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勇 著《中國哲學史十講》出版暨小引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0-06-02 01:18:49
標簽:《中國哲學史十講》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郭齊勇 著《中國哲學史十講》出版暨小引

 

 

 

書(shu) 名:《中國哲學史十講》

作者:郭齊勇

出版社:複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6月

 

內(nei) 容提要

 

本書(shu) 集中了作者有關(guan) 中國哲學史宏觀、中觀、微觀研究的代表性論文,涉及到中國哲學與(yu) 西方哲學的比較及由比較而顯示出來的特色,如中國哲學的非實體(ti) 論式,中國人的宇宙觀念、思維方式、生存智慧、生命體(ti) 驗的不同,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論問題等,予以相對深入地探討。對於(yu) 經學詮釋、出土簡帛、政治哲學、道家範疇、佛禪義(yi) 理、理學心性、現代哲學等,作者的解讀與(yu) 點評,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陳出新,別具一格,讓讀者領略古代不同的哲學流派與(yu) 風格,啟發讀者進一步走近中國經典,作創造性的轉化。與(yu) 一般中哲史教材不同,本書(shu) 各講,以散點透視的方法,窺探究竟,然合而觀之,亦可把握全局。

 

目錄

 

小引


1、中國哲學史上的非實體(ti) 思想

從(cong) 中國哲學的原型觀念談起儒釋道思想中的非實體(ti) 論式餘(yu) 論

 

2、傳(chuan) 統形上學的基本特征


內(nei) 在—超越

整體(ti) —動態

以價(jia) 值為(wei) 中心

生命本體(ti)

仁之本體(ti) 論與(yu) 仁之宇宙觀

 

3、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人與(yu) 終極的天:貫通及德性稟賦

人與(yu) 自然、人與(yu) 物:共生一體(ti)

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人:群己和諧與(yu) 個(ge) 體(ti) 彰顯

人與(yu) 自己、人的生存品質:陶冶與(yu) 升華

人之世代生存的時間向度:悠久無疆

 

4、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


蕭萐父先生的思考、貢獻與(yu) 啟示

中西互動:中國經典詮釋方法學的展開

21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多重取徑、前景與(yu) 限製

 

5、儒家的政治哲學及其正義(yi) 論


從(cong) 西方政治正義(yi) 視角來看儒家

儒家論政治權力的源頭和合法性

儒家論政治權力的分配和製衡

儒家與(yu) 社會(hui) 自治、士大夫參政及言路開放

儒家的“道德的政治”及其現代轉化

 

6、《禮記》哲學詮釋的四個(ge) 向度——以《禮運》《王製》為(wei) 中心的討論


“禮必本於(yu) 天”的終極性

“以天地為(wei) 本”的生態倫(lun) 理

鰥寡孤獨“皆有所養(yang) ”的政治哲學

“禮義(yi) ,人之大端”的人格修養(yang) 論

 

7、出土簡帛與(yu) 經學詮釋的範式問題


百年來經學與(yu) 經學史的研究範式

出土簡帛對經學與(yu) 經學史的挑戰

出土簡帛與(yu) 中國經學的詮釋傳(chuan) 統

 

8、老、莊之道論及其異同


老子之道論

莊子之道論

老、莊道論之聯係與(yu) 區別

 

9、馬祖禪的哲學意蘊


即心是佛——個(ge) 體(ti) 性的凸顯

平常心是道——生活化的推進

機鋒棒喝——啟悟方式的革命

自識本心——儒、禪引為(wei) 同調

 

10、朱熹與(yu) 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論之比較


朱子的“四端皆情”論

王夫之的“四端非情”論

朱、王性情論之分歧

朱、王情才論的比較

朱、王的氣稟說與(yu) 性習(xi) 論

 

附錄

1、熊、馮(feng) 、金、賀合論

2、牟宗三的形上學體(ti) 係及其意義(yi)

 

小引

 

中國哲學史這門學科自上世紀20年代前後誕生以來,已經有了一百年的曆史。雖經過胡適、馮(feng) 友蘭(lan) 、張岱年、任繼愈、馮(feng) 契、蕭萐父、湯一介、李澤厚、陳來等數代專(zhuan) 家學者的耕耘,這一學科仍處在成長與(yu) 發展之中。

 

中國哲學討論什麽(me) 問題或課題?問題之間有什麽(me) 聯係?有什麽(me) 問題意識?

