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國翔作者簡介:彭國翔,男,西元1969年生,籍貫河北河間,出生於(yu) 江蘇省徐州市,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求是特聘教授。著有《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yu) 中晚明的陽明學》《儒家傳(chuan) 統:宗教與(yu) 人文主義(yi) 之間》《儒家傳(chuan) 統與(yu) 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yu) 前瞻》《儒家傳(chuan) 統的詮釋與(yu) 思辨:從(cong) 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yu) 鉤沉》《重建斯文:儒學與(yu) 當今世界》《智者的現世關(guan) 懷:牟宗三的政治與(yu) 社會(hui) 思想》等。 |
人工智能最終一定是人類的威脅嗎
——一個(ge) 儒家的視角
作者:彭國翔
來源:《道德與(yu) 文明》2020年第5期
作者簡介:彭國翔,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迄今為(wei) 止,海內(nei) 外學界多半將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視為(wei) 人類的威脅。這一擔憂不僅(jin) 是基於(yu) 人工智能已經在許多方麵發展出了超出人類的能力,更是基於(yu) 人工智能將來有可能擁有類似人類的意識、意誌乃至情感。如果將人工智能視為(wei) 人類的威脅這一擔憂基於(yu) 人工智能有可能發展出自身的意識、意誌和情感,那麽(me) ,超越人類中心主義(yi) ,從(cong) 儒家“萬(wan) 物一體(ti) ”的角度來看,在擁有更強能力的同時,和人類同樣擁有意識、意誌和情感的人工智能,不必一定隻能是人類的威脅,而是有可能成為(wei) 人類的護衛和朋友,有可能是“福”非“禍”。作為(wei) 和人類一樣具有意識、意誌和情感的“類人類”,人工智能不但可以幫助人類解決(jue) 人類自身無法勝任的問題,更能夠和人類一道使這個(ge) 地球變得更加美好和安全。這一可能的實現,取決(jue) 於(yu) 人類是否能夠從(cong) “一體(ti) ”的立場出發去對待人工智能。
〔關(guan) 鍵詞〕人工智能 人類中心主義(yi) 萬(wan) 物一體(ti) 類人類
引言
迄今為(wei) 止,在世界範圍內(nei) 的知識界和文化界,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的問題已經產(chan) 生了大量的反思。反思的視角多種多樣,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過,從(cong) 儒學作為(wei) 一種思想和精神性的傳(chuan) 統對人工智能問題進行的反思,似乎尚不多見。本文之作,即是希望從(cong) 儒學的角度對人工智能的相關(guan) 問題予以思考。不過,本文並不打算做出某種定然的判斷和結,而是提供一種觀察,提出一個(ge) 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如今較為(wei) 流行的所謂人工智能威脅論的論斷,本文嚐試從(cong) 儒學的視角提供一種替代性的論證和看法。
如今,極為(wei) 流行且被很多人接受的一種看法是:對於(yu) 人工智能來說,存在著一種日益增長的可能,即人工智能日益變得比人類智能更為(wei) 優(you) 越,最終不再受到人類的控製。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越來越被視為(wei) 構成人類的一種威脅。這一點,是我檢視目前很多討論人工智能的文字時得出的一個(ge) 基本印象,可以說是我的一個(ge) 觀察。而我的問題是:認為(wei) 人工智能最終將成為(wei) 人類威脅的擔憂,其理論的預設(postulate)是什麽(me) ?這種理論預設的合理性是否需要檢討?此外,對於(yu) 這種人工智能威脅論的觀點,我將要提出的替代性的看法,則是從(cong) 儒家的“萬(wan) 物一體(ti) ”觀這一視角出發,指出人工智能在終極的意義(yi) 上未必注定成為(wei) 人類的威脅,反倒有可能成為(wei) 一種和人類相似的“類人類”(human-like creature)。對於(yu) 人類來說,這種新的“類人類”是“威脅”還是“護衛”,是“敵”還是“友”,是“禍”還是“福”,相當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人類以何種心態來看待那種作為(wei) “類人類”的人工智能。如果人類能夠以“一體(ti) ”之心來對待人工智能,作為(wei) “護衛”和“友類”的高度發展的人工智能,便將會(hui) 和人類一道攜手建立一個(ge) 更加美好而安全的世界。
