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經世致用 儉(jian) 約知禮
作者:把增強 晉寧寧(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十三日戊申
耶穌2020年5月5日
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其城市現代化之路的飛躍始於(yu) 張之洞任湖廣總督之時。張之洞在武漢興(xing) 建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等影響深遠的近代工業(ye) ,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湖北農(nong) 務學堂(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前身)等新式教育機構,為(wei) 武漢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張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他早年曾是清流派健將,後成為(wei) 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曆任巡撫、總督、軍(jun) 機大臣等職,被譽為(wei)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張之洞能夠獲得如此成就,與(yu) 其家學培養(yang) 有很大關(guan) 係。
張之洞出身官宦世家,其高祖、曾祖、祖父都以清正廉明受一方百姓擁戴。父親(qin) 張鍈任興(xing) 義(yi) 府(今貴州興(xing) 義(yi) )知府期間,捐銀重建當地書(shu) 院,花重金購置書(shu) 籍、延聘名師,並教導隨其到興(xing) 義(yi) 府求學的子侄張之洞、張之淵、張之清等與(yu) 府學生友善互學,要求他們(men) 不能沾染紈絝習(xi) 氣,“力學問,樹功名”,誌存高遠,心係家國。
張之洞不負父親(qin) 所望,勤奮好學,科舉(ju) 入仕。他同樣重視對後輩的教育,強調“讀書(shu) 期於(yu) 明理,明理歸於(yu) 致用”,並注重因材施教。張之洞有一子從(cong) 小不喜讀書(shu) ,上課時隻要老師稍一離開就嬉笑打鬧。張之洞考慮到孩子好動不好靜的性格更適合學武,便送他到日本士官學校習(xi) 武,並告誡他“國家正在用武之秋”,學武既可磨練身心,又能濟世報國。
在興(xing) 學重教的家風熏陶下,張之洞的子侄中多有取得功名者,孫輩中更是不乏高級知識分子。張之洞孫女張厚粲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獲得中國心理學會(hui) 終身成就獎、全國歸僑(qiao) 僑(qiao) 眷先進個(ge) 人等榮譽。
儉(jian) 約知禮亦是張氏家族恪守的家訓。張鍈持家“以儉(jian) 約、知禮為(wei) 宗”,訓導子女“操守宜廉潔、辦事宜謹慎、待人宜寬和”。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張之洞“平生性情好施予而不喜奢侈”,並對子女多加約束。他曾寫(xie) 信告誡留學在外的兒(er) 子“勿憚勞,勿恃貴”,應知生活的艱辛,切莫奢華無度。
張之洞十分重視為(wei) 人的品格氣節,教導子女“砥礪氣節,當言則言,當行則行,扶正不阿”。在京為(wei) 官期間,他對親(qin) 故說:“平生有三不爭(zheng) :一不與(yu) 俗人爭(zheng) 利,二不與(yu) 文人爭(zheng) 名,三不與(yu) 無謂爭(zheng) 閑氣。”在晚年重病時,張之洞為(wei) 後人留下訓誡:“勿負國恩,勿墮家學,必明君子小人義(yi) 利之辯,勿爭(zheng) 財產(chan) ,勿入下流。”
“仁厚遵家法,忠良報國恩。通經為(wei) 世用,明道守儒珍。”張之洞作此《續輩詩》,既是張氏一族取名的依據,更融入了對後輩的殷殷寄托。其力學樹功、經世致用的理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價(jia) 值,其儉(jian) 約知禮、砥礪氣節的規訓,亦值得當代為(wei) 官從(cong) 政者借鑒。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