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樟法】儒家的妙觀察智:知人之明——兼論小人的特征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11-01-27 08:00:00
標簽: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一
    
    
    儒家很重視對人的觀察和了解,既要有自知之明,又要有知人之明。知人是一種智慧,“(樊遲)問知。子曰:知人。”上篇孔子又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何以知人?不外乎從其外在表現進行觀察。一個人的“內存”是藏不起、遮不住、掩不了的,其文化修養和智慧道德水準如何,會從種種行為舉止言論文章中表現出來,有慧眼的人能夠從中判斷出對方學識、智慧及道德水平的高低優劣。這就是知人之明。
    
    “子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篇)。這裏指出:知言是知人的必要條件。
    不過,知言隻是知人的條件之一,並非唯一條件。因為“有言者,不必有德”(憲問篇)。
    
    所以孔子又提醒,應對他人的言詞保持謹慎態度:“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篇);僅僅聽其言是不夠的,還需要進一步觀其行。“宰予晝寢…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在這裏強調的就是知人不易,要對一個人的動機、行為和喜好加以全麵考察。
    
    《呂氏春秋》裏記載了看人識人的“八觀”要訣:“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呂氏春秋·論人》)
    
    三國魏劉劭也有“八觀”:“八觀者,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間雜,二曰觀其感變以審常度,三曰觀其誌質以知其名,四曰觀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塞,六曰觀其情機以辨恕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八曰觀其聰明以知所達。”(《人物誌·八觀》)
    
    《莊子》裏也提出了一個觀人模型,叫“八驗”:遠使之以觀其忠,近使之以觀其敬,煩使之以觀其能,猝問之以觀其智,急與期以觀其信,醉以酒以觀其性,雜以處以觀其色,示以利以觀其廉。
    
    這些都是古人觀人識人驗人的智慧結晶,值得今人參考。
    
    
    二
    
    
    要認識一個人,說難很難,所謂人心叵測(這個詞本含貶義,形容人心險惡。這裏僅為人心不可探測之意);說容易又很容易。若非作為領導人用人於要職、任人以重責,用不著那麽複雜謹慎。一般情況下,不用八觀八驗也不用對方長篇大論,三言兩語甚至一句話,就足以把發言者的髒腑心眼披瀝出來了,足以判斷對方值不值得交往,值不值得一見了。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此之謂也。
    
    不僅此也,有時候即使對方不發一言,僅憑神態眼睛,也可以透露他的內在情況,讓人看清其“內容”的深淺優劣了。孟子說: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麵,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又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學識、智慧、道德三者原則上成正比,即學識越好智慧越深,智慧越深道德越高。有學識而沒智慧者,終究是學識不足,很多人貌似見多識廣,其實膚雜淺薄,博而不淵;有智慧而沒道德者,終究是智慧不夠,很多人貌似聰明機智,其實殊乏正見正見,屬於“大愚如智”類型。
    
    另外,有道德而沒智慧者,道德終究高不到那裏去;沒學識而有智慧者,如不識字的山野村夫慧能,屬於特殊情況,慧能後來成為大宗師,學識也很高了。 
    
    
    三
    
    
    學識、智慧、道德都有高低之別,且有真偽之異,要正確判斷,有賴於知人之明,要有知人之明,則有賴於妙觀察智。
    
    佛教有“四智”:成所做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儒家借用其名相另予理解。
    
    成所做智:辦事能力也,屬於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範疇;妙觀察智:擇法之法眼和擇人之慧眼,能夠深入觀察、正確判斷宇宙萬象,屬於格物致知的範疇;平等性智:識自本性,明白人人皆有良知、人人良知平等、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的道理,屬於誠意正心的範疇。(自知之明屬於儒家的平等性智)
    
    成所做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共同成就大圓鏡智---最高最大最圓滿的智慧。物來則應物去不留,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從心所欲不逾矩。大圓鏡智是聖人智慧,圓證良知圓照一切。
    
    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相反相成。妙觀察智針對一切物質、生命、精神現象,包括各種人物及其思想,平等性智“針對”人之本性、即宇宙生命的本質,即“天地之心”、“道心”,此相反也;妙觀察智的深入,有助於平等性智的獲得,平等性智的獲得,有助於妙觀察智的開發,此相成也。
    
    知人之明就屬於妙觀察智的重要作用之一。五濁之世,人心大壞,高位的賤人、高名的匪人,高知的愚人、高齡的小人,所在多有。當年東海缺乏必要的知人之明,為此吃過大大小小無數的虧。
    