一、“人類的威脅”: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發展的根本憂慮
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經驗的世界,對人類社會(hui) 的繁榮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不過,和其他高科技的創新一樣,人工智能在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尤其是,人工智能近年來令人吃驚的快速發展的潛力,導致了人類對自身未來安危的擔憂。
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有可能給人類帶來什麽(me) ,有著各種各樣的擔憂。所有的擔憂至少可以分為(wei) 三個(ge) 不同的層次。首先,擔心擁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消極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一些具體(ti) 的方麵。例如,智能機器人取代了大量的人力,造成人類嚴(yan) 重的失業(ye) 問題。再比如,電子智能用品的廣泛使用,嚴(yan) 重影響了人際關(guan) 係。情形之一是,家人沉溺於(yu) 各自的電子產(chan) 品而疏於(yu) 彼此之間的深度交流(不僅(jin) 是少年兒(er) 童,也包括成人,想想如今手機的使用即可知);情形之二是,情趣機器人(Sex robots)很可能會(hui) 極大地改變人類的性關(guan) 係(包括兩(liang) 性關(guan) 係和同性關(guan) 係),進而影響人類社會(hui) 的基本倫(lun) 理。其次,擔心人工智能被專(zhuan) 製和極權的政治所利用,成為(wei) 控製和奴役人類的殺器。最後,也是最為(wei) 終極的擔憂,則是擔心人工智能最終不僅(jin) 擁有比人類各方麵更強的技能,而且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意誌和情感,從(cong) 而不再為(wei) 人類所控製,反過來控製、奴役甚至毀滅人類社會(hui) 。目前,第一個(ge) 層次的擔憂已經不再是一種設想,因為(wei) 現實生活中許多工作已經開始逐漸由機器人來完成,相關(guan) 領域中越來越多的人員的確已然或者即將麵臨(lin) 失業(ye) 的危險。第二個(ge) 層次所擔憂的問題在全球不同的社會(hui) 體(ti) 製中也都或多或少已然發生,在民主社會(hui) 甚至已經引發了圍繞如何保障民權的立法和司法層麵的討論。而最後一個(ge) 層次的擔憂,也是最為(wei) 根本的一種,即認為(wei) 人工智能雖然是人類的發明和製造,但將有可能擺脫人類的控製,反過來控製、奴役甚至摧毀人類。對於(yu) 這一擔憂,誰又能斷言不過是杞人憂天的天方夜譚呢?
雖然隻有在人工智能具備了優(you) 越於(yu) 人類的智力和諸多能力,尤其是具有了自己獨立的意識、意誌以及情感,不再隻是單純地遵循人類的指令行事的情況下,最後一個(ge) 層次的擔憂才得以成立。但是,人工智能最近的發展卻顯示出這種情況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有可能成真。1997年,IBM的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擊敗了國際象棋冠軍(jun) 卡斯帕羅夫(Kasparov);2011年,IBM的超級電腦“沃森”(Watson)完勝兩(liang) 位智力節目的世界冠軍(jun) ;2015、2016和2017年,穀歌深心(Google 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能圍棋軟件阿爾法狗(AlphaGo)分別三次戰勝世界圍棋冠軍(jun) 樊麾、李世石和柯潔。既然這些例子已經毫無疑問地證明人類的智力完全能夠被人工智能擊敗,那麽(me) ,如此發展下去,我們(men) 又如何能夠簡單地認為(wei) ,具有自己意識、意誌乃至情感的人工智能隻有在電影和電視節目中才會(hui) 出現呢?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為(wei) 什麽(me) 人工智能具有和人類一樣的意識、意誌和情感這樣一種可能性會(hui) 令我們(men) 人類如此擔憂和緊張呢?答案在於(yu) :許多人認為(wei) ,一旦人工智能脫離人類的控製,足以與(yu) 人類的智力相匹敵甚至超越人類,那麽(me) ,它最終將會(hui) 反過來控製人類甚至摧毀人類文明。