 

我們(men) 認為(wei) ,中國哲學的基本關(guan) 懷與(yu) 問題,環繞著天道、地道與(yu) 人道的關(guan) 係而展開,或抽繹為(wei) 道,展開而為(wei) 道與(yu) 人、道與(yu) 物、道與(yu) 言等。宋代以後,道的問題轉化為(wei) 理或心的問題。

 

具體(ti) 地說,中國哲學關(guan) 注的若幹向度:一是人與(yu) 至上神天、帝及天道,人與(yu) 自然或祖宗神靈,即廣義(yi) 的天人、神人關(guan) 係問題;二是人與(yu) 宇宙天地(或地)的關(guan) 係,是宇宙論,尤其是宇宙生成論的問題,包括今天講的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三是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人、自我與(yu) 他人的關(guan) 係,社會(hui) 倫(lun) 理關(guan) 係問題;四是性與(yu) 天道、身與(yu) 心,心性情才的關(guan) 係問題,君子人格與(yu) 人物品鑒,修養(yang) 的工夫論與(yu) 境界論等;五是言象意之間的關(guan) 係,象數思維,直覺體(ti) 悟的問題;六是古今關(guan) 係即社會(hui) 曆史觀的問題。司馬遷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除天人問題外,中國人尤重社會(hui) 政治與(yu) 曆史發展,關(guan) 注並討論與(yu) 古今關(guan) 係相聯係的諸問題。這都是中國哲學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在這樣的哲學問題與(yu) 問題意識下,中國哲學中的天人關(guan) 係論、宇宙生成論、群己關(guan) 係論、治身治國論、天道性命與(yu) 心性情才論、德性修養(yang) 的工夫論與(yu) 境界論、知行關(guan) 係與(yu) 古今關(guan) 係論、由道德直覺到智性直觀等論說,比較發達。

 

所謂“中國哲學”,內(nei) 容非常複雜,從(cong) 流派來看有諸子百家、儒釋道、宋明理學、清代與(yu) 現代哲學等,從(cong) 典籍來說有經史子集與(yu) 地方文獻等,還有不同時空的中華各民族的哲學思潮與(yu) 思想家,以及口耳相傳(chuan) 的思想內(nei) 容。關(guan) 於(yu) 中國哲學的特色,學者們(men) 見仁見智。任何概括都有危險性,不免掛一漏萬(wan) ,以偏概全。盡管如此,人們(men) 還是要概括、提煉。冒著可能陷入化約主義(yi) 偏失的危險,我們(men) 還是試圖從(cong) 儒、釋、道諸家的哲學中抽繹出反映中國哲學特點的若幹內(nei) 涵,盡管儒釋道諸家及其所屬諸流派之間的主張也不盡相同,但它們(men) 仍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傾(qing) 向。

 

例如,我曾經著文強調了三點:創化日新、生生不已;相依相待,整體(ti) 和諧;事實與(yu) 價(jia) 值的聯結、語言與(yu) 超語言的貫通。[1]

 

我又曾把中國哲學的精神與(yu) 特點概括為(wei) 以下七點:自然生機、普遍和諧、創造精神、秩序建構、德性修養(yang) 、具體(ti) 理性、知行合一。這也就是:存有連續與(yu) 生機自然、整體(ti) 和諧與(yu) 天人合一、自強不息與(yu) 創造革新、德性修養(yang) 與(yu) 內(nei) 在超越、秩序建構與(yu) 正義(yi) 訴求、具體(ti) 理性與(yu) 象數思維、知行合一與(yu) 簡易精神。[2]

 

我的專(zhuan) 攻是中國哲學,寫(xie) 過若幹論文與(yu) 著作,承複旦大學出版社陳軍(jun) 先生不棄,約我從(cong) 舊作中選編一本《中國哲學史十講》,並讓我參考朱維錚先生的大著《中國經學史十講》等。恰好我手頭上有朱著,是朱先生2005年6月送我的,扉頁上有朱先生的題箋。在下不敢與(yu) 朱先生等前輩媲美,隻想追隨本套叢(cong) 書(shu) 的列位作者先進,為(wei) 中國學術略盡綿薄之力。

 

本書(shu) 選了我有關(guan) 中國哲學史宏觀、中觀、微觀研究的代表性論文,涉及到中國哲學與(yu) 西方哲學的比較及由比較而顯示出來的特色,如中國哲學的非實體(ti) 論式,中國人的宇宙觀念、思維方式、生存智慧、生命體(ti) 驗的不同,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論問題等,予以相對深入一點的探討。對於(yu) 經學詮釋、出土簡帛、政治哲學、道家範疇、佛禪義(yi) 理、理學心性、現代哲學等,我的解讀與(yu) 點評,力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陳出新,別具一格,讓讀者領略古代不同的哲學流派與(yu) 風格,啟發讀者進一步走近中國經典,作創造性的轉化。與(yu) 一般中哲史教材不同,本書(shu) 各講,以散點透視的方法,窺探究竟,然合而觀之,亦可把握全局。

 

感謝青年才俊鄭澤綿教授通讀了書(shu) 稿,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2019年4月於(yu) 武昌珞珈山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