    一個社會把下流人士捧上高位,要付出代價;一個人把無恥之徒當做朋友,也要付出代價。幸運的是,東海托孔孟的福,終於獲得了一雙正確辨別賢愚大小高低優劣善惡好壞的眼睛,終於能夠洞察,什麽人可以親近結交,什麽人應該躲避、遠離。
     
    品性不良、道德貧困者,別說為友為徒,便是一麵之交、一言相交也是多餘,別說現實接觸,網絡上遠距離交往也應盡量避免。當自己的德行還不足以感化和鎮攝他們的時候,與他們結交,不僅浪費時間精力,不僅僅會吃大虧,而且是自輕自賤的表現。有人笑我勢利,不知這是一種特殊的勢利,道德“勢利”,與財富權力層麵的勢利完全兩回事。
    
    
    四
    
    
    《論語》中對君子與小人從不同方麵和角度進行描述,體現了孔子的觀人識人的智慧,值得今人參考。東海在此也根據自己的經惗提供幾條小人的特征如下:
    
    小人都是利益主義者,拜金拜權,利益至上,以利益為成功的標準;都是厚黑主義者,崇尚謀略,崇拜邪惡,以厚黑為成功的秘訣。(例如將商鞅、李斯、秦始皇、毛澤東等等視為成功典範和崇拜對象。)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是他們的常態。
    
    小人都是利己主義者,而且往往是惡性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同時,殺一人而得天下不為也,毫不利人專門利己,但有底線,不損人,這是楊朱派的良性利己主義。惡性利己主義者則無底線,為了利己,不惜損他人害社會坑天下。
    
    小人追求、服從“利”外,還追求、服從、崇拜“力”:權力和暴力,故欺軟怕硬、欺弱怕強,無“力”的時候特別低三下四,一旦掌握了權力或擁有了暴力,又特別肆無忌憚唯我獨尊。
    
    小人不論有“力”無“力”,都喜歡搞小動作,寫黑信、告黑狀、下黑手、操作黑箱、顛倒黑白。即使僥幸高踞權力頂峰,“力”大無窮,仍要對國民大搞權術大搞陰謀,美之名曰“陽謀”,還口口聲聲“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實質上是不要光明正大,專搞陰謀詭計。
    
    小人沒有擔當不負責任,不願為社會、為他人甚至不願為家庭負責,為自己的言行不願負責,能推則推,能逃則逃。那些喜歡在網上捕風捉影謊謠攻擊而又匿名蒙麵者,無疑都是小人。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小人恰恰相反,擅於表麵文章,大德從心所欲“出入”,小德倒可能“不逾閑”,比君子還要君子。同時,小人所見者小,喜歡根據小德細節論斷、攻擊他人,抓住一點無限上綱無限放大,甚至沒有把柄也要“創造”把柄去損人整人,以此為樂。
    
    小人很容易成為各種異端外道乃至歪理邪說的熱心推崇者、宣傳者和維護者,或真心實意視之為真理,或別有用心視之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同時,因缺乏理解正知正見的智慧,又認為正知見、真道德於私利有弊無利,對聖賢對道德特別反感。 
    罵孔孟、侮聖賢、辱大人、反真理於他們家常便飯而已。
    
    小人各種各樣,或有知識而無文化,或有聰明而無智慧(所以往往沾小便宜吃大虧、以損人始以害己終),或有地位而無尊貴(小人得誌,依然是卑賤小人),總之是無道德,不懂道德的內在性和對自己的重要性,不知以之自律、自養、自樂、利益自己。
    
    
    五
    
    
    君子小人,有行跡相似而實質不同者,殊不易辨。例如,幽默與滑稽(滑稽為優伶之態),質樸與粗野、嚴謹與局迫、恭敬與卑下、風流與下流、倜儻與輕浮、勇敢與莽撞、自信與自傲、豪放與粗俗、謙虛與虛謙、純真與幼稚、中庸與庸俗、慎重與怯懦、大智慧與小聰明、堅持真理與固執己見、大智如愚與大愚如智等等等等。這都有賴於妙觀察智的“觀察”。
    
    另複須知,要提防小人,又要把小人與惡人適當區分開來。小人掌握了權力或擁有了暴力,當然不得了,難免窮形惡狀,不得誌的小人反而好一些。如果君子在上聖賢在位,勢利小人也有可能擁護支持聖賢,誰占上風就幫誰,而且也有可能逐步變好、“長大”,因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風必偃。”
    
    法治社會,小人也不容易變壞-----不是不願,是不敢,無利有害的事,小人是不幹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能夠避免犯罪但沒有羞恥心。法治比專製、人治好,終究不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好。注意,齊之以禮的禮,包括法律的公正和製度的優秀。法律製度不良,非禮也,就談不上德治了。
    
    
    2011-1-21東海儒者餘樟法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