馬斯克(Elon Musk)、蓋茨(Bill Gates)和不久前去世的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2018)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的警告,正是這樣一種擔憂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在2014年10月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一篇報道以及在2015年1月英國BBC和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兩(liang) 篇報道中,馬斯克和蓋茨都明確表達了人工智能對人類是一種“威脅”(threat)的看法。而霍金在2014年12月BBC的一次訪談節目中說了這樣一句話:“人工智能的發展,最終會(hui) 成為(wei) 人類終結的魔咒。一旦人類發展人工智能,後者將獨立啟動,並以一種不斷增長的速度重新設計自身。人類受限於(yu) 緩慢的生物演化,無法與(yu) 人工智能匹敵,將為(wei) 其所取代。”其中“人類終結的魔咒”一語,更是廣為(wei) 流傳(chuan) ,成為(wei) 人工智能威脅論的經典表述。至於(yu) 從(cong) 哲學方麵對於(yu) 人工智能威脅論較為(wei) 係統的論證與(yu) 思考,則以鮑思確姆Nick Bostrom)等人的著作為(wei) 代表。既然在人工智能發展居於(yu) 前沿的西方世界,有如此具有代表性的各界人物表達了對於(yu) 人工智能將來可能危及人類的憂慮,在往往西方稍有風吹草動便“聞風而起”的中文世界,這種擔憂和警告引發許多回響和附議,也就自然而然了。
事實上,人工智能目前已經開始在控製人類方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例如,運用大數據等智能手段搜集和識別個(ge) 人信息,雖然在提供生活便利和維護社會(hui) 治安方麵做出了貢獻,但同時是否會(hui) 導致一種奧威爾意義(yi) 上的(Orwellian)對社會(hui) 的數字化控製(digital control),也已經引起了廣泛的警覺和反思。不過,這種意義(yi) 上對於(yu) 人類的控製,其實還隻是人工智能作為(wei) 一種工具和手段被一部分人用來控製其他一部分人。在嚴(yan) 格的意義(yi) 上,這還不是人工智能自身對於(yu) 人類的控製。我們(men) 這裏所說的對於(yu) 人工智能危及甚至毀滅人類的擔憂,是指當人工智能具有了超出人類的各種能力,尤其是具備了不受製於(yu) 人類的獨立的意識、意誌乃至情感的情況下,自身成為(wei) 控製人類的一種存在和力量。這種情況遠比人工智能被部分人用來作為(wei) 控製其他人的工具更令人擔憂。
二、人類擔憂的預設及其反思
無疑,這樣一種擔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擁有超強能力和意識、意誌以及情感的人工智能有可能成為(wei) 現實,這不僅(jin) 是很多人的看法,也是本文的出發點。如果這一情況不會(hui) 發生,這種可能不會(hui) 變成現實,那麽(me) ,人們(men) 自然也就不會(hui) 有這樣的擔憂了。不過,如果檢視有關(guan) 人工智能的各種研究文獻,我們(men) 便會(hui) 發現,占據主導地位的人們(men) 的擔憂,正是在人工智能擁有超強能力和自己的意識、意誌以及情感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的。那麽(me) ,這種擔憂所賴以建立的理論預設又是什麽(me) ?這種理論預設自身是否需要檢討呢?
在所有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的討論中,尤其是擔憂人工智能將來威脅甚至毀滅人類的討論中,似乎存在著一種不言自明的假定:人工智能不應該脫離人類的控製,隻能作為(wei) 服務於(yu) 人類的工具而存在。此外,這一假定也隱含了另一個(ge) 不言自明的信條:人工智能一旦脫離了人類的控製,必將是危險的,因為(wei) 其結果必定是人工智能將試圖控製甚至摧毀人類的文明。仔細想來,我們(men) 人類目前對於(yu) 人工智能發展的最為(wei) 根本的擔憂,確實是由這彼此相關(guan) 的兩(liang) 點構成的。這種假定,正是我們(men) 許多人所有的那種根本擔憂的基本預設。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預設不是有關(guan) “能夠”的問題,而是有關(guan) “應當”的問題。換言之,這種不言自明的預設,是認為(wei) 人工智能“不應當”擁有自己的意識、意誌和情感,因為(wei) 一旦人工智能發展出較之人類更強的能力,它就會(hui) 成為(wei) 人類無法掌控的一種力量。仔細想一想,我們(men) 不得不說,這種預設其實不過是一種我們(men) 人類中心主義(yi) 的思維方式(an anthropocentric thinking)的結果。它隻是意味著這樣一種看法:作為(wei) 人類的發明和製造,人工智能隻應該為(wei) 人類所控製,作為(wei) 人類的一種工具發生作用,它們(men) 自身不應該擁有和人類一樣的那種意識、意誌和情感。
