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蒙書(shu) 院:耕讀文化的見證
作者:全定旺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四月十六日辛亥
耶穌2020年5月8日
戴蒙書(shu) 院,位於(yu) 浙江永嘉楠溪江流域的溪口村,由南宋理學家戴蒙與(yu) 文字學家戴侗創辦,因宋光宗賜書(shu) 匾“明文”旌表戴氏故裏,又稱“明文書(shu) 院”。南宋時,戴蒙於(yu) 書(shu) 院培育子弟,一時桃李茂盛,聲名顯赫。元明以後,雖不再有如此輝煌,但書(shu) 院尚存,讀書(shu) 風氣尤在,“遺風餘(yu) 韻,元明間時有所聞”。現存書(shu) 院地基仍為(wei) 宋時所建,地麵建築為(wei) 清代乾隆年間重建。
戴蒙書(shu) 院所在的楠溪江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名勝之江,劉宋時,謝靈運曾任永嘉郡守,在此寫(xie) 下“羅列河山共錦繡,浮沉滄海同行舟”等山水詩句。蕭梁的陶弘景在此修煉,寫(xie) 下名詩“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yun) ;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李白的“康樂(le) 上官去,永嘉遊石門”,蘇東(dong) 坡的“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講的都是楠溪之旅。宋代以來還有朱熹、陸遊、文征明、李漁、弘一法師、朱自清、汪曾祺等人的遊蹤及詩文。
楠溪江村落的發展得益於(yu) 晉、宋時期兩(liang) 次人口大遷徙。西晉末年晉室南渡,黃河流域中原漢人越過秦嶺—淮河一線,把中原文化帶到了東(dong) 南沿海。六朝時,永嘉郡守王羲之、謝靈運又不遺餘(yu) 力地推動文教。《溫州府誌》載:“王羲之治尚慈惠,謝靈運招士講書(shu) ,由是人知向學,民風一變。”此後人口向中上遊推移,便也將這深厚的文風帶往楠溪江深處。第二次為(wei) 北宋末年宋室南遷,不少士族由中原等地來到楠溪江定居,這些遷居而來的大多是名門望族,如蒼坡李氏祖上曾是唐朝王室後裔。這些移民在楠溪江建立村落,寄情於(yu) 山水,過著半耕半讀的田園生活,再加上因科舉(ju) 改革而得到加強的尚讀之風,便促成了楠溪江流域耕讀文化的繁榮。
實際上,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耕讀”是人們(men) 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孔子說過:“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陶淵明亦有詩雲(yun)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息交遊閑業(ye) ,臥起弄書(shu) 琴。”在楠溪江古村落,這一生活理想顯得尤為(wei) 強烈。究其原因,楠溪江古村落不同於(yu) 單純以耕作生產(chan) 、自給自足為(wei) 目的的生存型村落。它們(men) 的始遷祖原本多是經濟和文化根基較深厚的望族,他們(men) 將自身的文化素養(yang) 一並帶到楠溪江畔,對後代有著“勤耕立家,苦讀榮身”的家訓。他們(men) 一邊像生長於(yu) 土地的鄉(xiang) 民一樣,為(wei) 了生存而耕作,一邊繼承宗族傳(chuan) 統,遍讀詩書(shu) 來豐(feng)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至宋代出現了“東(dong) 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現象。
