其時,不可行也。”[12(P40)因此,康有為(wei) 的《大同書(shu) 》成書(shu) 以後遲遲不願出版,直到1935年才由錢定安整理出版全書(shu) 。

 

在康有為(wei) 看來,人皆有去苦求樂(le) 的本性,“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樂(le) 免苦而已”[12(P10)。而人生是充滿各種苦難的,大同是人們(men) 擺脫人世間種種苦難的唯一康莊大道:“吾既生亂(luan) 世,且擊苦道,而思有以救之,昧昧我恩,其惟行大同太平之道哉!遍觀世法,舍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樂(le) ,殆無由也。”[12(P240)他認為(wei) 造成人生苦難的原因不僅(jin) 有天災,還有各種人災,以及由階級、國家、家庭等所造成的界隔,為(wei) 此他提出破九界的破國界、破家界等的破界說,來作為(wei) 實現大同的手段。而實現大同靠的是以仁為(wei) 本的新道德的進化,對這個(ge) 進化過程的發揮構成《大同書(shu) 》的重要內(nei) 容,而他借以發揮的理論不是別的,正是公羊學的三世說。

 

但康有為(wei) 的大同三世說不隻是對公羊學的承繼,而是作出了具有近代意義(yi) 的新發展,他的大同三世說不隻是關(guan) 於(yu) 中國發展的道路,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必經之路。他認為(wei) 經過無數三世的發展,人類最終會(hui) 到達太平世的大同世界。他的大同三世說對破除據亂(luan) 世的不平等,到實現太平世的平等發展,做出了方方麵麵的規定。如在關(guan) 於(yu) 如何破除國界問題的討論時,他就列出了《大同合國三世表》,分為(wei) 六大目,一百零四小目,對人類社會(hui) 破除國界的三世發展,做出了極為(wei) 詳細的規定,以說明如何由各國的分立發展到公議政府,再發展到公政府的大同之路。康有為(wei) 在其相關(guan) 論證中,特別重視西方資本主義(yi) 理念與(yu) 製度的援用,如他常常運用西方的天賦人權理論來批判人世間的各種不平等,他的許多製度設計都是采用西方的資本主義(yi) 製度,表現出康有為(wei) 對西學知識掌握的豐(feng) 富。他承認西方資本主義(yi) 製度高於(yu) 中國的君主專(zhuan) 製,但也借他親(qin) 身觀察到的資本主義(yi) 製度的弊端,而對資本主義(yi) 製度有所批判,沒有一味對西方迷戀。但他的說法常常帶有不少主觀臆想的成份。盡管如此,康有為(wei) 還是堅信,通過所謂三世的發展路徑,人類就可以進入大同社會(hui) 。然而,在現實世界,他的大同三世說隻是作為(wei) 一種空想理論而存在,並沒有在中國與(yu) 世界的發展中得到實際運用。康有為(wei) 的大同追求雖然被曆史證明是不現實的,卻仍包含有不少富有啟迪意義(yi) 的成份,同時也表現出他一生關(guan) 注社會(hui) 與(yu) 力求解決(jue) 現實問題的可貴精神。

 

注釋
 
①康有為自稱早期的著作有《人類公理》,但據茅海建教授的研究,《人類公理》為後來的添加,不足為信。見茅海建《“康有為自寫年譜手稿本”閱讀報告》,《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②《教學通義》書名,今據薑義華編校的《康有為全集》。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康有為卷》作《教學通議》,梁啟超誤作《政學通議》。
 
③可參見拙文:《〈教學通義〉中所雜糅的康有為後來的經學思想》,《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
 
④賈公彥在《序周禮廢興》中說:“秦自孝公已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與《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挾書,特疾惡,欲絕滅之,搜求焚燒之獨悉,是以隱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挾書之律,開獻書之路,既出於山岩屋壁,複入於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至孝成皇帝,達才通人劉向、子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於錄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足之。時眾儒並出共排,以為非是。唯歆獨識,其年尚幼,務在廣覽博觀,又多銳精於《春秋》。末年,乃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跡,跡具在斯。”
 
⑤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冊,中華書局1983年,第151頁。
 
⑥可參見拙文:《〈民功篇〉無今文經學觀念論》,《現代哲學》2016年第2期。
 
⑦“新學”之名,在晚清與近代常常是與“舊學”相對而言,指西方傳入的學說,此一意義上往往含有肯定之意,而與劉歆作偽的“新學”含義正相反對。康有為後來也在西方學說的意義上使用“新學”一詞,他在1917年的《重刻偽經考後序》中,就以“新學”為西學的代名詞:“方今四海棣通,百國寶書並出,新學有精深以利用前民、多中國所無而為學者所必從事者。”不僅整篇《後序》不稱劉歆作偽之學為“新學”了,而且將其《後序》命名為《重刻偽經考後序》。可見,康有為的“新學”在不同時期的含義是不同的。
 
⑧原文作“三”,據本卷標題及此段上下文文義,疑當作“上”,康有為多言“上古”“三代”,而無言“三古”之說。
 
⑨可參見拙文:《康有為戊戌變法以後的新經學》,《哲學研究》2015年第11期。
 
⑩康有為此說有誤。達爾文是西方進化論的創立者,而不是烏托邦理論的代表。烏托邦是西方空想社會主義理論,西方最早提出烏托邦理想的是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所著《烏托邦》一書,其後有法國的路易·勃朗(1811-1882年)等人,最著名的是法國的傅立葉(1772-1837年)、聖西門(1760-1825年)與英國的歐文(1771-1858年),被稱為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
 
 
參考文獻
 
1[]康有為著.薑義華,吳根梁編校.康有為全集(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船山全書(12)[M].長沙:嶽麓書社,2011.
 
3[]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儒家哲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康有為.教學通義[A].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康有為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康有為.康子內外篇[A].黃明同等編著.康有為早期遺稿述評[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6[]康有為著.羅崗,陳春豔編選.我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7]康有為.新學偽經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2.
 
8]康有為.孔子改製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2.
 
9[]康有為著.薑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5)[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0[]康有為著.薑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1[]康有為著.薑義華,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12)[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2[]康有為著.陳得媛,李傳印評注.大同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