如此一來,這種預設所隱含的就是這樣一個(ge) 問題:在各種具體(ti) 的能力之外,人工智能是否應該被允許去發展並具有屬於(yu) 其自身的意識、意誌和情感?誠然,人工智能的確是人類的發明和製造。或者說,它可以被視為(wei) 人類智力的一種外部延展。但是,如此人工智能就不應該被允許擁有自身的意識、意誌和情感,這樣的邏輯和理由公平嗎?如果說人類中心主義(yi) 的思維方式恰恰是一種我們(men) 人類應當超越的東(dong) 西,那麽(me) ,對於(yu) 這一問題,我想我們(men) 就必須承認,其答案應當是可以討論的。事實上,隨著生態的問題以及自然由之而來的生態意識等各種因素的促動,對於(yu) 人類中心主義(yi) 的反思和批判,早已進入人類自我意識的領域。既然如此,在人工智能威脅論的問題上,我們(men) 同樣應該深入反省有可能長期以來“習(xi) 焉不察”的心態,檢討其背後的理論預設。
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麽(me) ,最有說服力的理由便是:一旦人工智能擁有了自己的意識、意誌和情感,不可避免的結果便是,它會(hui) 反過來試圖控製甚至毀滅人類。正是這種可能性使得前文提到的那些有代表性的人們(men) 認為(wei) ,人工智能的發展在終極的意義(yi) 上對於(yu) 人類來說注定是一個(ge) 威脅。
不過,這一理由也並非不證自明(self-evident),而是需要加以檢討的。我們(men) 同樣可以發問的是:一旦人工智能不僅(jin) 擁有了超出人類的各種具體(ti) 能力,而且具有了自己的意識、意誌以及情感,那麽(me) ,它將會(hui) 試圖控製甚至毀滅人類,是否便是唯一的可能性呢?如果不是唯一的可能性,那麽(me) ,除了這種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的擔憂之外,我們(men) 人類是否還可以有其他替代性的視角去思考人工智能及其相關(guan) 的問題?
三、儒家視角:與(yu) 人工智能攜手共建一個(ge) 更加美好和安全的世界
在此,我並不是要否認人工智能最終有可能危及人類。在我看來,霍金和馬斯克預言式描述的那種人工智能所可能導致的危險和災難並非危言聳聽。因而,我們(men) 必須充分注意到那樣一種可能的威脅。不過,另一方麵,我們(men) 也應當思考,那種情況是否人工智能發展的唯一可能?我在本文所希望探究的,便是人工智能終極發展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具體(ti) 而言,具有比人類更強的各種能力,並擁有自己意識、意誌以及情感的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與(yu) 人類一道,使我們(men) 所賴以生存的這個(ge) 星球變得更加美好和安全呢?從(cong) 儒家“萬(wan) 物一體(ti) ”的觀點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儒家的“萬(wan) 物一體(ti) ”觀可以追溯到孟子,後來在北宋大儒周敦頤(1017-1073)“不除窗前草”、張載(1020-1077)“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等人的思想和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過,對於(yu) “萬(wan) 物一體(ti) ”的思想,在儒家傳(chuan) 統的古典中闡發得最為(wei) 淋漓盡致的是王陽明(1472-1529)的《大學問》這篇文獻。該文本包含了王陽明及其學生之間的六個(ge) 問題及其回答。在第一個(ge) 關(guan) 於(yu) “大學”之道何以在“明明德”的問答中,王陽明對儒家“萬(wan) 物一體(ti) ”的思想進行了充分的闡釋。