耕讀之風深入楠溪江中上遊的各個(ge) 村落,在村落結構上的表現之一,就是文教建築的普及。楠溪江中上遊幾乎每個(ge) 村落曆史上都有書(shu) 院、私塾。書(shu) 院成為(wei) 楠溪江耕讀文化傳(chuan) 承的主要載體(ti) ,戴蒙書(shu) 院便是其中最負盛名的書(shu) 院之一,它受耕讀文化的影響而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第一,注重培養(yang) 士子。書(shu) 院的創辦者戴蒙,為(wei) 南宋理學家,字養(yang) 伯,是溫州曆史上最年輕的狀元汪應辰孫女婿。戴蒙在南宋光宗紹熙庚戌(1190年),登進士第,授麗(li) 水尉,官太子侍讀,封朝議大夫,為(wei) “戴氏八進士”之一。曾棄官入福建武夷山,從(cong) 朱熹學理學,研究“六書(shu) ”。辭官回鄉(xiang) 後創辦戴蒙書(shu) 院,培養(yang) 士子,此後人才輩出,官儒盈門。戴氏宗祠裏亦有“宋室尚書(shu) 第,明庭禦史家”的表彰。除戴蒙書(shu) 院外,楠溪江流域曾有十五六所書(shu) 院。書(shu) 院眾(zhong) 多,科名自然發達,據統計,從(cong) 唐至清,永嘉一共有過600多位進士,宋代超過500位。最輝煌的是南宋鹹淳元年乙醜(chou) 榜進士中,永嘉籍的有30多位。
第二,重視宗族和家庭孝道。所謂宗族,《爾雅·釋親(qin) 》雲(yun) :“父之黨(dang) 為(wei) 宗族”,是以血緣關(guan) 係為(wei) 紐帶的宗法組織,指同一父係大家長的子孫後代。宗族是一種以親(qin) 緣關(guan) 係為(wei) 基礎、世代聚族而居的血緣集團或社會(hui) 群體(ti) 組織,亦是耕讀文化中人們(men) 社會(hui) 生活的基本單位。戴蒙書(shu) 院便是以教育戴氏宗族子弟為(wei) 核心,書(shu) 院中亦有“父子昆弟,自為(wei) 師友”之說。以宗族為(wei) 核心的書(shu) 院,其教育的核心為(wei) 傳(chuan) 統倫(lun) 理,而尤以孝道為(wei) 重。
第三,重視家學傳(chuan) 承。戴蒙辭官回鄉(xiang) 創辦書(shu) 院後,“潛心經史,不樂(le) 仕進,及老手不釋卷,有遺文若幹”,著有《易書(shu) 四書(shu) 說》《禹貢辨》等。其子戴侗(1200—1285),字仲達,淳祐元年(1241年)進士,由國子監主簿守台州。德祐初由秘書(shu) 郎遷軍(jun) 器少監,辭疾不起,繼承遺誌,研究“六書(shu) ”,曆時30年撰成《六書(shu) 故》,推動了南宋文字學的發展。戴侗曾言:“予為(wei) 六書(shu) 三十年而未卒功,非直不敏不勤,蓋不敢遽成也。”戴侗為(wei) 何要費30年之功而撰寫(xie) 這部字書(shu) ?其目的有二:一是有感於(yu) 曆代文字及注疏“名實紊亂(luan) ”的現象,要通過撰寫(xie) 此書(shu) 達到正名的目的,他認為(wei) 治國的根本在於(yu) 正名,而正名的前提是考證文字。二是“六書(shu) ”為(wei) 入學之戶門,是治學的根本,“六書(shu) ”通,才能不待注疏而貫通群經典籍。《六書(shu) 故》選字7000多個(ge) ,不僅(jin) 注釋本義(yi) ,還指出文字的引申義(yi) 和假借義(yi) ,可以稱之為(wei) 當時的常用字典。
第四,書(shu) 院建築體(ti) 現自然之美。楠溪江古村落大多位於(yu) 山間盆地,依山傍水而建,書(shu) 院的位置多在村子邊緣風景優(you) 美之處。圍牆和建築的材料,多是卵石原木青瓦,少有額外的雕琢加工。建築樸素而簡潔,透露著自然的力量。耕讀生活培養(yang) 出的楠溪江鄉(xiang) 民獨有的文人氣質,使他們(men) 崇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戴蒙書(shu) 院便大量使用楠溪江流域豐(feng) 富的河流卵石、原木等自然材料,是中國傳(chuan) 統美學在地方建築領域的生動體(ti) 現。卵石壘成的圍牆、翼狀起翹的簷角、抬頭可見的灰瓦,反映了耕讀文化中的人們(men) 對於(yu) 空間的理解,他們(men) 尊重自然,相信天地萬(wan) 物之無為(wei) ,一切取自自然。這樣的書(shu) 院建築,具備“家園”所應有的歸屬感,更能滿足士子們(men) 的文化心理需求,從(cong) 而成為(wei) 他們(men) 退而從(cong) 學之所。“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他們(men) 可以在此展開對生命、知識、存在的執著探求。
回望戴蒙書(shu) 院的曆史,其教育理念,重知識、道德而至於(yu) 審美;其培養(yang) 之人,追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而達至“孔顏之樂(le) ”的境界。這種出世與(yu) 入世相結合的精神和對生活的審美意識,也許能給現代社會(hui) 諸多啟示。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