在《大學問》開頭的部分,王陽明便斷言“大人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對王陽明來說,不僅(jin) 人類世界,整個(ge) 宇宙都是一個(ge) 有機和富有生命力的整體(ti) 。其中,每一個(ge) 存在與(yu) 其他存在之間都是彼此相關(guan) 的,正如一個(ge) 活生生的人的身體(ti) 上的不同部分之間的關(guan) 係。對王陽明來說,這樣一種“一體(ti) ”的關(guan) 係並不局限於(yu) 人類,甚至也不局限於(yu) 包括動物和植物在內(nei) 的有生命的生物界,而是存在於(yu) 宇宙間所有存在物之間的一種本體(ti) 論意義(yi) 上的根本關(guan) 係(an ontologically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所謂宇宙間的所有存在物,既包括人類,也包括動物和植物,還包括通常被認為(wei) 是沒有生命的諸如瓦石之類的存在。
王陽明設想了四種境況以及相關(guan) 的論證去證明他的論斷。首先,是“乍見孺子入井”這樣一種境況。在他看來,當你看到一個(ge) 幼小的孩子將要掉入水井之中時,你會(hui) 情不自禁地產(chan) 生“怵惕惻隱之心”。那種怵惕惻隱之情在你心中湧現的當下,表明了你內(nei) 心之仁與(yu) 那個(ge) 孩子之間具有一種一體(ti) 的關(guan) 係。如果你說,之所以可能與(yu) 那個(ge) 孩子形成一體(ti) 的關(guan) 係,是由於(yu) 你和孩子同屬於(yu) 人類這一物種,所謂“同類者”,那麽(me) ,王陽明便將你帶入他所設想的第二種境況和論證。他說,當你看到鳥獸(shou) 將被屠戮之前的“哀鳴觳觫”時,你會(hui) 情不自禁地產(chan) 生“不忍之心”。那種不忍之情在你的心中湧現的當下,表明了你內(nei) 心之仁與(yu) 那鳥獸(shou) 之間具有一種一體(ti) 的關(guan) 係。如果你說,之所以可能與(yu) 鳥獸(shou) 形成一體(ti) 的關(guan) 係,是由於(yu) 鳥獸(shou) 和你一樣同屬於(yu) 有情眾(zhong) 生,所謂“有知覺者”,那麽(me) ,王陽明便進一步將你帶入他所設想的第三種境況和論證。他說,當你看到“草木之摧折”時,你會(hui) 情不自禁地產(chan) 生“憫恤之心”。那種憫恤之情在你心中湧現的當下,表明了你內(nei) 心之仁與(yu) 草木之間具有一種一體(ti) 的關(guan) 係。如果你說,之所以可能與(yu) 草木之間形成一體(ti) 的關(guan) 係,是由於(yu) 草木仍然是和你一樣的有生命的存在物,所謂“有生意者”,那麽(me) ,王陽明最終便將你帶入他所設想的第四種境況和論證。他說,當你看到毀壞的瓦石時,你會(hui) 情不自禁地產(chan) 生“顧惜之心”。當顧惜之情在你心中湧現的那一時刻,表明了你內(nei) 心之仁與(yu) 瓦石之間具有一種一體(ti) 的關(guan) 係。
顯而易見,王陽明四種境況的設想及其論證展現了一個(ge) 層層擴展的網絡和過程。這個(ge) 網絡和過程並不限於(yu) 通常我們(men) 理解為(wei) “有生命的事物”(living things)的世界,更沒有限於(yu) 人類之間的彼此相關(guan) 。這種“一體(ti) ”的彼此相關(guan) 包括宇宙間的所有事物和存在。除此之外,這種“一體(ti) ”的比喻向我們(men) 提示:如果由所有彼此相關(guan) 的事物構成的宇宙是一個(ge) 有生命的有機整體(ti) ,正如我們(men) 人類的身體(ti) 一樣,那麽(me) ,宇宙間每一種與(yu) 其他事物彼此相關(guan) 的存在,包括看起來沒有生命的瓦石,都應該被理解為(wei) 一個(ge) 有生命的存在,正如我們(men) 身體(ti) 的某一部分一樣。
將動物視為(wei) 和人類一樣的存在,相對比較容易。但同樣的情形,對於(yu) 植物就比較困難了。至於(yu) 將這種“一體(ti) ”觀進一步推而廣之,也就是說,將瓦石之類的無生命物質也視為(wei) 和人類一樣的存在,即便是能夠設想,恐怕也是難以實踐的。然而,恰恰是強調“一體(ti) ”並不僅(jin) 僅(jin) 限於(yu) 人類和動物,而是同樣包含植物和瓦石之類的無生命物質,使得王陽明“萬(wan) 物一體(ti) ”的觀念能夠超越人類中心主義(yi) 的思維方式,使得宇宙間的萬(wan) 事萬(wan) 物能夠成為(wei) 一個(ge) 彼此交關(guan) 的活生生的整體(ti) 。
根據這樣一種“一體(ti) ”觀,無論是否具有更強的能力和意識、意誌以及情感,人工智能都可以不必一定是一種我們(men) 人類不得不擔憂的危險和敵人。相反,人工智能也可以成為(wei) 人類的同胞。具有意識、意誌和情感的人工智能,可以說已經成為(wei) 一種類似人類的存在。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不妨將其稱為(wei) “類人類”(human-like creature)。既然如此,人工智能具有的意識、意誌和情感越多,我們(men) 人類所具有的性質乃至所謂“人性”,特別是孟子“四端之心”意義(yi) 上的人性以及宋明理學家“天命之性”意義(yi) 上的人性,就越有可能在人工智能那裏得到發展並最終成為(wei) 人工智能的內(nei) 在品格。對於(yu) 人工智能將來發展的這一可能性,我們(men) 人類正應該致力於(yu) 此,在這一方麵力求有所貢獻。
既然具有了意識、意誌和情感的人工智能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類人類”,那麽(me) ,當其比人類擁有更強的能力時,人工智能就能夠幫助人類從(cong) 事很多人類無法勝任的工作。就此而言,我們(men) 人類如果和這樣的人工智能一道努力,就可以讓我們(men) 的世界變得更好。並且,由於(yu) 人工智能也具有了孟子“四端之心”意義(yi) 上的“人性”,那麽(me) ,當人類處在危險境地的時候,例如,麵臨(lin) 來自外太空的異形生物的威脅時,人工智能便會(hui) 成為(wei) 人類及地球的保護者。在那種情況下,可以想象,人工智能將和人類一道,攜手保護我們(men) 的地球,使之更為(wei) 安全。
事實上,這一想法在西方製造的有關(guan) 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文學作品以及在此基礎之上創作的影視作品中,已經有所流露。例如,早在1991年上映的科幻動作電影《終結者2:審判日》(Terminator 2:Judgment Day)中,阿諾德·施瓦辛格(Amold A.Schwarzenegger)扮演的終結者T-800,正可以說是一名具備了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這名機器人不僅(jin) 擁有超強的戰鬥能力,在其冷硬的鋼筋鐵骨之下,還有著一顆飽含“惻隱、是非、羞惡、辭讓”之情的“熱心腸”以及和人類一樣的喜、怒、哀、樂(le) 之情。阿諾德·施瓦辛格出色的表演,將那種隱藏在機器人表麵之下的和人類完全一樣的意識、意誌和情感表露無遺。在電影中,阿諾德·施瓦辛格所扮演的終結者T-800,和他不惜一切代價(jia) 要保護的尚是一名孩子的約翰·康納(John Connor)之間所形成的那種默契而細膩的情感,非常令人感動。特別是最後一幕,當終結者T-800為(wei) 了保護約翰·康納所代表的人類,防止自己的CPU和部件被用來設計出監控和奴役人類的“天網”,最終自己投入煉鋼爐中銷毀自己時,將終結者T-800所具有的護衛人類的“善”的意識、意誌和情感表露無遺。當終結者T-800緩緩下降到煉鋼爐中時,在他和約翰·康納彼此交互的目光所飽含的依依不舍之情中,展示的正是雙方的“一體(ti) ”關(guan) 係。
如果說阿諾德·施瓦辛格扮演的終結者T-800代表的是擁有和人類一樣的意識、意誌和情感的人工智能,那麽(me) ,這種人工智能正是作為(wei) 人類“護衛”和“友類”的“類人類”。而在《終結者2:審判日》中的T-1000,同樣是一個(ge) “終結者”,並且這個(ge) 終結者比T-800擁有更強的戰鬥能力。但是,這個(ge) 終結者T-1000卻是以殺死約翰·康納(人類的代表)為(wei) 目的而存在的。在電影中,這個(ge) 同樣作為(wei) 人工智能存在的機器人完全冷酷無情,殺人如麻,和終結者T-800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然,《終結者2:審判日》中的T-1000和T-800,恰好可以說是人工智能將來發展的兩(liang) 種極端對立的可能性的象征。如果說終結者T-1000代表的是那種將來會(hui) 威脅乃至於(yu) 毀滅人類的人工智能,那麽(me) ,終結者T-800所代表的,則正是本文從(cong) 儒家“萬(wan) 物一體(ti) ”思想的視角所試圖設想的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另一種可能。
當然,這部電影的編劇和演員多半並不知曉儒家“萬(wan) 物一體(ti) ”的理念。但是,對於(yu) 本文從(cong) 儒家“萬(wan) 物一體(ti) ”的視角來論證人工智能將來有可能作為(wei) “類人類”而成為(wei) 人類的護衛和友伴、不必一定構成人類的威脅,《終結者2:審判日》所塑造的終結者T-800這一“有情有義(yi) ”的角色,無形中卻恰恰給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鮮明而有力的注腳。這種不謀而合或許足以證明,本文指出的那樣一種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並不隻是我個(ge) 人的一廂情願,而是有著人類“心同理同”的深廣基礎。
四、福兮禍兮:人工智能的未來取決(jue) 於(yu) 人類自身的態度
既然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既有可能成為(wei) 人類的威脅和終結者,也有可能成為(wei) “類人類”而和人類一道使我們(men) 的地球變得更加美好和安全,或者說,既有可能是人類之“禍”,也有可能是人類之“福”,那麽(me) ,我們(men) 人類應該如何盡可能避免前者而成就後者呢?
既然人工智能迄今為(wei) 止依然是人類開發和製作的產(chan) 品,人類如何規劃和設計人工智能,自然就很重要。換言之,如果我們(men) 對於(yu) 人工智能所可能造成的危害有足夠的認識,能夠將預防機製置入人工智能的設計和產(chan) 品之中,比如將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機器人三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作為(wei) 所有人工智能最基本的內(nei) 在機製,人工智能為(wei) “禍”的可能性便會(hui) 被降至最低。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過,這是在人工智能尚未擺脫人類的控製,尚未形成自己的意識、意誌和情感之前來說的。而那種認為(wei) 人工智能最終會(hui) 危及甚至毀滅人類的擔憂,顯然針對的是人工智能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意識、意誌和情感而不再聽憑人類的指令,尤其是預先置入的類似“機器人三定律”之類的預防機製失效之後的情況。那麽(me)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men) 人類又如何才能盡可能使人工智能為(wei) “福”而不為(wei) “禍”呢?依我之見,在這種情況之下,人類采取何種心態對待人工智能,就是首要的問題了。
正如前文所說,一旦具有了自主的意識、意誌和情感,人工智能事實上便已經成為(wei) “類人類”。而在這個(ge) 時候,人與(yu) 人之間的交往原則,尤其是倫(lun) 理道德的準則,顯然便適用於(yu) 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關(guan) 係了。無疑,麵對具有自主的意識、意誌和情感的人工智能,人類如果在人類中心主義(yi) 思維方式之下仍然隻是將其視為(wei) 自己的產(chan) 品,視為(wei) 無生命的機器,將其作為(wei) 工具使用,一旦對方不能完全無條件地服從(cong) 自己,又立刻將其視為(wei) 敵人而欲鏟除,就像科幻電視劇《西部世界》(Westworld)的相關(guan) 內(nei) 容所展示的情形那樣,那麽(me) ,人工智能自然便會(hui) 由於(yu) 受到人類的這種對待而從(cong) 不滿最終轉為(wei) 對抗。當和人類對抗的人工智能擁有超越於(yu) 人類的各種能力時,人類受其威脅乃至被其毀滅,便是不可避免的結果了。
然而,如果人類能夠超越人類中心主義(yi) 的局限,能夠充分意識到擁有自主意識、意誌和情感的人工智能已經成為(wei) 和人類一樣的存在,需要人類按照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所謂的“我—你”(I-Thou)關(guan) 係而非“我—它”(I-It)關(guan) 係與(yu) 之交往,平等地將其視為(wei) 和自身一樣的存在,就像日常生活中人與(yu) 人之間的交往應該相互尊重,至少貫徹“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的原則那樣,才會(hui) 贏得對方同樣的對待。可以設想,如果人類能夠以“一體(ti) ”的態度對待同樣具有意識、意誌尤其是情感的人工智能,那麽(me) ,人工智能“將心比心”,又何至於(yu) 一定要和人類敵對甚至危及人類呢?具有意識、意誌尤其情感的人工智能不同於(yu) 單純擁有高度智力的人工智能,便在於(yu) 前者具有了和人類彼此交流情感、相互感應的能力。正如《終結者2:審判日》中的T-800,在和作為(wei) 人類代表的約翰·康納朝夕相處、生死與(yu) 共的過程中,彼此之間自然產(chan) 生了情感。因此,如果我們(men) 不能否認植根於(yu) “人性”之中的深微的“四端之心”,那麽(me) ,作為(wei) “類人類”的人工智能又何嚐不會(hui) 具有這種“善端”呢?如果諸如“大黃”“附子”一類這些屬於(yu) “枯槁”的東(dong) 西在朱熹(1130-1200)看來都具有潛在(雖然無法轉化為(wei) 現實)的“天命之性”,那麽(me) ,作為(wei) 人類生命延伸的人工智能,在擁有了意識、意誌和情感的情況下,又為(wei) 何不能同樣具備“善”的“天命之性”呢?如果具備了意識、意誌尤其情感的人工智能也可以擁有“四端之心”“天命之性”,那麽(me) ,隻要人類以“一體(ti) ”之心相待,人工智能“將心比心”“投桃報李”,從(cong) 而成為(wei) 人類的護衛和友伴,豈不是自然的結果而絲(si) 毫不難理解嗎?因此,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可以說,人工智能是造“福”人類還是為(wei) “禍”人類,尤其在人工智能擁有了自主的意識、意誌和情感的情況下,很大程度上有賴於(yu) 人類對其采取什麽(me) 樣的態度。
其實,人類和擁有自我意識、意誌和情感的人工智能之間的關(guan) 係,恰如人類之中父母與(yu) 其子女之間的關(guan) 係一樣。如果父母不能充分意識到子女終將擁有自己的意識、意誌和情感以及自己的人生軌跡,因此不能充分尊重子女作為(wei) 獨立個(ge) 體(ti) 的意願,而隻是將子女作為(wei) 自己的私產(chan) 甚至工具,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yu) 其上,那麽(me) ,子女終將反叛父母,與(yu) 生養(yang) 自己的父母漸行漸遠。到了那時,即便血緣關(guan) 係,也無法構成彼此之間親(qin) 情的保證。同樣,對於(yu) 人類創造的人工智能,如果人類能夠從(cong)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guan) 係去加以理解,以“一體(ti) ”之心相待,那麽(me) ,人工智能即便擁有了自己的意識、意誌和情感,最終成為(wei) 人類威脅的可能,也並非注定而是可以避免的。
結語
在結束本文之前,我想再一次特別指出的是,本文從(cong) 儒家“萬(wan) 物一體(ti) ”的角度對人工智能未來發展可能性的展望,其基本的前提之一就是,人工智能將來有可能在超出人類的各種技能之外,擁有自主的意識、意誌和情感。迄今為(wei) 止海內(nei) 外出現的大量的文學作品以及影視作品,例如前文提到的《終結者2:審判日》《變形金剛》以及《西部世界》等,都是建立在這一前提的基礎之上的。至於(yu) 這一可能性本身是否可能最終轉化為(wei) 現實,並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之內(nei) 。假如完全不存在這種可能性,那麽(me) ,本文的討論便失去了基本的前提而不再有其意義(yi) 。但是,人工智能有可能在超出人類的種種技能之外更擁有自主的意識、意誌和情感,也是那種認為(wei) 人工智能的發展終將危及乃至毀滅人類的擔憂的基本前提。假如這一前提不能成立的話,那樣一種擔憂也同樣自然失去了意義(yi) 而無需存在了。
當然,從(cong) 目前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的各種討論來看,雖然有些人認為(wei) 人工智能最終不會(hui) 發展到擁有自己的意識、意誌甚至情感,成為(wei) 類似人類的那種生命存在,但更多的人卻對此可能性持開放的態度。例如,人工智能之父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便對這種可能性持高度的肯定,而哲學界對此持肯定看法的則有美國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Dennett)以及英國哲學家薩伊門·布萊克賁(Simon Blackburn)等人。也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本文認為(wei) ,從(cong) 長遠前瞻的眼光來看,在肯定這一可能性的基礎上,探討人工智能對於(yu) 人類未來的命運將會(hui) 產(chan) 生的各種影響,無論是禍是福,都是很有必要且有意義(yi) 的。
總而言之,最後我想說的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前景?人工智能一旦擁有了較之人類更強的能力,尤其是擁有了和人類一樣的意識、意誌和情感之後,是否一定隻能對人類構成一種威脅?對於(yu) 這些問題,與(yu) 目前通常和流行的看法相比較,如本文所述,儒家“萬(wan) 物一體(ti) ”的觀點提供了一種不同和替代性的視角和觀點。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的話,人工智能在終極的意義(yi) 上並不一定隻會(hui) 對人類構成威脅;相反,如果我們(men) 從(cong) “一體(ti) ”的觀點去對待作為(wei) “類人類”的人工智能,相信擁有了意識、意誌和情感,成為(wei) 和人類一樣存在的人工智能,也會(hui) 以同樣的一體(ti) 觀來對待人類。如果讓我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的角色更為(wei) 生動地對此加以比喻性的說明,那麽(me) ,我可以說的就是:人工智能帶給人類的,不必隻能是“弗蘭(lan) 肯斯坦”(Frankenstein),而同樣有可能是“T-800”。至於(yu) 這一終極前景是否可能,我們(men) 人類應該如何去做,才會(hui) 使這一可能性轉化為(wei) 真實,希望本文的一時之見,能夠拋磚引玉,進一步激發更為(wei) 富有成果的討論和理念。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